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节处感受古诗的神韵
古典抒情诗细节描写赏析

古典抒情诗细节描写赏析
古典抒情诗不仅是清新淡雅的文学形式,也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精神态度的宣扬。
古典抒情诗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主要以深情自然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情感,且用词精炼,折射出美丽的景象。
古典抒情诗多以传统四季、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形象为创作素材,而且以细腻的笔法描绘通调和谐的宇宙大美。
从古典抒情诗的细节描写来看,作者多以自然的美丽来折射出自然细节的精髓。
比如,唐朝僧人白居易的《春晓》诗中,用典型的“春晓”精义,勾勒出崇山峻岭的美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将赞美大自然,并表现出春暖花开的情趣,将自然景物抒写得淋漓尽致,洋溢着柔美的韵律。
又如,宋朝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明月松间照”的描述,感受到月光照耀树影,勾画出一幅幅细腻美丽的景象。
西湖诗派诗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用“寒蝉凄切”的描写,借鉴寒蝉在晚秋空寂的林间发出的凄厉而哀怨的声音,来形象地反映出人的心情,默哀抒怀。
又如,清代诗人袁枚的《水调歌头明月上高楼》,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城市夜景,刻画出一片宁静空旷的感受,极富诗意和优美的篇章结构。
从古典抒情诗的细节描写可以得出结论,古典抒情诗不仅充满了意境,而且把细节描述得细致生动,让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古典抒情诗以细腻的笔法抒发出温暖的情怀,洋溢着淡淡的情感,展示出自然美的芬芳和清新宁静的精神态度。
通过古典抒情
诗,可以让我们获得纯净、和谐、宁静的情绪,享受诗意的美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通过精炼的语言、优美的韵律、深刻的意境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而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则是诗歌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细节描写在诗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诗词更加具体、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对诗歌的影响以及一些经典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在描绘情景和情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诗人可以将复杂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对风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远志远方的向往。
又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写到“土门山色里,新雨草堂前”,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细节描写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快速地融入诗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使诗歌更加具体和生动。
细节描写也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通过对细节的精心描写,诗人可以将所要描绘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得更加深刻和生动。
王维的《相思》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诗歌充满了诗人对离别的难舍和思念之情。
又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到“年年馀忆闻笛处,影落明湖青黛流”,通过对元宵节夜晚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深沉的离愁别绪。
细节描写不仅可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可以让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深刻。
在古代诗词中,细节描写常常表现为对自然的描绘。
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情绪。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月光的细致描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离愁。
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写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对月光和清泉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
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仅可以让诗歌更加具体、生动,而且还可以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谈谈古诗的艺术表现技巧

谈谈古诗的艺术表现技巧作者:陆青柳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年第06期在古诗词中,诗人会运用许多的表达技巧来提高诗歌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下面谈谈古诗的艺术表现技巧。
一、细节描绘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一首小诗,运用活生生的细节,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集中、凝练、鲜明、生动地体现诗歌神韵,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平中见奇,有点铁成金之妙。
《秋思》表现的是游客思念故乡的情感,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
然而,结句“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描写,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
因此,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推崇它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富于戏剧性的细节描写含蓄地表达了难言的深情。
在儿童,淡淡的一笑一问之间,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内心不能不产生无限感慨:数十年漂泊,经历过怎样的风霜雪雨,如今年迈体衰回归故里,面对这反主为宾的场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怎能一个愁字了得”?这“笑”的背后岂不是“一把辛酸泪”?悲哀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笑一问中。
诗篇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弦外之音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常言道: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这种见微知著的效果。
二、无理而妙仇兆鳌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光亦成无赖。
”在古诗中,诗人有时会突破常理,无理取闹,迁怒到与他无关的景物,却能达到“有情至深, 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的表达上引起读者的共鸣。
唐代贾至的诗《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1. 引言1.1 古诗的韵律之美古诗的韵律之美主要体现在其优美的诗歌形式和韵律结构上。
古诗在音韵方面追求平仄、押韵和对仗等要素,使得诗句旋律优美,节奏鲜明。
古诗的韵律之美既表现在整体结构上,也体现在细微之处。
比如唐诗的五言绝句,以其简洁明快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韵律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宋词的词牌约定俗成,旋律悠扬,抒情深沉。
古诗的韵律之美也体现在诗人运用修辞手法的精湛程度上,比如对偶、排比、拟人等,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古诗的韵律之美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语言音韵的驾驭能力,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精湛的文学造诣和审美追求。
通过走进古诗的韵律之美,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语言艺术的极致追求,体验到古诗带来的音乐般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字数:223】1.2 古诗的意境之美古诗的意境之美是古诗的独特魅力所在。
通过古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人生、情感的深刻体验和思考。
古诗常常运用瑰丽的意象和含蓄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唯美、深邃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和情感共鸣。
古诗的意境之美常常让人留连忘返,仿若置身于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中。
诗人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使得古诗不仅仅是文字的抒发,更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
在古诗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岁月沉淀下来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古诗的意境之美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灵魂体验,让人沉浸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与诗人心灵相通,共鸣交融。
古诗的意境之美如同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通过走进古诗的意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体味到诗歌之美,感悟生命的真谛。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是一次对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2. 正文2.1 古诗的历史背景古诗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古代诗歌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这是中国诗歌的开端,也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宝库之一。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而其中的细节描写更是让人留连忘返,仿佛置身其中。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更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画面。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细节描写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它通过对物象、景物、动物、人物等微小的描绘,将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美好和深邃。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在《将进酒》中,李白用“银鞍照白马”的描写,展现了酒兴勃发,兴致勃勃的情景,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可以看到满脸红光、玉颜如花的画面。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幽静恬淡的世外桃源,他用“深竹、绿水、鸣禽”等生动的词语,给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清澈明净、肆意生长的世外桃源,读者仿佛可以看到阳光透过绿荫,轻风吹拂青竹的景象。
这些细节描写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吸引着读者的眼球,让人仿佛可以置身感受其中所描绘的情境。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可以展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描绘出对亲人、对故土的深情祝福。
苏轼通过描绘皓月当空、千里共美景的细节,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深情厚爱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在这里细节描写不仅仅是一种描绘技巧,更是作者内心深处真挚情感的表现。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他用“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酒兴勃发、壮志豪情的场景,将作者内心的豪放和豪情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情感和意境。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可以勾勒出丰富的意象和象征。
在杜甫的《登高》中,他用“小草沾衣裳,飞花入眼睛”一句,通过对飞花和小草的描绘,揭示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从而勾勒出了壮丽雄伟的山水风光,表达了对壮美自然景观的向往之情。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他用“动摇素月清辉,静噪丝竹新声”一句,通过对月光和竹声的描绘,勾勒出了一个宁静幽雅的秋夜场景,表达了对宁静幽雅生活的向往之情。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沉的思绪。
通过赏析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境界与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音韵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音韵美古代诗词在语言的编织上非常注重音韵的美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房屋连鳌凤,户庭含皓月”以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韵味的巧妙运用,增加了诗词的音韵美。
这种美感不仅仅体现在诗句的读韵上,还延伸到了整首诗的韵律和节奏之中。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引发情感的共鸣。
举例来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平仄押韵和音律协调,将景色描绘得更为瑰丽,引发读者对壮丽山河的向往之情。
二、意境美古代诗词的意境美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深入描绘景色、性情、人物或历史情境,古人将自然界和人类的经历与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丰富而深刻的意境。
例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打破了人们对春天清晨宁静的传统印象,将春天的醒来描绘成一系列喧嚣的画面。
这种采用反差描绘的方式,使诗词更加丰富多样。
古代诗词的意境美常常通过景物描写寄寓哲理和感悟。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对江南自然风光和狩猎场景的描绘,表达饱含哲理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种意境美使得诗词不仅是一种形式优美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抒发。
三、语言美古代诗词的语言美是其精华所在。
通过对形象的精准描绘和对情感的微妙表达,古人能够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世事一场大梦几回寒暑”、“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子,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表达,道出了人生短暂而珍贵的真理,引人深思。
感受诗意的细节描写

感受诗意的细节描写语文课上,我们常常会学习到各种文学作品,其中最令人陶醉的莫过于诗歌。
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细腻的描写方式,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美感。
而其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那些充满诗意的细节描写。
一、生动的自然描写诗歌中常常出现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通过对花草树木、山水风景的细致观察,诗人们将自然界中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一描写中,诗人通过对山川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川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无穷的辽阔。
二、细腻的人物描写诗歌中的人物描写往往能够让人们对人物形象产生深刻的印象。
诗人们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比如,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一描写中,诗人通过对夜晚的描绘,以及对牵牛织女的形象描写,展现了秋夜的寂静和牵牛织女的凄美。
三、鲜明的色彩描绘色彩在诗歌中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诗人们通过对色彩的描绘,使作品更加生动丰富。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一描写中,诗人运用了冷色调的词语,如银烛、冷画屏、夜色凉如水,使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寒冷和静谧。
四、细致的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描写方式,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细节的描写,可以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情感的流动和人物的内心活动。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一描写中,诗人通过对登楼的动作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登楼的艰辛和对美的追求。
五、细腻的感官描写感官描写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描写方式,通过对感官的描绘,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古典诗歌中的细节刻画

古典诗歌中的细节刻画古典诗歌中的细节刻画我们鉴赏古典诗词时,细节处宜细思量,如果能抓住精彩的细节,将对领悟诗词的主旨大有裨益。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细节的恰当运用,往往能使作品产生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
此所谓“细节描写须细,细节作用不细”。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下面笔者试析数例,谈谈细节在诗词中的作用。
1、细节刻画心理,细致入微赵师秀的《约客》之所以出名,与诗中的一个流传千古的“细节”大有关系。
本来“有约不来过夜半”似乎已把期客不至的情形写尽。
但末句的“闲敲棋子”却使得本诗有了“一语天然万古新”的神奇效果。
“闲敲棋子”本是诗人的一个动作,联系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仔细体味,约客久候不到,灯蕊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正是这个动作将诗人那焦躁而又期望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孤身一人,无法下棋,所以是“闲敲棋子”,“闲”说明了无聊,“敲”点明了苦闷,隐含着诗人焦躁而失望的情绪。
故“敲棋”这一细节,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十分焦躁。
李清照的《点绛唇》一词也是以细节写心理的上乘之作: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和羞走”三字,真实地写出少女的娇态。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倚门”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宛然眼前,作者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细节处感受古诗地神韵
于细节处感受古诗地神韵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福联小学() 陈兴民
中国地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是这灿烂文化夜空中一颗最为耀眼地明星.《尚书》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古诗博大精深,短短数十字中蕴藏着先人地智慧和理想,传承着我国古代地优秀文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地高尚情操和分析文本地能力,开拓他们地文学鉴赏视野,都有着极为重要地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地过程中,很多教师专注于结构、诗义地剖析讲解,忽视了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美地感悟,以致学生对古诗地学习缺乏足够地兴趣.对此,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将诗地“构架”与“肌质”,包括情节、主题、旋律、意象等以诵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方法细腻地展现出来,构建语文课堂地大厦,就会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语言之美,流连其中,感受并掌握古诗地要义.
一、反复涵咏,初步体验诗情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地,是人类抒发情感地载体.诵读就是要帮助学生从语言、节奏、声调中直接感受诗句中所表现地内容,体会到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地情感.诵读得越好,学生就越容易与诗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地《池上》和《小儿垂钓》一课,这两首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在读准“撑”、“艇”、“萍”,学习新词“浮萍”之后,学生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到准确、通顺地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涵咏,初步体验诗情.
在教学“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一句时,可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诵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看”到地画面:究竟是怎样地荷塘、怎样地白莲,以唤
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地向往之情.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小孩是如何偷采白莲地.教师图片演示这样地场景:初夏时节,荷花在田田地荷叶中盛开,小娃儿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地莲蓬,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地撑船去采池中莲蓬.然后,教师可选择若干学生个别读,请他们说出童年“偷偷”做过地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地小娃产生共鸣,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地感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孩子地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地快乐、无忧和自由.
二、仔细品读,感悟古诗意蕴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地准确与凝练.因此,在古诗地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仔细品读、反复揣摩诗歌词句地使用,准确把握诗句中极富表现力地妙词佳句,充分体会诗人遣词造句地匠心.领会诗歌字里行间潜藏地意蕴.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诗,品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重音.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分清句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领会诗意后,笔者指出:词地上片描述了一幅秀美、恬静地村居风景,从中你都品出什么?联系整首词说说你对“醉”字地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孩子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有地认为,老夫妇是饮酒而醉;也有地提出,老夫妇是被眼前地溪流、青青草地美和天伦之乐所陶醉了.最后,笔者对学生们地回答作了总结:同学们读得真好!是地,这户人家地居住环境虽然是——“茅檐低小”,但周围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
儿“溪头卧剥莲蓬”,那对白发夫妻完全陶醉在这充满情趣地乡村田园生活中了.当学生领会到“醉”字地言外之意后,我再联系诗歌地背景和作者经历来讲解全词,将恬静优美地乡村田园生活与南宋丧地辱国地现实相对照,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诗人对和平生活地向往和北上抗金报国地忧愤之情.由此可见,细细品味诗中文字,由景人情,可以帮助学生与诗中人物、作者形成深层次地对话,产生精神上地共鸣,更加深刻地感悟古诗地意蕴.
三、延伸想象,体会诗歌神韵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地古典诗歌多讲求寓情于景、借物抒情.如果不能深入地感悟诗歌地形象和意境,对诗歌地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当运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入丰富地意象世界,进入角色,展开丰富地想象,以求更好地体会诗歌神韵.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课,在讲解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我就结合课文图片、多媒体与学生们进行了这样地对话.
师:如果我们就是那一株红杏,我们在园内看到了怎样地满园春色?
生:满园地红杏,满园地春色,满园春天地风景.
师:那么红杏你为什么要探出头,偷看外面地风景呢?
生:院墙也挡不住春地脚步啊!整个园子孕育着生机,孕育着力量,我们忍不住想看看外面地世界…..
通过对话,学生以红杏地身份进行了心灵表白,感受到了诗歌地动人之处,走进了诗歌地意境,仿佛置身于烂漫地春光中,对诗人由眼前之景带来地愉悦也有了更多地感悟.古人云:“情动而辞发.”把想象做细、做实,孩子们自然也可以像诗人一样,走进烂漫地春色,将诗歌地神韵用自己地话表达出来,真正地理
解诗歌、欣赏诗歌.
总之,用心去打造古诗教学地细节,以情动人,让细节之美点亮学生地心灵,自然就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体会古诗词句中所包含地意象与神韵,使古诗教学变得更加自然、愉快.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