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扁舟沧浪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元曲注释及赏析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元曲注释及赏析
【原文】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扁舟棹短)
乔吉
扁舟棹短。
名休挂齿,身不属官。
船头酒醒妻儿唤,笑语团圞。
锦画图芹香水暖,玉围屏雪急风酸。
清江畔。
闲愁不管。
天地一壶宽。
【注释】
渔父:犹言渔翁。
扁舟棹短:扁舟,小船。
棹,桨。
天地一壶宽:这里指远离世俗,天地便宽。
【赏析】
此曲作者写与妻儿老小共享天伦乐,不求名,不做官,船头醉酒,笑语赏月,心旷神怡,天地便宽。
如此写来,颇富生活气息,人情味十足。
【题解】
乔吉《渔父词》共二十首,各自从不同角度描写悠闲自得的美好生活。
此首曲反映了作者避开政治、与妻儿老小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
内容拓展:
《渔父词》可作抒怀之作来读。
作者在生计艰难中,仍吹箫自娱,表现出文人绝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箬笠”两句写手头活计箫条,一“轻”字,写出作者达观之情,“一江夜潮,明月卧吹萧”勾勒出明净疏朗的氛围。
《渔父》赏析

《渔父》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文章起笔“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游于江潭,首先是一种强烈的暗示,暗示屈原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时是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给文章笼上一层悲凉的氛围。
游是一种无目的地,散漫地走。
也在写屈原的心境,有目标固然不会“游”,如果能够“徘徊”,虽然痛苦,也说明还有所期待。
但是屈原是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漫无目的的“游”。
在古人进退之间,山和水有一种奇特的含义。
山往往代指隐逸,代指平静(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
写到水,往往是一种忧愁。
从孔子的时间流逝,到后世以水喻愁,到苏轼,张若虚对水慨叹人生哲理。
水既含有永恒性,又不断变化,不断消逝,这些特征都是对人生感慨的集中概括。
屈原流放,选择面对浩淼的大江,作者行文不一定是刻意为之。
但是不经意间包含着一种文化的选择,选择向天地哭诉,选择向天地质问,选择赤裸裸地展露自己的痛苦。
也就是说水和此时的屈原的精神是内在相通的。
还有一层含义,屈原流放,心神错乱,不知取道,顺着水走或许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行吟泽畔。
首先可以看到屈原的率真。
他不能把哀伤藏在心里,即使没有一个人倾听,他也要吐露出来。
其次也可以看出屈原的痛苦,不是痛苦至极,也不会像疯子一样行吟。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这两个词用在屈原身上显得格外惨淡。
屈原是一个尤其洁身自好,喜欢装饰自己的人。
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追求完美。
他自己说“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样一个格外喜欢自我修饰的人如今“颜色枯槁,形容憔悴”,只能说明他的精神已经崩溃,丧失了积极的心态,对人生充满了幻灭感。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四个词写得太好了。
总得来说,这个屈原依然是一个“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依然是一个与世俗决裂的屈原,也依然是一个脆弱,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的屈原。
四句话把屈原全部的个性都暗示出来。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五代]李煜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译文及注释:译文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波涛之中。
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在万顷水面上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何等潇洒自在。
注释渔父:词牌名,亦作《渔父词》,《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棹(zhào):摇船的工具。
短的叫楫,长的叫棹。
纶:比较粗的丝。
《五代名画补遗》中误作“轮”。
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茧缕(lǚ):丝线,这里指渔弦。
茧,茧丝。
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满:《五代名画补遗》作“盈”。
此外各本作“满”。
瓯(ōu):装酒的器具,即盅,一种平底深碗。
顷:土地面积单位。
一百亩为一顷。
赏析:此词与另一首《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题的是同一幅画《春江钓叟图》,词的内容、意趣亦大体相同,都是表现作者的避祸之心和遁世之思。
首句点明钓叟是在水波中,小船上。
“棹”字名词作动词用,与“春风”构成语句,很是生动,仿佛木桨划动的不仅是水,更有春风,将静止的画面写活了。
而且这种写法又将春风与绿波融为一体,与结句的“万顷波中”作前后的照应,语言精巧,有“一石三鸟”的笔力。
首句写景,景中有情,接下来仍是直接的抒情。
“酒满瓯”,见出兴致之高。
“茧缕”“轻钩”写简朴,而“钩”之所以“轻”,是因为无鱼上钩。
钓鱼而不求鱼,是作者志不在得鱼的缘故。
这就将画中人物写得神情饱满,志逞意得,由此引出结句中的“得自由”之高声唱颂,进一步强化钓叟的快乐。
春风泛舟、茧缕轻钓,此词仍是写画意,但作者寓意转淡,转以画境的空阔辽远和优悠自在为主,是一种衬托、渲染的用法,与《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有意”“无言”稍不同。
渔父歌(唐代高适诗作)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 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 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 有《高常侍集》。
渔父歌(唐代高适诗作)
唐代高适诗作
01 作品原文
03 作品鉴赏
目录
02 注释译文 04 作者简介
《渔父歌》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诗。此诗精心刻画了一位超然物外眼看钩不移手。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 笋皮笠子荷叶衣②,心无所营守钓矶。 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③。
注释译文
①渔父:钓鱼的老人,多为隐士,见《楚辞·渔父》。岑参亦有《渔父》诗,命意略同;其后张志和有《渔 歌子》,柳宗元有《渔翁》,皆从此脱胎。②笋皮笠子:形如笋皮的斗笠。荷叶衣:形如荷叶的蓑衣。③料得: 《唐诗归》作“料理”,明活字本及《全唐诗》作“料得”。
作品鉴赏
高适在诗中多次言及自己长期渔樵耕读的生活:《封丘县》曰“我本渔樵孟诸野”,《途中逢李少府赠别之 作》曰“余亦惬所从,渔樵十二年”,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曰“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另,《答侯 少府》有“晚年学垂纶”之句,《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又有“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之句,从诗中 “无定止”“何处归”来看,约为出任封丘时之前所作,具体时间难定。但诗中所写渔翁隐者与前《自淇涉黄河 途中作十三首》之三、九、十三之渔翁相似,故系于天宝元年(742)。此诗精心刻画了一位超然物外的渔父形 象,“曲岸深潭”表明环境清幽,“笋笠荷衣”是渔父典型的装扮,“驻眼看钩”“不开口”“守钓矶”是渔父 的行为,“心无所营”“何处归”揭示其内心世界。虽然渔父寄情山水、借垂钓躲避世俗红尘,但是又胸怀大志、 心忧天下,而这正是高适自己的写照。
楚辞·渔父(5)原文

楚辞·渔父(5)原文
楚辞·渔父(5) 唐代诗人高适《渔父》诗云: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向他不开口。
寥寥28字,将老渔翁专心垂钓描摹尽致。
你看这位钓者,独选深潭,完全沉浸进去,手把竿,全神贯注,别人跟他说话不能,真可谓天地之大,吾心目中,唯浮浮标。
杜牧亦有《赠渔父》诗云: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刻画了渔父在寂静的傍晚和晨雾迷蒙的早晨,在池塘深处安静地垂钓,度过了一生岁月。
在诗人的低调中,整体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精练的语言透出了含蓄的意境。
陆游《渔父》:湘湖烟雨长菁丝,菰米新炊滑上匙。
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
又《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祝。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
朱敦儒有一阙《好事近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在诗人词客笔下,渔父的生活悠哉悠哉,没有半点为生活而不得不然的辛苦。
还有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这些诗句词篇或委婉含蓄,清新质朴,或旷达洒脱,浑成天然,
足见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历久不衰。
渔父四首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渔父四首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渔父四首【原文】渔父饮,谁家去。
鱼蟹一时分付。
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
醉时却寻归路。
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醒,春江午。
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渔父笑,轻鸥举。
漠漠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渔父四首【翻译文】【其一】渔父想饮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鱼和螃蟹同时交给了酒家换酒喝。
饮酒不计多少量,一醉方休。
渔父的鱼蟹与酒家的酒彼此之间何必谈论钱数。
【其二】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
醉酒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
短桨小船无人执掌,任它随意漂流。
酒醒后,渔父不知身在何处。
【其三】渔父酒醒后,春江上时光已是正午。
醒来只见阵阵落花飞絮。
醒后还会再喝醉,醉后又会再醒。
将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付之一笑。
【其四】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
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渔父四首【评析】元豐七年(西元一〇八四年),苏东坡从黄州调任汝州团练副使,第二年到河南商丘,收到诰命,宋神宗准许其在常州宜兴居住。
想东坡半生凋零,屡遭贬谪,心内悽苦。
而作於此间的四首《渔夫》组词(一说为组诗),颇得人生感慨。
第一首写渔父以鱼蟹与酒家换酒喝,彼此不计较价钱;第二首写渔父饮归,醉卧渔舟,任其东西,醒来不知身在何处;第三首写渔父在落花飞絮中醒来已是中午时分,醒复饮,饮复醉,醉复醒;第四首写渔父在风雨中与江鸥相伴,逍遥自在,奔波的官人借孤舟渡河。
四篇作品既独立成篇,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议论结合以及景、事、理融合的方法,生动地展示了渔父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
东坡以最具特徵的饮、醉、醒、笑之行为来描写渔父的形象,并且借鉴了船子和尚的渔父,把渔父描写为已悟道的佛家渔父。
全首渔父词在表面上描绘了渔父饮酒之乐,实际上赞美了以不同方法来施行教化和启导人生的渔父之慈悲心,并以此自比。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汛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汛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浣溪沙:山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山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汛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汛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汛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汛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汛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
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2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宋代苏轼的《渔父》

宋代苏轼的《渔父》
《渔父》宋苏轼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译文
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
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注释
轻鸥举:轻盈的鸥鸟飞起来。
漠漠:云烟弥漫。
赏析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写渔父从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闲适的神情。
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自由飞翔。
平视而笑“漠漠一江风雨”,隐喻渔父如江阔那样的心胸,无视风雨。
这是自然的壮观,也是渔父的身影。
渔父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恬淡悠然。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写实对比的手法,进一层以官人的奔波映衬出渔父的悠闲,突出了官人高贵反而累赘、无能,渔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
“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骑马的官人,这时也不得不借渔父的“孤舟”南渡。
嬉笑诙谐之情,表现在最后两句中。
此词先描景,后叙事,景事相缀,以“笑”为中心线,贯串全词,写出了渔父的闲适自由的生活情景。
也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一股逸然超脱的思想情趣:静谧的荒野江边,质朴的莞尔而笑的渔父与轻盈自由的江鸥为伴,跟风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构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美丑标准也在这里明显地得到标示。
这一点,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真态”的村野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