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多少对西方文明的偏见
中西方文化存在的不足

中西方文化存在的不足1.引言1.1 概述中西方文化作为两种主要文化体系,虽然各自吸取了丰富的人类智慧,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文化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向。
中西方文化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西方文化在对待价值观与道德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追求个人幸福与利益最大化;而中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社群共享的价值观念,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容易引发误解和冲突。
其次,中西方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
传统的观念和习俗与现代社会的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
中西方文化在应对这一挑战时,需要寻找一种平衡点,以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吸纳现代文明的优点。
此外,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与理解上也存在困难。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士在交流中容易产生误解和隔阂。
尤其是在跨国合作和跨文化交流中,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可能会导致沟通的困难甚至失败。
因此,中西方文化理解、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是一个亟待加强的领域。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存在不足。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寻求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平衡点,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赢。
接下来的章节将重点探讨中西方文化的不足点,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说明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概述中西方文化存在的不足,介绍文章的目的和意义,引起读者的兴趣。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将详细探讨中西方文化的不足点。
其中,2.1节将着重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不足点1,比如价值观的差异、交流方式的不同等。
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

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随着近代以来对西方文明的接触与了解,晚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声音,这种批判主要体现在晚清“文明”论语境中。
尽管对西方文明的评价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晚清时期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具有一定的主要共性。
在许多批评中,西方文明被视为威胁、侵略和压迫的象征,被晚清知识分子视为是剥削和压迫中国的根源。
首先,晚清时期的批判声音主要集中在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上。
以孔子的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与西方文明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之间产生了冲突。
西方文明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而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则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
这种价值观上的冲突被看作西方文明的错误和堕落,被认为是腐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元凶。
其次,晚清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涉及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
封建专制的中国社会与西方的民主和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明显的对比,这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政治制度的批评更为尖锐,也更加强调西方制度的优势。
与此同时,晚清中国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赔款的屈辱现实,使得西方被看作是推动这种不公平对待的元凶。
因此,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被晚清知识分子批评为是掠夺中国资源的工具。
另外,对于西方科学和技术的传入也引发了晚清知识分子的批判之声。
西方文明的科学技术进步被晚清知识分子视为是导致传统价值观动摇和国力衰落的根源。
他们指责西方文明所带来的科学技术是为了实现殖民和剥削的目的,这些新兴科技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混乱与不稳定。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积重难返的危机使得这种批判声音更为尖锐并且普遍。
结论上看,晚清时期普遍存在对西方文明的批判,诸多知识分子反对西方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并认为西方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导致社会持续动荡。
此外,他们也对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些制度推动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而西方文明所带来的先进科技,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却也为传统价值观的动摇和中国国力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1.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强调菜肴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生食、沙拉和烤肉等。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3. 礼仪文化: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礼仪相对简单,更强调平等和直接的表达。
4. 教育观念:中国教育观念注重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
而西方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5.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事例

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事例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然而,尽管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但也存在一些事例引发了人们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反对意见。
一些人认为中外文化交流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流失。
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本土文化可能受到冲击和影响,逐渐被外来文化所替代。
例如,一些餐饮企业引进外国食品和饮料,使得本土特色小吃逐渐失去市场,甚至消失。
这种情况下,文化交流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丧失,使得人们对其感到担忧。
中外文化交流也可能带来文化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特别是在价值观、信仰和行为习惯等方面。
当两种文化碰撞时,可能会引发不同观念的冲突,甚至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例如,在一些国家,外国习俗和价值观的传入可能与当地传统文化相冲突,引发社会争议和不安定。
一些人担心中外文化交流会导致文化依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在许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如电影、音乐、时尚等。
这些流行文化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使得本土文化受到冲击。
一些年轻人追捧西方文化,追求西方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忽视了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这种文化依赖可能使人们失去自己文化的根基,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中外文化交流也可能造成文化误解和偏见。
当两种文化相互了解不足时,人们容易产生对对方文化的误解和偏见。
这种误解和偏见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隔阂的加深,阻碍了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某些国家,由于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不足,人们可能对外国人持有偏见和歧视,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困难。
尽管中外文化交流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反对的事例。
中外文化交流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流失、文化冲突、文化依赖以及文化误解和偏见。
因此,在推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以促进更加平等、和谐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如何认识文明的偏见?

如何认识文明的偏见?文明是指一种高度文化和道德水准的表现。
我们常常说某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或某个人具有文明素质。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理解去认识文明,很容易被偏见所影响,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明,加深和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为了更好地认识文明,我们需要了解文明的偏见,以下是具体内容:一、文明的歧视文明有不同的形式和表现方式,但不同文明之间的歧视和排斥现象时有发生。
这种文明歧视往往会忽略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过分强调自己的优越性,导致文明之间的隔阂加深。
小点内容:1.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指责和忽视,认为自己的文明更加先进。
2. 亚洲地区的国家对黑人和穆斯林人有种族歧视的现象明显。
二、文明的危险文明往往是一种优越的形式,但是不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负面因素和弊端,如果我们无法认清这些危险,就很难在交流中达到丰富而深入的结果。
小点内容:1. 技术的重视会加速一些负向的事情的发展,例如治理中出现腐败现象的增加。
2. 科学和先进的技术有利于人类,但过度依赖却会导致人类丧失自主性和个性。
三、文明的历史文明有着漫长和复杂的历史,深入了解文明的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其发展过程和特征。
小点内容:1. 如何了解文明的历史,掌握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是认识文明的重要因素。
2. 对不同文化的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有助于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四、文明的交流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加强文明和理智的交流,更好的认识与理解,才能降低文化误解和偏见的出现。
小点内容:1. 向他人了解他们的文明和文化,并尊重差异,是促进人际关系和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关键。
2. 建立积极、平等和有意义的文明交流和对话是共享经验和知识的基础。
以上是如何认识文明偏见的主要内容,我们必须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和相互学习,互相学习,互相理解。
19世纪末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与接纳

19世纪末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与接纳19世纪末期,大清帝国面临严重的内外危机,外患环伺之际,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感到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文化,并开始接纳它。
一、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19世纪末期,中国面临着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改革却遭遇了许多的障碍和阻力。
此时的中国正在面对着内患和外患的威胁。
传统的封建思想让人民的心灵受到束缚,科技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看待和接纳西方文化。
二、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礼仪、道德、文学和哲学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文化一直以来都注重个人的修身和行为准则,但这种形式主义的礼俗已经开始遭受西方价值观的挑战,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这种文化的有效性。
不久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接受西方文化和科技,并开始探索它们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三、西方文化的接受在封建主义的传统文化中,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社会的基本架构。
但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了科学和文化领域,这种情况促使了中国人重新审视和接受西方的文化。
在中国的大城市里,西方文化的时尚和新潮的音乐开始流行,西方文学和哲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四、翻译和学习向西方转化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将西方文化翻译成中文,同时也开始学习这种语言。
翻译文化可能是中国接受西方文化的最有力工具之一。
许多知识分子开始阅读、了解和翻译一些古典的西方文化巨作,例如莎士比亚、歌德等。
翻译,不仅传承了西方文化,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五、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确实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元素,如:尊重、孝敬父母、规矩等等,这些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也有文化学者在研究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入了西方文化的元素,使得传统文化更加精彩和多元。
六、总体来看面对威胁中的祖国,19世纪末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学习西方文化。
正确对待西方文化英语作文

正确对待西方文化英语作文英文回答:Embracing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Western Cultu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izations has always been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phenomenon. The encounter between Western and non-Western cultures, marked by both mutual exchange and conflict, has shaped the course ofglobal history. As we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globalization and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s, it is imperative to develop a well-informed and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culture in order to foster mutual respect and cooperation.Recognizing the plurality of Western culture is crucial. The West encompasses a diverse array of perspectives, values, and traditions that have been shaped by historical, social,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To avoid essentializingor stereotyping Western culture, it is essential toapproach it with a willingness to engage with its multifaceted nature.Appreciat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Western culture can help bridge divides. Western culture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global intellectual landscape, including the fields of science, philosophy, and the arts. Recognizing these contributions can create a foundation for mutual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By acknowledging the shared humanity and common aspirations that transcend cultural boundaries, we can foster a sense of interconnectedness and dialogue.Critically engaging with Western culture is equally vital. While appreciating its contributions,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e limitations and biases inherent in any cultural perspective. By subjecting Western culture to critical examination, we can identify areas where it may have fallen short and work towards addressing them. A critical stance allows us to approach Western culture with a discerning eye, acknowledging its strengths while simultaneously holding it accountable for its shortcomings.Promoting respectful discourse and cultural exchange is paramount. Ope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play a crucial role in fostering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respect. By engaging in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 and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s, we can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individuals to connect with one another and bridge cultural divides. Respectful discourse, free from prejudice and stereotypes, allow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diverse perspectives and facilitates the exchange of ideas.In an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world, fostering a positive approach towards Western culture is essential. By recognizing its plurality, appreciating its contributions, engaging critically with its limitations, and promoting respectful discourse and cultural exchange, we cancultivate a global community characterized by mutual understanding, collaboration, and progress.中文回答:正确对待西方文化。
西方文明的特征

西方文明的特征1,西方文明的外在特征宪政和民主、社会多元主义、发达的科学和技术、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现个性和自由的文学和艺术、高水平的生产效率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
2,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西方文明的特征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西方文明有三个特征。
一,西方文明经历了五起四落的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多次毁灭和新生;二,它经历了三次民族主体的转化和文明中心的转移;三,现代文明是从传统文明中自然的,直接的成长起来的,传统文明属于前现代文明。
第一个,经历了五起四落的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多次毁灭和新生米诺斯文明兴起然后衰落,接着迈锡尼文明兴起又衰落,古典希腊文明兴起又衰落,然后古罗马文明兴起和衰落,然后中世纪的日耳曼和基督教文明兴起然后发展成现代文明,一直到今天。
中国文明的发展路线是一个劲的、慢悠悠地一直在发展,有比较强的连续性。
第二个,民族主体的转化和文明中心的转移文明中心的转移:古希腊文明以爱琴海和希腊半岛为中心,罗马文明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中世纪日耳曼和基督教文明以西欧和北大西洋为中心。
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扩张,范围越来越大,没有明显的中心转移。
西方文明的民族主体也发生了几次转换:米诺斯文明到底是哪个民族创立的不确定,,然后是迈锡尼人,是希腊人的一支,叫亚该亚人。
接着古希腊文明是另几支希腊人,希腊人之后是罗马人,再之后是日耳曼人。
中华文明华夏民族一直是主体。
第三个,现代文明是从传统文明中自然的,直接的成长起来的,传统文明属于前现代文明西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现代文明的因子。
3,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看西方文明的内在特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个人主义精神。
第二个特征即创新的理性思维方式,所谓的创新的理性思维方式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一、清晰的理性,西方人追求概念的清晰性、推理的逻辑性。
二、批判性的思考与纠错机制,不盲从,不断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反思和批判性的考察,不断清理人类只是仓库中的赝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有多少对西方文明的偏见?
政法大学教授:
五千年文明是指人类五千年文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大约五千到五千五百年,古印度和米诺斯文明大约四千到四千五百年,中国大约三千五百年,我们将指称人类文明的五千年安到中国身上。
在我们这里,许多常识都被颠倒了。
我们的国人带着深度的文化有色眼镜,甚至是意识形态的哈哈镜认识西方。
在这面哈哈镜中,也映射出被扭曲的我们自己。
我在美国的时候常遇见这样的中国学生,他们与美国教授吵架:“我们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你们美国才二百年。
我们创造辉煌的文明时,你们还在树上爬呢!你们有什么资格对我们指手画脚呢?”
我在国内一次会上,听到一位中国名牌大学教授,也是美国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博士也讲过类似的话,但他引述的是一个哈佛教授的话,把人称变了,没用猴子的比喻而已。
我们的反美斗士也乐得援引美国人作权威,让他们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其实,这是在偷换概念,将文明的历史与一个政治国家的历史进行比较。
美国是西方移民建立的,他们传承的是历史悠久的西方文明。
就像我们的一些边疆地区,开化得非常晚,但那里的大多数居民是中原早期开发地区的移民。
最初登上北美土地的那些欧洲人不是刚从树上爬下来,而是乘坐着“五月花号”那样的帆船横跨大西洋而来。
那浩瀚的大西洋岂是猴子能爬得过来的?在这些船民身上,承载着四千多年西方文明的遗产。
至于美国是否有资格对我们提出一些忠告,那要看我们是否想搞现代化。
如果我们想学某些北美印第安人、阿米希人,拒绝现代化,我们就不需要美国人对我们“指手画脚”。
如果我们还想搞现代化,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白,虽然我们有悠久的文明,但那是农业文明,而现代化是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的文明。
对于前者的创造,美国居功至伟;而对于后者,美国是创始者,领先者。
所以,美国虽然是年轻的国家,但却是最古老的现代文明。
在现代文明方面,他们是创始者、是先生,我们是后来者,是学生。
他们才是老资格。
我们已经向他们学习很多,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
不过,很少有国人能够意识到,即使在古代文明方面,我们也没有理由在他们面前摆老资格。
所谓的中国五千年文明是宣传,不是真实的历史。
在学术界,文明是有公认标准的。
就是出现文字(不是象形符号)、青铜器、城市或国家,按公认的标准,中华文明的历史也就是3500年左右。
从商代算起。
夏朝是否进入了文明,由于没有可靠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为根据,我们目前只能存疑。
至于五千年,都算到三皇五帝去了,因为算到夏朝,也不过
四千年。
在我们的历史年表上,五帝每个在位约一百年,这样才勉强拉出个打了折扣的五千年。
实际上,所谓五千年文明是指人类五千年文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大约五千到五千五百年,古印度和米诺斯文明大约四千到四千五百年,中国大约三千五百年,我们这里又一次偷换概念,将指称人类文明的五千年安到中国身上。
在古代几个重要文明中,中华文明是相对后起比较年青的一个。
比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晚二千年,比西方文明要晚大约一千年。
但西方文明是第二代文明,因为它是在继承西亚和埃及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中华文明属于第一代,是从新石器时代直接成长出来的。
如果我们的民族主义者想找到一点自豪感,可以对西方人说,我们是你们的叔叔,不过这侄子却长我们一千岁。
如果将美国视为西方的一个亚文明,这个亚文明也不止二百年,而是近四百年。
美国文明应该从五月花号着陆算起(1620年)。
这批船民是乘坐着当时最先进的帆船,靠着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怀揣着《圣经》来到北美大陆的,不是刚从树上爬下来的。
他们登陆十几年,就在附近创办了哈佛大学(1637年)。
所以有“先有哈佛,后有美国”之说。
而所谓二百年之说,指的是二百年前他们制定了宪法,建立了联邦国家。
那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具政治智慧的宪法,它是从古典希腊城邦时代直到18世纪西方政治智慧的结晶。
我们这个民族要具有那种政治智慧,还不知需要多少年!
这种比不过今天就比历史,拿老祖宗来为自己撑腰的心态,几乎是所有落后民族都有的。
这些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恐怕不知道,在与西方比资格方面,他们也落在了后面。
希腊人在今天的欧洲已经落伍,但他们就经常面对着北方的暴发户摆老资格。
中国人常说,唐宋时代中国如何比西方先进,但也许阿拉伯人比中国人更有资格说这个话,因为那几百年,落后的西方人大大受惠于阿拉伯人。
如果阿拉伯人听到中国人说那时中华文明世界第一时,一定会惊愕地瞪大眼睛,因为按他们的“常识”,那几百年他们是世界第一。
中国人摆老资格时,也许没有把黑非洲放在眼里,但早在19世纪,黑人民族主义者就已骄傲地宣称:黑人创造了最古老的文明并将其传播给全人类。
亨利•加尔内就说过:“当我们种族的这些代表惊奇地充满世界时,现在傲慢自夸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祖先还居住在地下洞穴中,他们有的赤身裸体,有的仅用野兽皮遮羞蔽体。
”即使抛开古埃及文明是否黑人创造的争论不谈,单就现代人都起源于非洲而言,黑非洲人的确比任何民族更有资格摆老资格。
如果我们并不比西方更老,那么在古代我们比西方更发达吗?
“中华文明在古代比西方发达,只是最近这几百年落后了”,这几乎是多数中国人的常识。
其实,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西方文明的发展水平都高于中国。
从两个文明的起点上看,当米诺斯文明修建起宏伟瑰丽的宫殿和创作出美伦美奂的壁画时,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夏朝时期,但我们的考古学家迄今所挖到的据称是夏朝的东西,其发展水平没法与米诺斯文明相比。
此后四千年中,大约有二千多年西方文明的发展水平高于中国,一千多年中国的发展水平高于西方。
中国高于西方的时期,主要是西方历史上的两个“黑暗时期”(DarkAges),即公元前12—8世纪,公元5—10世纪或再往后一点。
但这两个时期都是蛮族入侵,打断了西方文明的正常发展进程以至出现大倒退的时期。
要多说几句的话,西方文明有一大特征,就是飞跃式发展。
有人说希腊文明不是逐渐成长的,而是“燃烧着喷发出来的”。
我们经常将我们唐宋时期与同时代的日尔曼人相比,的确,这个时期两者的反差是巨大的。
但是我们忽略了三点,其一,这是日尔曼人入侵的结果,它造成西方文明短暂的晦暗,我们仅拿出这一段来比较,就抺去了此前二千多年西方文明辉煌的历史。
我们不能将此时从原始森林中刚涌出来的日尔曼人来代表整个西方文明,就如我们不能将秦汉时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五胡、元代入主中原的蒙古人、清代入关的女真人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一样。
其二,尽管中世纪西方文明发展水平低,但它代表一种新型的文明,孕育了现代文明的胚胎,具有向现代文明发展的内在趋向。
它注定会发展为现代文明。
其三,虽然它起点低,但速度快得惊人。
每百年社会就面貌一新。
虽然11世纪起它刚开始走出黑暗时代,但12世纪到13世纪,罗马法复兴、亚里士多德革命、教皇革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城市繁荣、议会制度形成。
14世纪就开始了文艺复兴,15世纪开始了全球航行的地理大发现,16世纪发起宗教改革,17世纪,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18世纪发起了工业革命,19世纪将地球的大部分变成其殖民地,20世纪,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进入了信息社会,也就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信息社会文明。
这一切变化的根源已经孕育在那个被人瞧不起的黑暗时代。
如果我们在中国的唐宋与欧洲的黑暗时代的巨大反差中得到一种心理满足的话,那么,故事的另一半却是令我们尴尬的:仅用了四、五百年时间,这个一度在发展水平上远不如我们的文明就走在了我们前头。
并且,根据我的理解,只有西方文明才有可能发展成现代文明,其它文明都不可能。
传统西方文化是前现代的、准现代的,而其它传统文明是非现代的、反现代的。
两种传统文明
不仅是发展水平的差别,还有类型上的差别。
似这样对西方文明的偏见在我们许多国人的头脑中还有很多。
比如人们熟知的一个说法,似乎西方文明或基督教文明本性上就具有扩张性、侵略性。
证据之一就是十字军。
其实,在十字军之前和之后,是伊斯兰教的大肆扩张,十字军是基督教面对伊斯兰教扩张的一个自卫性行为,所谓收复失地。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时期有五个大主教区,其中四个半都被伊斯兰教夺去了,只剩下一个罗马大主教区,也被伊斯兰教占了一大部分。
那数百年的时间里,基督教处于被动的守势,东西南三面受到伊斯兰教的攻击。
西亚丢了,北非丢了,伊比利亚半岛被占了几百年,连巴黎也差点让穆斯林占去,十字军帮助东方的基督徒兄弟抵抗伊斯兰教进攻,收复“圣地”,结果也没达到目的,伊斯兰教在东部仍在扩张,直到15世纪将巴尔干半岛和南欧的其它一些地方也占了。
可在我们的宣传书中截取历史的一个片段,告诉人们,阿拉伯人是自卫的,而十字军却落下侵略扩张的骂名。
直到今在,阿拉伯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宣传他们向外扩张的民族英雄,而西方政治家一不小心援引了十字军,就会招来一片骂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可悲的是,我们只能一点点向学生讲解真实的历史,但伪造的历史铺天盖地而来,无所不在。
我们的零售无法与人家的批发竞争。
这种宣传教育能够使人成为智障者(非理性、不合逻辑、漠视常识),成为心理的疾患者(偏执、情感支持观察和判断)。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强调,这种宣传教育,对于一批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民族主义者的出现负有主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