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采取的态度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诗词:屈原(战国)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有所思》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属于《铙歌十八曲》之一。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曲折前后的简洁的情感表现。
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渔父观看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
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糊涂,所以我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转变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确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确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径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承受比照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渔父赏析

阅提示
【名词】 名词】 渔父: 渔翁,捕鱼的老人。 渔父:父,通“甫”。渔翁,捕鱼的老人。 作为一种文化范形, 作为一种文化范形 , 或者是这里面衍生 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 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 , 已经成了一种 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 符号 。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 、 追求自 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隐逸 。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内 容 述 评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 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 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 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第一部分,屈原出场。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 景环境以 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 第二部分(主体)渔父与屈原问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渔父 第三部分,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 “莞尔而 笑”,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 去”。
学习难点
1. 阅读和理解课文。 阅读和理解课文。 2. 两难选择的文化范型
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 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 治家,“楚辞” 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 文化名人” 文化名人”之一 。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 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 25篇 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 《离骚》1篇,《天问》1篇, 离骚》 篇,《天问》 《九歌》11篇,《九章》9篇,《远 九歌》11篇,《九章》 游》、《卜居》、《渔父》各1篇。 卜居》 渔父》 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渔父》 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渔父》非屈原 所作。
《渔父》原文译文鉴赏

《渔父》原文|译文|鉴赏《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渔父》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⑴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对于屈原和渔父的两种人生态度作文

对于屈原和渔父的两种人生态度作文
说屈原啊,那可是个执着的家伙!楚国的骄傲,一辈子都为了
理想、为了信仰而活。
他的诗啊,就是他对国家的担忧、对君主的
忠诚,还有他那种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站在汨罗江边,看着江水滚滚,他心里的苦啊,都写在脸上了。
他选择的路,虽然难走,但他
就是那么坚持,哪怕最后落得个不好的下场,他也从不后悔。
再来说说那渔父吧,他可真是活得逍遥自在啊!每天就在江面
上漂着,打打鱼,唱唱歌,啥也不争,啥也不抢。
他手里的渔网,
看起来就是个简单的工具,但他眼里那份智慧,可是深不可测。
他
对那些名利啊、争斗啊,都看得很淡,就觉得生活嘛,就应该像现
在这样,简单、快乐。
屈原啊,他就像个战士,永远都在为了理想而奋斗;而渔父呢,他就像个诗人,永远都在享受生活的美好。
一个厚重,一个轻盈,
两个人生态度,但都值得我们学习。
屈原百问《渔父》《卜居》思想意义何在?

屈原百问《渔父》《卜居》思想意义何在?
《渔父》揭示了屈原力主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而渔父则主张“与世推移”、游戏人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态度。
前者是坚持理想、积极进取,以死来捍卫自己意志与尊严的人生观;后者是明哲保身、随遇而安、顺应时变的隐者思想。
《卜居》即向太卜问卜自己居世何所宜行。
本篇采用散文笔法叙述,通篇一连提出十几个问题来卜问处事方式,表达了屈原对黑暗现实的激愤和抗争、对美善的坚持和对丑恶的弃绝,以及对人生态度的选择及选择之后的痛苦心情。
END。
渔父原文及翻译,渔父赏析

渔父原文及翻译,渔父赏析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译文及注释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淈(gǔ):搅浑。
餔:吃。
糟:酒糟。
歠(chuò):饮。
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值得探讨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
首先,从文学体裁来看,《渔父》属于辞赋一类。
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常常通过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结构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作者方面,一般认为《渔父》的作者是屈原。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理想的坚持。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文章的内容。
《渔父》以屈原被流放后与渔父的对话为主要情节。
屈原在江边徘徊,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到他,询问他为何如此。
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屈原坚守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政治理想,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而渔父则提出了另一种处世观点:“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渔父认为,圣人应该顺应时势,不固执拘泥,能够灵活变通。
既然整个世界都浑浊不清,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既然众人都沉醉不醒,为什么不跟着一起享受呢?屈原坚决地回应:“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表明自己要保持自身的高洁,不愿意受到世俗的玷污,宁愿投身江流,也不愿同流合污。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屈原的形象高大而坚定,他的坚守和不屈体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追求。
渔父则代表了一种世俗的、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
在语言表达上,《渔父》简洁而有力,通过对话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
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屈原的坚守与渔父的变通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屈原精神的可贵。
对于文章的主题,《渔父》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处世选择,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它反映了在混乱的世道中,人们对于道德、理想和现实的不同态度和抉择。
在文学影响方面,《渔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

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一、中屈原的苦难人生中屈原,楚国著名的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挫折。
他生于一个贫苦的渔夫家庭,父母双亡之后,他无依无靠,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谋生。
他一边在江湖中捕鱼,一边用心灵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句。
然而,他的才华并没有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他的作品很少见到公开发表。
而他的忧郁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更是遭到了江湖中人的嘲笑和讥讽。
二、渔夫的坚持与人生态度相对于中屈原的悲剧一生,渔夫的人生态度更显淡然与豁达。
在江湖中摸爬滚打的他,见过了人间百态,也体验过了人生的起起伏伏。
然而,他并没有被苦难击垮,而是选择了用平淡的心态面对和接受人生的挑战。
他深知人生充满了无奈和变幻,但他从不对此抱怨和诉苦。
相反,他选择了靠自己的努力谋生,并且享受其中的乐趣。
他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捕到属于自己的鱼,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三、中屈原与渔夫的人生态度的对比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中屈原深受社会所限,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
他才华横溢,却因为社会的偏见而黯然无光。
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困顿和痛苦,而他对此的鞭策和反抗,却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
渔夫则选择了接纳和释放,在不顺利的环境下仍然积极面对生活。
他的人生格言是享受生活,用心灵与世界交流。
他没有对命运的不公抱怨,只是默默地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四、结语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面对困境和挫折,是否选择抱怨和消沉,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和态度。
只有积极面对和改变,我们才有可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无论是在屈原的悲剧人生,还是渔夫的平淡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态度,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让我们从中屈原和渔夫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用积极的态度和努力去追寻我们的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采取的态度,不是消极的回避,也不是激烈的对抗,而是顺应历史自然发展的潮流,以自然变化为法则,与世界同步。
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这就是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道法自然,顺天应人的道理。
渔父代表的是道家的主要思想和处事生活方式。
“无为而自。
然也。
”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很有限,当我们无力去改变世界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绝望?并在绝望中选择极端的方式与丑恶的世界隔绝?如果我们把自己当作拯救世界的圣人,那就注定了我们的失败。
如果我们明白自己并没有责任去拯救整个世界,那么面对我们无力改变的丑恶局面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泰然处之,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并能够从中得到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识时务者为俊杰,道法自然,顺天应人,才足以安身立命。
更何况:我们并不一定非得要求沧浪之水是清的。
我们应该能够象渔父那样,在别人看来丑恶的东西,我们也能发掘出事物美好的一面。
清的沧浪之水,在我们眼里是美好的,可以用洗帽子,浊的沧浪之水,也是美好的,那就用来洗脚吧。
这篇文章中的“渔父”所关注的是人在世上应如何处世,他认为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是重要的。
“世人皆浊”便“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便“哺其糟而歠其酾”,显示出一种老练圆滑而又雍容大度的生存智慧。
它所解决的实际上是一个处世“直”与“曲”的问题,就是说可以适应环境,给自己一个新的选择。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随:顺从;遇:遭遇。
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对于随遇、随缘、随安、随喜这四个随,可以说就是我们人生的缩影,在遇到不同事情、不同情况的时候,我们最需要具有心态就是“随遇而安”。
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多次被流放,可是,他说,要想心情愉快,只需要看到松柏与明月也就行了。
何处无明月,何处无松柏?只是很少人有他那般的闲情与心情罢了。
如果大家都能够做到随遇而安,及时挖掘出身边的趣闻乐事,甚至于去找寻苍穹中的闪耀星星,这样,就是环境没有任何改变,你的心境从此也会大不一样了。
环境往往会有不如人意的时候,问题在个人怎么面对拂逆和不顺。
知道人力不能改变的时候,就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
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就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从既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
从容地由不如意中去发掘新的前进道路,才是求得快乐与安静最好的办法。
随波逐流:是指一个人没有主见。
随大流随遇而安:遇到事情(多指不好的事情)就忍受、安定,不要闹腾,接受现实并且好好生活、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它们看似一样。
其实意思是完全不同的、随遇而安切勿随波逐流,无论是非但求无愧我心。
生命的成长一如庄子所言:“外化而内不化”。
对外在世界越来越多宽容感恩,融合于规则。
《庄子》“外化内不化,所谓外化就是一种最大限度的顺应,要去适应社会的规则,而所谓内不化,就是一个人有生命的执守,有自己我之为我,其实一个人有了他的外化,这一生会很有效率,他跟这个世界,可以做到和谐相处;而一个人有了内不化,这个人的心灵才会坚强,他才会有未来;所以内不化给了我们理想,外化给了我们现实。
”庄子的处世秘诀,就是「外化而内不化」。
所谓「外化」是说随着外物变化;所谓「内不化」是说对于悲哀与快乐「不要送往也不要迎来」,保持寂然不动的超越态度。
,海瑞他决心冒死谏诤,向嘉靖皇帝上《治安疏》,以无所顾忌的姿态,锋芒毕露的文字,批评皇帝,抨击朝政。
一时间,这份奏疏广泛传抄,朝野轰动,称之为“直声震天下”。
为了促使皇帝幡然悔悟,必须言词激烈,就好比治重病下猛药。
对皇帝下猛药,被旧史家称为"批逆鳞",势必引起龙颜大怒,难逃一死。
遭到忌恨者弹劾,转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七十四岁死于任上。
死时,依旧两袖清风,要不是朋友帮忙,差一点连殡葬都无钱料理。
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众人皆贪我独清,真可谓"近墨不黑者之典例"。
在封建社会的整个历史里,清官都只是老百姓梦里的幻影、各级官员口头上的标榜而已。
清官悖时,故而难当。
连对人情世故练达如张居正这样的明白人,也尽量不用这样的清官,清官其实毫无市场,如果把封建官场比作一个股市的话,清官就是绝对的“垃圾股”。
海瑞,屈原等人的出现就如一个横空出世的另类,他妄想打破这种稳固的规则与平衡,以生硬理想化的方式对抗复杂的社会,必然头破血流。
一个人在头破血流折骨断之后,还如何能以大好躯体改造社会?故而,贪官厌他,“明”官治臣如张居正之流也厌他,在封建社会里,清官费力不讨好的命运也就带上了恒定的悲剧色彩。
文天祥我自己不知道是文学该顺应时代,还是时代给应和文学吧,但是当二者达不成共识的时候必然是一种悲剧1989年海子死了。
他的死似乎是在为那个时代注脚:理想主义的1980年代结束了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史记·屈原列传》。
对屈原有着情感认同,有着人格认同,但是,司马迁对屈原没有历史认同。
“怪”字可以理解为“奇怪”,也可以理解为“责怪”,总之,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认为以屈原的才干一定能得到别国的容纳,也不至于落得个“自沉”的下场。
西太后发动政变。
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
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
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三天后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洁身自好,意思是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
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的利益司马迁陶渊明陈眉公,他的《幽窗小记》中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苏轼的一生虽然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仕途屡遭贬逐,历经许多坎坷,时时处于人生的逆境,特别是贬谪黄州期,处于一种极端孤独与寂寞的处境,感到人生如梦,但他并未因此而对苦难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也没有因此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儒家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广泛吸收了佛、禅、道、玄诸家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和心灵境界的人生哲学,将精神的超越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来追求和实践,力求自我超脱,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本问试从苏轼的生平事迹和部分作品对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行探求研究。
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多次被流放,可是,他说,要想心情愉快,只需要看到松柏与明月也就行了。
何处无明月,何处无松柏?只是很少人有他那般的闲情与心情罢了。
如果大家都能够做到随遇而安,及时挖掘出身边的趣闻乐事,甚至于去找寻苍穹中的闪耀星星,这样,就是环境没有任何改变,你的心境从此也会大不一样了。
环境往往会有不如人意的时候,问题在个人怎么面对拂逆和不顺。
知道人力不能改变的时候,就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
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就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从既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
从容地由不如意中去发掘新的前进道路,才是求得快乐与安静最好的办法。
刘禹锡。
学陋室铭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背诵这篇文章反应了什么。
当时我们说的是:表达作者安守贫贱,傲岸的情操。
此文章的背景是讲作者说什么话被贬谪了,他的居住环境都变差了,他仍旧不闹腾,继续过日子。
高官看作者随遇而安,就再贬谪他,刘禹锡还是随遇而安他是对当时的现实不满而投江自尽的,这对于现在来说,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现实往往同理想是相距万里,而且有时的现实是残酷的,我们要生存,就得面对现实,我们改变不了这个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现实的一些看法,从而以一种新的姿态来迎接生活给我们的挑战。
因此,在人生里,你有多少内心的执着,就有多少痛苦;要摆脱痛苦,你必须从所有的执着里出离。
如果试图以改变外在的世界,来追求完美,是永远徒劳无功的,永远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来烦扰你的凡心。
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应该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会生气,是否会因为出现了与你期待相反的东西。
其实你的期待,就是你所执着的东西;你的一切痛苦和烦恼,不过是因为过于执着.过于执着的人,往往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是,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事情,都不会轻易俯首听命,不会事事顺着你。
要让他们达到你所希望的样子,即使花上一辈子的时间,也不一定能达到。
很多人试图创造完美的世界,不过他们最终都被证明失败了,事实上,只要把你的心境稍作调整,一切都会看起来很完美.往往成大事的都是这种性格!但是这种性格是阻碍成功的最大障碍,就看你坚持不坚持了,这样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在死亡的边缘挣扎过几次,疯过几次,但最后坚持下来的人。
可以使自己变的更糙一些,不要太居小节,我想这样可能会舒服一些。
完美主义者在真正意义上是一种逃避主义。
他们觉得人生有大多的不完美,如生活中的不如意、工作上不顺心,仁途上屡屡不得志等,他们认为整个人生就如工厂里发出的刺耳的噪音,非常不和谐。
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逃避这些不完美的东西。
因为他们对此无能为力。
于是他们要极力摆脱不完美对他们的束缚。
秩序是完美主义者的生命基素。
他们总是把他们的精力投注到他们自己身上或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上,致力于个人空间的井然有序。
他们的内在生活犹如特护病房一样警慎小心。
但是,如同任何新病情都会使病人和护士感到极大的恐惧和不安而造成骚动一样,完美主义者在任何突发的情况下都显得紧张,内心极其烦躁。
由于追求完美的天性,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相当挑剔,对别人也非常苛刻。
当他在说“是”的时候,他心里却总是在想是否应该说“不”。
对待一件事,他们总是再三地审查才将其放行。
在谈话中或会议上,发问最多的肯定是他们。
因为他们对别人和自己总是有大多的质疑。
在别人限中,他们是争强好胜的,也是不可理解的。
吹毛求疵的心态使得他们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时候总是不能始终加一。
在他们看来,任何人离他们的最完美标准都相去甚远。
完美主义者对什么都看不顺眼,因此他们觉得完全有必要让别人知道最好的是什么、在行为上就每每伴有好为人师的倾向。
完美主义者认为追求完美应该是一个人的起码人格,于是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教导别人该如何行事,而这些婆婆妈妈的说教只会让他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降低,让别人感到厌烦和无法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