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落实应用案:第3课 鲁周公世家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3(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3(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体感知]1.初步感知问题投放: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
直至受宫刑。
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毁谤耻笑接踵而来。
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理清结构问题投放1:第2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提示:两个层次。
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
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问题投放2:第3、4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问题投放3:第5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提示: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鲁周公世家》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鲁周公世家》质量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岁则大孰B.异母同颖C.武王蚤终D.知小人之依解析A项“孰”同“熟”;B项“母”同“亩”;C项“蚤”同“早”。
答案 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王有疾,不豫.豫:安适,快乐B.未可以戚.我先王戚:忧愁,悲伤C.发.书视之,信吉发:拿出D.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集:集中解析B项应为“感动”;C项应为“启封,打开”;D项应为“安定”。
答案 A3.与“作此以诫成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B.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C.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D.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解析D项和例句均为“连词,来”。
A项为“介词,把”;B项为“介词,用”;C项为“连词,表顺承”。
答案 D4.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之所以..质..弗辟而摄行政者B.周公于是乃自以为C.惟尔元孙王发,勤劳..于国..阻疾D.管叔及其群弟流言解析A项指“……的原因”;B项“把……作为”;D项“散布流言”。
答案 C5.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平易近民”中的“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卜居焉,曰吉,遂国.之B.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C.宁.淮夷东土D.诸侯咸服宗.周解析形容词作动词。
A项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使动用法;D项为意动用法。
答案 B6.下面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A.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B.奸神命者乃旦也C.我文王之子D.周公乃奉成王命解析D项为一般陈述句,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 D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不避嫌疑,摄行朝政,显示出了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性格。
B.管叔及其群弟看出了周公的真实想法,同时也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才散布流言,诬陷周公。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落实应用案:第4课 河 渠 书

[学生用书P105(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一、积累运用(25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任:依据B.至于大陆,播为九河播:分布,分散C.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施:施行D.岁因以数不登登:丰收解析:选C。
施:延续,延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3分)A.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B.令齐人水工徐伯表C.则田者不能偿种D.拜汤子卬为汉中守解析:选D。
A项,“南”为名词作动词,向南流;B项,“表”为名词作动词,指以表测量地势高下,从而确定水流走向;C项,“田”为名词作动词,种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B.于是关中为沃野C.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D.山东从沔无限解析:选D。
无限:古义,没有险阻;今义,没有穷尽,没有限量。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A.拟于巴蜀B.中作而觉C.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D.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解析:选A。
A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B项为被动句,意为“修渠途中郑国的目的被发觉”;C项为定语后置句,意为“劈山通水道的其他小渠,不可尽言”;D项为宾语前置句,意为“烧尽了柴草啊如何防御水灾”。
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A.文章在记述春秋战国时期河渠开凿情况及其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时,简述了西门豹灌溉邺郡农田的事迹。
B.太史公的总结,交代了写《河渠书》的原因,抒发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
C.郑国修渠,旨在为韩,但渠成亦秦之利也,有一种利己利人的态度。
而汉代的统治者田蚡则为自己封地,损人利己,破坏兴修水利的计划,并以天命、气数来作借口,而天子也因此放弃了利国利民的工程。
D.《河渠书》的内容,在于对现有河渠作静态描述,就像《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人于某川、某河、某河等。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3鲁周公世家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鲁周公世家一、读准字音谮.(zèn) 大钺.(yuè) 箕.子(jī) 笃.仁(dǔ) 商纣.(zhòu) 践阼.(zuò) 开籥.(yuè) 有瘳.(chōu) 吐哺.(bǔ) 逋.逃(bū) 糗.粮(qiǔ) 召公奭.(shì) 昃.不暇食(zè) 敷.佑四方(fū) 鸱鸮..(chī xiāo) 刍茭..(chú jiāo) 二、识记通假(1)太公、召公乃缪卜(“缪”同“穆”,虔诚)(2)无坠天之降葆命(“葆”同“宝”,宝贵的)(3)我以其璧与圭归(“归”同“馈”,奉送)(4)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匮”同“柜”)(5)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强葆”同“襁褓”)(6)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辟”同“避”,逃避、躲避)(7)武王蚤终,成王少(“蚤”同“早”)(8)南面倍依以朝诸侯(“依”同“扆”,户牖之间的屏风)(9)周公乃自其蚤沉之河(“蚤”同“爪”,指甲)(10)乃泣,反周公(“反”同“返”,召回)(11)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飨”同“享”,享有)(12)诞淫厥佚(“佚”同“逸”,安乐)(13)岁则大孰(“孰”同“熟”,丰收)三、一词多义 (1)训⎩⎪⎨⎪⎧王亦未敢训.周公(责备)不足为训.(规范,准则)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解释)素不闻诗书之训.(动词,教导、教诲)训.卒利兵(动词,训练)(2)归⎩⎪⎨⎪⎧我以其璧与圭归.(同“馈”,奉送)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动词,归依)周公归.,恐成王壮(动词,归来)民必归.之(动词,归附)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臣请完璧归.赵(动词,归还)(3)傅⎩⎪⎨⎪⎧使管叔、蔡叔傅.之(辅助)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同“敷”,分布)故令贾生傅.之(教导,辅佐)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同“附”) (4)相⎩⎪⎨⎪⎧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动词,勘察)于是卒相.成王(动词,辅佐)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名词,面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词,辅佐君主主管政务的最高官吏)若望仆不相.师(代词,指代对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副词,互相) (5)于⎩⎪⎨⎪⎧异于.群子(介词,跟,和)告纣之罪于.天(介词,向)周公乃还政于.成王(介词,给)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被) 四、词类活用(1)王朝步.自周,至丰(名词用作动词,步行) (2)遂国.之(名词用作动词,建都) (3)周之官政未次序..(名词用作动词,安排得当) (4)王出郊,天乃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5)东.伐至盟津(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6)北面..就臣位(名词用作状语,面向北) (7)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名词用作状语,在郊外) (8)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臣) (9)诸侯咸服宗.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主)(10)不义..惟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不义)(11)乃泣,反.周公(动词的使动用法,同“返”,使……回,召回)(12)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3)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14)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15)至于小.大.无怨(形容词用作名词,小民、大臣)(16)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17)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表明)(18)宁.淮夷东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平定)(19)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忧愁,劳苦)(20)昔周公勤劳..王家(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辛勤,劳苦)五、古今异义(1)用事..居多古义:主持朝廷政事。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教案:第二专题《鲁周公世家》含答案

《鲁周公世家》教案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史记》的体例。
本文属于“世家"的体例。
仍属于比较难懂的篇目,选文较长,也附了译文。
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
本文的教学宜了解有关常识,通晓大意,基本理解内容,能够有所思考探讨。
以指导阅读的方式来处理选修教材。
在理解疏通时,对于那些浅易的文本,可以用全文总结的方法,一下子全部提取出来处理;对于连教师看一两遍尚不能全部理解的文本,本人的做法就是一段一段来“清障”,这样的课虽然不好看,但实用.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了解《史记》“世家"的体例。
3、适当积累文言知识。
教时设置:3教时第1教时要点:了解有关内容,流畅朗读,对照译文,基本弄懂,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史记》中的“世家”实际上就是诸侯作的传记,这是因为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
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算是一种例外。
司马迁将孔子列入“世家”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
将陈涉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又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史记》中共有世家30篇。
今天我们学习《鲁周公世家》二、题解本篇内容主要是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
周公是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作者饱含着激情,详尽赅赡地叙述了周公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形象,感人至深。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苏教版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孔子世家》学案3

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检查有关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具体见第二课时学案和文下注释)。
二、研读第四部分(一)学生自学阶段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
(二)积累归纳文言字词句1.通假字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
()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孔子语鲁大师。
()所慎:齐,战,疾。
()约其文辞而指博。
()2.重点文言词语释义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
(《书传》:)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
(文:质:)吾从周。
(从:)孔子晚而喜《易》。
(《易》:)假我数年。
(假:)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六艺:)绝四。
(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必:固:我:)所慎:齐,战,疾。
(齐:。
战:疾:)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隅,)则弗复也。
(弗复:)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弗乎:病:没世:)乃因史记作《春秋》(因:)约其文辞而指博。
(指:)文辞有可与人共者。
(可与人共:)弗独有也。
(独:)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罪:)3.词类活用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
()推此类以绳当世。
()4.古今异义孔子语鲁大师。
(大师,古义:。
今义:)5.特殊句式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2、天王狩于河阳。
()6.成语典故韦编三绝举一反三(三)课堂探究1.概括文章这一部分(第四部分)所写的事件及影响。
2.孔子在育人方面成绩显著,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其中可谓儒家之“正果”者。
颜渊对孔子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蔑由也已。
” 对这段话应如何理解?三、研读文章第五部分、第六部分(一)积累文言字词心乡王之()余袛回留之不能去云()2.重点文言词语释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乙丑卒(以:卒:)弟子皆服三年(服:)因命孔里(因:)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因:)常先谒然后从政。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落实应用案:第2课 夏 本 纪

[学生用书P102(单独成册)](时间:30分钟分值:35分)一、积累运用(25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九泽既陂.陂:堤防B.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兴:征集C.西被.于流沙被:遭遇D.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受:遭受解析:选B。
A项,陂:动词,筑堤防;C项,被:覆盖;D项,受:被。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A.鲧为人负命毁族B.行山表木C.东渐于海D.以均诸侯解析:选A。
B项,表,名词活用作动词,表记;C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D项,均,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均衡。
3.下列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3分)A.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B.过家门..不敢入C.天下于是太平..治D.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解析:选A。
百姓:百官。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B.以告成功于天下C.九川涤原D.臣不臣则诛解析:选B。
A、C、D都是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B项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禹之所以要将治水的重任推让给契、后稷、皋陶,是因为他对父亲鲧的死耿耿于怀,深感悲愤。
B.禹是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他运用堵截法成功地治理了洪水,造福百姓。
C.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最终治水成功,平定天下,成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民造福的典范。
D.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说明禹将治水成功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
解析:选C。
A项,偏离了作者对夏禹的态度及夏禹全力治水的性格品质,从原文看,夏禹对父亲的死深感悲伤,这是夏禹全力治水的动力;B项,夏禹运用的是疏通法治水;D项,夏禹之所以这样做,是以此坚定自己的决心,不忘先祖的遗志。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3分)译文:(2)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鲁周公世家》教案设计

《鲁周公世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作者塑造的周公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形象,司马迁对周公那种深厚的景仰之情。
3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文题、背景。
1、鲁,始建国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
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2、周公,姬旦,亦称叔旦。
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
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3、世家,《史记》体例之一,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4、《鲁周公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
二、范读课文。
1、注意字词读音、断句,扫除字词障碍。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三、给加横线的词正音并释词。
笃(dǔ)仁钺(yuè)召(shào)公名奭(shì)缪(bù)卜归(kuì) 开籥(yuè) 金縢(téng)匮(guì) 有瘳(chōu) 箕(jī)子践阼(zuò) 弗辟(bì) 蚤(zǎo)终祉(zhǐ)福鸱(chī)鸮(xiāo) 倍依(yǐ) 竆\竆\(qióng) 揃(jiǎn)其蚤(zhǎo) 谮(zèn) 严(yǎn) 奸(gān)神命飨(xiǎng)国鳏(guān)寡诞淫厥佚(yì) 昃(zè)不暇食百姓说(yu è) 将没(mò) 肸(bì) 伤牯(g)ù寇攘(rǎng) 歭(zhì)尔刍茭糗(xiǔ)粮濞(bì)立四、对照注释、译文,自由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用书P103(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一、积累运用(25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 .周公在丰,病,将没B .无坠天之降葆命C .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D .武王蚤终解析:选A 。
B.“葆”同“宝”;C.“蚤”同“爪”;D.“蚤”同“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我乃屏璧与圭 屏:丢弃B .使管叔、蔡叔傅之 傅:辅佐C .天下未集 集:汇集D .发书视之,信吉 信:书信解析:选B 。
A.屏:藏而不给。
C.集:安定。
D.信:果然。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B.{以祝于神曰葬周公于毕){未可以戚我先王作此以诫成王)C. D.{亦藏其策于府鲁人立其弟具){子之鲁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解析:选D 。
D 项均为动词,到。
A 项,介词,向/介词,在;B 项,介词,用来/连词,表目的,来;C 项,代词,那/代词,他的。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A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B .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C .禾尽偃,大木尽拔D .其民皆可诛解析:选B 。
B 项和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A 项,判断句;C 项,被动句;D 项,省略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周公不避嫌疑,摄行朝政,显示出了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性格。
B .管叔及其群弟看出了周公想争权的真实想法,同时也为了他们的自身利益,才散布流言,诬陷周公。
C.在流言面前,周公在召公和太公面前的极富个性化的表白表现了他的侠肝义胆和为了国家大业忍辱负重的精神。
D.“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不仅是对伯禽的殷切期望,更体现出周公求贤若渴的精神及为人做事的标准。
解析:选B。
B项,“周公想争权的真实想法”不对,周公执政是他为国分忧高尚品格的表现,而不是“想争权”。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3分)译文: (2)王其无害。
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3分)译文: (3)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4分)译文: 答案:(1)你们若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将圭璧献上,恭候您的吩咐。
你们若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藏起来。
(2)您不会有灾祸的,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须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
(3)做父母者,经历长久时期创业成功,其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困苦,毁坏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二、类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
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西伯昌之脱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
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
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
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
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至盟津。
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
诸侯皆曰:“纣可伐也。
”武王曰:“未可。
”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
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
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
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
纣师败绩。
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
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
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
封比干墓,释箕子囚。
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
师尚父谋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东就国,道宿行迟。
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
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
”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
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
营丘边莱。
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
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
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节)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 倾:推翻B.逆旅之人曰逆旅:客栈C.未能集远方集:平定D.自泰山属之琅邪属:属于解析:选D。
属:连接。
8.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果遇太公于渭之阳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周西伯昌之脱里归填然鼓之)C.{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D.{太公闻之,夜衣而行吾尝终日而思矣)解析:选D。
D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A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B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音节助词,不译。
C项,连词,来/介词,用。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武王行事与吕尚“谋计”有关的一组是( )(3分)①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②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③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⑤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⑥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A.①③⑤ 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⑥解析:选B。
①是文王的行为,④占卜不是谋计,⑥是太公自己行事。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
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能够得到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西伯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吕尚。
B.文王死后,武王即位。
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
兵至盟津。
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
C.吕尚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
D.司马迁认为齐地从泰山连接到琅邪,北至大海,沃土两千里,因而人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沉多智,这些都是由于吕尚的圣明。
解析:选D。
原文为“其天性也”,而D项却误以为“这些都是由于吕尚的圣明”,属于强加因果。
11.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4分)译文: (2)吾闻时难得而易失。
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
(3分)译文: (3)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3分)译文: 答案:(1)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
(2)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
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
(3)广盛博大呀,的确是大国风貌啊!参考译文:太公望吕尚,是东海边之人。
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
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西伯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西伯大喜,说:“自从我的先君太公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
说的就是您吧?我的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周西伯昌从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吕尚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
周西伯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受天命的文王。
西伯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
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
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
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吕尚左手执持黄钺,右手握着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
”于是兵至盟津。
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
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
”武王说:“还不行。
”班师而还,与太公同写了《太誓》。
又过两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
武王又将征伐商纣,占卜一卦,龟兆显示不吉利,风雨突至。
群臣恐惧,只有太公强劝武王进军,武王于是出兵。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师,讨伐商纣。
商纣军队彻底崩溃。
商纣回身逃跑,登上鹿台,于是被追杀。
第二天,武王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
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囤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
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
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
上述诸事多半是采用师尚父的谋议。
此时武王已平定商纣,成为天下之王,就把齐国营丘封赏给师尚父。
师尚父东去自己的封国,边行边住,速度很慢。
客舍中的人说他:“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
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
”太公听了此言,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国。
正遇莱侯带兵来攻,想与太公争夺营丘。
营丘毗邻莱国。
莱人是夷族,趁商纣之乱而周朝刚刚安定,无力平定远方,因此和太公争夺国土。
太公到齐国后,修明政事。
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
太公死时一百余岁。
太史公说:我到齐国,看到齐地从泰山连接到琅邪,北至大海,其间沃土两千里,其人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沉多智,这是他们天性如此。
由于太公的圣明,树好立国根基,由于桓公的盛德,施行善政,以此召集诸侯会盟,成为霸主,不是顺理成章吗?广盛博大呀,的确是大国风貌啊!三、语言表达(8分)12.下面是对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联对出下联。
(4分)(1)某校园内有座“万卷楼”,楼上一副楹联的上联是:万卷诗书培桃李(2分)下联是: (2)某村村委会门上有副楹联,上联是:为国家,为人民,哪怕鞠躬尽瘁(2分)下联是: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拟对联是最严格的仿写,上下联要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内容相关。
第(1)小题内容应涉及学校教育,第(2)小题应颂扬村委会干部。
答案:(1)数代园丁育才人(2)干大事,干实事,就得心系百姓13.下面是“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的图片,请结合图片内容说出“一带一路”的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