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

合集下载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它规范了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的应用。

该标准于2010年3月31日发布,自2010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由XXX发布。

该标准包含以下内容:1.总则:介绍了该标准的背景、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

2.技术要求:详细说明了RTK测量的技术要求,包括测量设备、数据处理、控制点、测量方法等方面。

3.测量精度:规定了RTK测量的精度要求,包括水平精度、垂直精度和时间精度等方面。

4.数据处理:详细介绍了RTK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等方面。

5.报告和记录:规定了RTK测量报告和记录的内容和格式要求。

6.质量保证:介绍了RTK测量质量保证的方法和要求。

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测绘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该标准的制定也为RTK测量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规范和指导,有助于提高测量精度和工作效率,促进了测绘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本标准旨在规范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以保证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标准适用于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的测量单位和测绘单位。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包括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的规定,以及仪器设备的要求和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的要求。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涉及以下文件,引用时必须注明文件名称、编号、年份或日期(包括所有修订单):GB/T -2018 《测量数据质量评定》GB/T -2018 《测量数据处理规范》术语和定义本标准中使用的术语和定义参照GB/T -2018《测量数据质量评定》和GB/T -2018《测量数据处理规范》。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应采用XXX规定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以确保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一种采用卫星导航技术实现空间定位和导航的系统。

为了确保GPS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测量规范。

首先,GPS测量规范要求在进行GPS测量之前,测量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以确保其具备正确使用GPS仪器和软件进行测量的能力。

其次,GPS测量规范要求在进行测量之前,对GPS接收机进行校准和检测。

校准主要是确保接收机能够正确解算卫星信号,并能够准确计算位置坐标。

检测主要是通过测量已知坐标的控制点来验证接收机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第三,GPS测量规范要求在选择观测点时,应考虑到可见卫星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避免存在遮挡物的地点,以保证接收机能够接收到尽可能多的卫星信号,并提高测量的精度。

第四,GPS测量规范要求在进行GPS观测时,需要进行多次测量并求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的精度。

同时,要确保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天气条件下进行观测,以减小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第五,GPS测量规范要求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参数设置。

对于不同类型的测量任务,如静态测量、动态测量等,需要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参数设置,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GPS测量规范要求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精度评定。

通过对测量结果的误差分析和精度评定,可以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并提供相应的精度等级,以便使用者判断测量结果是否满足其需求。

同时,还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后处理,如平差、配准等,以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证GPS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只有遵循规范进行GPS测量,才能获得满足要求的测量结果,并为相关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与性能评估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与性能评估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与性能评估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的规范与性能评估方面的信息。

RTK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GPS定位技术,可提供实时的位置和姿态信息。

本文档将介绍RTK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性能评估方法以及相关的规范要求。

技术原理RTK技术基于GPS系统,通过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并进行差分处理,实现高精度的实时定位。

差分处理可以消除大气层延迟、钟差和卫星轨道误差等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

RTK技术还利用基准站和移动站之间的无线通信,实现数据传输和位置修正,从而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度和稳定性。

应用范围RTK技术广泛应用于测量、地质勘探、导航、农业等领域。

在测量领域,RTK技术可以用于土地测量、建筑工程测量、地质灾害监测等。

在农业领域,RTK技术可以提供农田精准作业、精确施肥等支持。

性能评估方法评估RTK技术性能的方法包括精度评估和可靠性评估。

精度评估常用的方法包括与真实坐标比对、与传统GPS定位结果比对等。

可靠性评估主要考虑定位精度的稳定性和可用性,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和多样性测试等进行评估。

规范要求对于RTK技术的应用和使用,一般有以下规范要求:- RTK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 RTK测量过程应进行校正和验证,确保精度和可靠性;- RTK数据应具有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RTK设备和系统应具备保密性和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操纵。

结论RTK技术是一种在定位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高精度定位技术。

通过遵守相关规范和进行性能评估,可以确保RTK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中,RTK技术将为用户提供准确可靠的位置和姿态信息,为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方案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方案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方案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用于测量和确定交通道路位置、距离和速度的技术。

在道路规划、交通管制、车辆定位和导航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需要遵循一定的测量规范。

以下是一份针对公路全球定位系统的测量规范方案。

一、设备要求:1.使用具有高精度和稳定性的GPS接收器。

2.GPS接收器要支持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并能够同时接收多颗卫星信号。

3.GPS接收器要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并能够快速并准确地定位。

二、测量原理:1.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卫星信号,并通过计算卫星信号的传输时间和接收时间差来确定位置。

2.可使用三角测量原理来计算位置和距离。

三、标志点设置:1.在测量区域内设置足够数量的标志点,以便于进行测量和校正。

2.标志点应遵循标准的地理位置坐标系统,并要求平面坐标和高程坐标的准确性。

四、测量过程:1.进行测量前应进行系统校准,并确保GPS接收器的正常工作。

2.在测量过程中要保持GPS接收器的稳定和可靠信号。

在隧道、高楼、树木等对信号接收产生干扰的区域,应使用增强型GPS接收器或通过其他方法来增强信号接收。

3.测量时间应选择在天气良好、信号强度稳定的时段进行。

五、数据处理:1.根据测量数据对道路位置、距离和速度进行计算和分析。

2.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排除异常值和误差,并进行数据平滑处理。

3.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使用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精度要求:1.道路位置的测量精度要求在厘米级别,距离的测量精度要求在米级别,速度的测量精度要求在公里/小时级别。

2.针对特定的测量任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精度要求进行调整。

七、成果要求:1.提供定位位置、距离和速度的测量数据结果,以及数据处理报告。

2.测量成果要具备可追溯性,包括测量过程的记录、校正和验证过程的文件。

八、质量保证:1.进行GPS测量的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关资格证书。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引言全球定位系统(GPS)城市测量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信号定位和测量地球表面特定点的技术。

它在城市规划、土地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制定一套技术规程对GPS城市测量进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1. 术语和定义本规程中使用以下术语: -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由一组卫星和地面接收器组成的系统,用于定位和测量地球上的点。

- GPS接收器:接收和解码卫星信号,并计算出接收器的位置坐标。

- 城市测量:利用GPS技术对城市地理信息进行测量和定位。

2. GPS测量准备在进行GPS城市测量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 确认测量目标和测量区域;- 确保GPS接收器的正常工作状态;- 在测量区域内设置基准点,作为测量的参考; - 确保有足够的电源和存储空间来记录测量数据。

3. GPS测量步骤下面是进行GPS城市测量的一般步骤: 1. 设置GPS接收器:打开GPS接收器,确保它能够接收到卫星信号,并进行相应的设置。

2. 收集测量数据:根据测量目标,在不同位置上放置GPS接收器,并进行数据记录。

3. 数据处理:将收集到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滤波、误差校正等,得出测量结果。

4. 结果分析:对处理后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包括计算距离、角度、高度差等。

5. 结果验证:通过与现场标准测量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 GPS测量精度控制为了确保GPS测量结果的精度,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在测量区域内设置多个基准点,以提高测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进行测量前,检查并校正GPS接收器的偏差和误差; - 对收集到的测量数据进行滤波和平滑处理,以消除测量误差; - 在测量过程中,密切关注GPS接收器的信号质量指标,确保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 针对特定测量需求,采用不同的观测时间和观测模式,以提高测量精度。

5. 数据安全和保密在进行GPS城市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确保测量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备份,防止意外数据丢失; - 对于涉及敏感信息的测量数据,需要进行加密和权限控制,确保数据的保密性; -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安全的通信通道,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严格控制数据的访问权限,避免非法获取和使用数据。

gps测量规范

gps测量规范

GPS测量规范1. 引言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利用卫星信号来确定地球上的位置和时间的系统。

在测量领域,GPS被广泛应用于地理测量和导航任务。

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一份GPS测量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2. 测量设备和软件要求在进行GPS测量之前,需要确保测量设备和软件满足以下要求:•设备要求:测量设备应具备高精度的GPS接收器,并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同时,设备的性能指标应满足所测量任务的要求,如精度、灵敏度、信号跟踪能力等。

•软件要求:使用合适的GPS数据处理软件,确保能够正常接收和处理GPS数据。

软件应具备数据可视化、数据编辑、数据质量评估等功能,同时也应支持导出数据和报告的生成。

3. 测量过程GPS测量的过程可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三个阶段。

3.1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指使用GPS接收器收集信号并记录相应的数据。

在进行数据采集之前,应注意以下几点:•站址选择:选择适合的测量站点,站点应远离可能干扰GPS信号的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

•时段选择:选择合适的测量时段,避免强烈的太阳辐射或天气条件不佳的时候进行测量。

•数据采集频率: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数据采集频率。

3.2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校正的过程。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数据导入: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

•数据编辑: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清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校正:对数据进行校正,包括钟差校正、轨道误差校正等。

3.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数据可视化:利用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包括轨迹图、高程图等。

•数据评估:对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包括精度评估、信号质量评估等。

•数据报告:根据需要,生成数据报告,包括测量结果、误差分析等内容。

4. 结论本文档简要介绍了GPS测量规范,包括测量设备和软件要求、测量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CH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CH/T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global position system real-time kinematic(RTK) surveys2010-03-31发布 2010-05-01实施国家测绘局发布CH/T2009--2010目次前言 01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2)5 RTK控制测量 (2)6 RTK地形测量 (5)7 仪器设备要求 (7)8 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 (8)附录 A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9)附录 B RTK基准站观测手簿 (10)附录 C 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 (11)附录 D 同一基准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 (12)前言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测绘局、国家测绘局重庆测绘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骆光飞、杨洪、葛中华、廖振环、闻洪峰、李凉、胡有顺。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实施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方法。

RTK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适用于布测外业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础控制点,RTK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的图根测量和碎部点数据采集。

其他相应精度的定位测量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T 2008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建设规范CH 8016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实时动态测量 Real Time KinematicRTK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

(完整word版)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完整word版)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1 总则1.0.1 为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缩写为 GPS﹚建立公路工程GPS 测量控制网的原则﹑精度和作业方法,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是依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并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 2001-92)的有关规定, 在收集﹑分析﹑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1.0.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工程项目的各级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测量。

1.0.4 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建立公路平面控制网时,应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规定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精度等确定相应的GPS控制网的等级。

1.0.5 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

当公路工程GPS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抵偿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

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高程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1.0.6 GPS测量时间系统为协调世界时(UTC). 在作业过程中,附录D "GPS观测手薄" 中的开﹑关机时间可采用北京时间记录.1.0.7 GPS接收机及附属设备均按有关规定定期检测.1.0.8 GPS控制测量应按有关规定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1.0.9 在提供GPS控制测量成果资料时,应执行保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2 术语2.0.1 基线Baseline两测量标志中心的几何连线。

2.0.2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GPS 接收机在测站上从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停止观测的时间长度。

2.0.3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对一卫星进行的观测。

2.0.4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三台或三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按静态、快速静态定位原理,建立测量控制网(简称(GPS)控制网)的原则、等级划分和作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局部GPS控制网的设计、布测与数据处理。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897—1991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8—199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7942—2000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CH 1002—1995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 1003—199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T 1004—1999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 8016—199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3 术语3.1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接收,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

3.2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3.3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loop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4 独立观测环 independent observation loop 由非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5 数据剔除率 percentage of datar rejection同一时段中,删除的观测值个数与获取的观测值总数的比值。

3.6 天线高 antenna beight 观测时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3.7 参考站 Reference station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测站上,一直保持路口跟踪观测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设站作业,这些固定测站就称为参考站。

3.8 流动站 roving station在参考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的接收机所设立的测站。

3.9 观测单元 observation unit快速静态定位测量时,参考站从开始至停止接收卫星信号连续观测的时间段。

3.10 世界大地坐标系1984(WGS84) 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由美国国防部在与WGS72相应的精密星历NSWC—9Z—2基础上,采用1980大地参考数和BIH1984.0系统定向所建立的一种地心坐标系。

3.11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ITRF YY,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由国际地球自转服务局推荐的以国际参考子午面和国际参考极为定向基准,以IERS YY天文常数为基础所定义的一种地球参考系和地心(地球)坐标系。

3.12 GPS静态定位测量 static GPS positioning通过在多个测站上进行若干时段同步观测,确定测站之间相对位置的GPS定位测量。

3.13 GPS快速静态定位测量 rapid static GPS positioning 利用快速整周模糊度解算法原理所进行的GPS静态定位测量。

3.14 永久性跟踪站 permanent tracking station 长期连续跟踪接收卫星信号的永久性地面观测站。

3.15 单基线解 singleb baseline solution在多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中,每次选取两台接收机的GPS观测数据解算相应的基线向量。

3.16 多基线解 multi—baseline solution从m(m≥3)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值中,由m—1条独立基线构成观测方程,统一解算出m—1条基线向量。

4 坐标系和时间系统 4.1 坐标系4.1.1 GPS测量采用广播星历时,其相应坐标系为世界大地坐标系WGS 84。

该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GPS测量采用精密星历时,其坐标系为相应历元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 YY。

当换算为大地坐标时,可采用与WGS 84相同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

4.1.2 当要求提供1980西安坐标系或其他参考坐标系时,可按坐标转换等方法求得这些坐标系的坐标。

当要求提供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其他高程系高程时,可按高程拟合、大地水准面精化等方法求得这些高程系统的高程。

1980西安坐标系及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参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4.2 时间系统GPS测量采用GPS时间系统,手簿记录宜采用世界协调时(UTC)。

5 精度分级5.1 GPS测量按其精度划分为AA、A、B、C、D、E级。

GPS快速静态定位测量可用于C、D、E级GPS控制网的布设。

5.2 各级GPS测量的用途:AA级主要用于全球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测量和精密定轨; A级主要用于区域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和地壳形变测量; B级主要用于局部形变监测和各种精密工程测量; C 级主要用于大、中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D、E级主要用于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房产、物探、勘测、建筑施工等的控制测量。

AA、A级可作为建立地心参考框架的基础。

AA、A、B级可作为建立国家空间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基础。

5.3 各级GPS网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式表示,并按表1规定执行。

σ=262)10(dba…………………………………(1)式中:σ——标准差,mm; a——固定误差,mm; b ——比例误差系数; d——相邻点间距离,mm。

5.4 GPS测量大地高差的精度,固定误差a和比例误差系数b按表1可放宽1倍执行。

5.5 AA、A级站平差后在ITRF YY地心参考框架中的点位精度及对连续观测站经多次观测后计算的相邻站间基线长度年变化率测定精度,按表2规定执行。

6 网的技术设计 6.1 技术设计的基本要求GPS网布测前应进行技术设计,以得到最优的布测方案。

技术设计书的格式、内容、要求与审批程序按照CH/T 1004进行。

6.2 技术设计准备6.2.1 根据任务的需要,收集测区范围既有的国家三角网、导线点、天文重力水准点、水准点、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站、卫星激光测距站、天文台和已有的GPS站点资料,包括点之记、网图、成果表、技术总结等。

6.2.2 搜集测区范围内有关的地形图、交通图及测区总体建设规划和近期发展方面的资料。

若任务需要,还应搜集有关的地震、地质资料等。

6.2.3 技术设计前,应对上述资料分析研究,必要时进行实地勘察,然后进行图上设计。

6.3 技术设计的原则6.3.1 在设计图上应标出新设计的GPS点的点位、点名、点号和级别,还应标出相关的各类测量站点、水准路线及主要的交通路线、水系和居民地等。

6.3.2 GPS网布设原则6.3.2.1 GPS网的布设应视其目的、要求的精度、卫星状况、接收机类型和数量、测区已有的资料、测区地形和交通状况以及作业效率综合考虑,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

6.3.2.2 AA、A、B级GPS网应布设成连续网,除边缘点外,每点的连接点数应不少于3点。

C、D、E级GPS网可布设成多边形或附合路线。

6.3.2.3 A级及A级以下各级GPS网中,最简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应符合表3的规定。

6.3.2.5 AA、A、B级GPS网点,应与GPS永久性跟踪站联测;其联测的站数,AA级不得少于4站,A级不得少于3站,B级不得小于2站。

6.3.2.6 A、B级GPS网,应昼量与周围的GPS地壳形变监测网、基本验潮站联测。

6.3.2.7 AA、A、B级GPS网点宜与参加过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的三角点、导线点和一、二等水准点并置或重合。

6.3.2.8 新布设的GPS网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级GPS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得少于2点。

6.3.2.9 B级GPS网,在高程异常变化剧烈地区,其点间的距离不宜超过100km;在地壳断裂带或地震频发地区,其点间距离应适当缩短。

6.3.2.10 大陆、岛、礁之间的A、B级GPS网的边长可视实际情况变通,重要岛、礁与大陆之间的联测,其连接的点数不应少于3个。

6.3.2.11 为求定GPS点在某一参考坐标系中坐标,应与该参考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的总点数不得少于3点。

在需用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控制网的地区,C、D、E级GPS网点应有 1~2方向通视。

6.3.2.12 为求得GPS网点的正常点,应根据需要适当进行高程联测。

AA、A级网应逐点联测高程,B级网至少每隔2~3点,C级网每隔3~6点联测一个高程点,D级与E级网可依具体情况确定联测高程的点数。

6.3.2.13 AA、A级GPS点的高程联测,应按GB 12897二等水准的方法进行;B级GPS 点的高程联测,应按GB 12898三等水准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C、D、E级GPS点按GB 12898四等水准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高程联测。

6.3.2.14 GPS快速静态定位网的布设,除应满足上述有关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a、相邻地区两个观测单元之间的流动站的重合点数:C、D级不应少于2点,E级不应少于1点;b、相邻点的距离大于20km时,应采用GPS静态定位法施测;c、当网中相邻点间距离小于该级别所要求的相邻点间最小距离时,两相邻点必须直接进行同步观测;d、对于双参考站作业方式,不同观测单元的基准基线宜相互联结,以构成整个网的骨架;e、D、E级GPS网可采用单参考站作业方式,对相邻观测单元的一些流动测站点必须进行二次设站观测。

6.4 技术设计后应上交的资料: a、野外踏勘技术总结;b、测量任务与专业设计书(附技术设计图)。

7 选点 7.1 选点准备7.1.1 选点人员在实地选点前,应收集有关布网任务与测区的资料,包括测区1:50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已有各类控制点、卫星跟踪站的资料等。

7.1.2 选点人员应充分了解和研究测区情况,特别是交通、通讯、供电、气象及大地点等情况。

7.2 点位基本要求a、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b、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c、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件(如大型建筑物等);d、交通方便,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e、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f、AA、A、B级GPS点,应选在能长期保存的地点;g、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h、选站时应尽可能使测站附近的小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等)与周围的大环境保持一致,以减少气象元素的代表性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