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仪i角计算

合集下载

水准仪i角误差的计算公式

水准仪i角误差的计算公式

水准仪i角误差的计算公式水准仪是咱们在测量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重要工具。

而水准仪的 i 角误差,这可是个关键的概念,要是不搞清楚,测量结果可能就会出大问题!那啥是水准仪的 i 角误差呢?简单来说,就是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所产生的夹角。

这个夹角会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

接下来咱就讲讲水准仪 i 角误差的计算公式。

它的计算公式通常是这样的:i = Δ·ρ″/S 。

这里面的Δ 是水准仪在距离为 S 的两点上所测高差的差值,ρ″是一个常数,大概是206265″。

给您举个例子哈,比如说有一次我们在进行一个工程测量的时候,用同一台水准仪分别在相距 50 米的 A、B 两点进行测量。

先在 A 点测量的读数是 1.235 米,然后在 B 点测量的读数是 1.789 米。

那这两点的高差就是 1.789 - 1.235 = 0.554 米。

然后呢,我们把水准仪搬到离 A 点 100 米远的 C 点,再测 A 点的读数变成了 0.987 米。

这时候 A、C 两点的高差就是 1.235 - 0.987 = 0.248 米。

那么Δ 就是 0.554 - 0.248 = 0.306 米,S 就是 100 米。

把这些数带进公式里,i = 0.306×206265÷100,算出来就是水准仪的 i 角误差啦。

在实际测量中,这个 i 角误差要是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那就得对水准仪进行校正,不然测量结果就不可靠喽。

我还记得有一回,我们小组在做一个地形测绘的项目。

当时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的,谁也没注意到水准仪好像有点不对劲。

等把数据都采集回来一分析,发现偏差大得离谱。

后来一检查,才发现是水准仪的 i 角误差太大了,没及时校正。

那可把我们给愁坏了,没办法,只能重新去测量。

那几天真是累得够呛,但是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对待测量工作,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不能马虎,尤其是像水准仪 i 角误差这样的关键因素。

所以啊,朋友们,搞清楚水准仪 i 角误差的计算公式,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和及时校正,那是相当重要的,这能保证咱们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可不能掉以轻心哟!。

水准仪的i角误差

水准仪的i角误差

水准仪的i角误差水准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面高程差异的仪器,它在现代工程测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测量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水准仪的i 角误差,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就水准仪的i角误差进行详细介绍和说明。

i角误差,又称为视轴倾角误差,是指由于水准仪视轴与竖直线之间存在一定的倾斜角度而引起的测量偏差。

在实际测量中,视轴倾角误差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减小其影响,从而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首先,要准确计算i角误差,在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专门的校准。

校准的目的是通过比较水准仪的测量结果与已知点的高程数据来确定i角误差的大小,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通常情况下,校准可以通过在稳定的基准面上进行,利用已知的高程点来进行对比测量,并进行误差分析和修正。

其次,要合理选择测量点位。

在进行实地测量时,我们应尽量选择平坦的地面进行测量,避免选择具有较大坡度或不平整的地形。

这是因为在坡度较大的地面上,水准仪的视轴与竖直线之间的夹角会变大,从而增大i角误差。

因此,选择适合测量的地点对减小i角误差至关重要。

此外,还可以采用合适的测量方法来降低i角误差。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三丈法进行测量,即在测量前后分别移动三个测量标尺,以消除i角误差的累积影响。

同时,还可以通过增加观测点的数量,采用多次观测的方式来提高测量的精度,从而减小i角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总之,水准仪的i角误差在测量中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准确校准、合理选择测量点位和采用合适的测量方法等方式来降低其影响。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水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了解和掌握水准仪的i角误差及其相应的修正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水准仪进行工程测量,为工程建设提供精确的高程数据,从而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中级测量工测量专业实操手册1综述

中级测量工测量专业实操手册1综述

第一部分操作技能一、S1水准仪i角检验:1、考核场地:操作考核场地一2、考核时间:40分钟3、考核内容:①仪器安置;②检验操作方法步骤;③检验记录、计算。

4、考核要求:①仪器安置正确;②观测方法、步骤、程序正确;③记录、计算规范、正确;④取位合乎规定;⑤所有记录、计算在表1中进行。

S1水准仪i角检验(一)观测略图(二)技术要求:1、仪器安置:高度适中,架头水平,踩实脚架,园气泡严格居中。

2、观测:先后分别在Ⅰ、Ⅱ两测站上观测。

每测站上先后分别照准后尺和前尺基本分划读数(每次照准后4次读数)读至0.01mm。

3、计算:标尺读数中数计算、高差计算、标尺正确读数计算取至0.01mm,角度取至0.1″。

4、限差:4 次读数互差≤±0。

5mm。

(三)计算公式:1、i角计算:Δ=〔(a2-b2)-(a1-b1)〕/2=(h2-h1)/2;i=10Δ″2、正确读数计算:a2'= a2-2Δ;b2'= b2-Δ四、检验方法:(见上图)1、安置仪器于Ⅰ处,照准A点水准尺,用锲形丝卡因瓦尺上某一刻划线四次读数;用同样方法照准B 点水准尺进行四次读数,计算四次测定的平均数,并计算Ⅰ处观测高差。

2、安置仪器于Ⅱ处,照准A点水准尺,用锲形丝卡因瓦尺上某一刻划线四次读数;用同样方法照准B 点水准尺进行四次读数。

,计算四次测定的平均数,并计算Ⅰ处观测高差3、计算i角和在A、B尺上的正确读数a2'、b2'。

(四)算例二、道路圆曲线测设1、考核场地:操作考核场地四2、考核时间:50分钟3、使用仪器工具:J6经纬仪、30m钢尺4、考核内容:①线路转折角测定;②曲线元素的计算;③曲线主点里程桩号计算;④三主点放样数据的计算;⑤曲线三主点测设。

5、考核要求:①线路转折角测定正确;②曲线元素的计算正确;③曲线主点里程桩号计算正确;④三主点放样数据的计算正确;⑤三主点测设方法正确;⑥;转折角测定符合限差要求;点位测设符合精度要求;⑦记录、计算取位正确;⑧所有记录计算在表4中进行6、已知数据:园曲线设计半径:(考核现场抽取决定);转折点里程桩号:3+450.857、抽取的园曲线设计半径注记:R= m圆曲线的测设方法如下:1、根据中线AB 和BC 用经纬仪在B 点测出转向角α。

水准仪i角计算公式

水准仪i角计算公式

水准仪i角计算公式水准仪i角(IAngle,IA)又称内角,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和施工中的高级角度测量方法。

它能够计算出每级直线测量距离,以及在两级之间的高程和相应的坡度和转角值。

因此,计算水准仪i 角的公式非常重要,为了保证精度的要求,这个公式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计算。

水准仪i角计算公式是一个经过广泛研究并精心设计的有结构及功能性的公式。

它可以用来求解角度测量中等级之间的高程及其角度值。

水准仪i角计算公式的核心思想是将目标测量分解成多个小的部分,针对每个小的部分都能够求出增量单位(d),然后将所有的增量单位(d)累加,就可以得到最终的等级之间的增量值(d)。

正式的水准仪i角计算公式如下:dn=dn-1+[la×ta] +[lb×tb]+…+[ln×tn]其中,dn-1为前一阶段的距离;la,lb,lc…ln分别为本阶段水准仪i角测量所获得的多个角度;ta,tb,tc…tn为本阶段水准仪i角测量所获得的多个角度的对应转角系数。

以上公式是以角度测量求解高程及转角系数最基本的公式,但并不能满足非常复杂多边形测量的要求。

为此,更加复杂的数学公式也都在不断的发展,得以综合和求解多边形的角度测量和转角系数的问题。

水准仪i角计算公式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应用在桥模拟,运输基础设施,地下管线的建设,植物培植,土壤结构的调查,以及无人机和测试设备上等领域。

水准仪i角计算公式的运用,能够帮助工程建设更加精准,比如,它可以计算出桥梁、路交叉口等设施的定位,以及行业规范要求的角度测量。

需要强调的是,水准仪i角计算公式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来进行,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除此之外,对于更加复杂的计算,比如多边形测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以提高计算精度。

水准仪i角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水准仪i角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xxxxx 作业指导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xxxxxxxxxxxx水准仪i角误差20xx-0*-0*批准 20xx-0*-0*实施Yx 第1页共3页水准仪i 角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1、测量方法:依据JJG425-2003《水准仪检定规程》仪器望远镜视准轴与仪器的长水泡在铅垂面上投影的平行度的平行度误差(i 角),通过被测水准仪与标准平行光度直接比较而获得。

对于自动安平式水准仪,其i 角误差则是仪器的补偿器补偿效应在分划板上反应的偏离量。

在符合上述条件下的测量结果,一般可直接使用本不确定度的评定结果。

2、 数学模式:i=H+L3、 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a) a :测量装置受外界干扰b) b :被测水准仪望远镜分划板横丝与标准水准平行光管分划板横丝之间高度估计的重复性.c :由平行光管读数的重复性.d :被测水准仪视准线的安平重复性.自由度:27)110(311=-⨯==∑=m i i v Vc) S3级自动安平式水准仪的输入量H 的标准不确定评定:按②方法任取3台同类型S3级自动安平式水准仪,两台各重复测量10次,共得3组测量列,每组测量列分别按上述方法计算得到单次测量实验标准差,如下图:合并样本标准差:68.0112==∑=m i i p s m S ″ 68.0)(==p H S u ″自由度:27)110(3111=-⨯==∑=m i i vvd) 输入量L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此项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基准光管水准误差的不确定度,因此采用B类评定.基准光管给出的定值标准不确定度为0.50″估计)()(l u l u ∆为0.10″.则自由度为50 4、 合成标准不确定的评定:a) 灵敏分数b)数学横型 i=H+L 灵敏分数12==H i l l C 12==Li l l C c)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输入量H 与L 彼此独立,由此得到下式:S3级水准式水准仪: "1.1)"50.0()"93.0(22)(=+=i c uS3级自动安平式水准仪:"85.0)"50.0()"68.0(22)(=+=i e ud)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有效自由度:S3级水泡式水准仪:40][][24)(214)(14)(≈+=v u c v u c u v L H i c effS3级自动安平式水准仪:50][][24)(214)(14)(≈+=v u c v u c u v L H i c eff5、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S3级水泡式水准仪:取置信概率D=95%,按有效自由度eff v =40,查t 分布表得到:02.2)40(95==t K p扩展不确定度为:"3.2"1.102.2)40()(9595=⨯=⨯=i c u t US3级自动安平式水准仪:取置信概率D=95%,按有效自由度50=eff v ,查t 分布表得到t 值为:01.2)50(95==t t p 扩展不确定度为:"7.1"85.001.2)50()(9595=⨯=⨯=i c u t U6、 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与表示S3级水泡式水准仪: "3.295=U 40=eff v 则 U =2.3″ k =2S3级自动安平式水准仪:"7.195=U 50=eff v 则 U =1.7″ k =27、 标准校准能力a) 选一台S3级重复性很好的自动安平水准仪,在重复条件下连续测量10次,得到测量列为4.0″,3.0″,3.0″,3.0″,4.0″,3.0″,4.0″,4.0″,3.0″.可得b) 到单次测量实验标准差S=0.52″"52.0)(=H uc) 合成不确定度:由4②条所得:"73.0)"50.0()"52.0(22)(=+=i c ud) 标准测量能力标准测量能力U 可用k =2的扩展不确定来表示"5.1"73.022)(=⨯==i c u U本不确定度评定由长度室编写 审核: 批准:。

水准仪i角计算

水准仪i角计算

精选完整ppt课件
5
用于一、二等水准测量的仪
器,i角不得超过正负15″;用 于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仪器,i 角不得超过正负20″;否责应 进行校正。
2)简述校正的原理及过程。
精选完整ppt课件
2
1. 当仪器架在中点时,A点和B点高 差 h=a1′-b1′,(D1为仪器到A 点的距离,D2为仪器到B点的距 离)
当仪器架在A点2米处,A点和B点 高差h=a2′-i*D1-(b2′-i*D2),则有:
a2′-i*D1-(b2′-i*D2) =a1′b1′, 令△ =a1′-b1′- a2′+b2′;
水准仪器的i角1水准仪器i角计算2水准仪器i角校正及原理当仪器架在中点时a点和b点高差ha1b1d1为仪器到a点的距离d2为仪器到b点的距离当仪器架在a点2米处a点和b点高差ha2id1b2id2则有
水准仪器的i角
• 1、水准仪器i角计算 • 2、水准仪器i角校正及原理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1. 设地面上A、B两点距离100米。 当水准仪安置在AB中点时,读数 a1=1.351米,b1=1.123米。将 水准仪搬至A点2米处,读数 a2=1.698米,读数b2=1.446米。 试求:
精选完整ppt课件
3
考虑地球弯曲率: 则 i= △ *ρ″/(D2-D1)( D2+D1)*1.61*10-5
i=-53.11″ 2、在一平坦场地上选取一直线, 使D1的距离为5~7米,D2距离为 40~50米,如图
精选完整ppt课件
4
校正:
a′=a1-△D2/(D2-D1)= b′=b1-△D1/(D2-D1)= 用倾斜螺旋使望远镜视准轴照准A标 尺上读数a′,这时符合水准气泡将不 符合,转动符合水准器的上下改正螺 旋,使气泡符合。然后照准B标尺读 取读数b′,它应与计算的b′一致,以 此作为校正i角的检核,校正反复进行, 直到满足要求。

水准仪测量高程的方法和步骤

水准仪测量高程的方法和步骤

水准仪测量高程的方法和步骤Ⅳ等水准测量施测报告寒语2010根据起算点分布和工程施工所需联测的高程控制点情况,本工程以国家Ⅳ等水准点为起算点,进行了四等水准附合导线加密,500m 内设有Ⅳ等水准点(水准点埋石20cm*30cm*50m),以保证施工高程控制的强度。

作业前须对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检校,DS1型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 15",DS3型i 20"。

四等水准观测使用DSZ2水准仪配区格铝质双面水准标尺,Ⅳ等水准观测采用三丝法读数,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各测段测站为偶数站。

水准仪I角的检校和计算我非英雄87水准仪I角的检校和计算。

电子水准仪I角的检校。

光学水准仪I 角的检校和计算1. 工具准备:塔尺(最好有mm刻画)两根,水准仪脚架一付,调校针一根。

B.将水准仪搬到与B点相距2m处,精平仪器后分别读取A,B两点水准尺读数a2,b2,又测得高差h2= a2-b2.如果h1=h2则说明水准仪的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否则,A尺上应有读数尺上应有读数尺上应有读数尺上应有读数a2′及水准管轴与视准轴有交角(视线的倾角)及i角。

光学水准仪如何检验和校正?dongchang光学水准仪如何检验和校正?圆水准气泡轴是否平行于视准轴的检校。

转动脚螺旋使圆水准气泡居中,然后将仪器旋转180°,观察此时圆水准气泡的位置是否居中。

十字丝横丝的检验与校正。

整平仪器后,用十字丝横丝的一端瞄准一清晰的点P,制动,然后转动微倾螺旋移动横丝去观察P点。

按十字丝倾斜的反方向微微旋动十字丝环使横丝水平。

如果水准管轴与视准轴平行,则二者都是水平的,那无论仪器置于A、B点任何一处都会得到相同的高差。

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及使用方法罗金水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及使用方法。

hAB=后视读数-前视读数。

全站仪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新型测角仪器,与光学经纬仪比较电子经纬仪将光学度盘换为光电扫描度盘,将人工光学测微读数代之以自动记录和显示读数,使测角操作简单化,且可避免读数误差的产生。

I角测量方法

I角测量方法

i 角检验
1、场地准备工作:在刚进校门不远的地方选择一条61.8米的直线21J J 。

并将其平均分成S=20.6米的三等份(21BJ AB A J ===20.6米)。

在两端点均用修正液做了记号,见记录附图。

A 、B 点分别放尺垫。

2、在21J J
处先后架仪器,中间A 、B 为立尺点。

仪器整平后使符合气泡精密符
合,分别在A 、B 点上的水准尺上读取四次读数,分别取四次读数的平均值为。

、;、2211b a b a
3、计算:
()()[]112221
b a b a ---=
∆ )
,(43106.20520626106.206.2010⨯≈''=''⨯==∆⋅=''∆
=''ρρmm m S S i
4、校正方法:
在2J 点上进行,转动望远镜微倾螺旋使望远镜视线对准A 尺上应有的正确读数2a '

校正水准器上、下改正螺旋,先松后紧,直至气泡居中;
检查B 尺上应有的正确读数2
b '是否为:∆-='22b b 。

否则应反复检校,直至i 角小
于51''为止。

技术规定:
1、每次读数前,必须使长水准管气泡居中。

2、瞄准目标必须消除视差。

3、校正应先松后紧改正螺旋,最后全部旋紧改正螺旋。

∆-='22
a a
i角的检验
仪器:S1水准仪水准尺(A):史泽君观测者:孙喜烨时间:8:50 水准尺(B):王栋记录者:程欣
日期:2012年9月12日成象:清晰检查者:程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于一、二等水准测量的仪
器,i角不得超过正负15″;用 于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仪器,i 角不得超过正负20″;否责应 进行校正。
水准仪器的i角
• 1、水准仪器i角计算 • 2、水准仪器i角校正及原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设地面上A、B两点距离100米。 当水准仪安置在AB中点时,读数 a1=1.351米,b1=1.123米。将 水准仪搬至A点2米处,读数 a2=1.698米,读数b2=1.446米。 试求:
(1)计算该仪器的i角大小; (2)简述校正的原理及过程。
考虑地球弯曲率: 则 i= △ *ρ″/(D2-D1)( D2+D1)*1.61*10-5
i=-53.11″ 2、在一平坦场地上选取一直线, 使D1的距离为5~7米,D2距离为 40~50米,如图
校正:
a′=a1-△D2/(D2-D1)= b′=b1-△D1/(D2-D1)= 用倾斜螺旋使望远镜视准轴照准A标 尺上读数a′,这时符合水准气泡将不 符合,转动符合水准器的上下改正螺 旋,使气泡符合。然后照准B标尺读 取读数b′,它应与计算的b′一致,以 此作为校正i角的检核,校正反复进行, 直到满足要求。
1. 当仪器架在中点时,A点和B点高 差 h=a1′-b1′,(D1为仪器到A 点的距离,D2为仪器到B点的距 离)
当仪器架在A点2米处,A点和B点 高差h=a2′-i*D1-(b2′-i*D2),则有:
a2′-i*D1-(b2′-i*D2) =a1′b1′, 令△ =a1′-b1′- a2′+b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