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赏析
【古诗大全】《渔父》(作者-杜牧)唐诗赏析

【古诗大全】《渔父》(作者-杜牧)唐诗赏析【作品介绍】《渔父》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5卷。
【原文】渔父作者:唐·杜牧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
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
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
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
【注释】①狎:亲近。
无机:没有机心。
《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至海上,从沤鸟游。
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杜牧的诗全集栏目。
(http://)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诗词:屈原(战国)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有所思》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属于《铙歌十八曲》之一。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曲折前后的简洁的情感表现。
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渔父观看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
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糊涂,所以我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转变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确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确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径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承受比照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古诗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翻译赏析《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志和。
其古诗全文如下: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前言】《渔父》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的七言律诗。
是诗人《渔父歌》五首的姊妹篇,作者以“南溪老人”来比喻自己,通过写渔父的悠闲垂钓的生活,来暗喻作者自己此时的闲隐生活。
此诗表达出作者淡泊、澄洁的高远情志。
【注释】①溪:同“溪”。
重钓:深水中钓鱼。
②槛:轩廊临水的栏干。
依依,隐约貌。
③鹤发:鹤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发。
斜晖:同“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④翻:反而。
四皓:秦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
传说汉高祖敦聘不至,吕氏用张良策,令太子卑词安车,捐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图。
⑤储皇:即储君皇太子。
《晋书·成都王颖传》:“皇太子,国之储君。
”【翻译】八九月芦花满天飞,南溪老人垂钓回来。
秋天的山从隐约映入眼帘,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
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
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赏析】张志和是中唐诗人,安史之乱后隐居山林,经常泛舟垂钓,不再理会政事。
这首《渔父》就是写他隐逸生活的代表作。
诗篇在两岸漫天飞舞的芦花中缓缓拉开帷幕,渲染出一派宁静优美安详的环境氛围。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风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临岸系舟,举目远望,翠色怡人,满山的青草绿树像洗染过一样,散发着浓浓的绿意。
白云翩翩然点染在秋日的蓝天上,映照着横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趣,那是一种委运任化,悠然自得的生命意识。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1.对下列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既放——放,被放逐B.形容枯槁——形容,身体C.宁赴湘流——赴,投入D.鼓枻而去——鼓,敲打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渔父见而问之——渔父莞尔而笑B.是以见放——安能以皓皓之白C.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滞于物D.而能与世推移——不复与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两句描写出屈原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B.渔父说的“圣人”应指的是“老、庄”一类的人,可见渔父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C.屈原用“新沐……必振衣”两个比喻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屈原衬托出“渔父”这一个高蹈遁世的隐士形象。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参考答案1.B2.D3.D4.(1)为什幺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2)怎幺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参考译文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
(湖上。
《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
其古诗全文如下: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翻译】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
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
一壶美酒在手上,一根钓杆在身边,世上像我这样快活的人有几个呢。
【鉴赏】
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
李煜这首词,继承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
开篇选取两个场景来表现渔父的生活玩境,一是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一望无际,境界阔大。
浪花翻滚,本是“无意”,而词人说“有意”,就写出了渔父与大自然的亲和感。
江涛有意卷起雪浪来娱乐渔父的身心,衬托出渔父心情的快乐轻松。
岸上,一排排的桃花李花,竞相怒放,把春天装点得十分灿烂。
江上岸中所见,尽是美景。
接着写渔父的装束和生活,身上挂着一壶酒,手里撑着一根竿,想到哪就把船撑到哪里,想喝酒随时都可以喝上几口,高兴了就唱首渔父歌,多自由,多快活!这世上像我这样的自由人,能有几个。
结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实是作者对渔父的羡慕,就像王维《渭川田家》诗里所说的“即此羡闲逸。
”。
屈原渔夫原文及译文赏析

屈原渔夫原文及译文赏析屈原渔夫原文及译文赏析渔父屈原既⑴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⑵。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⑶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⑷。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⑸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⑹?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⑻者必弹冠,新浴⑼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⑽,受物之汶汶⑾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⒀而笑,鼓枻⒁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⒂,可以濯⒃吾缨⒄;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⒅,不复与言⒆。
阅读练习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① 形容枯槁② 何故而至于斯③ 是以见放④ 安能以身之察察⑤ 鼓枻而去⑥ 可以濯吾缨5.请用文中的主要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渔父劝屈原应该怎样处世?②屈原怎样答复渔父的劝说?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
7.你从划线句子中一个“宁赴”,一个“安能”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屈原?8.屈原在《渔父》之中阐述了两种不同对待现实的态度,其一是渔父的“水清濯缨,水浊濯足”的随遇而安,其二是屈原的“世浊我清,众醉我醒”的矢志坚守。
你更赞同谁的人生观?为什么?参考答案4.①形体和容貌;② 这样,这地步;③ 因此;④ 怎么;⑤ 敲击;⑥洗。
5.①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醣。
②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6.整个世界都是如此污浊,只有我是那么的清白;众人都像喝醉了酒一般糊涂,只有我是那么的清醒。
7.宁可放弃生命,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己人格清白的高尚的屈原。
注释⑴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⑵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五代]李煜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译文及注释:译文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波涛之中。
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在万顷水面上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何等潇洒自在。
注释渔父:词牌名,亦作《渔父词》,《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棹(zhào):摇船的工具。
短的叫楫,长的叫棹。
纶:比较粗的丝。
《五代名画补遗》中误作“轮”。
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茧缕(lǚ):丝线,这里指渔弦。
茧,茧丝。
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满:《五代名画补遗》作“盈”。
此外各本作“满”。
瓯(ōu):装酒的器具,即盅,一种平底深碗。
顷:土地面积单位。
一百亩为一顷。
赏析:此词与另一首《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题的是同一幅画《春江钓叟图》,词的内容、意趣亦大体相同,都是表现作者的避祸之心和遁世之思。
首句点明钓叟是在水波中,小船上。
“棹”字名词作动词用,与“春风”构成语句,很是生动,仿佛木桨划动的不仅是水,更有春风,将静止的画面写活了。
而且这种写法又将春风与绿波融为一体,与结句的“万顷波中”作前后的照应,语言精巧,有“一石三鸟”的笔力。
首句写景,景中有情,接下来仍是直接的抒情。
“酒满瓯”,见出兴致之高。
“茧缕”“轻钩”写简朴,而“钩”之所以“轻”,是因为无鱼上钩。
钓鱼而不求鱼,是作者志不在得鱼的缘故。
这就将画中人物写得神情饱满,志逞意得,由此引出结句中的“得自由”之高声唱颂,进一步强化钓叟的快乐。
春风泛舟、茧缕轻钓,此词仍是写画意,但作者寓意转淡,转以画境的空阔辽远和优悠自在为主,是一种衬托、渲染的用法,与《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有意”“无言”稍不同。
渔父四首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渔父四首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渔父四首【原文】渔父饮,谁家去。
鱼蟹一时分付。
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
醉时却寻归路。
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醒,春江午。
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渔父笑,轻鸥举。
漠漠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渔父四首【翻译文】【其一】渔父想饮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鱼和螃蟹同时交给了酒家换酒喝。
饮酒不计多少量,一醉方休。
渔父的鱼蟹与酒家的酒彼此之间何必谈论钱数。
【其二】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
醉酒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
短桨小船无人执掌,任它随意漂流。
酒醒后,渔父不知身在何处。
【其三】渔父酒醒后,春江上时光已是正午。
醒来只见阵阵落花飞絮。
醒后还会再喝醉,醉后又会再醒。
将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付之一笑。
【其四】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
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渔父四首【评析】元豐七年(西元一〇八四年),苏东坡从黄州调任汝州团练副使,第二年到河南商丘,收到诰命,宋神宗准许其在常州宜兴居住。
想东坡半生凋零,屡遭贬谪,心内悽苦。
而作於此间的四首《渔夫》组词(一说为组诗),颇得人生感慨。
第一首写渔父以鱼蟹与酒家换酒喝,彼此不计较价钱;第二首写渔父饮归,醉卧渔舟,任其东西,醒来不知身在何处;第三首写渔父在落花飞絮中醒来已是中午时分,醒复饮,饮复醉,醉复醒;第四首写渔父在风雨中与江鸥相伴,逍遥自在,奔波的官人借孤舟渡河。
四篇作品既独立成篇,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议论结合以及景、事、理融合的方法,生动地展示了渔父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
东坡以最具特徵的饮、醉、醒、笑之行为来描写渔父的形象,并且借鉴了船子和尚的渔父,把渔父描写为已悟道的佛家渔父。
全首渔父词在表面上描绘了渔父饮酒之乐,实际上赞美了以不同方法来施行教化和启导人生的渔父之慈悲心,并以此自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起笔“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游于江潭,首先是一种强烈的暗示,暗示屈原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时是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给文章笼上一层悲凉的氛围。
游是一种无目的地,散漫地走。
也在写屈原的心境,有目标固然不会“游”,如果能够“徘徊”,虽然痛苦,也说明还有所期待。
但是屈原是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漫无目的的“游”。
在古人进退之间,山和水有一种奇特的含义。
山往往代指隐逸,代指平静(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
写到水,往往是一种忧愁。
从孔子的时间流逝,到后世以水喻愁,到苏轼,张若虚对水慨叹人生哲理。
水既含有永恒性,又不断变化,不断消逝,这些特征都是对人生感慨的集中概括。
屈原流放,选择面对浩淼的大江,作者行文不一定是刻意为之。
但是不经意间包含着一种文化的选择,选择向天地哭诉,选择向天地质问,选择赤裸裸地展露自己的痛苦。
也就是说水和此时的屈原的精神是内在相通的。
还有一层含义,屈原流放,心神错乱,不知取道,顺着水走或许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行吟泽畔。
首先可以看到屈原的率真。
他不能把哀伤藏在心里,即使没有一个人倾听,他也要吐露出来。
其次也可以看出屈原的痛苦,不是痛苦至极,也不会像疯子一样行吟。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这两个词用在屈原身上显得格外惨淡。
屈原是一个尤其洁身自好,喜欢装饰自己的人。
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追求完美。
他自己说“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样一个格外喜欢自我修饰的人如今“颜色枯槁,形容憔悴”,只能说明他的精神已经崩溃,丧失了积极的心态,对人生充满了幻灭感。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四个词写得太好了。
总得来说,这个屈原依然是一个“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依然是一个与世俗决裂的屈原,也依然是一个脆弱,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的屈原。
四句话把屈原全部的个性都暗示出来。
这个屈原也是一个反常的屈原。
他不再有犀利的言辞,也不再有华美的服饰和俊朗的外表。
从一个翩翩佳公子一落成为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顺着江流乱走的疯子。
所以渔父见到之后才格外惊诧:“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都这副德行了渔父依然能够认识他,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的年代。
说明屈原的知名度,也说明了屈原之得人心。
渔父的话含有一层惊讶,也含有一层惋惜。
子非三闾大夫与?从口气推断,渔父很确定这个人是三闾大夫,但是他依然不敢肯定的说。
心目中的三闾大夫跟眼前这个疯子差距太大了。
何故至于斯?为什么到了这里?为什么落得今天这步田地?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屈原依然十分率真,不管是认不认识,只要有人问心事,他就说。
屈原也依旧十分单纯。
如果是一个老于世故的人可能会把具体时间来龙去脉从前到后讲一遍。
但这显然不是屈原,事情的来龙去脉在他看来根本就不重要。
再他看来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所以他对事情的总结就是“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也十分伤感。
这两句话失去了他往日的雄辩,失去了往日的气势。
虽然也有愤懑,但读起来更多是伤感。
原因:第一,整句话没有一个语气虚词,显得十分短促。
试改成”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就会有一丝生气。
如果换成“举世混浊兮我独清,众人皆醉兮我独醒。
”那就更抒情,更霸气了。
第二是平仄。
格律诗压平声韵,因为平声悠扬响亮。
而这两句平起仄收,“醒”字明显太软,不如“清”字嘹亮,给人有气无力的感觉。
“是以见放”更是如此,且不说仄收短促,四个字一句话实在太短了,好像还没说完就结束了。
似乎是下一个结论之后就不想再谈了。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的回答倒是很happy。
“何不?何故?……为?”都是特别强烈的反问语气。
反问,排比,全都用出来,显得虎虎有生气,眉飞色舞,语气咄咄逼人,跟屈原的落魄和低沉明显有区别,形成强烈对比。
渔父的话很有味道。
他刚才对屈原如此同情,显然是对屈原欣赏与赞同的。
屈原说出自己的情怀,为何却变了一副嘴脸?而且渔父说得也很俗,让屈原随波逐流,在世俗中混。
很多人都以为这一篇是在扬屈原抑渔父。
我觉得不是。
其实仔细一分析,渔父的话里是有文本的裂隙(文学理论术语,指文章内在逻辑不统一)的:他的语言表层含义是劝屈原要随波逐流。
但是他用的辞藻,“淈其泥”“哺其糟”,这两个比喻都把世俗比得很下贱,又说屈原“深思高举”,说明他内在是对屈原和世俗有明确的价值判断的。
而这种判断明显跟表层含义相反。
另外一个原因,渔父让屈原随波逐流。
很多人就此批判渔父的价值取向。
那渔父的价值取向真的是媚俗吗?他自己其实就不是这样做的。
他自己也是一个隐士。
也就是说他教给屈原的观念,跟他自己的人生准则其实也是矛盾的。
所以渔父的真实目的我想可能是心痛屈原,想让屈原好过一些。
也可能是跟下面的故事一样: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
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
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
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
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
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渔父可能也是跟庞统一样,想要叩洪钟,伐雷鼓。
所以才故意如此气势汹汹讲了一个自己都不赞同的观点。
当然,就文本分析,这样分析最美。
但即使是这样解释,在屈原这样落魄的时候,渔父还故意逗他发论,也显得很诡异。
揣情度理,大概是写这篇文章的人在这里对人物语气,人物心理没有把握好而已。
随他去吧。
反正屈原是真的被激起来了。
语气与上一句截然不同。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的话正气浩然。
也很简洁,但是跟前边的低沉截然不同,是一种铿锵有力的简洁。
像“宁赴湘流,葬于鱼腹之中。
”一个字都不肯多,显示出非常坚定,果决的气魄。
再仔细一看,每句话都换成了平声收尾,所有的语气都是昂扬向上的。
强烈的质问语气,衬托出了内心的坚定。
用屈原的“安能?”跟渔父的“何不?”相对比,愈能看出其坚定。
“弹,振,赴”这些动词都有强烈的动作性,而且都是很主动的发出动作。
动作做出来也都很有力,很果决。
行文至此达到高潮,黄钟大吕,豁然奏音,回声千里,振聋发聩。
达到高潮之后,马上换成了婉转的“渔父莞尔而笑”。
拿一首歌做比喻,这篇文章开始低沉,后来渔夫出现产生动荡,然后越来越高昂。
到屈原的话结束达到顶点。
然后紧接以平淡的袅袅余音,直至文章结束。
渔父莞尔而笑,也可以看出刚才渔父并非真心规劝。
那么气势汹汹的规劝,自以为一番好意,如果被人以强烈的语气顶回来。
一般人都会来一句:“要死就死去,没人管你!”但是渔父只是莞尔一笑,既回应了前文的疑问,渔父那种淡远高逸的味道也就出来了。
莞尔一笑,还是对屈原人生态度的一种评价,表示了肯定。
同时这种评价又有自己超脱了屈原这个等级的味道。
鼓枻而去。
一个鼓字见其力度。
似乎可以看见渔父摇着撸身子一倾一回,船一荡一荡地向前远去。
只传来嘹亮的歌声。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是先秦民谣。
显然还是唱给屈原听的,作为对屈原的最后的规劝。
怎么解读呢?沧浪之水,显然是比喻世俗。
世道好了就洗头,世道坏了就洗脚。
可以理解为随波逐流。
但是也可以理解为根据世道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式保持自己的清洁。
不管世道如何,只要自己秉持住自己,采取相应的方式,都可以洁身自好。
显然这句才是真心话,沧浪之水的比喻,明显要比“淈其泥”“哺其糟”,这两个比喻好太多。
整个文章来说,渔父其实是在规劝屈原不要跟社会对抗,洁身自好就可以了。
面对不同的世道采取不同的手段,保持自身本性就足已。
像所有文学中的高人一样,渔父也留下了一句半懂不懂的话,然后飘然远去了。
不得不说,最后一笔抓住了人物典型动作,写得很有神韵。
另外屈原代表的是进取,是坚守,渔父代表的是隐逸,是放开,是后退。
也是典型的儒道文化。
这个角度也是很容易展开的。
孔子见荷蓧丈人,见长沮桀溺,“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的养生全命,苏轼的赤壁赋,柳宗元的渔父,杨慎的白发渔樵江渚上都可以拿来用。
字词,音韵,文章节奏,主题,人物形象全涉及到了。
也就意味着没有一点是特别强烈的,讲课的时候就很难操作了。
这篇文章最强烈的的地方其实还是文化背景,但是文化背景又很明白,一说大家都懂。
看您怎么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