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一渔父意象的溯源与成型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是《楚辞》中那个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父和《庄子》里那个跟孔子辩论的渔父。
《楚辞》中的渔父,是隐逸的象征。
而《庄子》塑造的渔父,“其本质特点并不是隐逸者,而是有道者、至德者和道家思想的布道者”。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统一在对自由、恬淡、宁静、完满生命的追求之中,统一在儒道思想兼济的隐逸者身上,统一在仕隐矛盾最终得以平衡的人生寄托之中”。
继《楚辞》和《庄子》之后,以渔父为主题的诗词不断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较多出现,但当时更多的是借渔谈玄。
唐代佛学兴盛,隐逸之风日盛,渔父诗词蔚然成风。
渔父意象的隐逸含义得以成型,渔父意象也有了更丰富的象征意味:遁世隐士、重臣智者、方外中人、探险者等等。
宋代长期的朋党之争使隐逸之风益甚。
渔父诗词创作成了文人们用来寻求精神慰藉,求得精神超脱的工具。
宋代士大夫的隐逸包含了参透世事、了悟人生后的沉静深邃、淡泊练达。
因此,宋代的渔父形象,也逐渐演变成了充满哲理、彻悟人生的人格形象。
元代独特的社会现实使元人作品中的渔父形象表现出的是时不我遇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悠闲处世淡泊存身的人生态度,充满了挣脱名利羁绊后新生的喜悦和对生命自由的热爱,展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
不过,元人笔下的渔父形象开始往俚俗化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渔父与士人的距离。
明清时期,渔父主题仍被不少文人喜欢,诗词特别多,但题旨并没有脱出前人窠臼,佳作不多。
二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的四种类型1 悟道参禅、禅渔合一的渔父隐逸心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早在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相互交融形成的玄学大行其道,隐逸的追求也蔚然成风,亲近自然、逍遥山水成为士人的普遍选择。
唐代佛学兴盛,中唐以后禅宗大行于世,渔父形象也因此带上了浓重的佛禅文化意味。
在佛、释、道那里,渔父诗词除了传统的渔隐主题外,还充满了禅机智慧与宗教文化意蕴。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通用)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渔夫”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
只在唐朝一代,就有王维的“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韩愈的“频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和张志和的“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等;清朝翰林学士查慎行曾在皇帝面前赋诗“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因而具有“烟波钓徒查翰林”的美誉,真是脍炙人口。
人们甚至愿意把蔑视皇帝权威的严子陵也看作“富春江上一钓徒”,至于另外在诗文中提到的“渔夫形象更是不胜枚举。
这么多的“渔夫”形象散布在漫长的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形成了中国文学中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人学士对“渔夫”形象津津乐道呢?一、渔夫形象的出处及内涵“渔夫”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
在《庄子·渔夫》一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夫(父)。
作者具体写了渔夫跟孔子的答对,结果是孔子“对渔夫礼拜有加”。
这一典故在《论语》中不见,显然是作者把他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来攻击儒家。
但这篇文章中的渔夫形象并不丰满,因为作者只是单纯描述了一段论辩性语言.最早确立”渔夫“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是《楚辞》中的《渔夫》一篇,作者假托屈原。
后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这篇文章是写实的,就全文收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见高中课文六册《屈原列传》),作品中,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含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夫”的形象。
渔夫见了屈原便问:“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当听屈原用“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来回答自己时,渔夫是这样说的:“世人浑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他巧妙地接过屈原话中“清”“浊”“醉”“醒”的比喻,就势加以生发,引出“掘泥扬波”“哺糟啜醴”的新比喻,试图用迥然相反的人生来开导屈原。
楚辞渔夫的意象

楚辞渔夫的意象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渔夫是其中常见且重要的意象之一。
渔夫形象在楚辞中多次出现,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情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楚辞中渔夫的意象,并探讨其相关含义。
首先,楚辞中的渔夫常被描绘为在江湖河海间垂钓捕鱼。
这一形象与江湖的广袤和浩渺、河海的浩荡和博大相呼应。
渔夫是在自然环境中劳作的人,他们的工作全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使人联想到人类在世界面前的微小和无助。
渔夫的意象带给人一种宿命与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人类自身处境的思索。
其次,渔夫常常在困苦和艰难的环境下工作。
在楚辞中,渔夫往往与贫病、丧乱等不幸相联系。
例如《涉江采芙蓉》中有“流离洛阳道,陇上行渔者”之句,描述了一位被战乱驱逐的渔夫。
这种描写使渔夫形象更富有悲壮和苦难的色彩,也暗示了渔夫作为劳动者所遭受的生活困境。
然而,渔夫们往往能够以坚韧和勇气面对困境,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一形象与楚辞早期温庭筠的《登幽州台歌》中“萧条独游何足道,水阔鱼沉何足言”等诗句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困境的痛苦的认知。
此外,渔夫在楚辞中也经常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渔夫们对自然界的感知深入到了物理世界和心灵层面。
他们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领悟生活的真谛。
渔夫的守故而孤高、自足而超然的精神,使他们成为了生活哲学的化身。
《离骚》中有“谁谓渔阳鼙鼓动地来、杨州所思望以折腰”之句,揭示了渔夫的生活哲学。
最后,渔夫也是楚辞中表达情感的象征。
他们常常面对家庭和爱情的分离和痛苦。
在一些楚辞中,渔夫被描绘为对爱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思念。
他们在安静的河湖边默默思念着与家人和爱人的团聚,希望早日回到他们温馨的怀抱。
例如,《鱼我所欲也》中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涉江采芙蓉,兰亦我所欲也”之句,表达了渔夫对家庭、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综上所述,楚辞中的渔夫意象丰富而多样,从劳动者的角度展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存在的困境、坚韧和勇气,在表达情感和生活智慧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资料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2.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
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
3. 《垂钓》白居易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
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
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
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
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
楚辞渔父的意象

楚辞渔父的意象
楚辞中渔父的意象,是指一位生活在江边的普通渔民。
他穿着简单朴素,戴着斗笠,手持钓竿,身影孤独独立于江水之旁。
渔父专注地垂钓,眼神中透露出对江水的熟稔和对鱼儿的猎奇。
渔父的身影广泛出现在楚辞中,他经历着江水的变幻和沧桑,与江中鱼儿的欢乐和哀怨相伴。
他在水面上留下浩渺的涟漪,触动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在楚辞中,渔父不仅是一个形象独特的人物,更象征着勤劳、坚韧、冷静和淡泊。
他舍弃了世俗的名利,选择了与江水相依为命的简朴生活。
渔父的意象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追求真善美的追求。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古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 就如张志和笔下的《渔歌子》“青 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 归。”
渔父已演化成为一种象征,寄托和一根 中国人的灵魂的精神支柱。它倚儒道, 法自然,重节义,使得中国人悠悠然自 得于天地之间,看惯秋月春风,花开花 落,云卷云舒,在淡然与坦然间玩味人 生的意趣,体验生命的大度,独享一份 从容。
•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 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 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 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 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 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 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 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 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 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谢谢大家
写取一枝清瘦竹,两风江上作渔竿
------古文中的渔父意象
在古诗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 样的场景:
一位渔父,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钓竿, 轻点水面,与清风明月为伴,高枕烟霞林 涛而眠;或歌,或钓,自在于一叶扁舟, 飘零于江湖之间,余韵悠长……
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近这淡泊磊落的渔翁形 象,感受这中国文化的独特景观。
• 又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欲济无 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 鱼情。 ”
2,抒发为官失意的愤懑,傲世愤俗之情:
• 这是屈原的正统传人,作者多为遭 贬的名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
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
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一)早期的名士钓翁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
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
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
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
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
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
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
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
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
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
(一)早期的名士钓翁
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
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
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
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
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
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
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明代萧良《龙文鞭影》里记有两个潇洒而又清醒的渔父———“放歌渔者”和“鼓枻诗翁”。
唐时崔铉任江陵太守时,有楚江渔者,不言
姓氏,钓于楚江,得渔则换酒,辄自放歌。
人问曰:“君隐者之渔耶?”对曰:“姜子牙、严子陵以为隐者,殊不知钓其名耳。
”去而不顾。
宋时卓彦恭尝过洞庭,月下有泛舟,一老翁棹其旁,卓问有鱼否,答曰:“无鱼有诗。
”乃鼓枻而歌曰:“八十沧浪一老翁,芦花江上水连空。
世间多少乘除事,良夜月明收钓筒。
”问其姓名,不答而去。
面对世人的追问,一个“去而不顾”,一个“不答而去”,这两位渔父算得上是真正的隐者了。
(三)道家学派的代言人
1.庄子之《渔父》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以《渔父》为篇名虚构了一位打鱼老者的隐士形象。
文章写一个“须眉交白,被发揄袂”的捕鱼老人和孔子对话全过程。
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
这位老渔翁言论其实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既然万物已有天定之位,那么于个人而言,再也没有比不“多事”、保持心灵清净无为更与天道相符的了。
渔父作为庄子虚构的一位懂得“人情世故”的智者,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
2.屈原之《渔父》
几乎和庄子同时代的屈原也有同名散文《渔父》,描述被流放后的屈原流落到沅江深处,在湖边思索行吟,正处于孤独落魄之时,一位渔父注意到了他,问明情况后劝他不要“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而应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学会机变与通融,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乱世中用“淈泥扬波”“餔糟歠酾”的消极做法主动保护自己,而不致受到身心伤害。
对于屈原宁愿葬身于江鱼腹中,也要以死保持清白之身的坚定回应,渔父听后只是“莞尔而笑”,唱着《沧浪歌》,驾着渔船在江中悠悠远去。
(四)精神自由、超脱旷达的自喻者形象借景抒情、托物喻志是文人们常用的手法。
同样,“以渔言志”被当做一种审美性或象征性活动,渔父形象真正地进入文学领域,并且成为一种精神自由、超脱旷达的自喻者形象。
东汉中期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因社会政局腐败,朝政日非,个人抱负无从施展,而放弃仕途,转向隐居,写下了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蕴涵着对社会现实批判的《归田赋》,其中“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一句明显是从屈原《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及“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两句中化用来,意思是天道实在是微妙不可预测,自己将要丢开那浑浊的世俗远去,跟随渔父去同乐于川泽,与社会上的纷纷世相永别。
《归田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
作品。
在玄学盛行的魏晋时代,由于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隐逸之风盛行,以渔父寓隐逸思想的作品也很多。
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就曾写“才非允文,器非经武。
适彼沅湘,托介渔父。
优哉游哉,爰居爰处(《四言咏怀诗》其一),这首借用屈原《渔父》之典故,以渔父自喻,看似调侃,却蕴有对人生的愤激,充满了抑郁之气。
在他的《五言咏怀诗》里还有“渔父知世患,乘舟泛清流”的表达,同样抒发羡慕自适而超脱的渔父之心。
另一位竹林贤士嵇康则以凝练的语言传写出“钓叟”飘然出世、心游物外的风神:“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赠秀才入军》其第十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