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评判doc21(1)

合集下载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朱庆芳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

这可在我们构建的由38项重要指标组成的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历年增长速度比较中可以得到反映(见表1)。

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发展速度(%)平均每年递增(%)2005年为1978年的2005年为1990年的2005年为2004年的1979-2005年 1991-2005年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1-4项398.0 226.7 104.2 5.2 5.6 1-6项280.8 181.) 104.7 3.9 4.11.社会结构指数259.6 151.4 103.82.83.82.人口素质指数505.3 253.0 106.2 6.2 6.43.经济效益指数361.8 270.3 101.94.9 6.94.生活质量指数413.4 203.1 106.15.4 4.85.社会秩序指数68.0 83.6 110.7 -1.4 -1.26.社会稳定指数75.5 67.0 100.8 -1.1 -3.0从表1看,改革开放27年来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外,其他四项社会经济指数都有较大增长,社会秩序的负增长在2005年已大有好转,由于警力的加强,安全事故死亡率、刑事案件立案率及贪污受贿受案率均比上年下降,使社会秩序指数首次扭转了下降趋势。

2005年社会稳定指数也比上年度增长了0.8%。

综合指数比上年增长4.2%,27年年均递增5.2%,1991年以来15年年均递增 5.6%,其中以经济效益指数年均递增最快,其次是人口素质指数、生活质量指数递增与社会结构指数递增。

从主要指标看,2005年与1990年比较,增长最快的是每万人口大学生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分别递增13.5%和11.5%;增长8%-10%的是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社会劳动生产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了7.5%(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评价

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评价

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评价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发展,荆州市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本评价将对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进行评价。

荆州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果。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市内诸多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外向型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荆州市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连年增长,成为湖北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荆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该市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保护区划范围进一步扩大,生态保护红线得到有效划定。

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得到加强,水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改善,部分环境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要求。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虽然市内有一定的资源禀赋,但资源开发利用并不够高效,存在浪费和不合理的现象。

环境保护力度还需进一步增强。

虽然在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环境质量仍然不稳定。

一些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污染排放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解决以上问题,荆州市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制定更加具体和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治理。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成效评估报告

区域发展成效评估报告

区域发展成效评估报告本次区域发展成效评估报告旨在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分析和建议。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以及政府政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估。

一、经济发展方面的评估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良好态势。

首先,该区域的GDP总量逐年递增,表明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成为该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同时,对外贸易的开展也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较弱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社会发展方面的评估该区域在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

就业率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然而,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收入分配不均、教育医疗资源不够公平等,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服务。

三、生态环境方面的评估生态环境保护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该区域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重点生态区域保护取得了初步成效,生态环境资质不断提高。

然而,此区域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污染物排放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四、政府政策方面的评估政府在该区域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政策。

政府的引导作用和支持力度得到了充分发挥,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管理。

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执行不力、政策衔接不畅等,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执行和改革。

综上所述,该区域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政府政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完善政策执行和改革,推动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协调性综合评价-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

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协调性综合评价-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

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协调性综合评价-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既相互制约,又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环境问题时常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引发,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了,就可以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一定的经济成本,同时,也能为保护环境、防治公害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从某些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历史经验来看,环境变迁过程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非常吻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工业化国家先经济,后环境发展路径的真实写照(图1).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对环境的影响也有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耗费与废物的排放量加大,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容易造成环境问题.此时,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二者为负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越快,对生态环境破坏就越大.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技术水平的改进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问题逐渐得以改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渐渐呈现正向相关关系,这时社会的发展开始走向生态文明型发展道路.如今,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受到环境建设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生存环境是否能协调发展,同时也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线索.2、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涵义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指使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这个一定数量和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其内部各要素之间能配合得当,有效运转,以达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并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的可承载范围之内的目的,使得经济与环境能够协调发展.这里强调的协调发展不仅指经济增长速度快,还表示在经济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与效益也要得到相应地提高.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间是否协调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况来理解(图2):城市发展状况若位于第一象限,则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良好,这时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是协调而健全的.第二象限对应的城市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但生态环境的状况却不是很好,这时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发展不协调.位于第三象限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生态环境水平也不好,此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协调的但两者的发展却是不健全的.而位于第四象限的城市对应的经济发展较低,无论其生态环境是否良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也是不协调的.3、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两个彼此分隔开的复杂系统,为简化分析,此处将影响其各子系统的主要因素都以质量上和数量上的有序指标来展现.遵循指标选取原则,将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指标与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两大类,如表1所示,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网状的四层次指标体系.在此指标体系中,由于指标相互之间具有相关性,给计算带来了难度,需要对相应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以达到降维、简化问题的目的,在此试图采用因子分析法.首先选取影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p个主要评价指标,确定指标集{X1,X2,X3,,Xp}.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正规化评价值为Zij:通过因子旋转将因子载荷阵中的每一列元素的平方值向两极分化,使其尽量向0或1分布,得到一个可以使因子对应所有变量的载荷值的方差达到最大的线性组合,即F=Z.通过这个因子得分函数来计算每个样品的公共因子得分.由此线性组合得出各省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状况的因子得分,结合环境库滋涅茨曲线(图1)和环境与经济关系坐标(图2)综合说明各个城市的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当生态环境因子得分与经济发展因子得分位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时,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才是协调的,但位于第三象限的地区对应的是图3中的第一阶段,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是不健全的.在因子得分位于第二和第三象限的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则是不协调的.这时地区的发展状况对应的应该是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第二阶段是经济快速发展而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的时期,而第三阶段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使环境恢复的时期.通过对2012年全国31个省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之后,得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因子得分的现行表达式,并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出2012年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得分.生态环境的因子得分公式F生=47.179F11+26.819F12+12.584F13经济发展的因子得分公式F经=39.819F21+32.983F22+13.570F234、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协调性综合评价。

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评价

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评价

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评价发布时间:2021-12-28T08:45:34.091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2期作者:徐亮[导读] 其实,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不恰当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确实会对短时间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着明显的作用和帮助,但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冲突,区域内的环境受到损害,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新疆清源合信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30000摘要:其实,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不恰当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确实会对短时间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着明显的作用和帮助,但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冲突,区域内的环境受到损害,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所以说,针对区域内的环境保护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质量发展的协调性政策,积极推动该区域内的环境和经济共同可持续性发展。

本篇文章中,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字: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言针对经济快速发展的预期目标,各种工业产业排放大量污染,各个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损害,而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劣化,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模式也最终会被迫停滞,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阻碍。

所以说,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而对区域自身的整体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此来看,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1 将生态环保要求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传统的环境保护手段在快速经济发展的时代下效果逐渐降低,大量能源等产业对自身产业废弃物的排放没有良好的认识和合理的排放手段,从而导致该区域内整体环境受损[1]。

其实,各个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发展逐渐重视,不仅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创建绿色和谐的生活环境,还要不断提高科学生产力,大力培养和发展经济,然而,为确保两者的协调性发展,首先需要将生态环保的要求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中,从安全、废弃物排放等各方面提出对应的要求,进而减轻环境保护和污染处理的工作量,并且针对不同性质的行业产业,应该应用不同的生态环保要求。

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评价

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评价

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评价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地区,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湖北省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荆州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

下面将对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一、经济发展评价荆州市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GDP年均增速为7%以上。

荆州市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居湖北省前列。

荆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速,该市拥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服务机构。

此外,荆州市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湖北省著名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之一。

二、生态环境保护评价荆州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市大力推进环境治理,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措施。

曾经污染严重的江油化、惠更化等大型企业进行了生产工艺改良,治理污染排放。

此外,荆州市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成了多个风电和光伏电站,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荆州市加强了污染源治理和环境监测,推广了有机农业技术,加强农用地水土资源保护。

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情况良好。

该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环保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在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了环保指标,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政策保障。

荆州市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也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积极开展“生态+”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业,形成了一批山水人文相融合的生态产业。

此外,荆州市还注重提高住房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推广节能环保科技,建设低碳城市,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总的来说,荆州市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荆州市注重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建立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荆州市还注重保障民生,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未来,荆州市将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不断完善重点产业治理和污染防治机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急需评估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评估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首先,经济发展带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量的工厂和城市建设导致土地和森林破坏,以及水资源的过度利用。

这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直接的损害,也对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造成了长期的威胁。

此外,由于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大规模的开采和燃烧也导致了大气污染和酸雨等环境问题的加剧。

因此,经济发展必须审慎考虑其对土地、水资源和大气的影响,以避免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

其次,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体现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方面。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需求。

然而,这种能源的采集和使用不仅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还对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都是这种能源依赖性的结果。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转向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提高,来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不过,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全是负面的。

一方面,经济的增长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压力。

例如,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资金。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研发和应用清洁能源技术、循环经济模式和环境治理技术,我们可以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在评估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我们还应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不同。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区域协同发展是一种比传统的区域合作更深入、更全面的合作方式,是指不同的地区在某种特定的行业、产业、科技等领域之间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

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证明,它不仅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来重要的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评价区域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流动和产业转移,从而加强地区间的产业间互动,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

通过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产业优势,形成企业间互相支持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产业发展的共同推进和经济效益的互惠共赢。

由此,区域协同发展产生了以下几个经济效益:1. 力促精细化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强调的是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形成与升级,促进产业的内聚力和外导力,完善各地产业的细分结构,实现产业要素和效益的逐步转移,推动经济向着高质量发展之路迈进。

2. 市场扩大区域协同发展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实现市场的扩大和区域经济的联动。

不同的地区之间可以互相拓展市场,充分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提升商品的知名度和品质,扩大了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了产销率,从而实现了区域经济增长。

3. 减少成本不同的地区之间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可以共享生产要素和资源,共同进行技术升级和研发创新,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实现了质量成本的协同提高和优化。

4. 优化资源配置区域协同发展可以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的端到端优化,实现各地资源的合理调配和最优配置,可以克服地域的限制,拓展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来源,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产业效益的最佳化。

二、社会效益评价除了经济效益外,区域协同发展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在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知识、技术和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地区之间的文化、教育和人才的交流,推动区域社会体系的建设和文化交融,实现以下几个社会效益:1. 提高社会创新能力区域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协同发展,提高社会的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评判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是一个由一系列经济链与生态链以及经济与生态链环所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动的庞大系统。

构造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评判体系,应当以区域经济发展度、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度、区域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作为切入点和推进路径。

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随地都在运动变化着的。

A prehensive and Evaluative Study of the Degree of Harmony Bet ween Regional Economies and Eco-development[Abstract] As a long-lasting pursuit theme of present time, the harmo 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economy and ecology is a large, interactiv e and mutual influencing system constructed by a series of economic a nd ecological chains, and links between these chains. It is the organic c onformation of four levels of the degree of regional economies, of prot 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regional ecology, of relativeness between regi onal economies and ecology, and of diffusion of pollution in regions th at ar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pathway to construct 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degree of harmony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es and economy. Furthermore, the degree of harmony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e s and ecology is not moving-less but changing all the time.[Key word] regional economies;eco-development; degree of harmony;prehensive index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产经营活动,而生产经营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和经济社会背景的环境下进行的。

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因而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

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既是一个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更是一个急需深入探索的重要实践X畴。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是否和谐?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程度怎样?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运行性态如何?以往人们大多只是根据生态环境的质量水平来进行单方面判断,既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又缺乏判断操作上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其判断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不高。

本文试图以区域经济发展度、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度、区域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和推进路径,就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1. 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涵义和特征1.1 300多年来的“工业文明”,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迅猛发展,固然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也导致了目前全球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全球资源的严重锐减。

当今人类,一方面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忍受着前所未有的恶劣生态环境。

自从联合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以来,世界各国都迅速作出积极的反应,一致表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要求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趋于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背离和谐,便不可持续发展。

1.2 所谓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X围内影响经济与生态发展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等诸多方面,通过经济链、生态链以及经济与生态联动所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动的庞大系统。

1.3 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作为一个经济X畴,其运动变化具有5个特性。

1.3.1 综合性。

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中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

1.3.2 整体性。

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面临的与其生存和发展高度相关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等诸多方面优劣程度的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总体评价。

1.3.3 层次性。

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效率水平,也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规模和效率水平,还包括区域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规模和效率水平。

1.3.4 过程性。

它贯穿于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全过程,即这一运动过程中的每一个时点都存在着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程度问题。

1.3.5 运动性。

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经济与生态发展运动时空的位移变化,与之相并行交替的经济与生态发展及其质量优劣水平的也随之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强,也有可能变弱。

2. 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及其评价指标体系2.1 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可以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来表示。

所谓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是指一个特定区域X 围内报告期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所结成的和衷共济、相互适应、协调运行的良好状态关系的程度。

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越大,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越和谐;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越小,则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越不和谐。

2.2 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性。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究竟应该选取哪些指标,建立什么样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才能既有利于计量评价,又有助于严密监测和科学决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现实课题。

我以为,综合评价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6项原则:2.2.1 客观性。

设置的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运动变化状况的现实特征。

2.2.2 完备性。

从整体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包括空间完备性和时间完备性,空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要成系统,应包括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主要方面;时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运行现状,更要反映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运行态势。

2.2.3 科学性。

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确定的、科学的深刻内涵。

应该根据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内在联系,选择含义准确、便于理解、易于合成计算及分析的具体、可靠和实用的指标,以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反映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

应当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的直观结论。

2.2.4 系统性。

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是一个由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指标和指标系统并不是一个静止和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

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程度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选择反映和衡量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又要包含反映各个系统相互协调指标;既要有反映和描述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系统状况的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统质量改善和提升的动态指标。

2.2.5 可比性。

评价指标既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可用来进行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分析。

这就要求在选择指标时,必须考虑到指标的延续性、综合性和关联性,同时考虑支撑分析和预测的可能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统计资料及其含义,参考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年鉴及文献,选用X围和口径相对一致的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2.2.6 实用性。

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正确、完整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指标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或换算,必须立足于现有统计年鉴或文献资料,至少容易获得、计算或换算,并采取国际认可或国内通行的统计口径,指标的含义必须十分明确,便于有效地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估。

2.3 根据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综合评价和反映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与生态两大领域的四个层面(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及其若干分支项目的和谐指数系统(见表1)。

表1 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表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生态保护与修复度植被损毁率(逆指标)水土流失率(逆指标)水质污染率(逆指标)食物污染率(逆指标)酸雨率(逆指标)飘尘覆盖率(逆指标)有害气体覆盖率(逆指标)水资源缺乏率(逆指标)自然灾害率(逆指标)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逆指标)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逆指标)单位工业产值固废排放量(逆指标)“三废”治理率(正指标)经济发展度GDP增长率(正指标)人均GDP(正指标)人均GDP增长率(正指标)单位土地面积GDP(正指标)单位土地面积GDP增长率(正指标)经济与生态关联度生态保护和修复投入增长率(正指标)生态保护和修复投入占GDP比率(正指标)绿色GDP占GDP总量比率(正指标)周边区域生态恶流度周边区域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逆指标)周边区域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逆指标)周边区域“三废”治理率(正指标)3.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评价方法3.1 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权重就是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指标越重要,其权重就越大。

权重一般要进行归一化处理,使之介于0与1之间,各指标权重之和等于1。

主观赋权法是一类根据人们主观上对各指标的重视程度来决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两两评分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

客观赋权法就是依据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规则进行自动赋权的方法,主要有主成分析法、熵值法、多目标规划法等。

这里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