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它们分离》实验报告单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青岛版)第6课把它们分离(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青岛版)第6课把它们分离(教学设计)
作业反馈:
1.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2. 对于书面作业,注意批改学生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判断学生的答案是否准确、完整。在批改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混合物与纯净物概念的理解、分离方法的掌握以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运用。
3. 对于实践活动,注意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步骤和结果分析。在反馈中,要肯定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同时指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结果的判断等,并给予改进建议。
2.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目前主要依赖于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可能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3. 实验材料准备不足: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实验材料不足或质量不佳的情况,影响实验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进措施
1. 加强实验操作技能培训:通过提前培训或实验前的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减少操作错误。
7.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实验结果需要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七、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布置以下课后作业:
1. 描述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
答案: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例如沙子和水的混合物;纯净物则是由一种物质组成,例如纯净的水。
2. 解释过滤、蒸发、沉淀这三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答案:过滤是利用过滤介质将混合物中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原理是利用过滤介质的孔隙大小;蒸发是利用加热的方法,使混合物中的液体蒸发,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原理是液体在加热条件下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沉淀是利用加入某些化学试剂,使混合物中的某些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原理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溶液的沉淀。

《把它们分离》 教学设计

《把它们分离》 教学设计

《把它们分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分离混合物的常见方法和原理。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过滤、蒸发、蒸馏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理解不同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原理。

2、难点(1)正确操作过滤和蒸馏实验。

(2)理解蒸馏的原理和装置。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杯含有泥沙的水,提问学生如何将泥沙和水分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过滤介绍过滤的定义和原理,即利用滤纸等过滤介质,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

讲解过滤实验所需的仪器(漏斗、玻璃棒、烧杯、滤纸等)和操作步骤(一贴、二低、三靠),并进行演示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过滤的作用。

(2)蒸发讲解蒸发的定义和原理,即通过加热使溶剂挥发,从而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介绍蒸发实验所需的仪器(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等)和操作要点(不断搅拌、余热蒸干等)。

进行蒸发实验的演示,让学生观察溶液中水分的蒸发和溶质的析出。

(3)蒸馏通过图片和动画,讲解蒸馏的原理,即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的不同,将液体混合物分离。

介绍蒸馏实验所需的仪器(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锥形瓶等)和操作步骤。

强调蒸馏时温度计的位置、冷凝水的流向等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进行过滤和蒸发的实验操作。

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指导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2)实验汇报各小组完成实验后,汇报实验结果和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4、知识拓展(1)介绍其他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如萃取、层析等。

(2)举例说明分离方法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海水淡化、石油分馏等,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包括过滤、蒸发、蒸馏等。

6把它们分离(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6把它们分离(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1.科学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过滤、蒸发、磁分离等基本的分离方法,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查阅学生的资料时,我会检查学生是否认真查阅了资料,是否理解了资料的内容,是否能够将资料中的信息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如果发现问题,我会指出问题的所在,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板书设计
②词:混合物、固体、液体、孔隙、加热、磁铁、离心力。
③句:过滤是将混合物中的固体和液体分离,蒸发是通过加热使混合物中的液体蒸发,磁分离是利用磁铁将混合物中的铁磁物质分离,离心分离是利用离心力将混合物中的液体和固体分开。
二、新课讲授(写300字,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过滤、蒸发、磁分离等基本分离方法的概念。过滤是利用孔隙将混合物中的固体和液体分离,蒸发是通过加热使混合物中的液体蒸发,磁分离是利用磁铁将混合物中的铁磁物质分离。这些方法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过滤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科学实验手册:分离混合物》
《生活中的科学:分离混合物的小窍门》
《科学探索:分离混合物的奥秘》
《科学小实验: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分离混合物》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三年级青岛版科学《把他们分离》教案

三年级青岛版科学《把他们分离》教案

非均相Fenton试剂处理维生素B12废水实验设计41113010 何欢祺(北京科技大学土环学院环境工程系,北京 100083)摘要Fenton氧化法是一种高级的氧化技术,具有较高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本文概述了Fenton 试剂的作用机理和传统均相Fenton法的弊端,并详细阐明利用活性炭负载Fe2+的非均相Fenton试剂制备方法及其处理维生素B12废水的实验设计。

关键字Fenton氧化非均相Fenton试剂废水处理正交试验一、Fenton试剂的作用机理Fenton试剂具有强氧化性在于其中含有Fe2+和H2O2,对有机物的氧化作用是指H2O2 与Fe2+作用,生成具有极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OH而进行的游离基反应;另一方面,反应生成的Fe(OH)3 胶体具有絮凝、吸附功能,也可以去除水中部分有机物。

链式反应如下:Fenton反应中对H2O2的消耗很快,产生的·OH具有很高的电负性或亲电性,具有很强的加成反应特性,因此Fenton法可以氧化水中大部分有机物,适合处理难生物降解和一般物化方法难以处理的废水[1]。

均相Fenton法存在 pH 值适用范围窄(PH范围3~5),催化剂难回收,产生大量铁泥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二、非均相Fenton试剂的制备为了解决均相Fenton试剂的弊端,我们将延续前人思路继续把铁离子、铁的氧化物或者具有催化能力的过渡金属元素等固定在载体上,制备出不溶于水的非均相催化剂,其仍留有均相催化剂的优点,而且拓宽了 pH值适用范围,避免了铁离子产生铁泥,消除了离子本身所具有的颜色对水体视觉效果的影响。

通过查阅文献,确定了一种以活性炭负载Fe2+的非均相Fenton试剂制备方法,具体过程如下:将100mL一定体积分数的酸与12.5g颗粒活性炭浸渍24h,清洗后真空烘干。

向经酸预处理后的活性炭中加入80mL一定质量数的硫酸亚铁溶液,在恒温振荡器中于常温下以150r/min的转速震荡浸泡24h,再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中性,清洗后真空烘干,用以制备Fe2+/活性炭非均相Fenton试剂。

2020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6把它们分离

2020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6把它们分离
4.在分离食盐和沙的食盐过程中你还有发现?
4、总结所得:
在水中,白糖(食盐)容易溶解,沙子不容易溶解。把它们倒人盛有水的绕杯中,白糖(食盐)会溶解在水中,而沙子没有溶解沉人水底。待白糖(食盐)完全溶解,把白糖(食盐)水倒人另个烧杯,便能分离出沙子:再加热糖(盐)水,水分快速蒸发,糖(盐)便会从糖(盐)水中分离出来了。
5、课后拓展:
1、教师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问题,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教师提出问题:老师在家做米饭时,发现大米里混有沙子。根据今天学到知识,我们可以怎样把里面的沙子分离出来?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分离沙子和大米的方法和步骤。
教师及时评价指导。
4、出示:用渔网捞鱼、用筛子分离豆子和沙子、用扬场机分离麦粒和麦糠的图片,让学生分别描述它们是分离的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并指导。)
5.交流汇报。
6.师评价并总结:磁铁可以吸引铁,因此磁铁把铁屑吸引了起来,使木屑留在了盘子里。
(二)分离沙子和白糖(食盐)实验。
1.初步了解食盐和沙子的特点:食盐和沙有什么特点呢?
每组领取食盐和沙,集体交流讨论食盐和沙子的特点,并完成活动手册。
2.根据食盐和沙的特点你会怎么样来分离?
10.整理器材放回原处,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蒸发获得的食盐是混合时的食盐吗?
引导分析蒸发获得的食盐和原来食盐之间的异同。
2.水再分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特点可以分离一些物质。)
3.食盐和沙混合后是怎么分离的?追问水到哪里去了?
(利用物质之间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离)
(一)分离铁屑和木屑实验。
1.师:请同学们观察木屑和铁屑,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把它们分离》教学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把它们分离》教学设计

6.《把它们分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把它们分离》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合与分离》单元的第三课时。

本节课根据学生提出如何分离混合物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让学生亲历分离混合物的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人们按需要用各种方法分离混合物。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的问题“米中混进了沙子,怎样将它们分离呢?”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木屑、铁屑、小盘子、沙子、白糖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教材安排了两个分离混合物的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分离铁屑和木屑。

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木屑和铁屑的不同特征、性能,发现分离木屑和铁屑的不同方法。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分离沙子和白糖。

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白糖在水中能够溶解,沙子在水中能够沉淀,分离出沙子;然后利用加热蒸发掉糖水中的水分的方法分离出白糖;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

本课设计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体验分离混合物的方法,逐步掌握不同混合物用不同的方法分离。

学生们了解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指导和影响,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分离物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简单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但不能根据混合物自身的特点选择多种分离方法。

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深厚的学习兴趣,对未知事物有很强的探究欲望,在老师引导下能自行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2.混合物是可以分离的,不同的混合物有不同的分离方法。

3.根据混合物的的性质不同,选择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

科学探究目标:1.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2.在教师引导下,根据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选择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把它们分开》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把它们分开》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把它们分开》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把它们分开》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的第六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展开。

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和掌握过滤、沉淀、蒸馏等简单的物质分离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离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物质分离。

3. 增强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学会运用过滤、沉淀、蒸馏等方法进行物质分离。

难点:如何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各种分离方法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过滤网、漏斗、烧杯、磁铁、沙子、盐、绿豆、水等。

2. 学具:每组一套过滤网、漏斗、烧杯、磁铁,以及相应的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讲述一个关于混合物分离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物质分离现象。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混合物分离的例子。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实物展示,讲解过滤、沉淀、蒸馏等物质分离方法的原理。

演示如何使用过滤网、漏斗、磁铁等工具进行物质分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套实验工具和材料。

指导幼儿按照讲解的方法,进行物质分离实验。

4. 分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让每组幼儿分享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找出解决方法。

强调实验中的安全事项,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把它们分开》2. 内容:过滤法:通过过滤网,将固体和液体分离。

沉淀法:让固体颗粒在液体中自然沉淀,然后分离。

蒸馏法:利用液体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观察家里的混合物,尝试运用今天学到的分离方法进行分离。

家长协助记录分离过程和结果。

2. 答案:观察并记录混合物的组成,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分离过程要注意安全,家长需全程陪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把它们分开》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把它们分开》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把它们分开》教案名称:把它们分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小碗、勺子、手帕、纸张、小块布料、铁钉、铜钉、木片、钢珠、铜片、铅玉、2. 实验化学品:水、盐、糖、酒精、铜绿、红磷、食油、砂子、草木灰、玻璃渣、塑料片、铝片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1. 进入教室后,教师写下物质分离的问题:“你们碰到过什么样的物质分离的问题?”请学生回答。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对物质进行分离,这是因为各种物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物质分离的方法和原理。

”Step 2: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1.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组物质样品,例如:水、油、石头、草木灰等,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例如:观察颜色、观察形状、触摸硬度等。

2. 学生进行分类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类更准确?为什么?3. 教师给学生讲解物质分类的方法:物质可以按照它们的性质和特点来分类,例如:固体、液体、气体;无机物、有机物;金属、非金属等。

Step 3:实验探究物质分类标准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组物质样品和实验器材。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每组物质的性状和特点,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3. 学生讨论物质分类的标准,并将各组物质进行分类。

4. 学生报告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归纳出的物质分类标准。

Step 4:归纳物质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并让学生小结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分类标准。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归纳,然后每组派代表报告他们的归纳结果。

3. 教师总结和整理学生的归纳结果,形成物质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的概念框架。

Step 5:拓展应用1. 教师将一些实际问题放到黑板上,例如:“你得了感冒,医生给你开了一袋药,你该如何将药品分成几类?”“冬天你发现自己家里的中央空调不工作了,你应该先检查哪些部件?”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