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渔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合集下载

渔夫阅读答案

渔夫阅读答案

渔夫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夫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阅读题目: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非常)B、何故深思高举(行为)C、受物之汶汶者乎(玷辱)D、可以濯吾缨(洗)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游于江潭室西连于中闺B、自令放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与时俯仰,以通其惑D、安能以身之察察不知老之将至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

C、结尾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D、本文语言简洁,屈原、渔父的对话多运用比喻和反问,既表达各自明确坚决的立场,又形象富于哲理。

4、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诗词:屈原(战国)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有所思》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属于《铙歌十八曲》之一。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曲折前后的简洁的情感表现。

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渔父观看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

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糊涂,所以我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转变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确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确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径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承受比照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渔父》答案 (3)

《渔父》答案 (3)

<<渔父>>答案一、枯槁 gǎo 三闾大夫 lǚ淈其泥 gǔ餔其糟而歠其醨 bū chuòlí受物之汶汶 mén 莞尔wǎn 鼓枻 yì濯吾缨zhuó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渔父见而问之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三、、解释划线的词语形容枯槁枯瘦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吃;酒糟;饮;薄酒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皎洁的样子;玷辱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微笑的样子;敲打船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汉水;洗四、、一词多义举举世皆浊我独清全,都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行为高出于世俗杀人如不能举尽戍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见是以见放被渔父见而问之看见慈父见背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副词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安(1)疑问副词,怎么(2)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3)形容词,安稳(4)形容词,安逸,舒服(5)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6)疑问副词,怎么(7)使……安定五、、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颜色憔悴古义为脸色,今指由物体发射、反射产生的视觉印象或指颜料。

形容枯槁古义为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为拘泥、执着,今指停止流动、不灵活。

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为行为高出于世俗,今指高高地举起。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于)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句式: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翻译:屈原被放逐,在湘江的岸边漫游,他在岸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销骨立,一副枯瘦模样。

⑵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句式:被动句翻译:圣人不会呆板地被外物束缚,并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式:定语后置句翻译:怎么能让洁白的身子,蒙受世俗尘埃的玷辱呢?典型问题案见①动词,看见②拜见③加在动词前,表被动④召见⑤动词,出现,显露⑥放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相当于“我”举①举起②举出,列举③动词,发动④任用,选拔⑤攻占⑥动词,升起⑦副词,全,尽达标检测案何①通“呵”,“喝问”缉查盘问②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什么”③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哪里,何处”④疑问副词,“为什么”⑤疑问副词,“怎么”⑥副词,表程度深,“多么”(7)疑问副词,“为什么”(8)疑问副词,“怎么”(9)副词,多么(10)何故,为什么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夫的经验阅读答案]渔夫阅读文言文答案

[渔夫的经验阅读答案]渔夫阅读文言文答案

[渔夫的经验阅读答案]渔夫阅读文言文答案初次接触文言文时,同学们一定觉得很别扭,一个是读不通顺,还有就是有不少文言文要求“背诵全文”。

下面为了分享了渔夫阅读的文言文答案,一起来看看吧!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阅读练习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形容枯槁(非常)B.何故深思高举(行为)C.受物之汶汶者乎(玷辱)D.可以濯吾缨(洗)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游于江潭室西连于中闺B.自令放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与时俯仰,以通其惑D.安能以身之察察不知老之将至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

C.结尾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D.本文语言简洁,屈原、渔父的对话多运用比喻和反问,既表达各自明确坚决的立场,又形象富于哲理。

12.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分)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渔父》阅读答案附翻译

《渔父》阅读答案附翻译

《渔父》阅读答案附翻译《渔父》阅读答案附翻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形容枯槁(非常) B.何故深思高举(行为)C.受物之汶汶者乎(玷辱) D.可以濯吾缨(洗)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游于江潭室西连于中闺B.自令放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与时俯仰,以通其惑D.安能以身之察察不知老之将至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

C.结尾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D.本文语言简洁,屈原、渔父的对话多运用比喻和反问,既表达各自明确坚决的立场,又形象富于哲理。

12.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分)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分)参考答案:9.A形容:形体容貌10.B助词,译为“呢”( A在,介词/和,介词 C那,指示代词/自己的,代词 D定语后置的标志/取独)11.B 动作和外貌描写,没有心理描写12.①整个世上的人都污浊不堪只有我干净,个个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渔父-楚辞》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doc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渔父-楚辞》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doc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渔父-楚辞》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在大家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我们还要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

如果同学们能够做好下面的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渔父-楚辞》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关于文言文《渔父-楚辞》的掌握的差不多了。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弹冠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动、移动。

D.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凝滞:不流通。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3.下列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该文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文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答案:(1)(3分)AB项,新沐:刚洗过头发。

C项,推移:变化转移。

D项,凝滞:拘泥,执着。

《渔父》阅读答案9篇

《渔父》阅读答案9篇

《渔父》阅读答案9篇《渔父》阅读答案9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父》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父》阅读答案1《渔父》阅读答案李中(南唐)李中①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

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

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注:①字有中,江西九江人。

仕南唐为淦阳宰。

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上不甚如意。

8.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人说此诗体现了农村独有的乡土情怀,请结合全诗简述。

(6分)9.“稚子争窥犬吠声”此句历来颇受诗评家的青睐。

请简述此句的精妙之处。

(5分)《渔父》阅读答案李中8.描写了一幅清新动人的水乡风俗画(1分),我向芦花深处走去,群山掩映着潺潺溪水,在夕阳中显出明艳的美景。

打鱼人家打开房门出来迎接我的到来,小孩子偷偷的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

我的头发和胡须都已经花白,穿着一件白色的布袍,笑着提着一条红鲤鱼来换乡村里的酒喝。

渔人殷勤的留我住下,明月高照之下,打渔船也归来了。

(3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渔家生活的恬静闲宜(1分);体现了淳朴民风,令人陶醉(1分)。

9.小孩子偷偷的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1分);“犬吠声”起,于水乡宁静的氛围中,又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1分)“争窥”二字,活脱脱地勾勒出孩子们的形象,其机灵活泼、逗人喜爱的神情漾然纸面。

(2分)这首诗,取材平易,只是渔家寻常事,但写得真切自然,情酣意浓,不做作,无斧凿,使人觉得纯朴的民风迎面吹来(1分)。

《渔父》阅读答案2渔父乐[宋]徐积水曲山隈①四五家。

夕阳烟火隔芦花。

渔唱歇,醉眠斜。

纶竿蓑笠是生涯。

(选自《词综》)[注]①山隈:山的弯曲处。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汛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汛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浣溪沙:山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山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汛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汛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汛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汛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汛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

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2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渔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渔父
屈原既⑴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⑵。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⑶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⑷。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⑸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⑹?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⑻者必弹冠,新浴⑼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⑽,受物之汶汶⑾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⒀而笑,鼓枻⒁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⒂,可以濯⒃吾缨⒄;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⒅,不复与言⒆。

阅读练习
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①形容枯槁②何故而至于斯
③是以见放④安能以身之察察
⑤鼓枻而去⑥可以濯吾缨
5.请用文中的主要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渔父劝屈原应该怎样处世?
②屈原怎样答复渔父的劝说?
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

7.你从划线句子中一个“宁赴”,一个“安能”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屈原?
8.屈原在《渔父》之中阐述了两种不同对待现实的态度,其一是渔父的“水清濯缨,水浊濯足”的随遇而安,其二是屈原的“世浊我清,众醉我醒”的矢志坚守。

你更赞同谁的人生观?为什么?
参考答案
4.①形体和容貌;②这样,这地步;③因此;④怎么;⑤敲击;
⑥洗。

5.①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醣。

②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6.整个世界都是如此污浊,只有我是那么的清白;众人都像喝醉了酒一般糊涂,只有我是那么的清醒。

7.宁可放弃生命,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己人格清白的高尚的屈原。

注释
⑴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⑵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

屈原曾任此职。

⑷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⑸淈(gǔ):搅浑。

《说文》:“淈,浊也。

从水,屈声。

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⑹哺:吃。

糟:酒糟。

歠(chuò):饮。

《说文》:“歠,饮也。

”醨(lí):薄酒《说文》:“醨,薄酒也。

”。

成语:哺糟歠醨
⑺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⑻沐:洗头。

《说文》:“沐,濯发也。


⑼浴:洗身,洗澡。

《说文》:“浴,洒(xǐ)身也。

”洒,古同“洗”。

⑽察察:清洁,洁白的样子。

⑾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2]
⑿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⒀莞尔:微笑的样子。

⒁鼓枻:摇摆着船桨。

.鼓:拍打。

枻(yì):船桨。

⒂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亦名《孺子歌》,又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可能是流传于江浙一带的古歌谣。

⒃濯:洗。

⒄缨:系冠的带子,以二组系于冠,在颔下打结。

⒅遂去,遂:于是。

去:离开。

⒆不复与言,复:再
参考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赏析: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

文章以屈原
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