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渔父·渔父醒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诗词:屈原(战国)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有所思》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属于《铙歌十八曲》之一。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曲折前后的简洁的情感表现。

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渔父观看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

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糊涂,所以我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转变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确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确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径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承受比照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翻译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翻译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翻译
这句话的翻译是: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出处:战国·屈原《渔父》
选段: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扩展资料:
这篇作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两种不同人生观的对立和屈原坚贞不屈的意志。

渔父劝诗人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诗人则说明自己志趣高远,宁肯投水自沉也不能玷污清白。

这篇作品语言清新,意蕴深刻; 运笔轻灵,千古传诵。

开头几句,写屈原“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寥寥数笔绘出了一个政治上受到严重打击的诗人的形象,十分真切感人。

楚辞渔父原文及翻译注释

楚辞渔父原文及翻译注释

楚辞渔父原文及翻译注释作品原文渔父屈原既1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3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4。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5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7?”屈原曰:“吾闻之,新沐8者必弹冠,新浴9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10,受物之汶汶11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12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13而笑,鼓枻14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15,可以濯16吾缨17;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18,不复与言19。

[8]注释译文词语注释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

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5.淈(gǔ):搅浑。

《说文》:“淈,浊也。

从水,屈声。

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6.哺:吃。

糟:酒糟。

歠(chuò):饮。

《说文》:“歠,饮也。

”醨(lí):薄酒《说文》:”醨,薄酒也。

”成语:哺糟歠醨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8.沐:洗头。

《说文》:“沐,濯发也。

”9.浴:洗身,洗澡。

《说文》:“浴,洒(xǐ)身也。

”洒,古同“洗”。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9]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

.鼓:拍打。

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解读《渔父》

解读《渔父》
而: 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转折)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 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何故至于斯 葬于江鱼之中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 (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 (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 (介词,表目的,用来)
《渔父》采用寓言
对话体的形式,假托 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 开思想交锋,把屈原 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 出来,真实地反映了 屈原的思想,表现了 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 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
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
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

举起)
一词多义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 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 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 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 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 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 下场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 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 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 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 槁。渔父fǔ 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 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 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 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其 糟而歠chuò其酾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 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 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ì 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 兮,可以濯zhuó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古诗渔父·渔父醉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渔父醉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渔父醉翻译赏析《渔父·渔父醉》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渔父醉,蓑衣舞。

醉里却寻归路。

轻舟短桌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前言】《渔父·渔父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

全词采用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的写作手法,刻画出渔夫酒醉后的神态,以及找不到回去道路的状态,反映了渔父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

全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词人乐观的心态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注释】①渔父:词牌名。

是苏轼根据唐代诗人张志和、戴复古所做的《渔父词》改写,采用三、三、七、七、五的句法。

②蓑衣:古人用蓑草编织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

③却:想,望。

④轻舟:小船。

短桌(zhà):小桨。

任:凭着,随意。

斜横:纵横斜错,无方向。

【翻译】渔父饮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的样子。

饮酒醉了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

无人执掌的短桨小船,任它随意飘流。

等到酒醒过来以后,渔父不知道船飘流到什么地方。

【赏析】前两句点化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独迷舞短蓑”诗句的诗意,写了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

“渔父醉,蓑衣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渔父狂饮烂醉以致神魂颠倒、身不由己的诙谐状态。

“蓑衣舞”三字逼真传神,渔父醉后那踉踉跄跄的行走模样跃然纸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醉里却寻归路”,进一步渲染了渔父醉后神不附体、欲归无路的昏沉状态。

连东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轻舟短桌任斜横”。

词人曾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游赤壁湖时,也狂饮烂醉过,结果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见苏轼《赤壁赋》)。

该词里渔父的狂饮烂醉,其结果比词人游赤壁时的境况好不了多少,同样会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所不同的是:相与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处?”最后两句为点题之笔,反映了渔父那种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态。

全词先描写,后叙述,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集中渲染了渔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

渔父四首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渔父四首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渔父四首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渔父四首【原文】渔父饮,谁家去。

鱼蟹一时分付。

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

醉时却寻归路。

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醒,春江午。

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渔父笑,轻鸥举。

漠漠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渔父四首【翻译文】【其一】渔父想饮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鱼和螃蟹同时交给了酒家换酒喝。

饮酒不计多少量,一醉方休。

渔父的鱼蟹与酒家的酒彼此之间何必谈论钱数。

【其二】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

醉酒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

短桨小船无人执掌,任它随意漂流。

酒醒后,渔父不知身在何处。

【其三】渔父酒醒后,春江上时光已是正午。

醒来只见阵阵落花飞絮。

醒后还会再喝醉,醉后又会再醒。

将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付之一笑。

【其四】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

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渔父四首【评析】元豐七年(西元一〇八四年),苏东坡从黄州调任汝州团练副使,第二年到河南商丘,收到诰命,宋神宗准许其在常州宜兴居住。

想东坡半生凋零,屡遭贬谪,心内悽苦。

而作於此间的四首《渔夫》组词(一说为组诗),颇得人生感慨。

第一首写渔父以鱼蟹与酒家换酒喝,彼此不计较价钱;第二首写渔父饮归,醉卧渔舟,任其东西,醒来不知身在何处;第三首写渔父在落花飞絮中醒来已是中午时分,醒复饮,饮复醉,醉复醒;第四首写渔父在风雨中与江鸥相伴,逍遥自在,奔波的官人借孤舟渡河。

四篇作品既独立成篇,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议论结合以及景、事、理融合的方法,生动地展示了渔父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

东坡以最具特徵的饮、醉、醒、笑之行为来描写渔父的形象,并且借鉴了船子和尚的渔父,把渔父描写为已悟道的佛家渔父。

全首渔父词在表面上描绘了渔父饮酒之乐,实际上赞美了以不同方法来施行教化和启导人生的渔父之慈悲心,并以此自比。

渔父原文与翻译

渔父原文与翻译

渔父原文与翻译渔父原文与翻译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渔父原文与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楚辞·渔父作者:刘向【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①。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③?”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⑥?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⑦?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⑧?”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⑨。

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①既放:指屈原被楚襄王放逐。

游于江潭:指在江边漫游。

潭:原指深渊,这里指江边。

行吟泽畔:指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②颜色:指脸色。

形容:指体态容貌。

枯槁:枯瘦。

③三闾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贵族屈、景、昭三姓贵族谱牒等事物。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于物: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

与世推移:随从世俗不断改变自己。

王逸注为“随俗方圆”,即随波逐流。

⑥淈(ɡǔ)其泥:搅动泥沙。

淈:搅乱。

扬其波:扬起水波。

此句意为推波助澜,随波逐流。

⑦餔其糟:吃酒糟。

啜其醨:喝薄酒。

此句亦随波逐流,变本加厉之意。

⑧深思:指思虑深远。

五臣注:“谓忧君与民也。

”高举:行为高尚,不同于一般世人。

深思高举,正是屈原独醒独清的具体表现。

自令放为:让自己遭放逐呢?为:疑问语助词。

⑨新沐者:刚刚洗过头发的人。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

新浴者:刚刚洗过澡的人。

振衣: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⑩察察:洁白的样子。

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湘流:湘水,流经今湖南省。

赴湘流:指投江自杀。

皓皓之白:指纯洁高尚的品格。

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

战国楚国-屈原《渔父》原文、译文及注释

战国楚国-屈原《渔父》原文、译文及注释

战国楚国-屈原《渔父》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渔父》的,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渔父序》在末尾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为楚人因怀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诗词互相传赠。

这说明《渔父》在秦汉以前已经广为流传。

原文:渔父战国楚国-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而问之曰:渔父见了向他问道:”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您不是三闾大夫么。

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曰: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渔父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曰:屈原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渔父·渔父醒翻译赏析
《渔父·渔父醒》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渔父醒,春江午。

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前言】《渔父·渔父醒》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

全词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描写了渔父在春天正午的江面上,身处优美环境之中半醉半醒的状态,写出了渔父沉迷于醉酒的世界,对尘世间的纷纷攘攘付之一笑的超然的处世态度。

【注释】①渔父:词牌名,《渔歌子》的别称。

单调,二十七宇,平韵,与《渔歌子》不同,也是词内容的标题。

该词是苏轼根据唐代诗人张志和、戴复古所做的《渔父词》改写,采用三、三、七、七、六的句法,共二十六字。

②午:正午,晌午。

③梦断:沉醉后进入梦乡,梦断犹言酒醒。

④飞絮:飘飞的江边柳絮。

⑤今古:古往今来。

【翻译】渔父酒醒以后,春季的长江已是正午时光了。

酒醒后只见阵阵落花飞絮。

酒醒以后还会再饮,醉了以后又会清醒。

对待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只好一笑了之。

【赏析】“渔父醒,春江午”,描叙渔父从醉到醒经历的时间。

春江正午,生机勃勃,自然清新。

由烂醉到沉睡,再到延醒,时间长达半天,表现了渔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乐天而动的。

“梦断落花飞絮”,渔父一觉醒来,只见杨柳依依,“落花飞絮”,一派春光满江滨,令渔父赏心悦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为画龙点睛之笔。

醉-醒,醒-醉,醉-醒,反复传递,刻画了醉翁渔父的处世形象,
富有哲理性。

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又饮数杯,兀然而醉。

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

醉吟相仍,若循环然。

词人点化运用了白居易这段关于诗人饮-醉-吟“循环”式的人生真谛的妙笔,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是渔父,是渔父一类的诗人。

是渔父们每饮一次、醉一次、醒一次、吟一次,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境界就升华一次。

循环往复,不断进行,最终自然精辟地发出“一笑人间今古”的深沉感叹。

至此,词人思想上出现了飞跃,由“莫问世间何事”(《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进到“俯仰人间今古”(《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再进到“一笑人间今古”。

从“莫问”-“俯仰”-“一笑”,清晰地反映了词人贬谪黄州后思想变化的历程。

“一笑”便突出词人此时此地的高洁而自适的坦然心态和清醒的人生观。

全词写渔父随缘放旷、与世无争的超然心态。

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将渔父置于大好春光中来看世界,强化了渔父的“醒”眼与“笑”态,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