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研究方法论样本

论科学研究方法论样本
论科学研究方法论样本

论科学研究方法论在管理研究中的运用

【数据库】马列、哲学、政治、法律、社科总论三季度

【文献号】511

【原文出处】科技进步与对策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 3

【原刊页号】149~152

【分类号】C3

【分类名】管理科学

【复印期号】 08

【标题】论科学研究方法论在管理研究中的运用

【作者】陈昆玉

【作者简介】陈昆玉, 管理学博士, 南京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后, 江苏南京210093; 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云南昆明 650221。

【内容提要】现阶段, 国内的管理研究文献普遍存在”方法导向”的弊端, 究其原因在于不重视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运用。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角度, 提出了管理研究过程系统模型, 包括管理问题产生、提出目标或目的、诊断问题和预期答案等; 论述了基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管理研究途径, 包括识别问题、限定研究目标、提出假设等; 指出”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属于研究方法, 是研究方法论的一部分, 在不同的阶段各有所为, 而科学的管理研究在于以”方法论”作指导, 遵循”问题导向”的研究逻辑。

【摘要题】理论探讨

【正文】

0 前言

在各个传统社会科学领域所取得的许多进步, 或多或少都是以纳入自然科学的成果和方法为条件的。与社会科学研究一样, 管理研究的起源也受到了自然

科学的启迪。近现代, 相继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工业工程、运筹学、系统工程等学科, 便集中体现了科学方法在管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然而, 实践表明,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并非没有边界。在很多管理研究专题上, 还需要运用主观思辨研究。关键不在于两种方法孰优孰劣问题, 而在于针对不同的研究专题, 应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也即遵循研究的”问题导向”。然而, 纵观当前国内的众多管理研究文献, 能够发现其存在”方法导向”的弊端, 把科学研究或思辨研究的触角深入到各种管理研究专题, 无论其是否适合。这不利于管理问题的辨识和解决, 更不利于管理知识的系统积累。

出现上述弊端的主要原因在于, 对”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法论”缺乏明晰的区分, 将前者当作后者。”研究方法”是指用于完成一个既定研究目标的具体技术、工具或程序。”研究方法论”则是指研究项目的一般途径。”研究方法”是”研究方法论”所涉及的一部分。科学研究方法论则强调研究方法论在科学知识拓展上的运用。因此, 管理研究中, 强调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运用极为重要, 但这需要首先对管理研究过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本文旨在探讨管理研究过程以及科学研究方法论在管理研究中的运用。

1 管理研究的过程

管理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有规则的获取管理知识的过程, 它旨在发现、辨识或解决管理领域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作为一项研究活动, 管理研究具有以下3层内涵: ①经过管理研究过程, 管理的新知识得以创造; ②管理研究所产生的知识是可靠的; ③作为一种过程, 管理研究遵循一定的顺序或一系列步骤。

管理研究的第一层内涵决定了, 管理研究过程应该是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创造过程, 也即, 管理研究过程应该始于管理问题的产生, 而且这种管理问题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无力解释或解决的新问题。管理研究的第二层内涵决定了, 经过管理研究过程所产生的新知识应该经得起一般承认的论证规则的证明。管理研究的第三层内涵决定了, 整个管理研究过程是应该有计划, 并需要管理的。只有在科学的组织管理下, 才能确保管理研究产生的知识具有创新性和可靠性。

根据以上3层内涵, 管理研究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管理研究过程系统模型

管理研究过程中每一环节的特征如下:

(1)管理问题的产生。管理研究始于组织活动中管理问题的产生。这些管理问题可能源自整个组织系统, 或者组织系统中的任一个子系统。整个组织系统或者组织系统中的任一个子系统总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随着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这些系统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总会产生新的管理问题。当出现的管理问题用现有的管理研究成果无法解释或解决时, 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研究工作。另外, 由于组织中各个分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以其它学科的知识作为基础, 因此, 当其它学科的知识有所发展时, 会对组织各分系统的原有知识基础产生冲击, 这也会导致新的管理问题的产生。因此, 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研究工作。

(2)提出目标或目的。作为一个研究过程的组成部分, 研究目标或目的指的是研究者预期获得的关于管理问题的知识、信息或理解。提出目标或目的, 是为了限定问题的研究范围, 并为下一环节的工作——”诊断问题, 预期答案”指明方向。任何管理问题的研究目标或目的总依赖于管理问题本身, 特别是管理问题所需要解决的程度。由于管理问题的提出往往源于组织系统或其它学科知识的发展, 因此, 研究目标或目的的提出也相应受到组织系统或其它学科的影响。

(3)诊断问题, 预期答案。为了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或目的, 接下来, 应该

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 提出新的解决思路或新的解决方法, 并形成预期的答案, 即, 在主观上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经过管理研究所获取的知识是否具有创新性以及创新性的程度就体现在这一环节上。如果所提出的新思路或新方法最后被证实能够解决新出现的管理问题, 或者能够为原来提出的管理问题提供新的、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那就意味着这项管理研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但这种创新性的判断, 必须在产生研究结果, 并对研究结果与已有文献进行比较的最后阶段做出。由于”诊断问题, 预期答案”是面向管理问题本身的, 因此, 该环节的工作受到组织系统本身和其它学科知识的影响。

(4)计划和设计研究。”诊断问题, 预期答案”工作所做的实际是对管理问题的一种主观回答。它虽然以理论为依据, 但毕竟是研究者对问题的主观分析结果, 而管理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理论分析得出的结果, 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推敲还是一个问题。因此, 有必要从实际出发, 对主观诊断的结果进行经验检验。这一环节的工作称为”计划和设计研究”, 研究设计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不但影响到最后的研究结果是否与主观诊断的结果一致, 而且影响到经过这项研究能否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或目的, 并最终是否有助于管理问题的解决。研究设计是使研究结果得到承认的基础。从一个给定的研究活动中得出的结果, 其可靠性依赖于研究设计的有效性, 而绝不是研究结果本身。

(5)产生研究结果。这一步骤的工作是对前一步骤——研究设计的执行。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有利于论证观点的确凿证据。这一步骤常常需要设计调查问卷, 采集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最后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以验证上述主观诊断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这个环节工作的完成需要一些服务性专业技能的支持, 譬如统计分析、系统建模等。在这一步骤的工作中, 任何一个细节上出现差错, 都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颠覆性的影响。为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 这项工作常常需要”重复进行”。

(6)阐明结果, 引出结论。在这一步骤里, 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合意的解释, 并引出相应的结论, 提出进一步的处理意见。如何从研究结果引出合理的结论, 往往依赖于研究结果所服务的对象。研究结果最终可能是为科学知识的积累服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