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渔父”意象

合集下载

基于历史背景浅谈渔父代表的意象

基于历史背景浅谈渔父代表的意象

基于历史背景浅谈渔父代表的意象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三国演义》篇首词下阕说:“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阕词明白如话,笔者少时初诵时不免有了疑问: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为什么是“白发渔樵”,而不是其他人呢?渔即渔夫,泛指捕鱼的人,在文言文里还有一个专有词汇──渔父。

渔父之“父”通“甫”,是对男子的美称,渔父即渔翁,是捕鱼的老人。

渔父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篇名,此渔父是位智者,他与孔子师徒在杏坛偶遇,对孔子讥讽了一番,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

从此渔父就有了几分高士色彩。

史籍上至少还有两位这样的渔父。

第一位是汨罗江畔跟屈原相遇的渔父,他与屈原有一番人生对话,他离去时还作歌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其高士风范端得很足。

第二位是乌江边与项羽相逢的渔父,此渔父自报家门是乌江亭长,他力劝项羽渡江,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不料这番言辞竟然让项羽笑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接着项羽力战自刎。

真怀疑这位渔父是刘邦派来的高士呢。

除了这几位渔父,史上还有两位真正的高士渔父:姜子牙渭水直钩垂钓,愿者上钩的故事广为流传,使老姜被称为最牛渔父;东汉渔父严子陵则是另一种风范,他拒绝了同学兼皇帝刘秀的征召,隐居富春江,终老林泉。

樵即樵夫,以砍柴为生的人。

中国古代的樵夫没渔夫那么显赫,也颇出过几位名人。

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一曲《高山流水》奠定了两人的友谊,钟子期就是位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是位如假包换的正宗樵夫;晋时有一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一旁观看。

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

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

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一)早期的名士钓翁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

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

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

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

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

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

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一渔父意象的溯源与成型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是《楚辞》中那个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父和《庄子》里那个跟孔子辩论的渔父。

《楚辞》中的渔父,是隐逸的象征。

而《庄子》塑造的渔父,“其本质特点并不是隐逸者,而是有道者、至德者和道家思想的布道者”。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统一在对自由、恬淡、宁静、完满生命的追求之中,统一在儒道思想兼济的隐逸者身上,统一在仕隐矛盾最终得以平衡的人生寄托之中”。

继《楚辞》和《庄子》之后,以渔父为主题的诗词不断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较多出现,但当时更多的是借渔谈玄。

唐代佛学兴盛,隐逸之风日盛,渔父诗词蔚然成风。

渔父意象的隐逸含义得以成型,渔父意象也有了更丰富的象征意味:遁世隐士、重臣智者、方外中人、探险者等等。

宋代长期的朋党之争使隐逸之风益甚。

渔父诗词创作成了文人们用来寻求精神慰藉,求得精神超脱的工具。

宋代士大夫的隐逸包含了参透世事、了悟人生后的沉静深邃、淡泊练达。

因此,宋代的渔父形象,也逐渐演变成了充满哲理、彻悟人生的人格形象。

元代独特的社会现实使元人作品中的渔父形象表现出的是时不我遇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悠闲处世淡泊存身的人生态度,充满了挣脱名利羁绊后新生的喜悦和对生命自由的热爱,展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

不过,元人笔下的渔父形象开始往俚俗化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渔父与士人的距离。

明清时期,渔父主题仍被不少文人喜欢,诗词特别多,但题旨并没有脱出前人窠臼,佳作不多。

二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的四种类型1 悟道参禅、禅渔合一的渔父隐逸心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早在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相互交融形成的玄学大行其道,隐逸的追求也蔚然成风,亲近自然、逍遥山水成为士人的普遍选择。

唐代佛学兴盛,中唐以后禅宗大行于世,渔父形象也因此带上了浓重的佛禅文化意味。

在佛、释、道那里,渔父诗词除了传统的渔隐主题外,还充满了禅机智慧与宗教文化意蕴。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作者:王林瞄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9期摘要:“渔父”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经典母题。

从《诗经》中的匆匆一瞥,到被“钓于渭滨”的吕望予以神化,历经“庄屈”的形象定型,“渔父”在唐宋时期凝结为一个被文人用来映射隐逸思想的诗词载体。

“渔”与“隐”的联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显著代表,也是文人在“儒道”共同支配下实现心理调适或升华的艺术投映。

回顾并追溯这类意象的源流及嬗变,细致体悟文人情感世界的丰富精微,可以藉此发掘意象创作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古诗词;渔父;意象;隐逸《文心雕龙·神思篇》有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1]397意象作为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为后人留下众多具有古典美的经典物象,“渔父”便是一例。

它大多藉由对渔父隐逸日常的刻画来传递情思,展现了文人气象万千的情感世界。

而在文人的性灵抒写下,渔父是“白发沧浪上”的垂钓者,吃着“菰饭莼羹”,过着“暮向芦中宿”的漂泊日子。

他们游离于庙堂之外,行走于江湖之边,这种状态有时是诗人生活的真实映照,但更多时候是一种精神寄托与遐想显现。

纵观这类作品,可以看到文人纷繁各异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感知。

一、古诗词“渔父”意象的产生与流变《诗经》作为反映先秦时期日常生活的诗歌总集,已经有许多描写“农耕渔猎”场面的内容,从中可以找到不少与“渔”或“渔父”有关的诗句。

《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2]61《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2]381《召南·何彼襛矣》:“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2]42显然,《诗经》中的渔父都是普通的打鱼者,诗作以渔类比,或传递婚恋之思、或映射公族嫁娶,具有浓厚的情爱伦理意蕴,而“志不在鱼”的朦胧意识投射也奠定了“渔父”一词的弦外之音。

让“渔父”这一平凡形象具有了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太公吕望,他也是史书记录最早的渔父原型。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崔曙凤说明: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

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

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篇文章原为由我指导的毕业论文,而文章的撰写完全是由崔曙凤独立完成的。

出于书刊惯例,发表时署了我的名字,在此谨作出说明。

(张京华)一、庄屈其人及各自的《渔父》篇庄子名周,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今传《庄子》三十三篇。

司马迁《史记》记载有庄子为宋国蒙漆园吏和楚威王欲聘庄子为相两件事。

蒙地在今河南商丘,一说在今安徽蒙城。

宋国在庄子卒后不久被齐、魏、楚三国吞并,据崔大华先生推测,庄子可能是楚国贵族后裔,在吴起变法时被迫迁徙到楚国北陲,最后流落到了宋国。

[1](P29)漆园吏可能是掌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一生穷苦,隐居不仕。

屈原名平,字原,先秦著名文学家,著作《离骚》,创立“楚辞”。

屈原为楚国贵族,仕楚怀王,官居三闾大夫,后遭放逐。

楚怀王为楚威王之子,故屈原的年代大略与庄子同时而稍晚于庄子。

庄子与屈原是先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两个人物,一个出身贫困的下层,一个生为贵族;一个用避世的思想看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个用入世的尺度衡量君臣的亲疏;一个是入“道”的隐士,一个是崇“儒”而又“独清”的君子。

但二人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清代钱澄之曾把屈原和庄子的作品放在一起,撰成《庄屈合诂》。

渔父形象探究解析

渔父形象探究解析

秋日郊居 宋·陆游 山雨霏微鸭头水,溪云细薄鱼鳞天。 幽寻自笑本无事,羽扇筇枝上钓船。
在山雨霏微,溪云细薄的天气里,渔夫垂 钓作乐,以欣赏鸭戏江水,鱼腾细浪。
渡江 唐·杜甫 春江不可渡,二月已春涛。 舟楫欹斜疾,鱼龙偃卧高。 渚花兼素锦,汀草乱青袍。 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
写江边人家垂钓取乐。春光明媚,江流上 涨,杂花生渚,芳草如茵,鱼龙高卧,江 上人家悠闲自在地垂钓自娱。
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一场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思想交锋 →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 塑造了渔父形象。他具有怎样 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 形象?
渔•渔父父是这一一位形知象天,达对命塑、造与屈世 推原来移讲的,隐具者有。对比、衬托的 作用。 他飘忽来去,看透了尘世的 纷•文扰章,采却用保了持对超比然的姿手态法,,懂 得主要与通世过推屈移原,和随渔遇父而的安问,与追 求答,一表种现无了拘无两束种、对自立由的自人在生 的态度人和生截境然界不。同的思想性格。
《楚辞﹒渔父》
屈原的《楚辞 渔父》则叙述了“屈原既 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而偶遇渔父的场景,刻画了 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的悲愤与不平。渔父的 “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吾足”最终没能点化屈原, 屈原最终自投汨罗江而死。
渔父之道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 不随波逐流,不妥协,特立 独行的形象;
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 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 活中的强者;显示了屈原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 格。
对话分析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古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古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 这些词抒发了一蓑烟雨,超脱名利, 从容自适,融于自然的高远,淡泊 和悠然脱俗的意趣。
• 就如张志和笔下的《渔歌子》“青 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 归。”
渔父已演化成为一种象征,寄托和一根 中国人的灵魂的精神支柱。它倚儒道, 法自然,重节义,使得中国人悠悠然自 得于天地之间,看惯秋月春风,花开花 落,云卷云舒,在淡然与坦然间玩味人 生的意趣,体验生命的大度,独享一份 从容。
•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 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 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 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 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 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 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 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 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 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谢谢大家
写取一枝清瘦竹,两风江上作渔竿
------古文中的渔父意象
在古诗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 样的场景:
一位渔父,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钓竿, 轻点水面,与清风明月为伴,高枕烟霞林 涛而眠;或歌,或钓,自在于一叶扁舟, 飘零于江湖之间,余韵悠长……
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近这淡泊磊落的渔翁形 象,感受这中国文化的独特景观。
• 又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欲济无 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 鱼情。 ”
2,抒发为官失意的愤懑,傲世愤俗之情:
• 这是屈原的正统传人,作者多为遭 贬的名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探“渔父”意象
在中国人的心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那就是“渔父“形象。

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且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

这一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成为隐士的象征,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群体的仕隐观念。

因此,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是笔者一些浅见,以飨大方之家。

一.渔父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

在《庄子渔父》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

文中具体写了渔父跟孔子的对答,结果孔子对“渔父礼拜有加”。

而最早确立“渔父”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应是屈原的《渔父》篇。

文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父形象。

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二.渔父意向包含的要素。

第一是“渔”。

渔樵耕读,“渔“位于首。

“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

最能体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

西周初年的姜太公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结果把周文王这条大鱼钓了上来。

《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

可见,姜太公这个渔者,他钓的是另一意义上的“鱼”。

号称“惟巢由乃可并驾”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的同窗,刘秀多次相请,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第二是“父”。

“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

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

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

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

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可见,水有这种美德,也正暗含着道家的追求。

第四是“舟”。

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一定是小舟。

苏轼在《赤壁赋》中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

儒家要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钓”就意味着要有耐心,要把握火候,等待时机。

意味着隐者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

而耐心等待,不急不躁这一境界也正是隐者所追求的。

三.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渔父意象对历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最为深远。

中国是诗的大国,诗歌中以渔父为意象的非常多。

以唐朝为例,王维诗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诗中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柳宗元诗中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仅从这三位诗人的诗句中,就可以想象出渔父意象的影响力。

其次它对我国的散文、小说、戏剧创作都有影响。

散文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那个忘路远近的武陵渔人。

小说如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阮氏三雄。

戏剧如京剧中的《打渔杀家》。

再次对我国美术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绘画、雕塑作品中,在众多的古代瓷器中,那些高士题材,多以渔父形象出现:他们或放舟山水,或垂钓碧波,或醉卧溪旁……你在欣赏的同时,一种“大美”,自然就走近了你。

最后对我国古代文人字号的影响。

明末清初有一个文学家、戏剧家姓李取名渔,号为笠翁。

李渔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后来由于科举失利,他改走人间“大隐之道”,自建家庭戏班,自娱自乐。

李渔的转型,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很有代表性。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渔父”能让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总之,“渔父”形象是中国古代专制统治与文人政治理想矛盾的产物,是在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土壤缝隙中嫁接而成的一种形象。

因为这种形象能够概括几千年专制统治中文人普遍的经历和思想,因而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也就永远生活在中国人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