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阅读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中国先秦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

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

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

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

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

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

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要素。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具体思维对象。

就外延的含义来说,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

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

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中考语文模拟分项汇编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模拟分项汇编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一、(2016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五校协作12月月考)阅读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17分)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①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③,受物之汶汶④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列传》(节选)注释:①糟:酒渣。

②醨(lí):薄酒。

③察察:洁白的样子。

④汶(mén)汶:浑浊的样子。

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被发行吟泽畔()(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3)屈原既死之后()(4)其后楚日以削()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渔父见而问之曰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B.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C.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不以物喜(《岳阳楼记》)D.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2、翻译下列句子。

(6分)(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捕蛇者说》)13、屈原被流放的原因是(用原句回答)。

(2分)屈原投江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答案】10、(1)同“披”,披散(2)全(3)已经(4)一天天地(每词1分,共4分)11、B (3分)12、(1)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上册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上册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上册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教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

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

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

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

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

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

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

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

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

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

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

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

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

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

北京昌平区2022年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昌平区2022年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昌平区2022年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语文试卷 2022.5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为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上海市将数字无障碍确定为“底线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出许多有温度、有成效的实招,希望打造出跨越数字鸿沟的“上海方案”。

上海市从“规范、场景、服务”三方面入手,提升老人的数字化体验。

“规范”是通过相关规范导引,对政府网站、应用程序等完成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让网站对老人更友好、更适用。

“场景”主要是通过建设“为老服务一键通”场景,如“预约就医一键成”“叫车出行一键达”“政策咨询一键知”等,以达到让老人在接受数字化服务时不再依赖手机。

“服务”是通过建设“数字为老培训基地”等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数字化技能培训。

不仅有实打实的举措,上海还尝试创新体制机制,为跨越数字鸿沟打牢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广泛动员各方力量,让政府、企业等各施所长,形成合力。

上海市今年举办的开发者大会,吸引数百家企业参与到跨越数字鸿沟的行动中。

比如,音频头部企业喜马拉雅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老年群体的兴趣,有针对性地组织和推送相关内容;许多老人也在喜马拉雅平台上担当“主播”,成为“银发网红”。

和企业相比,政府的长处在于营造环境、培育生态,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公共产品。

相关部门在前端通过开放场景、引领需求,引导企业快速找准为老服务的切入点;在后端,政府通过开放数据、优化接口、建立规范,推动相关产品和服务更加适老化、更具体验感。

这种叠加了政府公信力和市场活力两方面优势的生态,使得跨越数字鸿沟的行动在突出公益性的同时,也具备了自我造血能力,形成了内生驱动的良性循环。

为提高老人数字化体验度、感受度和满意度,上海市根据不同老人的数字化适应能力,为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引荐”最合适的“伙伴”。

其中,“随行伙伴”聚焦会使用手机的老人群体,围绕交通、医疗、金融、文娱、政务等常用领域,开展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改造,为这些群体开发更多大屏、大字、语音操作、简洁直达的App、公众号和小程序。

《渔父》同步练习附答案

《渔父》同步练习附答案

《渔父》同步练习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游:游历B.新浴者必振.衣振:抖动C.受物之汶汶..者乎汶汶:玷辱D.宁.赴湘流宁:宁愿【解析】选A。

“游”应是“游荡”之义。

2.从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行吟泽畔B.不复与言C.是以见放D.渔父见而问之曰【解析】选C。

C项为宾语前置兼被动句,其余均为省略句。

3.按照课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

(2)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

(3)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________。

答案:(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2)新浴者必振衣(3)可以濯吾缨可以濯吾足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4~7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见:通“现”B.自令放.为放:放逐C.新沐.者必弹冠沐:洗头D.鼓.枻而去鼓:敲打【解析】选A。

A项,“见”表被动。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世纪金榜导学号A.渔父莞尔而.笑渔父见而.问之曰B.而能与.世推移不复与.言C.举.世皆浊我独清何故深思高举.D.沧浪之.水清兮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解析】选D。

A项,连词,表修饰/表顺承;B项,介词,随着/和;C项,形容词,全/名词,行为;D项,结构助词,的。

6.下列对《渔父》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屈原被流放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是因为他深为楚国的命运担忧,同时也是为自己不被理解和信任而痛苦。

B.“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用设喻的方法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C.“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反映了屈原对楚国人的失望和憎恶。

D.渔父最后歌而去,表现了隐者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思想。

【解析】选C。

C项,屈原只是对楚国统治者感到失望。

2012广东省高考试卷含解析试题及答案

2012广东省高考试卷含解析试题及答案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镜湖女(南宋)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D、诗余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4分)3、下面的文字有一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

(3分)①某科学研究所后院有座坟,②坟前竖着一块纪念碑,③碑上用中英文镌刻着“谨纪念为生命科学研究而献身的实验动物”的铭文。

④善待实验动物的尊严,是科学工作者的责任。

(1)有语病的一处的序号:(1分)(2)修改:。

(2分)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些作品多表现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士人的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B.哈姆莱特得知他的父亲被谋杀的真相,悲愤难抑,在发出“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后,明确表示不再对人类发生兴趣。

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彻底绝望。

C.“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月圆之夜,湘云、黛玉相约联诗。

高考一轮复习第二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习题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第二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习题试题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两船并行〞与“八音齐奏〞明朝永乐年间的兵部尚书陈洽,自幼聪明过人。

据说他八岁那年,一次随父亲到河边漫步,看见两船驶来,有帆的一只比摇橹的一只行驶得快,父亲即景出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陈洽正思索下联时,突然传来了悠扬动听的牧笛声,于是高声念道:八音齐奏,笛清莫假设箫和。

上下联各涉及哪几个历史人物?各有什么含意?答案:此联构思奇巧,巧妙地用了谐音手法,使历史名人在联语中出现。

上联:“橹速〞谐“鲁肃〞,“帆快〞谐“樊哙〞,下联:“笛清〞谐“狄青〞,“箫和〞谐“萧何〞。

1.从近年的高考来看,对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考察重点是什么?考察重点是诗歌的修辞手法技巧、表达方式技巧和表现手法技巧,构造手法技巧涉及得较少。

从近三年的高考来看,全国卷Ⅰ在2021年、2021年考察了表达方式技巧,2021年考察了表现手法技巧,其他份的高考对诗歌的修辞手法技巧、表达方式技巧和表现手法技巧涉及了很多。

2.高考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考察主要有哪几个角度?其中常考角度有:鉴赏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构造手法技巧。

3.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从哪些方面入手?(1)仔细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看清题目设置的鉴赏角度,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造手法中的哪一个角度。

(2)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

将鉴赏表达技巧的常用术语熟记于心,做到表达标准。

(3)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4)标准根本的答题步骤。

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1.(202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答复以下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枣庄三中高二年级10月阶段检测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

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

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

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

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

它可能是整个人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

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

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谬误也是。

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

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

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

(摘自李健《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材料二“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

任何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

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闸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

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形容枯槁(非常) B.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C.受物之汶汶者乎(玷辱)D.可以濯吾缨(洗)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游于江潭室西连于中闺 B.自令放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与时俯仰,以通其惑D.安能以身之察察不知老之将至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

C.结尾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D.本文语言简洁,屈原、渔父的对话多运用比喻和反问,既表达各自明确坚决的立场,又形象富于哲理。

12.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分)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9.A形容:形体容貌10.B助词,译为“呢”( A在,介词/和,介词 C那,指示代词/自己的,代词 D定语后置的标志/取独)11.B 动作和外貌描写,没有心理描写12.①整个世上的人都污浊不堪只有我干净,个个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清”“见”各1分,共3分)②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于”“推移”各1分。

共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