初中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氧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不仅涵盖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和溶解性等基础知识点,还通过一系列实验深入探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与木炭、硫、铁丝等物质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所展现出的氧化性和助燃性。

这些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同时,本课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设计思路在进入《制取氧气》这一课题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包括药品取用、加热、仪器连接、排水集气等基本操作,以及纯净物、混合物等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对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了初步认识。

因此,学生在学习制取氧气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究欲望。

然而,由于制取氧气涉及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实验演示的规范性,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催化剂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掌握高锰酸钾、氯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通过对比方法,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保证,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b.在下一节课上,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实验方案的分享和展示。
5.观察日记:
a.观察日常生活中氧气的存在和作用,记录在观察日记中。
b.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1.作业要求字迹清晰,表述准确,确保作业质量。
2.认真思考,积极拓展课外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3.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检查,确保无误。
3.加热氯酸钾: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
接着,我将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这些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详细解释每个反应的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制取氧气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制取氧气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哪些仪器和试剂?
5.能够正确书写氧气的化学式、电子式,并了解其分子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使学生掌握制取氧气的过程:
1.采用实验演示与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氧气的制取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氧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操作要点。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技巧和注意事项。
-从分子层面解释氧气制取的原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生活中常见的氧气应用实例为切入点,如登山、潜水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氧气?怎样制取氧气?”引导学生思考。
2.理论知识讲解:
-采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展示氧气的制取原理和反应方程式。
b.分析制取氧气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篇1】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2.3《制取氧气》教案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2.3《制取氧气》教案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2.3《制取氧气》教案课题制取氧气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制取氧气》是课程标准五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一些基本实验操作上对氧气的进一步探究,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

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初中重点学习制取的两种气体,所以这一节课为以后第六单元学习二氧化碳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所以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一节课包括基本原理探究和装置的选择。

操作步骤两部分内容,而在第一课时对原理的探究又是整个探究的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梳理空气、氧气的学习要点,建构物质性质、用途和制法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分类方法对学习化学的作用。

科学思维: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探究氧气的制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会倾听、分享。

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难点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医疗、潜水、炼钢需要的大量氧气是如何制取的呢?讨论思考根据生活情景引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氧气的工业制法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在液态空气分离过程中,氮气、氧气两种气体哪种气体先出来?该过程的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属于什么变化?氮气;根据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交流讨论:倾听分享,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药品:高锰酸钾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反应物:都是固体。

反应条件:加热制取气体收集装置:学生思考讨论,观察实验中注意事项先分析实验装置,然后观看视频动手操作,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和板书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和板书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和板书教案标题: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和板书教学目标:1. 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原理。

2. 掌握氧气制取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验记录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燃烧瓶、水槽、橡皮管、导管夹、酒精灯、滴管等。

2. 实验药品:过氧化银、氢氧化钠等。

3. 板书准备: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反应方程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氧气的概念和重要性,与学生进行简要讨论。

2. 提问:氧气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取?为什么需要制取氧气?二、讲解制取氧气的原理(10分钟)1. 介绍过氧化银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2Ag₂O + 2NaOH → 2Ag + H₂O + O₂。

2. 解释反应原理:过氧化银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

3. 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佩戴安全眼镜、穿戴实验服等。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将过氧化银和氢氧化钠分别放入燃烧瓶中。

2. 在燃烧瓶上方加入适量的水,并用橡皮管连接到水槽中。

3. 点燃酒精灯,将火焰移至燃烧瓶底部加热。

4.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产生的氧气气泡。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以下问题:氧气气泡的颜色、体积变化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结合反应方程式,解释氧气的生成过程。

五、板书总结(5分钟)在板书上整理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反应方程式,帮助学生复习和记忆。

板书设计:制取氧气实验步骤:1. 将过氧化银和氢氧化钠放入燃烧瓶中。

2. 加入适量的水,连接橡皮管到水槽。

3. 点燃酒精灯,加热燃烧瓶底部。

4. 观察记录氧气气泡的产生。

反应方程式:2Ag₂O + 2NaOH → 2Ag + H₂O + O₂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进一步探究其他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

教学评估:1.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评分。

2. 课堂讨论和问题回答的参与度和准确性。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掌握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以及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安全意识。

3. 通过对制取氧气实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学会使用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以及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

2. 教学难点:(1)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采用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提问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导管、集气瓶、水槽等。

2. 实验试剂: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等。

3. 安全防护用品:防护眼镜、口罩、手套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气体的制取方法?今天我们将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

2. 知识讲解(1)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以及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原理。

(2)讲解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安全防护措施。

3. 实验演示(1)演示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实验。

(2)演示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实验。

4.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取氧气的实验。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制取氧气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拓展知识。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课程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课程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课程教案主题:制取氧气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氧气的重要性和用途。

2. 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3. 能够进行实验制取氧气。

教学重点:1. 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

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制取氧气。

2. 掌握氧气的安全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漏斗、试管、蜡烛、盛水瓶等。

2. 实验药品:碳酸氢钠、氯化钙等。

3.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氧气的重要性和用途。

2. 显示一些实际应用氧气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2. 分别讲解碳酸氢钠分解法和氯化钙吸收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展示碳酸氢钠分解法和氯化钙吸收法的实验过程。

2. 解释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氧气的制取过程。

四、学生操作实验(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取氧气。

2. 老师进行指导和辅导,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五、实验结果讨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2. 老师总结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氧气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关于氧气的相关作业。

2.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氧气的制取方法和用途,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同时要注重实验安全和环保意识,确保学生在实验中能够做到安全操作和环境保护。

化学初中氧气的制取教案

化学初中氧气的制取教案

教案:氧气的制取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2. 学会使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 能够独立完成氧气的制取实验。

教学重点:1.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氧气的制取实验的操作技巧。

2. 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等。

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二氧化锰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有什么成分?2. 学生回答:氧气。

3. 教师总结:氧气是空气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对于我们的生命至关重要。

二、学习氧气的性质(10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支持燃烧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

三、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10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如过氧化氢法、高锰酸钾法等。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制取氧气。

四、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10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如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收集氧气等。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熟悉制取氧气的步骤。

3. 教师强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如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等。

五、学生独立完成氧气的制取实验(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经验。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氧气的用途和应用,如氧气疗法、氧气的工业用途等。

2. 学生可以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比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让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实验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室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制取氧气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Make oxyge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制取氧气
一、--思路
1.课题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3.教学流程图
二、教案
课题
制取氧气
授课人
邓崧
学校
湖南省东安县紫溪中学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
氧气制法的探究
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教学
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
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
药品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小木条、火柴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体验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

观后谈感受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
(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思考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观看
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了解氧气工业制法。

(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思考回答
明确学习导向。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

参照教材p37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

组内交流
与已学知识相衔接,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

(课件展示)【实验2-5】内容
实验编号
现象
原因
快慢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
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学生按表格
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合作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学生相互评价。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让我们一起做【实验2—6】。

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过氧化氢水+氧气
表述实验现象,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加以领悟
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





(设问)硫酸铜溶液是否也能做此反应的催化剂呢?请同学们自己去验证它。

猜想并动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验证猜想,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说明)你还能找出用其他的催化剂来制取氧气的方法吗?具体可参照课后的习题。

(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

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

观看,思考
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
此处还需增加【实验2-7】的实验
如: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思考讨论
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室可通过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化合反应吗?
(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
分析发现新问题
由化合反应特点引出分解反应的学习,由实践体验上升到理论思考。

(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课件展示)
反应物种类
生成物种类
反应特点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小结并练习】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硫+氧气二氧化硫
b.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氧化汞氧气+汞
d.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2.你还能用其他方法制取氧气吗?
自我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体验,并相互交流和评价。

强化学习情感,及时反馈矫正。

【板书设计】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三、催化剂
四、分解反应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