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论集里的就有一百多篇。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论集。这本论集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到现在还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因为里头论述的都是语文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论集里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宽,性质也多种多样,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的。最重要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1962年,他又指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叶老在这里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途径,这种认识,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统。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在这里,叶老对这一

观点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一是辩证指出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指出教与学应达到的境界,三是实现这一标准的具体方法、途径。此后,叶老又多次围绕这一问题作出过解释。1983年6月他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觉得这样表述比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

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他以此为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认识与新课程标准有着高度的一致。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叶圣陶

先生一再强调的。所谓“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换句话说,就是具备了自我教育的本领。叶老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是一个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的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否则,算不得是个受过教育的人。他认为,在现代社会要做个“够格”的现代人,应该掌握的知识太多,各种教育机构只能取其重要的、基本的,作为例子教给学生;其他的更多的东西,必须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掌握,去扩充。人类的知识财富,其积累主要不是机械相加,而是发展演进。因此,受教育者对于现代的知识,决不可“光知守而不知变”,一定要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才是。这种发现、改革、创新,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在自学过程中逐步到达这样的境地。从这个基本出发点,他主张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一辈子受用不尽。不应该把教育仅仅看成是积累知

识,在现代信息社会,教育首先是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应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叶老认为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他认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

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叶老认为教学要随时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学生如果总是依赖教师,养成了种种依赖的习惯,这是教育的失败。所以,他竭力主张,教育工作“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这个过程应该是,从扶到放,正如叶老1977年在给《人民教育》编辑部题的诗里所言:“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似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必须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叶圣陶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看成是整个教育的本旨。他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他一生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语文教学方面,鉴于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学科,他更强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略谈学习国文》)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必须以“养成习惯”为桥梁,所以,“养成教育”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叶老还具体地分析了阅读和写作各要养成哪些习惯。关于阅读,他说:“所谓阅读书籍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关于写作,他说:“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有所积累,须尽量用文字发表;

(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论写作教学》)如果说以上阅读与写作是叶老从语文本体角度提出的习惯,那么在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方面他还提出了许多启人思考的看法。他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健全的公民,就“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术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学生个人修养方面,要养成“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等。总之,为人生所需要的、足以充实生活与发展生活的习惯都是必须养成的。叶老教育理论的闪光点,不仅是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在养成够格的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而且是在强调“养成”的关键就是要努力培养各种各样良好的习惯。学会做人,质言之,就是要逐步养成各种各样做人的习惯。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上世纪20年代,叶圣陶针对当时国文教授“限于教室以内”、“限于书本以内”的弊端,明确指

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在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20年代,这一见解的确是独具慧眼,振聋发聩。他认为:新式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当时所谓“健全”和“善于处理生活”,主要是指能独立地、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具有为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应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推动社会的前进。在30、40年代,叶圣陶提出“以生活为中心”来补救“为求学而求学,

为读书而读书”使所学者忘记“何所为”的缺点,指出“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1948年,更是明确提出“以生活为本位”的观点。可见,叶圣陶经过几十年的思考,日益明确并以理论的形式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二者是源泉与流的关系,教育应以生活为本源,而语文教育尤应如此。作为语文这种工具,尤其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又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语言离开了生活,既背离了语文的性质,又不可能提高效益。叶老认为,语文是“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这种工具决不是用来追求仕途功名的,而是用来增进知识,用来

表情达意的,总之是用来更好地应付日常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做一个健全的公民的。叶老认为,要真正掌握好语文工具,首先要求受教育者有充实的生活,即“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语文的教育必须致力于“训练思想”和“培养感情”的人文教育。这样看来,语文教育又不仅是为了使人们获得一种生活上的必要工具,而且是为了使人们的“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从而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社会公民。叶圣陶强调的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本源”,这与现代国外学者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点是异曲同工,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素质教育乃一脉相承。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其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叶老在多种场合谆谆告诫教师要增加“本钱”。这“本钱”是什么呢?20世纪60年代初,叶老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年来常与景山、二龙路、丰盛胡同三校之语文教师接触,时或往观授课,颇感教师增加本钱,最为切要。所谓本钱,一为善读,一为善写,二者实相关而不可剖分。”后来,他在给一位语文教师的信中又说:“语文教学之提高,与教师之水平关系至巨。教师辅导学生者为阅读与作文二事。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故教师不断提高其水平,实为要图。”70年代末,他又说:“教师之所必须自励者,一则自己善读善作,心知其所以然,二则能真知语文教育之为何事(如何以须教学生阅读、何以须教学生作文之类),而不旁骛耳。”所谓“真知语文教学之为何事”,就是指真正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真正懂得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等等。叶老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综观叶老所写的大量语文教育论著,绝大多数都是从各个侧面来阐述和剖析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的。他认为,要进入教学的境界,就必须认识语文规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叶老在《中学国文教师》一文中说:“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提出种种的实施方法来。”叶老这里提出的问题十分精辟,发人省醒。“为什么学”直接关系着“学什么”和“怎样学”,也直接关系着“教什么”和“怎样教”,因此是决定教学领域里其他问题的枢纽。语文教师教的是语

文,教的是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思想与情感培育,因此,教师除了必须懂得教育和教学的规律以外,还必须具有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和纯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这样才能“身教”胜于“言教”,实现“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终极目标。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圣陶先生扼要地指出旧式语文教学的三大弊病,并且在好些处别的地方加以申说。第一是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说到教育的意义,就牵涉到内容问题了。……笃信固有道德的,爱把圣贤之书教学生诵读,关切我国现状的,爱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教材,都是重视内容也就是重视教育意义的例子。这是应当的,无可非议的。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

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惟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在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思想教育,过分强调感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显然是背离了学科的性质,最终无法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不幸我国的写作教学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兴办学校数十年,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我想:不但是过去,就是现在,教学改革进行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总要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一节课里,总要有复习、学生提问、板书、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总要有录像、课件,否则就算不上是优质课,本来教学是为了学生学,结果,我们在教学中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已经把该要学的知识技能学到,学得容易还是困难,学得轻松还是辛苦,而是过分关注教

师在上课时是否已经达到了某个指标,把学生放在一边了,忘在一边了,这样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为教育而教育,应此,我不断地告诫自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驱除程式化,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因人制宜,因文制宜。

第三种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得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现在也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有升学考试。但是,我以为现在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只要平时学得扎实,作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推广开来说,人生一辈子总在面临考试,单就作文而言,刚才说的写封信打个报告之类其实也是考试,不过通常叫作…考验?不叫作…考试?罢了。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而学习的学生,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而执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现在还大有人在,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优劣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评价老师的最重要的依据。因为这样,不少老师还对教学内容进行擅自取舍,要考试的多讲多练,不考试的内容不提也不练。我想这才是教育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叶圣陶先生认为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知识课,看成跟历史、地理或者物理、化学一样,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其流弊,第一是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其次,“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永远不离开教师是办不到的,毕业了,干什么工作去了,决不能带一位教师在身边,看书看报的时候请教师给讲讲,动笔写什么的时候请教师给改改。那时候感到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恼?”看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作文批改问题,现在,有很多老师对学生的作文是全批全改,除了总批还有微批,可说是修改的细致入微,学生只要按老师修改的照抄一遍,就是修改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学生修改作文全被老师包揽了。这样做老师辛苦,学生也不见长进。由此看来,教学方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在这本论文集里多次出现,例如:“…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

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又如:“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倚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要求学生预习,给以必要的指导;发起对课文的讨论(主要指语文方面,不是内容方面),予以有效的启发;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如此等等。这一切,作者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以及别的篇章里都有详细的论述。这样教学,当然比逐句讲解吃力,但是这才是教学的正经道路。正如圣陶先生所说,“把上课时间花在逐句讲解上,其他应该指导的事情就少有工夫做了;应该做的不做,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

论集里边谈到的问题很多,有很多好见解,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借阅读这本论集的机会来对照检查我们自己的工作。有许多现在还常常有争论的问题,事实上圣陶先生多年前已经遇到,并且提出了他的看法。

其实语文教学创新不是凭空提出新思想,新操作就能成的,是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地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实践反思总结和理论提升,发现了存在问题,改进了,就是创新。所以我说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