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代词,他, 6、寡助之至 动词,到,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词,解释为凭、靠,
阅读思考
1.本篇文章谈的是战争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2.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 作 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 这一主 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
山东邹县人 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 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行仁政以统一天 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 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 现存七篇 一 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 影响,
读音举例 夫 fú 郭 guō
粟 寡 guă
sù
戚 qī 畔 pàn
朗读节奏举例: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 之,
实词解释
•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 • 域:原指界限,课文的意思
令,
是限制,
•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 固国:巩固国防
•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 部团结,
• 郭:古义指外城,今义指姓氏, • 环:围,
• 威:震慑,
• 至:极点,
• 道,即指仁政,得道,即指施行 仁政
•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 坚利:坚固锋利, • 米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指粮食, • 委:放弃, • 去:离开,
阅读思考
1.本篇文章谈的是战争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2.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 作 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 这一主 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
山东邹县人 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 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行仁政以统一天 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 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 现存七篇 一 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 影响,
读音举例 夫 fú 郭 guō
粟 寡 guă
sù
戚 qī 畔 pàn
朗读节奏举例: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 之,
实词解释
•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 • 域:原指界限,课文的意思
令,
是限制,
•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 固国:巩固国防
•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 部团结,
• 郭:古义指外城,今义指姓氏, • 环:围,
• 威:震慑,
• 至:极点,
• 道,即指仁政,得道,即指施行 仁政
•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 坚利:坚固锋利, • 米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指粮食, • 委:放弃, • 去:离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2、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D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 本文的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①运用排比修辞,双重否定的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 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是弃城而逃。 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性。 ③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 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 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 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护城河
泛指武器军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弃城而逃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方圆三里的内城 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外城
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 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义
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
三里之城
内城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 本文的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①运用排比修辞,双重否定的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 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是弃城而逃。 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性。 ③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 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 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 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护城河
泛指武器军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弃城而逃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方圆三里的内城 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外城
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 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义
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
三里之城
内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首先,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 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 实际上也可理解为 “得人心”,即“人和”。后面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道理。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 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02
课前新知
作者、背景、解题
背景: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 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 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 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词类活用
①域民:名词活用作动词,疆域----限制。 ②固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结实,牢固----巩固。 ③威天下:名词活用作动词,威信,威望----震慑,威慑。
06
写作特点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 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突出“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阐发,明确欲得 “人和",必先"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 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 的逻辑性。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 百姓,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 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孟子主 张“民贵君轻”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 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 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 心" 上。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1张PPT)

疏通文意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 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至) 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 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深入探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 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 商纣王的故事能够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侯的时候,礼 贤下士,爱护百姓,百姓生活安定,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 心,为后来武王伐纣,西周灭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 敏捷,却不行仁政,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以酷刑残害大臣 和百姓,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的天下。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约前372— 前 思想家、教
289, 战国时期 育家、“亚圣
邹国人
”
仁政” 王道” 民贵君轻” 《孟子》 性善论 ”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 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 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 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 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 “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 第一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课件.ppt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泛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 ……去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 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 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团 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 持和拥护。
从治理国家方面,深入论证“得 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sù gu? qī pàn jiāng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朗读、释义、翻译课文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三章 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
得道多助,
施行
失道寡助
少
写作背景:
?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 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 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 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 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 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 之称。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 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 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团 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 持和拥护。
从治理国家方面,深入论证“得 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sù gu? qī pàn jiāng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朗读、释义、翻译课文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三章 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
得道多助,
施行
失道寡助
少
写作背景:
?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 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 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 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 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 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 之称。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背景链接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
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 轻”的民本思想,反对不义战争。他到处游说
,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 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 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 不饥不寒”的目的。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 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 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读音停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qi)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整体把握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 重要的是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 利、人和;
最重要的是人和。
整体把握
得“人和”的实质和最佳局面分别是什 么?
实质:得道,即施行仁政。 最佳局面:天下顺之。
整体把握
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 列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 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 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写作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2024)

课件目的
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重要性, 掌握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2024/1/30
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024/1/30
01
得道多助
指一个人或组织如果遵循正确的道路和原则,就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
助,事业也会更加顺利。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道德、道义、正义等
12
品德败坏
2024/1/30
缺乏诚信
不守信用,欺诈、背信弃义,将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自私自利
只考虑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利益,将难以获得他人的支持 和帮助。
道德沦丧
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不端、违法乱纪,将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制裁 。
13
04 得道与失道的后果
2024/1/30
14
得道者多助,事业成功
16
05 如何做到得道多助
2024/1/30
17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024/1/30
尊重他人
01
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以平等、公正的
态度对待他人。
诚信为本
02
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不撒谎、不欺诈,以诚信赢得他人的
信任和尊重。
积极向上
03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以积极向上的
遵循自然法则,保护生态 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1/30
尊重经济规律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 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
尊重社会规律
遵循社会运行规律,维护 社会稳定和谐,推动社会 进步。
8
具备良好品德
诚实守信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
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
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
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
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
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得道:指能够实行治国的正道,
Hale Waihona Puke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 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
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
【zhòu】、盾之类。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去:离开。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
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 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
利不如人和也。
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
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
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
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
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团结。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 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 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 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而攻之而不胜。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 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 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
以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了 “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论点范围
战
治
争
国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主张(结论)
施 行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 仁 政 ”
排 (反面论证) 比
(对比论证)
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第一段:译文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第二段:译文
❖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 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 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 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 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分析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
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攻
天时
不如
地利
城 :
而
环
攻
之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 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 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 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 《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孟子名言名句
•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五十步笑百步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 件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 ,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 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 能安居乐业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2、古今异义: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 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 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 “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 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 想。
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 2、分清句读。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 弃城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 分内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 人和的重要性 。
守
城
粮多
:
兵
守方
城
高
革 利
攻方
池深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b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三段分别是从什么角 度来论述的?
❖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 明论点?怎样论述?
学习第四部分:
❖域民、固国、威天下的关键是 什么?为什么?
注音和节奏
夫郭
粟寡戚
畔
fú guō sù guă qī
pàn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补充注释:
▪ 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第三段: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 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 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第四段:译文
❖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 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 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 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 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 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 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威 武 不 能 屈, 此 之 谓 大 丈 夫。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增强对
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三.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 入的论证的写法。 四.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 失
道寡助” 的含义 ;并从中受到教益。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事例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总结全文,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深化论点
问题探讨 1)本文以战争为例,你认为孟 子是主张打仗吗? 3)他写此文的真正意图么?
理清结构:
本文按 “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
论点范围
战
治
争
国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主张(结论)
施 行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 仁 政 ”
排 (反面论证) 比
(对比论证)
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第一段:译文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第二段:译文
❖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 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 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 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 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分析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
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攻
天时
不如
地利
城 :
而
环
攻
之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 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 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 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 《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孟子名言名句
•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五十步笑百步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 件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 ,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 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 能安居乐业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2、古今异义: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 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 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 “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 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 想。
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 2、分清句读。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 弃城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 分内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 人和的重要性 。
守
城
粮多
:
兵
守方
城
高
革 利
攻方
池深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b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三段分别是从什么角 度来论述的?
❖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 明论点?怎样论述?
学习第四部分:
❖域民、固国、威天下的关键是 什么?为什么?
注音和节奏
夫郭
粟寡戚
畔
fú guō sù guă qī
pàn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补充注释:
▪ 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第三段: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 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 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第四段:译文
❖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 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 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 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 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 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 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威 武 不 能 屈, 此 之 谓 大 丈 夫。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增强对
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三.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 入的论证的写法。 四.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 失
道寡助” 的含义 ;并从中受到教益。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事例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总结全文,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深化论点
问题探讨 1)本文以战争为例,你认为孟 子是主张打仗吗? 3)他写此文的真正意图么?
理清结构:
本文按 “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