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贺金《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

赠 踏 潭欲 汪 舟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舟乘 音汪
1.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 )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 )丝绦 两个黄鹂鸣( )柳 千里( )云( )日曛 春来江水( )如( ) 万( )千( )总是春 2.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①( )恐惊天上人 ②白发三千丈( ) ③( )低头思故乡 ④( )千里江陵一日还 ⑤飞流直下三千尺( )。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客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5、古诗两首
zèng wāng
赠汪伦
乘舟
zhōu
tà
踏歌 将欲行
yù
桃花潭
tá n
汪洋大海 小舟 欲望 脚踏实地 日月潭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别董大
• 唐· 高适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 • • •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5、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kè hé 客人 何处
客居他乡 无可奈何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kè hé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 •
25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课件(定稿)2016.12.1

说说你为什 么要这样读?
赠 汪 伦
李白 乘舟 将 欲 行, / / 忽闻 岸上 踏 歌 声。 / /
桃花 潭水 深 千 尺, / /
不及 汪伦 送 我 情。 / /
唐代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 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 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 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 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 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 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 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 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 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 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 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 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 感动了,即兴作了《赠汪伦》这首诗。
离 别 家 乡 岁 月 多, 近 来 人 事 半 消 磨。
惟 有 门 前 镜 湖 水,
春 风 不 改 旧 时 波。
拓展阅读
回乡偶书(三)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拓展阅读
咏 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学习第二首古诗
注 释: 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怀。诗人从 小离开家乡,五十年后才回来,虽然家 乡口音没有改变,但须发却已稀疏变白。 晚辈们见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 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老年人须发稀 鬓毛衰: 疏变白。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ppt课件1(1)

1 熟读诗文
回乡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4 练习检测
( 1 )试着把这首诗编个故事, 再演一演。 ( 2 )从诗中摘录两组反义词 (少小)—( 老大) ( 离 )—( 回 )
生字学习
n ǒu yīn bì 偶 然 乡音 鬓 毛
hé shuāi kè 衰 老 客人 何处
•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 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 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 年逾八十。 •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 “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 “面毛”。衰(cuī)(shuāi):疏落,衰败。鬓 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 相识:即不认识我。 •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回 乡 偶 书
唐代人-贺知章
少 小 / 离 家 / 老大 回, 乡 音 / 无 改 / 鬓毛 衰。 儿 童 / 相 见 / 不 相识, 笑 问 / 客 从 / 何处 来。
贺知章
(约 659 年—约 744 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季真, 自号“四名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 人年轻的。小时候就以文词知名,书法也很好, 擅长草书和隶书性情爽直,豁达而健谈。武则 天证圣元年中进士,后官至秘书监。他写的诗 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等都是脍炙 人口,千古传颂的不朽名篇。
乡音: 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有什么改变 鬓毛衰:耳边的头发花白稀少了 老大:年老的时候 儿童:小孩
识:认识
少小:年轻的时候
•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 (很老的时候)才回来。我的家乡的口音 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儿 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 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课文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分别是《回乡偶书》和《赠汪伦》。
店铺在此整理了⼆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离家⽼⼤回, 乡⾳⽆改鬓⽑衰。
⼉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李⽩ 李百乘⾈将欲⾏,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教学设计 【教学⽬的】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
【教具准备】 ⽣字卡⽚。
【教学⽬的】 第⼀课时 ⼀、看图激趣,揭⽰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在⼲什么?他们之间发⽣了⼀件什么事? 3、揭⽰课题:有⼀个叫贺知章的⼈,他很⼩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了才回来,这⾸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
(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 ⼆、初读课⽂,认记⽣字 1、⾃由读课⽂,⽤“□”标出⽣字,注意要读准字⾳,读通顺。
2、出⽰⽣字卡⽚,学⽣⾃由观察⽣字,为喜欢的⽣字组词。
3、抽⽣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个⽣字的⾳,学⽣从卡⽚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了解诗歌⼤意 1、⾃由读课⽂,圈出不理解的地⽅。
2、⼩组合作学习,通过读⽂,看图,理解诗词⼤意。
(教师适当点拨) 鬓⽑衰:头发都⽩了。
3、教师范读,学⽣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
4、抽⽣说说。
5、⽣根据理解⾃由读课⽂。
四、试背课⽂ 1、⽼师叙述诗意,学⽣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互背古诗。
3、抽⽣背、齐背古诗。
第⼆课时 ⼀、指导看图,揭⽰课题 1、出⽰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分感动,写下这⾸《赠汪伦》。
《回乡偶书》与《赠汪伦》古诗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与《赠汪伦》古诗教学设计《回乡偶书》与《赠汪伦》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回乡偶书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2、齐读、指名读。
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
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
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
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赠汪伦[设计理念]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回乡偶书、赠汪伦》

脑神经科学研究的男女空间感知差异脑神经科学是研究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科学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开始关注男女之间的认知差异,其中空间感知差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男女在空间感知方面的差异,并讨论这些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一、概述空间感知是指人类对于自身在空间中相对位置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这项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从简单的导航到复杂的图形推理都离不开空间感知。
研究表明,在这方面,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二、男女在空间感知方面的差异1.视觉空间感知研究发现,男性在视觉空间感知方面表现出更强的能力。
他们更擅长于估计距离和方向,具有更好的空间旋转能力。
这使得男性在许多与空间导航相关的任务中具有优势,如地图阅读和方向感。
2.物体旋转能力男性在物体旋转方面表现出更强的能力。
他们更容易想象和操作三维物体的旋转。
这可能与男性在工程和建筑等领域中的优势有关。
3.空间记忆女性在空间记忆方面表现出更强的能力。
她们更擅长于记忆和导航环境中的物体位置和布局。
这可能与女性在家庭角色中承担更多的导航任务有关,如记忆房间中物品的位置和路径。
三、差异原因男女在空间感知方面的差异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以下是可能的原因之一:1.生物学差异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结构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空间感知能力的差异。
例如,男性大脑的右半球更强大,与空间感知和导航能力相关的区域更活跃。
2.社会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可能对男女在空间感知方面的差异产生影响。
传统上,男性在导航和工程领域中担任重要角色,这可能导致他们在这些领域有更好的表现。
3.教育差异教育差异可能是造成男女空间感知差异的另一个原因。
学校通常更注重数学和科学等与空间感知相关的学科,这可能导致男性在这方面更占优势。
四、差异的影响男女空间感知差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这些差异可能影响男女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表现。
例如,男性在工程和建筑领域中表现出更佳的能力,而女性在设计和环境规划等领域中有更大的天赋。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上课课件PPT课件

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 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 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 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 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 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 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 别时,汪伦踏歌相送, 李白被他的 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作了《赠 汪伦》这首诗。
•
《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诵的 送别诗。 • 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伦送我情”夸张而形象地表达 了李白对朋友汪伦深情厚谊的赞美 和感激。
知识巩固:
1、多音字组词。
行
xínɡ ( 不行 )
hánɡ ( 银行 )
踏
tà( 踏步 )
tā ( 踏实 )
2、《赠汪伦》是一首( 送别 )诗,是( 唐 )代诗人 (李白 )专门写来送给( 汪伦 )。
年轻的时候
年老的时候
少小离家老大回,
(自己)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 才回到家乡。
家乡 的口音
没有什 耳边的头发 么改变 花白稀少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
(自己)说话的口音没有什么改变, 可是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一群(可爱 )的孩子,( )地 兴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跑过来,笑呵呵地问道:
“ 你是从哪儿来呀
赠 汪 伦
lún
李白(唐) 李白乘船将欲行, tà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xí ng
不及汪伦送我情。
wānglún
汪伦
乘 舟
tà
chéngzhōu
欲行
yù
踏歌 潭水
tán
想要
李白乘舟将欲行,
我乘船将要远行,
走
忽然
踏着节拍唱着歌
忽闻岸上踏歌声。
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第一首诗在抒发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回乡偶书二首》年代:唐作者:贺知章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品赏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āng
zhōu
赠 汪 伦
yù
乘舟
tà
将欲行
tán
踏歌声
潭水
赠汪伦 唐代人——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代人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 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 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 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 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 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 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 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 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 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 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 汪伦踏歌相送, 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作了 《赠汪伦》这首诗。
bì n 鬓 毛
hé shuāi kè 衰 老 客人 何处
回 乡 偶 书
唐代人-贺知章
少 小 / 离 家 / 老大 回, 乡 音 / 无 改 / 鬓毛 衰。 儿 童 / 相 见 / 不 相识, 笑 问 / 客 从 / 何处 来。
年轻的时候
年老的时候
少小离家老大回,
(自己)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 才回到家乡。
•
回到家中,我拿出纸和毛笔, 带着思念伤感写下了一首诗。这首 诗的名字就是· · · · · ·
回 乡 偶 书
唐代人-贺知章
少 小 / 离 家 / 老大 回, 乡 音 / 无 改 / 鬓毛 衰。 儿 童 / 相 见 / 不 相识, 笑 问 / 客 从 / 何处 来。
贺 知 章
yīn ǒu 偶 然 乡音
想要
李白乘舟将欲行,
我乘船将要远行,
走
忽然
踏着节拍唱着歌
忽闻岸上踏歌声。
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桃花潭水深千尺,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
比不上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 结识的朋友,性格非 常豪爽。这首诗就是 赠给他的。
不及汪伦送我情。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年轻的时候
年老的时候
少小离家老大回,
(自己)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 才回到家乡。
知识巩固:
1、多音字组词。
xí ng (
行 há ng (
)
) 踏
tà(
tā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2、《赠汪伦》是一首( 门写来送给( )。
)诗,是(
)代诗人(
)专
3、解释加横的字的意思。 (1)、不及汪伦送我情。( (2)、忽闻岸上踏歌声。( ) )
赠汪伦诗意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 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 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 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 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客(客人)何(何时)赠(赠送) 汪(水汪汪)舟(小舟)欲(欲望) 踏(踏步)潭(潭水)
• • • • • • 舟(小舟)(轻舟)(独木舟) 乘(乘车)(乘船)(乘除) 音(音乐)(语音)(口音) 客(客人)(作客)(客车) 何(何时)(何地)(如何)(任何) 汪 (汪汪叫)(眼泪汪汪)(汪洋)
抢答题:
1、汪伦是一个的
2、
、
送给
人。
。
把
• 《赠汪伦》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 别诗。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 夸张而形象地表达了对朋友汪伦深 情厚谊的赞美和感激。
25 古诗两首
•
•
•
我提着重重的包袱,日夜 兼程,风雨无阻,终于回到了 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
• •
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印入了我的眼帘, 那家乡的天空多么蓝,家乡的树是多么苍翠· · · · · · 眼前这绵绵不绝的美景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突 然几个小孩向我走过,我赶忙用乡音跟他们打招 呼,但是他们却用天真灿烂的笑容冲我微微一笑, 还用他那圆溜溜的眼睛陌生的看着我,对我说: “老伯伯,您虽然会说我们这儿的话,但是您是 从哪儿来的?”我正想回答时,又一个小孩说: “您是谁?我们不认识您,您到这儿干什么?” 听了这话后,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心里非 常伤心,自己在小的时候,就已经离开了家乡, 人老了才回来。再看看曾经乌黑的头发,早已变 得干燥苍白。 •
《回乡偶书》这首 诗抒写了贺知章久 别回乡的感怀。
4 练习检测
( 1 )试着把这首诗编个故事, 再演一演。 ( 2 )从诗中摘录两组反义词 (少小)—( 老大) ( 离 )—( 回 )
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 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欣赏第二首
离 别 家 乡 岁 月 多, 近 来 人 事 半 消 磨。 惟 有 门 前 镜 湖 水, 春 风 不 改 旧 时 波。
家乡 的口音
没有什 耳边的头发 么改变 花白稀少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
(自己)说话的口音没有什么改变, 可是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小孩
认识
儿童相见不相识,
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
哪里
笑问客从何处来。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一群( )的孩子,( ) 地跑过来,笑呵呵地问道:“ ?”
熟读诗文
回乡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