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

音色
声音的特性
响度
声现象
演讲人姓名
传播声音的介质包括哪三类?
340m/s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少? 固体、液体、气体
复习提问
思考: 小孩的声音要“尖细”一点。 老人的声音要“粗犷”一点。 为什么有的声音听起来高,有的听起来低呢?
听小孩和老人的声音,你听出了什么吗?
动手做做
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成一个活塞。用水沾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就会改变。你能试着做出这样一只口哨吗?
想想议议:苍蝇飞行的每秒振翅147~200次,蝴蝶飞行时每秒振翅5~6 次,为什么你凭听觉能发觉飞行中的苍蝇,却不能发觉飞行中的蝴蝶? 你知道为什么吗? 人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从20Hz到20000Hz的声音大多数人能听到。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01
02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不同频率的声波波形图
500Hz 1000Hz 1500Hz
B
A
3Hz
6Hz
讨论:
一只蜜蜂从你耳旁飞过,你能听到它翅膀振动 所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你的耳旁时, 你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提示:蝴蝶翅膀的振动频率小于10HZ,而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为500——600HZ。
哪些动物能发出和听到超声波
实际上它们是在用一种我们听不到的声音在进行交流,这就是次声波
大自然的一些活动,像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会发出次声波
一些机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有些次声波对人体是有害的。
小组讨论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它通过空气、水或固体传播,让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沟通交流。
在初二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声音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当物体振动时,就会向周围媒质传播机械波,从而产生声音。
常见的声源有乐器、人的声带、汽车引擎等。
声音通过空气、水或固体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声波会在媒质中以波的形式传递,并经历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
二、声音的特性声音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 频率:频率是指声音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高,声音就越高音调;频率低,声音就越低音调。
2. 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度,可以通过声级来衡量。
声级的单位是分贝(dB)。
响度与声音的能量有关,能量越大,声音就越响。
3. 声速:声速是声音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单位是米/秒(m/s)。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m/s。
三、媒体对声音的影响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不同媒质对声音的传播会有不同的影响。
1. 固体:在固体中传播,声速比在空气中更快。
这是因为固体的分子间距离小,分子振动传递速度快。
2. 液体:在液体中传播,声速比在空气中更快。
但液体分子间距离相较固体较大,所以声速会比固体中稍慢。
3. 空气:在空气中传播,声速相对较慢。
空气的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振动传递速度相对较慢。
四、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当声音波到达障碍物时,部分能量会被障碍物吸收,部分能量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声音的反射和回声进行定位和判断。
比如在山谷中发出声音,可以通过回声来判断山谷的深度和位置。
五、声音的干涉和共振当两个或更多声音波同时传播到同一地点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干涉可以是增强或减弱声音的效果。
共振是指当一个物体的自然频率与外界声音的频率接近时,物体会产生共振现象。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p〔一〕教材特点“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根底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局部内容。
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生疏,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理论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
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1〕突出学生探究活动。
本节安排两个难度不大的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时机。
〔2〕注重联络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表达,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
二胡、长笛、箫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文化。
〔三〕教学重点探究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四〕教学难点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能区分它们;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p学生在生活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上或多或少理解到声音有不同特性,也听说过超声波、次声波,见过不同乐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根底上,缺乏更深一层的较为理性的认识。
他们有进一步探究声音特性的欲望,渴望理解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原理,但由于根底概念的缺乏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

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规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声学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二物理声学的基本知识点。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物体使周围空气发生振动,形成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听者的耳朵。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才能传播。
2.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性:2.1 频率频率是指声音振动的快慢程度,单位为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音调;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音调。
2.2 声音强度声音强度是指声音的能量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
声音强度的单位为分贝(dB)。
通常,人类可以听到的最小声音强度为0dB,而常见的谈话声音约为60-70dB。
2.3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程度,与频率有关。
声音的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调也称为声音的音高。
3.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约为每秒340米。
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1500米。
4. 声音的反射与回声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当人们发出声音时,声波会遇到墙壁或其他物体,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通过测量回声的时间间隔,可以计算出物体和人之间的距离。
5. 声音的吸收与传导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导和吸收情况也是不同的。
固体是最好的声音传导体,而气体(如空气)则是最差的声音传导体。
各种材料对声音的吸收程度不同,例如,软材料(如海绵)可以吸收大部分声音,而硬材料(如金属)则会产生回声。
6. 声音的干扰与衍射当两个或多个声源同时发出声音时,声波会相互干扰,产生共振或抵消效应。
此外,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也会发生衍射现象,即声波绕过物体传播。
7.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电话、音乐播放器、扬声器等都是利用声音的传播原理工作的。
初二物理同步精品预习专项-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一、声音的特性知识点1.音调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1)音调的理解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我们经常说“这首歌调太高,唱不上去”就是指音调高。
通俗地讲:音调高时,声音比较尖细:音调低时,声音比较低沉。
一般情况下,女生说话时声音尖细,音调高:男生说话时声音比较粗,音调低。
(2)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大量实验表明,发声体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因此,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理学中,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来表示。
物体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
因此又可以说音调的高低由频率来决定。
它们的关系为: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
2.响度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探究: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观察碎纸屑在鼓面上的跳动情况,并仔细辨别声音,实验情况如下表所示。
探究归纳: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用振幅来表示。
振幅越大,声音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声音响度越小。
拓展延伸: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除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1)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同样大小的声音,我们距发声体越近,听到的声音越大。
如听老师讲课,前排同学比后排同学听得清楚。
(2)声音的分散程度。
通常情况下,声音从声源向四周传播出去,用喇叭形状的传声筒传声,可以使声音尽量集中在传声筒所指方向上,也就能传得更远。
如果声音能沿着管道传播,则分散得更少,医生使用的听诊器就是利用这个道理制成的。
易错警示: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二者是声音的两种不同特性,科学地描述音调用“高”或“低”,响度用“大”或“小”。
但在生活中,描述声音的特性很随意,描述也不太清楚,同学们要很好地区分它们。
典型例题题干:男女生合唱时,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则的响度大,的音调高。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女高音歌唱家”和“男低音歌唱家”,这里的“高”与“低”指的是()A.音调高低B.响度大小C.音色好坏D.以上都不是【答案】A【解析】物理学中,用“高”和“低”来描述音调。
女高音和男低音中的“高”和“低”就是指音调。
日常生活中,有时也用高和低来表示响度,如高声喧哗,低声细语等。
【考点】音调2.频率为100Hz的声音()A.每分钟振动100次。
B.人耳听不见。
C.响度比10Hz的一定大。
D.以上都不对。
【答案】A【解析】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100赫兹的声音指发声体每秒振动100次,这个声音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耳能听到;100Hz的声波比10Hz的音调高,但响度不一定大。
【考点】音调和响度3.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
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答案】低频率低于20赫兹【解析】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变慢,所以音调会逐渐变低。
因为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所以当频率低于20赫兹时人耳是听不到声音的。
【考点】音调的影响因素4.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质量的水,用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其中音调高的是_________瓶;若用嘴贴着瓶口向瓶内吹气,也会发出声音,此时的发声体是________。
【答案】甲瓶内空气柱【解析】瓶子内装水,用木棒敲击瓶子时,瓶子和水振动发声,水越少,越容易振动,其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水少的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向瓶内吹气,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水越多,空气越少,越容易振动,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考点】声音音调的改变5.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
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_________Hz,人类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
八年级物理 声音的特性

第2节声音的特性课前预习1.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
(2)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符号为Hz 。
(3)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振动频率。
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超声波与次声波(1)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 ~20000 Hz。
(2)物理学中,把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称为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称为次声波。
3.响度(1)定义:声音的强弱。
(2)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振幅。
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4.音色(1)定义: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影响因素: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
课堂练习知识点1 音调1.手机中的“全民K歌”,不仅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体验一把当歌唱家的感觉,而且还可以评价。
“全民K歌”的评论中就有“靓颖海豚音在你面前也不过如此”的说法。
这里所说的“海豚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A )A.音调高B.振幅大C.响度大D.音色好2.(2018·昆明一模)“我是歌手”的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里的。
知识点2 超声波与次声波3.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85~1100HzB.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50000HzC.蝙蝠能听到次声波D.大象能听到超声波知识点3 响度4.为了让学生上课听得更清楚,许多老师上课时都会利用扩音器进行讲解,如图所示。
以下关于扩音器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B )A.提高声音的音调B.增大声音的响度C.改变声音的音色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5.如图所示用木槌敲击同一个音叉,第一次轻敲,第二次重敲。
两次比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A.重敲音调高B.轻敲响度大C.两次敲击音色不同D.两次敲击音调一样高知识点4 音色6.(2019·曲靖初二秋季期末)梁代诗人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能分辨蝉鸣声和鸟鸣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用手机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判断的。
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带耳机听MP3,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__________,若长此以往会使听力下降,有害健康。
【答案】(1)音色;(2)响度.【解析】(1)不同人发声的音色一般不同;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就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来判断的;(2)增大音量,是指增大了声音的响度;【考点】音色;响度2.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高声”呼喊才能让远处的人听见。
这里的“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答案】C【解析】声音有三个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生活中的轻声、高声说话是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声源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根据音色来区分声源。
【考点】声音的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3.如上图是两个声音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出来的波形。
从图形可知__________图响度大,__________图音调高。
【答案】甲乙【解析】甲的振幅大响度大,乙的波形密集,所以频率大,音调高。
【考点】响度音调4.如图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
一个同学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 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A.音调B.音色C.响度D.音色和响度【答案】A【解析】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A、用木棒敲过从B到A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铁护栏的长度不同,体积和质量都不同,振动快慢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一定不同.符合题意.B、都是木棒敲打铁护栏,物体的材料和结构都相同,音色不会有明显改变.不符合题意.C、用力大小可能不同,铁护栏的振动幅度可能不同,响度可能不同.不符合题意.D、由B分析知,音色不会改变;由C分析知,响度可能改变,可能不变.不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声音的特性5.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只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是因为: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B.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C.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答案】C【解析】灌水过程中是空气柱振动发声,随着水位升高,,空气柱长度变短,音调变高,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可以根据音调的变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非题
1.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都叫乐音。
()
2.发声体作有规则振动时所发出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
3.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
4.人耳感到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
二、填充题
1.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____以及人离声源的____。
2.声音的强弱通常以表示。
____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3.从物理学角度分:发声体作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____,而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____。
三、选择题
1.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指的是[]
A.每秒振动的次数
B.振动的方向
C.振动的幅度
2.第一次轻轻敲锣,第二次用力敲锣,对站在同一地点的人感到两次声音的响度是[]
A.第一次响度大
B.第二次响度大
C.两次响度相同
D.缺少条件,无法比较
3.响度表示的意义是人耳听到[]
A.声音的强弱
B.声音的高低
C.上面两种说法都对
4.分贝数用来[]
A.表示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
B.客观上表示声音的强弱
C.以上说法都不对
四、说理题
下面的做法都能使声音响度增加,请说出原因。
(1)音叉插入中空的共鸣箱上。
(2)说话时把双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
(3)手表放在耳朵旁,听到声音很弱,在手表后放一只大口搪瓷碗,声音就清楚了。
参考答案:
一、1.×2.√ 3.×4.√
二、1.振幅,距离2.分贝数,分贝数3.乐音,噪声
三、1.C 2.B 3.A 4.B
四、(1)使共鸣箱内空气也振动(2)使分散的声音集中(3)反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