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军衔军服概说
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军衔

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军衔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日军二战时陆军单兵装备大至如下:士兵:6.5毫米38式步枪,30式刺刀,94甲水壶,前后盒弹匣(120发子弹),钢盔等。
将校:94式手枪,望远镜,军刀,地图囊,将校水壶。
日军还有一种特殊装备89式掷弹筒,这是一种类似微型迫击炮的东西,其结构是一节底部封闭的圆筒后接一段钢管用于握持,钢管底部再铰接一底座,类似迫击炮的座钣,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
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弹强多少。
与枪榴弹相比不占据步枪枪口,但相对枪挂榴弹发射器并无任何优势,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曾普遍装备一线部队。
日本陆军的作战编制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它有多种编制。
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
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步兵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
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
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山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
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山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
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二战时日本军队的编制(精编版)

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编制(精编版)日本自明治天皇维新以后逐步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强化国家机器,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在其科学技术和军火工业逐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现代化军队。
1884年日本在旧式军队的基础上首次组建了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一至第六师团。
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又组建了6个正规师团,即第七至第十二师团。
1907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再次扩充6个正规师团,即第十三至第十八师团。
1915年,日本又在被其侵占了朝鲜组建了两个陆军师团,即第十九第二十师团。
这样,加上守卫日本东京皇宫地区的日军近卫师团及4个驻扎在各地的独立混成旅团,就构成了日本帝国主义陆军平时的基本框架。
{注:日军师团按建立时间可分五个档次自明治维新起日本大力学习西方,对体现民主人权的事物多不屑一顾,对军国主义的货色却是如蝇逐臭。
在建军方面,普鲁士模式成为日军的楷模,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
从二战至今天,日本依然对陆军基本战术单位编制称“师团”(全世界各国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编制均以“师”为名称)。
至二战投降时日本共有海陆空各类师团约260多个,兵力约有600万。
日军师团在二战时分为四等一等甲类师团;从近卫师团(近卫一师团、近卫二师团、近卫三师团)、第一师团至第十一师团第十三师团、第十四师团、第十六师团、第十八师团、第二十师团均为一等甲种17个装备最精良师团。
每个师团人数量均超过2.7万人(二战中中国一个军编制的兵力人数才3万人,中国一个甲等师的兵力不到1.1万人。
二战中中国军队编制与美国、德国编制一样)二等乙类师团;第十二师团、十五师团,第19师团至110师团全为二等作战师团,为战争新增支援师团。
(二等师团人数上不足2.5万人)三等丙类师团:第110师团至300以内的师团番号(此时日本已不按完整顺序排列大约共计169个至230个左右的番号)。
每个师团人数不到2万人,这类师团均在是1944年底新增后备师团,战斗力完全不能与当时中国国军相比(1945年起中国国军大量换上美式装备)。
日本在二战中的几种特殊军服

日本在二战中的几种特殊军服
1
描述:左为日本陆军近卫师团一等兵,中为陆军上校,右为陆军中校。
图片:
描述:左为陆军少将,中为特殊炮兵,右为戴防寒战车帽的战车上士。
图片:
描述:左为关东军少校,中为“国境”巡逻队,右为扫荡步兵。
图片:
描述:左为陆航飞行准尉,中为丛林狙击手,右为岛屿卫戍队。
图片:
描述:左为工兵拆弹手,中为化学掷弹兵,右为拿着2式组装步枪的伞兵。
图片:
描述:左为铁道兵驾驶员,中为丛林掷弹兵,右为戴着白色凉帽的陆军中校图片:
描述:左为穿棉衣的陆军上校,右为拿着橡皮舟的陆军舟桥兵,下为戴18式钢盔的列兵。
图片:
描述:左为陆军上尉,右为手持百式冲锋枪的空降兵,下为岛岸机枪手。
图片:
描述:女模特版的日本二战海军礼服图片:
描述:女模特版的日本二战陆军礼服
图片:。
侵华日军的兵团、集团、支队、团

(第五十九师团),“桐兵团”
(侵驻山东的独
立混成第五旅团)、“春兵团”
(侵驻河北的独立混
成第八旅团)、“成兵团”(骑兵第四旅团)等。 兵团的编制级别通常为师团,但也有军和旅团 级的,如航空兵团后改为航空军。兵团的编制规模 差别也较大,兵力多少不一,少则几千,多则数 万。兵团司令官(兵团长)为中将或少将。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El本发 动全面侵华战争。为执行察哈尔(原华北的一个 省)作战计划,8月14日,日本关东军下令组成 察哈尔派遣兵团,任命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 为司令官,并于17日在多伦设立察哈尔派遣兵团 战斗司令部(后移至张北)。 察哈尔派遣兵团下辖独立混成第一旅团(旅团 长酒井镐次少将),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本 多政材少将),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旅团长筱原 诚一郎少年8月隶属于华中方面军第十一军第i 二十七师团的第二十七步兵团战斗序列: 第二十七步兵团团长永见俊德少将 中国驻屯步兵第一联队联队长长谷川基大佐 中国驻屯步兵第二联队联队长冈崎清三郎大 佐 中国驻屯步兵第三联队联队长宫崎富雄大佐 有人可能觉得步兵团既然下辖联队,那和旅团 有什么不同?而且,步兵团团长军衔为少将,这一 点也和旅团长一样。某《日汉军事词典》对“团” 释义为旅团的战时编制。笔者觉得这一释义还不是 太准。步兵团可以说是步兵旅团的一种特殊形式, 但步兵团与步兵旅团不同的是没有骑兵、炮兵、工 :
团”(华南方面军)等。
◆支队
■____________・。■●
侵华日军中有不少部队冠以支队名称,如“濑
徐州会战台儿庄附近日军第十师团
濑谷支队的辎重部队
42。
军事史林・2013年第7期
万方数据
分队。 “堤支队”支队长堤不夹贵中 佐。该支队由关东军第三独立守备队 抽调2个步兵中队,机枪、步炮兵、 装甲汽车中队各1个,后增加2个步 兵中队。 “大泉支队”支队长大泉基少 佐。该支队1937年8月6日从关东 军第二师团抽调1个步兵大队编成。
历史趣闻二战时日军的大佐是个什么级别的军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二战时日军的大佐是个什么级别的军官?导语:大佐是日本的一种军衔。
日军军官在二战时采取三级九等制,即将、佐、尉,又各分大、中、少。
其中大佐相当于或高于上校。
二战后,日本于195大佐是日本的一种军衔。
日军军官在二战时采取三级九等制,即将、佐、尉,又各分大、中、少。
其中大佐相当于或高于上校。
二战后,日本于1950年开始重建军队,至1954年建成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
军衔分干部、曹士两大类。
其干部仍为将,佐,尉,三等九级。
1945年二战结束前,日本军衔分为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计六等十六级。
所谓准士官即准尉,下士官即军士。
按日文称谓其十六级次序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大佐一词翻译自日语,经常被对应上校。
中国习惯称上校为"团长",但在日军中实际情况会复杂一些。
日军中大佐可担任的职务有: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
师团参谋长虽然主要以大佐担任,但由于其属于不同的系统并在师团长 (中将)身边工作,实际权力比下面的少将旅团长还要大。
同为大佐,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和师团参谋长的级别会有不同。
由外山操主编,昭和五十六年芙蓉书房出版的《陆海军将官人事总览》一书中师团参谋长(大佐)被收录其内,可见在日军中师团参谋长已被视为将官。
日军中未设准将和大校一职,如要硬性区分的话,将联队长对应"上校"、旅团参谋长对应 "大校"、师团参谋长对应 "准将" 较为恰当。
生活常识分享。
大佐是什么级别日本大佐相当于上校军衔日本军衔等级有哪些

⼤佐是什么级别⽇本⼤佐相当于上校军衔⽇本军衔等级有哪些喜欢看抗⽇剧的⼈都知道,包括亮剑在内的抗⽇剧⾥经常出现的⽇本军衔,似乎都是带“佐”的,然⽽就通⽤的“将、校、尉”三个等级中,并没有这个“佐”级。
虽然现在的抗⽇神剧,裤裆藏雷、⼿撕⿁⼦、千⾥之外⼀箭射死⿁⼦的狙击⼿……。
但是很多军官还是叫⼤佐。
那么⼤佐是什么军衔呢?下⾯⼗万个就爱阅读⽹带你看看⼤佐是什么级别⽇本⼤佐相当于上校军衔⽇本军衔等级有哪些?⼤佐是什么级别⽇本⼤佐相当于上校军衔⽇本军衔等级有哪些⼤佐是什么级别⽇本⼤佐相当于上校军衔“佐官”,是⽇本特有的⼀种军衔,因为⽇本在19世纪被英美法荷各国舰队围殴了⼀顿后决定向欧美学习,当时的幕府就决定直接学习(抄袭)西⽅的模式,军队兵制⾃然也是学习的重点。
在1945年⽇本投降前,旧⽇本军衔分为将、佐、尉、准⼠、下⼠五种军官,加上⼠兵,共有六等⼗六级。
具体这⼗六种的级别,按照⽇⽂翻译过来,就是:将官(⼤、中、少),佐官(⼤、中、少),尉官(⼤、中、少),准⼠官(准尉),⼠官(曹长、军曹、伍长),⼠兵(上等、⼀等、⼆等)。
所以,根据中国军衔对⽐,⼤佐相当于中国的上校军衔。
别⼈家都是上将、上校,到了⽇本因为⽇语中的“上”发⾳与“少”极为接近,尤其是在念“上校”⼀类的连词的时候,基本就是⼀个⾳……佐级的军衔⼀般担任什么职位?⼆战爆发的时候,⽇本的建制是学的德国,以师团为基本单位,⼤概的军职-军衔对应关系就是:1:某军司令官(军长) = ⼤将或中将(⼤将⼀般没有)2:某师团长(师长) = 中将或少将(少将属于特例)3:某旅团长(旅长) = 少将或⼤佐(极为优秀的⼤佐)4:某联队长(团长)= ⼤佐、中佐需要说明的是,⽇本的集团军和师团这类的⼈数概念普遍⽐我国的多。
⽐如联队,⽇军的标配是⼤约3800⼈,⼀般有3-4个⼤队。
⼤队长⼀般是中佐或者下佐。
这么讲应该⽐较明⽩了,所以在抗⽇神剧⾥如果真死了那么多佐官的话,⽇军的下层领导组织⽹早就被捅的稀巴烂了。
图解二战日本军队军衔及标志

图解二战日本军队军衔及标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资本主义形成,为争夺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先后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其中武士道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1931~1945年的侵华战争和1941~1945年的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法西斯主义和武士道精神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愈发猖獗,但终究自食恶果。
军衔及标志日军称军衔为“阶级”,于明治维新期间实行军衔制。
1870年12月,明治政府下令统一军制,于是日本仿西洋兵制,实行将佐等级制度,正式颁布军衔等级名称。
(上图)这张明信片显示了配备在新型九八式制服上的标准军衔符号(红色为步兵)。
值得注意的是,肩扛步枪的士兵臂上有两条红色条纹的精勤章,它是用来授予服役勤勉的士兵的。
二战结束前,日军军衔也发生过一些变化:1938年(昭和十三年)之前,日军常服军衔使用肩章;1938年之后则使用领章(日本称为“襟章”),通称“九八式军衔”。
日本陆军军衔分为长官(军官)、长官相当官(军佐)、普通士兵、专业士兵四类,其中长官分将官、上长官(佐官)、士官(尉官)三等九级,长官相当官分将官相当官、上长官相当官、士官相当官三等八级,普通士兵分准士官(准尉)、下士官(军士)、兵三等七级,专业士兵分准士官相当官、下士官相当官、兵三等七级。
九八式军衔用领章代替了肩章,以明治四十五年制式肩章为基础,只对其形状做了变动: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统一为平行四边形,长40毫米,宽18毫米;下士官兵则为长方形(俗称“座布团”),同样长40毫米,宽18毫米。
1940年,日军新增了兵长军衔并制定了相应领章,同时伍长勤务上等兵军衔被废除。
(上图)军队手册中的全彩插图,显示了1938年规定的军衔和兵科符号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1943年日军对陆军军衔制度进行了较大调整:将长官改称“士官”,上长官改称“佐官”,原士官改称“尉官”;合并原来各种繁杂的军衔并将其区分为士官、士兵两类;取消了监、正、官、工长等军衔称谓,统一军衔称谓;单独设立技术部军衔;将法务人员改为士官;将特务曹长军衔改称“准尉”,仍为一等判任官;增设兵长军衔,为一等卒。
二战时期军服结构与形态研究 (1)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二战时期军服结构与形态研究姓名:刘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指导教师:刘娟20071201田l二战时期德国军服崩作过程…2.1.1德国陆军固2二战时期德国陆军…德国陆军的土灰色制服延续了一战时的制服颜色。
制服主要包括钢盔、便帽、野战制服上衣、军用厚大衣、长裤和行军靴等。
山地部队配发山地裤(款式宽松、裤口收紧)、山地靴和弹性绑腿。
骑兵还配发带皮衬里的马裤和马靴。
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军装设计师希望能够在使用功能和外表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并创造出一种划时代的最新设计方案。
尽管为陆海空三军配发了各种新式军装,但只有陆军第一装甲团德军装堪称德国作战军装的典范。
1935年,德国陆军给在装甲战车里服役的士兵配发了一套制服,包括可保护头部的带有衬垫的贝雷帽、双捧扣短夹克和长而宽松的裤子.这套制服由于比较实用而颇受欢迎。
它的突出特点在于非常适合于装甲车辆内狭窄又闷热的操作空闯。
宽松肥大的军裤非常适合作战环境,同时透气性良好。
双择扣式的军用上衣非常短小,故在坐姿工作时士兵不会有感觉过于柬缚。
在东线战场上,由于苏联恶劣的气候环境,德军的替换制服很难运输到前线,因此德军士兵的服装整体开始衰败。
东线战场的第—个冬季,由于对战场环境估计不足,德军没有配发特殊的冬季防寒服装,士兵只好用旧报纸塞进衣服内保暖。
经过第一个冬天的煎熬,德军迅速研制并生产了冬季制服以应对东线战场的第二个冬天。
这套制服配有特殊的衬衣。
外套正反两面有白色和褐色的迷彩图案,耐寒性极强。
这种制服后来成为当今世界普遍采用的现代作战服先驱。
此时,适合作战环境的防护服种类不断增多。
为了减少战争中制服的破损并提高伪装性,德国陆军配发了各种工作服外套,其中一些是迷彩服。
二战最后一个冬季,德国士兵一般穿一件两面穿的迷彩作战服或标准的土灰色军用厚大衣,大衣有宽大衣领和帽子.2.1.2蕾国空军圈3二战时期德国空军”德国。
进攻式”作战飞行服为灰色的连体式军装,上衣与裤子均配有拉链,这样即使穿着高筒飞行皮靴也可以方便的穿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华日军军衔军服概说
沈克尼文/图
时下热播的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中,日军军衔的错误引起网友热议,媒体的朋友要我谈一谈侵华日军的军衔军服,还有参战的皇族的军衔问题。
为此,我根据1939年9月23日侵华日军所谓“支那派遣军战斗序列”来说明日军各级主官的军衔。
日军当时方面军司令官的军衔为中将,如时任司令官的多田骏中将;参谋长为少将,如笠原幸雄少将。
军司令官的军衔也为中将,如方面军所辖的第一军司令官筱塚义男中将,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中将。
军参谋长的军衔为少将。
日军师团长的军衔也是中将,如第106师团长中井良太郎中将,参谋长为稻村丰二郎大佐(上校)。
师团参谋长也有中佐(中校)军衔的,如第15师团参谋长大野武城即是中佐。
旅团长军衔为少将,如第106师团下辖的第111旅团长山地亘少将。
“日军的“团”称连队”我国习惯译作“联队”以示区别。
“连队长”为大佐,如第111旅团下辖的步兵第113连队长崎守一大佐。
我之所以选日军第106师团及所辖旅团和连队为例是因为1938年10月该师团在江西德安万家岭几乎被中国军队全歼。
时任国民党军少将旅长的张灵甫一战成名。
日军“连队”以下编成内的有“大队”即营、“中队”相当我国军队的连,还有“小队”相当于排,其军官军衔分别为少佐、大尉(相当于中国的上尉)、中尉,少尉和准尉。
士兵军衔有:曹长、军曹、伍长、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上起为兵长、上等兵、一等兵
例举了那么多“支那派遣军”军、师、旅团的主官、将军,回顾历史,我们决不能忽略在侵华战争中,推波助澜将日本拖入全面战争泥潭的大本营和关东军的参谋们。
如策划“皇姑屯事件”
的元凶河本大作,策划“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参与制造“上海事变”的辻政信等人,这些胸挂金色“饰绪(或称参谋带)的参谋们当时都是佐官(校官)军衔。
由于日本军事制度的缺陷,造成佐官参谋“下克上”左右了日本决策者的意志。
时至今日,日本仍将一些成事不足的人称作“大本营参谋”。
二战中日本陆军的军服和军衔形制有几次变化。
侵华战争初期,日军官兵着“昭五式”军服军衔,其突出特点是军服上衣领为直领。
领章以色别区分兵种,如红色为步兵,绿色为骑兵,黄色为炮兵等。
领章上缀的数字为连队(团)番号,如阿拉伯文数4即为步兵第4连队(团)。
肩章为军衔,形制仿法国军队纵向佩戴。
“昭五式”肩章(左起伍长、少尉、大尉)
“昭五式”中尉军衔
1938年日军改换所谓“九八式”军服和军衔,军服主要特点将“昭五式”军服的立领改为形似中山装的折领。
不再佩戴肩章,军衔改由领章表示。
佩大佐军衔的“昭五式”军服和“三式”军服
“九八式”中尉军衔“三式”军服所佩的大佐军衔
1941年日军再次更改军服军衔,称之为“三式”军服,明显特点为军官上衣近袖口处有绿色饰线和级别标识。
另外领章较“九八式”尺寸略大,如“九八式”领章将佐、尉、统一为长40毫米,宽18毫米。
而1943年的日军将、佐、尉领分别为45×30毫米,45×25毫米,45×20毫米。
这一时期日军的领章少将、中将、少佐、中佐、少尉、中尉的星是向一边排列的,而不
是“九八式”领章星星全部居中排列(如图)。
日军1941年“三式”军服中将领章(中田复制品)
其实不只是中国影视剧里日军军衔会出错,连日本东宝公司制作的大片《军阀》,主人公东条英机的军衔也出错。
我在电影中看到东条英机佩戴了1941年以后改正的45×30毫米中将领章,但两颗星却居中,星星摆放位置也不对,这是双重错误。
读日本伊东峻一郎1942年1月出版的《东条英机传》可知,东条英机晋升中将军衔是1936年,时任关东军宪兵司令,第二年任关东军参谋长。
1941年授大将(上将)军衔。
所以电影中东条英机任中将时,那种“三式”领章还未出笼呢。
关于参加侵华战争的皇族,我没有认真研究过。
但我在东京靖国神社旁专门陈列战死者遗物的“游就馆”看到,北白川宫永久王的戎装照片上,这位年轻的亲王佩戴着大尉(上尉)军衔。
而在当年所谓“南支派遣军”侵占我广东、海南岛的画册上我发现,秩父宫仁亲王着昭五式军服和中佐军衔,而高松宫宣仁亲王则佩海军少佐军衔;朝香宫鸠彦亲王则佩陆军中将军衔。
看来在日本,既使是皇族在军队中也得同军校生一样从尉官干起。
当然军衔晋升的快慢那是另外一回事。
谁让他们是天皇的兄弟们呢。
这些皇史皇弟在侵华战场亲临前线,如我在日本军官俱乐部的军事杂志《偕行社纪事》中看到闲院宫春仁亲王在京汉前线督战的照片。
秩父宫宣仁亲王
日军“九八式”军刀(左为佐官,右为尉官)至于说到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中日军军官频频看腕上现代手表的特写,那就更难为道具师了。
日军军用手表称作“腕时针”,陆军有五角星,海军有铁锚标志,表盘很小类同坤表。
陆、海军飞行员多用怀表。
缴获日军的手表、怀表
另外,日本各级军官所佩的军刀,不同时期有“九四式”军刀、“九八式”军刀,以及1941年简化了的“三式”军刀。
刀有优劣之分,但军刀本身并无级别。
级别在“刀绪”,也就是刀穗。
如将官刀穗为外棕内红,有金色齿线。
校官为外棕内红,尉官为外棕内蓝。
一望便知。
这一点我国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常常忽略。
此外,《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出现“国军”上尉送一女人我军“六二式”指北针,还有日军背着我军“硅2瓦”报话机就不值一提了。
我的军人情结很重,我认为军人,军事斗争讲究准确,影视剧表现军人和战争也应力求准确,军服军衔也一
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