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下语文《从军行》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为《从军行》。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展现了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朗读、释义、鉴赏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从军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会通过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古代边塞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人情感。

难点:边塞诗的特点及创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边塞环境,激发学生对边塞生活的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3. 释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理解诗句,讲解生僻词语。

4. 鉴赏: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例,分析边塞诗的特点。

6.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一首边塞诗,展示并交流。

六、板书设计1. 《从军行》2. 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 边塞诗特点:形象生动、意境雄浑、情感豪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从军行》的诗意,创作一首边塞诗。

2. 答案示例: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深入了解边塞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朗读技巧。

2. 通过关键词语理解诗句含义。

3. 边塞诗的特点及创作背景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5. 作业设计中的创作实践。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的朗读技巧1. 停顿与重音:指导学生在适当的位置进行停顿,如诗句之间的停顿,以及诗句内部的重要词语重音,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黄沙”、“穿金甲”等。

新人教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责任”为主题《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七首,本课是其四,这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唐王朝与蕃贵族经常发生战争,由于战争残酷,青海湖上空阴云弥漫,大片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延伸到天边,高耸的雪山笼罩在乌云中,显得暗淡无光。

一个“暗”字,以自然景物极力衬托战争的惨烈。

远望前方玉门关,显得遥远而迷茫,那大漠间孤零零的城池变得更加孤单了。

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孤立无援,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铺垫。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成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本诗是一首优秀的爱国诗,对于积累诗歌,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是十分有价值的,同时也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1、抓住重点字词,结合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的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视频播放)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生1:我体会到了战士们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的精神。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从军行》。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英勇壮丽的军队生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歌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2.2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体会。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3.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2 朗读古诗让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4.3 讲解字词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4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4.5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4.6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古诗中所表现的军队生活的艰苦与英勇。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古诗的主题和重点字词。

六、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从军行》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针对古诗《从军行》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的雄浑与壮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

全文共四句,描绘了边塞戍楼、烽火、将士等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之情。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 诗歌内容解析:重点词汇、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3. 诗歌意境及主题分析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边塞将士的崇高品质。

3. 学会通过描绘景物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

2.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诗句解析、主题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边塞生活的兴趣,引出本课《从军行》。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句:分析诗句中的重点词汇、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深入理解诗句含义。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描绘景物与表现人物情感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诗句改写或仿写。

6. 主题分析:讨论诗歌表达的边塞将士的崇高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背诵课文: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如分组、竞赛等)进行课文背诵。

六、板书设计1. 《从军行》2. 诗句解析:重点词汇、句子结构、修辞手法3. 主题:边塞将士的崇高品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从军行》。

(2)运用描绘景物与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写一段话描述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2. 答案:(1)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句的理解程度,针对问题进行课后辅导。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推荐与边塞诗词相关的文章,加深学生对边塞文化的了解。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边塞风情”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舍生忘死的情景。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战士们的崇敬和敬意。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学习《从军行》这首诗,了解古代战士的英勇事迹,感受爱国情怀,并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古代战争场景和战士英勇事迹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悟战士们的英勇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会珍惜和平,尊敬战士。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感悟战士们的英勇精神;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战争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中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战争场景图片、战士英勇事迹等。

2.音响设备:准备相关音乐,用于营造氛围。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战争场景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及其《从军行》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诗歌全文呈现在课件上,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从军行 》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从军行 》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以边塞风光和边塞将士的情怀为题材,通过写景叙事,表现了将士们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祖国边疆的深深忧虑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含义和用法,掌握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2.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和探究,学生能够体会古诗的意蕴和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领会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培养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含义,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PPT课件、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古诗的背景、作者、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过程1. 激趣导入(1)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边塞风光或边塞生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方是哪里?人们在这里的生活是怎样的?让学生了解边塞的艰苦生活环境和将士们的坚守与奉献。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古诗的理解。

(2)教师可以直接介绍《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可以通过PPT课件或图片展示作者王昌龄的相关资料,如他的生平和诗歌作品等。

2. 作者简介(1)教师向学生介绍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他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可以通过PPT课件或图片展示王昌龄的相关资料,如他的生平和诗歌作品等。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对王昌龄的简介,让学生自主了解诗人的更多方面。

可以让学生朗读或默读相关内容,并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教学设计从军行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队)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从军行)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预设:(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

(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

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从军行 》教学设计 教案 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从军行 》教学设计  教案 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

本诗展现了古代战争的艰苦和边疆将士们保卫家园的豪情壮志。

整首诗意境深远,笔法雄健,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勇敢坚毅、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能理解并运用。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 了解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领略古诗的精妙之处。

难点:通过充分地朗读、反复的诵读,调动学生感官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领略古诗的精妙之处。

四、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王昌龄的生平简介和诗歌作品。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边塞诗。

提问学生是否还记得一些描写边疆战场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诗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诗的背景和情感。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让我们一同感受这位唐代大诗人的风采。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王昌龄(约693-756年),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歌以雄浑豪放、意象深远见长。

他的边塞诗充分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和将士们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代表作有《出塞》《从军行》。

教师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开元年间,繁荣景象达到了巅峰,但也存在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

王昌龄见证了这一切,他的诗歌也深刻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激化和民族关系的紧张局势。

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感,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出示全诗)1. 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读法和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2.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学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

【出示课件】田园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夜》
4.教师小结:我们刚刚交流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

5.谈话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田园诗风格不同的古诗,板
书课题:从军行
6.【出示课件】《从军行》,引导交流: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

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

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

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7.引导了解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8.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小组交流: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要想学好古诗,首先要熟读古诗,然后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这样才能让古诗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

让我们先来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前两句。

(二)学习诗句。

1.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1)读一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说一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多个学生读。


(2)说一说:
①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小结。

暗,荒凉,阴沉。

(板书:青海暗雪山)
(3)看一看:【出示课件】雪山景象。

①学生欣赏雪山景观。

②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想一想。

①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全班再次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2.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1)谈话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

【出示课件】(出示图片)
(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

)“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望去。


(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


了解玉门关。

【出示课件】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
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为什么?
引导总结: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

(板书:孤城玉门关)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环境的荒凉、孤寂、冷清,表达出戍边将士孤独和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6)小结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

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
3.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作者在这两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2)“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

)(3)从“百战”和“黄沙”你感受到什么?(战争的惨烈。


(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板书:百战穿金甲)
(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不破终不还)(6)教师小结【出示课件】:“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意思。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4.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

(1)课件播放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

(2)结合诗句和刚才的视频,你能体会到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五、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1. 现在,我们拥有和平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有人为守护它。

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生活,感谢守护我们的战士们。

2.背诵并默写古诗,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暗雪山孤城玉门关
百战穿金甲不破终不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