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二轮专练12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2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2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一、(宁夏银川市2020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

《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

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

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

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

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20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20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一、(广东梅州2020届高三质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鉴、互促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的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合,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于“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

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练习:2 特色专项训练(二)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实用类+诗歌+名句

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练习:2 特色专项训练(二)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实用类+诗歌+名句

特色专项训练(二)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实用类+诗歌+名句(时间:45分钟,分数:4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古人所谈的“文约而事丰”也就是常说的________。

优秀的作家都是精于语言加工的大师,他们在写作时很少一挥而就。

即使是一首短诗,也要反复锤炼,________,用最省俭的语言,以不写之写让读者________弦外之音、韵外之致。

A.言简意赅 文从字顺 体验B.言近旨远字斟句酌体验C.言简意赅字斟句酌体味D.言近旨远文从字顺体味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观赏名胜古迹时,人们常会沉浸于历史并发出种种感慨;阅读史传作品时,人们常会含咀吟诵并抒发个人感受。

赏景和读文的感受,往往各不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①针对不同赏景者面对同一景物时的不同心态②从赏景来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③而即使读同一文本④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论断⑤个人的感受自然也有不同⑥因读者的人生际遇、现实处境有不同,特别是个性心理有差异A.③⑥⑤②①④ B.②①④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③⑤⑥②①④3.(2019·徐州质检)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与节气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

枝上青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

②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

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

③江山清明疏净,田畴农人正忙。

枯蝉傍依衰柳,秋风老了荷塘。

④一世繁华落尽,秋水深处泊舟。

江山无边寥廓,岁月几度闲愁。

A.①春分 ②立夏 ③白露 ④立冬B.①春分 ②立夏 ③立冬 ④白露C.①立夏 ②春分 ③立冬 ④白露D.①立夏 ②春分 ③白露 ④立冬4.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似乎得到了安逸,但失去的却是自由。

【推荐】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小题组合保分练12含解析

【推荐】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小题组合保分练12含解析

小题组合保分练12(时间:20分钟满分:2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长廊上最炫目、最独特、最具有魅力的瑰宝。

中国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从时便开始学习背诵唐诗宋词。

那些的名章佳句,常常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A.牙牙学语耳熟能详情韵B.呱呱坠地脍炙人口情愫C.牙牙学语脍炙人口情愫D.呱呱坠地耳熟能详情韵解析:选C 牙牙学语:形容婴儿学着说话。

呱呱坠地:指婴儿出生。

根据语境,第一空应选择“牙牙学语”。

脍炙人口: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文艺作品为人人赞美和传诵。

耳熟能详:听得多了,也就能详尽地说出。

因前文强调“背诵”,后文又强调“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所以第二空应选择“脍炙人口”。

情愫:感情;本心,真情实意。

情韵:情调韵味。

第三空强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所以应选择“情愫”。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现在还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比较充裕、人口抚养的负担比较轻、育龄人群开始减少的时期,这样一个时期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总的看是适宜的。

B.根据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的报告称,澳大利亚天文学家率领的国际科研团队在早期研究中发现对恒星内部振荡或声波的测量可以被用于推测强磁场是否存在。

C.万达并购传奇影业,将会让好莱坞与中国市场真正零距离接触。

这样的文化输入,有助于国产电影缩短工业化之初的稚嫩,加速步入成熟期。

D.校长的“直腿撑”,的确适合成为走红的鲜活素材,也的确可以对年轻人产生触动。

但如果仅仅将此当成一场表演秀,也就失去了一次改进、反思大学体育现状的好机会。

解析:选A B项,句式杂糅。

“根据”“称”删去其一。

C项,成分残缺。

应在“稚嫩”后加“期”。

D项,不合逻辑。

“改进”“反思”应互换位置。

3.下列诗词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12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12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2020 届高三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 题。

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多数出版社一直重视“塑造品牌”,进行“品牌化经营”。

业界流行“睹书思社” 的说法,美国著名出版家史密斯·贝利说:“出版社并不因它经营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书出名。

可见,那些能让出版社出名,进而引发读者“睹书思社”的书,就是那些能够体现出版社品位的特色品牌书。

品牌图书可谓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强社之本、优社之本。

一个出版社如果没有品牌产品,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品牌图书不是专家们投票评出来的,更不是出版社刻意贴标签自封的,而是在图书市场中形成的,是通过时间隧道过滤、积淀的结果,是读者心中的口碑。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但凡称得上是强社和名社的,都有品牌图书作支撑、作招牌、作标志。

商务印书馆以出版工具书和学术名著在国内出版界独占鳌头,赢得“工具书王国”和“学术出版重镇”的美誉。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全国读者的广泛欢迎,这两本品牌工具书给商务印书馆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早年推出的“万有文库”也是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图书。

这些承载大国深厚文化和世界进步思想的招牌书、品牌书铸就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荣光。

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

追求的境界是只求有利于学术,不求闻达于世间。

他们以推动学术进步为目的,严格评选,鼓励创新,提倡开放。

“书比人长寿。

”这是出版界的一句箴言。

当代编辑理应有这种追求。

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大量的平庸之作充斥市场,有的甚至是垃圾书。

何以出现这种让人汗颜、担忧的局面?原因虽多,但编校人员缺乏工匠精神是一个重要因素。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止于至善、精益求精、执着专一,着力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

将这种精神融于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就是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如履薄冰,始终坚守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在把握文化品质、思想内涵、学术价值、语句规范、知识准确等方面,力求做到字斟句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推敲,精准定位。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18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18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一、(湖南长沙一中2020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难到易、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较规范的进步过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简化,不断规范化。

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

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者和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大,要求汉字能够认写迅速、运用方便,而汉字的复杂繁难却使各种抄写、印刷事务不能快捷。

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汉字不能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趋速就简。

所以,汉字简化是人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当然,汉字的简化绝不是随心所欲地简化,而是要根据汉字规律,逐步地科学地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汉字有规范可循,更利于汉字在全社会的流通。

汉字之所以要规范化,首先从文字的特性看,文字是代替语言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人们相互交际的需要,必然要求文字使用的规范化。

其次,从汉字字形演变和汉字使用看,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

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

为整理异体字繁乱的现象,使汉字的使用规范化,我国历史上继秦“书同文”以后,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

建国后,党和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汉字简化、规范化工作,并建立起了现代的汉字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有过如此的密切;同时,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办,世界上出现了新一波“汉语热”,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弃繁就简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24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24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24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河北省“名校联盟” xx届质量监测)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

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

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

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

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

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

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

当时,针对官吏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伪造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

不久,又发现了伪造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

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发表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

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

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

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

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

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

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人教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专项狂练十八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人教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专项狂练十八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备考专项狂练十八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一、(湖南衡阳四中2019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何俊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

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

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

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

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

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

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

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

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

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

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

在孔子之后,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一、(广东惠来一中、揭东一中2020届高三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多数出版社一直重视“塑造品牌”,进行“品牌化经营”。

业界流行“睹书思社”的说法,美国著名出版家史密斯·贝利说:“出版社并不因它经营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书出名。

”可见,那些能让出版社出名,进而引发读者“睹书思社”的书,就是那些能够体现出版社品位的特色品牌书。

品牌图书可谓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强社之本、优社之本。

一个出版社如果没有品牌产品,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品牌图书不是专家们投票评出来的,更不是出版社刻意贴标签自封的,而是在图书市场中形成的,是通过时间隧道过滤、积淀的结果,是读者心中的口碑。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但凡称得上是强社和名社的,都有品牌图书作支撑、作招牌、作标志。

商务印书馆以出版工具书和学术名著在国内出版界独占鳌头,赢得“工具书王国”和“学术出版重镇”的美誉。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全国读者的广泛欢迎,这两本品牌工具书给商务印书馆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早年推出的“万有文库”也是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图书。

这些承载大国深厚文化和世界进步思想的招牌书、品牌书铸就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荣光。

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

追求的境界是只求有利于学术,不求闻达于世间。

他们以推动学术进步为目的,严格评选,鼓励创新,提倡开放。

“书比人长寿。

”这是出版界的一句箴言。

当代编辑理应有这种追求。

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大量的平庸之作充斥市场,有的甚至是垃圾书。

何以出现这种让人汗颜、担忧的局面?原因虽多,但编校人员缺乏工匠精神是一个重要因素。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止于至善、精益求精、执着专一,着力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

将这种精神融于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就是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如履薄冰,始终坚守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在把握文化品质、思想内涵、学术价值、语句规范、知识准确等方面,力求做到字斟句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推敲,精准定位。

古往今来,我们的先哲执着专一地践行工匠精神的事例不胜枚举。

战国末年,吕不韦主持编撰《吕氏春秋》,为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让人把全书誊抄一遍,悬挂于咸阳城门,“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这就是“一字千金”典故的来历。

这个经典故事,就是对以工匠精神打造文化精品的最好诠释。

实践证明,精品力作都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而成的,品牌图书的打磨更是如此。

当今,在出版这个行业里,有一些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堪称践行工匠精神的楷模,值得敬仰和效仿。

如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邓蜀生,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黄绍湘《美国简明史》的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在那份手写的总计78页的审读意见中,邓老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认真的态度令人叹服,作为学者型编辑的典范,值得我们每一位编辑学习。

(摘编自乔还田《品牌图书是强社之本》)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经过了时间的过滤和考验,在读者心中形成了口碑的图书,才能称得上品牌图书。

B.许多人在购买字典时往往优先选购《新华字典》,这其实是一种“睹书思社”的行为。

C.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致力于推动学术进步,只出版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

D.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邓蜀生是学者型编辑,堪称践行工匠精神的楷模,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只出版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说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从书》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

故选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运用引用论证,论证了出版优秀图书才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否则就会被淘汰的观点。

B.文章多次以国内出版社的优秀案例为论据,目的是论证我国出版社很重视“塑造品牌”。

C.文章用“一字千金”的典故,论证了要打造精品图书就必须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书比人长寿”是说一本好书可以长久流传,意在阐明一个好编辑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观点。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目的是论证我国出版社很重视‘塑造品牌’”说法错误,以国内出版社的优秀案例为论据是为了论证重视“塑造品牌”才能成为优秀的出版社。

故选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务印书馆曾因出版“万有文库”而闻名,如今又被称作“工具书王国”,称得上是强社和名社。

B.目前大量的平庸之作充斥图书市场,最根本的原因是编校人员缺乏扎实的学术功底。

C.工匠精神在不同行业有不同体现,编辑的工匠精神就体现在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

D.《吕氏春秋》因采用了“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干金”的方法,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编校人员缺乏扎实的学术功底”于文无据,属于过度分析。

C项,“编辑的工匠精神就体现在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以偏概全。

D项,“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为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让人把全书誊抄一遍,悬挂于咸阳城门,‘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无法推断出“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这一结论。

故选A。

古诗词二、(云南玉溪一中2020届高三月考)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4-5题。

临江仙徐昌图【注】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徐昌图:五代著名词人。

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二两句直写别离,“恨”字直抒胸臆,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及羁旅之恨。

“长恨”道出“饮散”“西去”并非第一次,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B.第三句写出词人频频回首之态,既写出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四、五两句融情于景,“淡云”“孤雁”“寒日”描绘出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写出浪迹飘零之苦。

“暮天红”为本词增添一抹亮色,蕴含作者对前景心怀希望之意。

D.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五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社会离乱的影子。

【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C项,“‘暮天红’为本词增添一抹亮色,蕴含作者对前景心怀希望之意”表述错误,“暮天红”虽是美景,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充满了伤感。

故选C。

5.有人说这首词的下阕妙在“虚境实写,化虚为实”,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

(6分)【参考答案】同意。

别后的境况为作者的想象,本为虚境,但在下阕中,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后,残灯明灭,孤枕难眠,五更风起,暗浪拍船,这些虚幻的羁旅情形被作者描绘得真切感人。

下阕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融情于景,以景写情,不言愁而愁自现,确是“虚境实写,化虚为实”的妙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诗歌中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所写之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作答。

下阕以设问“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领起,设想一路行船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境,饱含孤独愁苦之感,此为虚写。

而“潮平淮月朦胧”“轻浪五更风”等情景又如此的真切感人,诗人把这种孤寂之情融于景中,“虚境实写,化虚为实”。

名篇名句三、(26省超级全能生2019届高三联考)名篇名句默写(6分)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劝学》以蚯蚓为例说明用心专一的重要性后,接着以“,”两句从反面论证用心浮躁的危害。

(2)《阿房宫赋》中“”一句用数字描述了阿房宫建筑面积之大,“”句描述了阿房宫被毁的直接原因。

(3)陆游《游山西村》中,介绍农家盛情款待宾客的一句是“”,直接赞美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对吾土吾民之爱的一句是“”。

【答案】(1)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覆压三百余里楚人一炬(3)丰年留客足鸡豚衣冠简朴古风存【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蟹”“鳌”“鳝”“覆”“炬”“豚”“简朴”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

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语言文字运用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莫高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有“东方罗浮宫”之称。

因为其内千窟,每窟均有不同的___________佛像,亦有“千佛洞”之称。

它是建筑、彩塑、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体,()。

莫高窟藏经洞___________了多种中外宗教典籍和文献,大量壁画的石窟,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真实地纪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古代敦煌是多民族聚居地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有诸多民族在这个地区生产、生活,能看到的许多壁画都留下他们活动的影子。

壁画中还出现了商贸、酿酒、粮油加工、皮草制作、兵器制造等手工业方面的画面。

所有这些画面,都再现了敦煌地区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莫高窟形象地描述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

敦煌莫高窟是一座独具特色、___________的宝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