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

合集下载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剖析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剖析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楚辞渔夫的意象

楚辞渔夫的意象

楚辞渔夫的意象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渔夫是其中常见且重要的意象之一。

渔夫形象在楚辞中多次出现,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情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楚辞中渔夫的意象,并探讨其相关含义。

首先,楚辞中的渔夫常被描绘为在江湖河海间垂钓捕鱼。

这一形象与江湖的广袤和浩渺、河海的浩荡和博大相呼应。

渔夫是在自然环境中劳作的人,他们的工作全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使人联想到人类在世界面前的微小和无助。

渔夫的意象带给人一种宿命与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人类自身处境的思索。

其次,渔夫常常在困苦和艰难的环境下工作。

在楚辞中,渔夫往往与贫病、丧乱等不幸相联系。

例如《涉江采芙蓉》中有“流离洛阳道,陇上行渔者”之句,描述了一位被战乱驱逐的渔夫。

这种描写使渔夫形象更富有悲壮和苦难的色彩,也暗示了渔夫作为劳动者所遭受的生活困境。

然而,渔夫们往往能够以坚韧和勇气面对困境,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一形象与楚辞早期温庭筠的《登幽州台歌》中“萧条独游何足道,水阔鱼沉何足言”等诗句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困境的痛苦的认知。

此外,渔夫在楚辞中也经常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渔夫们对自然界的感知深入到了物理世界和心灵层面。

他们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领悟生活的真谛。

渔夫的守故而孤高、自足而超然的精神,使他们成为了生活哲学的化身。

《离骚》中有“谁谓渔阳鼙鼓动地来、杨州所思望以折腰”之句,揭示了渔夫的生活哲学。

最后,渔夫也是楚辞中表达情感的象征。

他们常常面对家庭和爱情的分离和痛苦。

在一些楚辞中,渔夫被描绘为对爱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思念。

他们在安静的河湖边默默思念着与家人和爱人的团聚,希望早日回到他们温馨的怀抱。

例如,《鱼我所欲也》中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涉江采芙蓉,兰亦我所欲也”之句,表达了渔夫对家庭、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综上所述,楚辞中的渔夫意象丰富而多样,从劳动者的角度展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存在的困境、坚韧和勇气,在表达情感和生活智慧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作者:王林瞄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9期摘要:“渔父”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经典母题。

从《诗经》中的匆匆一瞥,到被“钓于渭滨”的吕望予以神化,历经“庄屈”的形象定型,“渔父”在唐宋时期凝结为一个被文人用来映射隐逸思想的诗词载体。

“渔”与“隐”的联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显著代表,也是文人在“儒道”共同支配下实现心理调适或升华的艺术投映。

回顾并追溯这类意象的源流及嬗变,细致体悟文人情感世界的丰富精微,可以藉此发掘意象创作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古诗词;渔父;意象;隐逸《文心雕龙·神思篇》有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1]397意象作为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为后人留下众多具有古典美的经典物象,“渔父”便是一例。

它大多藉由对渔父隐逸日常的刻画来传递情思,展现了文人气象万千的情感世界。

而在文人的性灵抒写下,渔父是“白发沧浪上”的垂钓者,吃着“菰饭莼羹”,过着“暮向芦中宿”的漂泊日子。

他们游离于庙堂之外,行走于江湖之边,这种状态有时是诗人生活的真实映照,但更多时候是一种精神寄托与遐想显现。

纵观这类作品,可以看到文人纷繁各异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感知。

一、古诗词“渔父”意象的产生与流变《诗经》作为反映先秦时期日常生活的诗歌总集,已经有许多描写“农耕渔猎”场面的内容,从中可以找到不少与“渔”或“渔父”有关的诗句。

《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2]61《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2]381《召南·何彼襛矣》:“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2]42显然,《诗经》中的渔父都是普通的打鱼者,诗作以渔类比,或传递婚恋之思、或映射公族嫁娶,具有浓厚的情爱伦理意蕴,而“志不在鱼”的朦胧意识投射也奠定了“渔父”一词的弦外之音。

让“渔父”这一平凡形象具有了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太公吕望,他也是史书记录最早的渔父原型。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崔曙凤说明: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

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

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篇文章原为由我指导的毕业论文,而文章的撰写完全是由崔曙凤独立完成的。

出于书刊惯例,发表时署了我的名字,在此谨作出说明。

(张京华)一、庄屈其人及各自的《渔父》篇庄子名周,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今传《庄子》三十三篇。

司马迁《史记》记载有庄子为宋国蒙漆园吏和楚威王欲聘庄子为相两件事。

蒙地在今河南商丘,一说在今安徽蒙城。

宋国在庄子卒后不久被齐、魏、楚三国吞并,据崔大华先生推测,庄子可能是楚国贵族后裔,在吴起变法时被迫迁徙到楚国北陲,最后流落到了宋国。

[1](P29)漆园吏可能是掌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一生穷苦,隐居不仕。

屈原名平,字原,先秦著名文学家,著作《离骚》,创立“楚辞”。

屈原为楚国贵族,仕楚怀王,官居三闾大夫,后遭放逐。

楚怀王为楚威王之子,故屈原的年代大略与庄子同时而稍晚于庄子。

庄子与屈原是先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两个人物,一个出身贫困的下层,一个生为贵族;一个用避世的思想看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个用入世的尺度衡量君臣的亲疏;一个是入“道”的隐士,一个是崇“儒”而又“独清”的君子。

但二人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清代钱澄之曾把屈原和庄子的作品放在一起,撰成《庄屈合诂》。

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

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

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引言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渔夫的形象,展现了他和渔夫在人生态度上的异同。

本文将分析《离骚》中的渔夫形象,并与屈原的人生态度进行对比,探讨他们对生活、命运和追求的看法。

渔夫的人生态度渔夫是《离骚》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他代表了普通人的生活态度。

渔夫的生活简单而安稳,他以捕鱼为生,过着勤劳而规律的生活。

渔夫对待生活充满了乐观和满足,他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着捕鱼的乐趣。

渔夫并不追求权势和富贵,他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对外界的诱惑和纷扰保持着淡然的态度。

渔夫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一种简单而自在的生活哲学。

他并不追求物质的繁华和社会的虚荣,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和谐上。

渔夫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追求,他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屈原的人生态度与渔夫不同,屈原的人生态度更加复杂和深刻。

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文人,屈原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现实有着更加敏锐的感知。

他对于国家的兴衰、民生的艰难以及自己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关注。

屈原的人生态度可以用”痛苦的追求”来形容。

他对于社会的不公和政治的黑暗感到痛心疾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改变现状。

然而,他的理想和努力却遭到了挫折和背叛,最终导致了他的流亡和自杀。

尽管屈原的人生经历充满了痛苦和悲剧,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于理想和追求的坚持。

他在《离骚》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和正义的渴望,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挣扎。

屈原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求着更高尚的目标和意义。

屈原与渔夫的对比屈原和渔夫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渔夫以平凡而安稳的生活为乐,他对于外界的纷扰和权利的追求保持着淡然的态度。

他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体验着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而屈原则是一个追求理想和真理的人,他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现实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古典诗文中渔父形象内蕴探微

古典诗文中渔父形象内蕴探微

2013.02陈琼渔父是中国古典诗文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形象,它作为文化艺术中独特的人文景观,一直为中国古代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的知识分子所青睐,成为了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符号。

而古典文学中意象的形成并非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历代文人墨客添薪加火、不断丰富,彼此相似,又彼此区别。

渔父意象的性格类型、思想意蕴比较复杂,不仅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变化,而且不同的文人思想情操、政治理想也塑造不同类型的渔父形象,但无论渔父形象如何嬗变,形象内蕴中的隐逸情结却是贯穿始终,一直不变。

本文试以《庄子》、《楚辞》、《江雪》、《吴越春秋》为例,将渔父形象分成四种类型,并从其形象内蕴中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

一.超脱旷达,怡然自得的达者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出现在《庄子·杂篇·渔父》。

此渔父出场就气宇不凡,“须眉交白,被发榆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而且言语不俗,当孔子虚心向其请教时,他侃侃而谈,说道:“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责真,不构于俗。

愚者反此。

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责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惜栽,子之早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当孔子请求其“受业而卒学大道”时,渔父竟一口回绝:“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

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炙!”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拿音,而后敢乘。

”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信念,孔子相信人的生命,只有承荷着崇高的品德和理想,才不失其价值,如果为此而捐躯,正是死得其所。

渔父的言语表现出了道家“万物之所由”、“得之者生”、“顺之则成”的虚静、无为之境。

渔父的这种思想也体现了庄子的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人生观,由此可以看出其渔樵于江渚,吸风饮露的生活状态,这是超脱旷达,怡然自得的达者形象。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
第1 3卷 第 1 期 21 00年 1 月
湖南 科技大 学学 报 ( 会 科学版 ) 社 J un l f u a n est o ce c o ra o n nU i ri f in e&T c n lg ( o il ce c d i ) H v y S e h oo y S c ine E i n aS t o
收 稿 日期 :09—1 —1 20 1 7
基金项 目: 中南林业科技 大学青年基金项 目( 8 Y 5 ) O Q O5 作者简介 : 杨
1 02
灿 (9 5 , 湖南湘阴人 , 17 一) 女, 讲师 , , 硕士 主要从 事古代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现 , 当时更多的是借渔谈玄 , 发不满现实的苦 但 抒 闷。唐代佛学兴盛 , 隐逸之风 日盛, 渔父词蔚然成 风 。“ 唐宋词 人 填 制 有 渔 父 词者 近 百 人 , 词作 50 0 余 首 。 J ” 】 渔父 意象 的 隐逸含 义得 以成型 , 达到 并 成熟 , 渔父意象也有 了更丰 富的象征 意味 : 遁世隐 士、 重臣智者、 方外中人、 探险者等等 。隐逸风气盛 炽, 是唐宋元三朝的时代共性。宋代长期的朋党之 争使无 数仕 人 怀有 “ 祸 及 身 ” 畏 心理 , 逸 之 风 益 隐
古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选择 的一种
处 世方 式 , 也是 他 们保 持 人 格 独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求 心灵 自由 追 的一种 人生哲 学 。 中国古 代 的知 识分 子 , 无论 居庙
中国文化 意 义 上 最 早 的渔 父 形 象 应 该 是 《 楚
辞》 中那个唱着 “ 沧浪之水清兮 , 可以濯吾缨。沧
浪之水 浊兮 , 以濯 吾 足 。 的渔 父 和 《 子 》 那 可 ” 庄 里

解读历代渔父“隐世”形象的审美情结

解读历代渔父“隐世”形象的审美情结

不是 画面重点 , 他被安排在 画面 的角落 ; 其次作者也并没有对 作为一种倍受青睐 的审美意象 ,以其 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深刻 的哲学意义 , 在各个不 同时代被各个不 同的画家所演绎 , 并在
大多是把现实 中的“ 渔父” 描绘成 士大夫所乔装 打扮 的“ 渔父 ” 的形象 。 这是 由于 中国历代文人的思想 , 始终 围绕在 出世与人
或托物言志 , 来表达作者 心中的潇洒 与 着鱼竿 , 左边有乾隆帝题诗 : “ 月落江 天罢 钓鱼 , 倚舷坐 睡梦华 大夫借 以来隐喻 自己,
胥。 芦丛何必偏舟系 , 波漾风吹任所如 。 ” 这个孤独 、 苦 闷的“ 渔 孤 寂 。 父” 形象何尝不是 当时残酷 的现实在 画家 心里的投射 , 在 五代 或者宋代 的“ 渔父” 形象 中 , 我们体会不 到真正 的渔父 之乐, 而 纵观历代的渔父形象 , 归结起来 , 其大 多是表现 出一种不 与统 治者 合作 , 追求 自由 , 与世无 争 的态度 , 强调 的是一种无
苦 闷等诸 多的审 美意 象。随着历代 文化精神 的不断发展 , “ 渔父” 的审美意象随之 得到不断的丰 富与充 实, 总而采 说历代 画家塑造的“ 渔父” 意象大 多是隐世 者的形象。 本 文以历代“ 渔父” 的形象为切入点 , 利 用多幅历代“ 渔父” 形
象的审美意 象进行对 比, 在探 究“ 渔父” 形 象的演 变中, 从 多种原 因分析“ 渔父” 入世者这一形象形成的原 因 关键词 : 渔父; 隐世 ; 审美情结
而到 了北宋 , 画家所 表现 “ 渔父 ” 形象 多是 以捕 鱼来谋生 行初雪 图卷》 。 而到 了南宋 , 在“ 渔父” 的意象 中, 我们 却体会不 到真 正的渔父之乐 ,而是带有一种更为复杂 的无奈 ,马远 的 从 以上历代的“ 渔父 ” 形象 比较 中 , 我们可 以看 出, “ 渔父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
结”渔夫意象
一渔父意象的溯源与成型
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是《楚辞》中那个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父和《庄子》里那个跟孔子辩论的渔父。

《楚辞》中的渔父,是隐逸的象征。

而《庄子》塑造的渔父,“其本质特点并不是隐逸者,而是有道者、至德者和道家思想的布道者”。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统一在对自由、恬淡、宁静、完满生命的追求之中,统一在儒道思想兼济的隐逸者身上,统一在仕隐矛盾最终得以平衡的人生寄托之中”。

继《楚辞》和《庄子》之后,以渔父为主题的诗词不断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较多出现,但当时更多的是借渔谈玄。

唐代佛学兴盛,隐逸之风日盛,渔父诗词蔚然成风。

渔父意象的隐逸含义得以成型,渔父意象也有了更丰富的象征意味:遁世隐士、重臣智者、方外中人、探险者等等。

宋代长期的朋党之争使隐逸之风益甚。

渔父诗词创作成了文人们用来寻求精神慰藉,求得精神超脱的工具。

宋代士大夫的隐逸包含了参透世事、了悟人生后的沉静深邃、淡泊练达。

因此,宋代的渔父形象,也逐渐演变成了充满哲理、彻悟人生的人格形象。

元代独特的社会现实使元人作品中的渔父形象表现出的是时不我遇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悠闲处世淡泊存身的人生态度,充满了挣脱名利羁绊后新生的喜悦和对生命自由的热爱,展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

不过,元人笔下的渔父形象开始往俚俗化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渔父与士人的距离。

明清时期,渔父主题仍被不少文人喜欢,诗词特别多,但题旨并没有脱出前人窠臼,佳作不多。

二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的四种类型
1 悟道参禅、禅渔合一的渔父
隐逸心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早在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相互交融形成的玄学大行其道,隐逸的追求也蔚然成风,亲近自然、逍遥山水成为士人的普遍选择。

唐代佛学兴盛,中唐以后禅宗大行于世,渔父形象也因此带上了浓重的佛禅文化意味。

在佛、释、道那里,渔父诗词除了传统的渔隐主题外,还充满了禅机智慧与宗教文化意蕴。

在这一类渔父诗词中,禅与渔的契合,被发挥到了极致。

文人们常常以临海垂钓、渡人济海来比喻普渡众生,以水喻红尘,以舟比济道工具,以“游鱼”比“游心”,以“鱼迷”比“心迷”。

北宋始,在释道的词作中,僧人往往化身为渔父,禅渔合一。

《渔父》、《渔歌子》、《渔家傲》等成了唱道词常用的词牌。

2 待时而动、以隐求仕的渔父
唐代隐逸之风炽烈,是当时统治阶级尚隐政治的产物。

唐代文人在政治上、事业上和文学上的积极追求,比任何时代都要强烈。

当时,不少文人将隐居作为求仕的手段,纷纷投身山林,以期获得隐逸美名,待时而动。

以隐求仕意义上的渔父意象以终南捷径的形式在唐代诗文中达到巅峰。

至中唐,白居易的“中隐”说为士大夫在仕隐和进退间找到了一种更为理想的隐逸方式。

这些文人们往往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在“一竿风月,一蓑烟雨”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对仕的理想的执着追慕和对道之不行的深切哀恸。

3 功成身退、率真唯美的渔父
对于士大夫而言,功成身退大约是最为理想的一种人生设计。

中唐至宋代,渔父意象逐渐演变成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一种人生追求。

中唐后的安史之乱、牛李党争到宋代的外族入侵、官场倾轧、封建政治的腐败、艰难漂泊的仕途使许多士人日益寒心,他们更多地把理想放在了精神乐园的建构和对山水之趣的追求之中。

功成身退最早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范蠡了。

范蠡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隐居成了范蠡的存身之道,但敢于放弃卿相之位,做一个彻底的隐士,范蠡除了有卓识,还有着超然物外的心态。

“三台位缺严陵卧,百战功高范蠡归”(温庭筠《和友人题壁》)是历代文人对功成身退的人生设计的艳羡和赞美。

4 铮铮铁骨、义薄云天的渔父
还有一类渔父形象是铮铮铁骨、义薄云天的爱国文人,尤以宋代居多。

儒学的复兴、经济的进步和文化的发达培养了宋代文人对自己学问、见识和能力的自信,他们希望能“兼济天下”。

但随着“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的失败,宋王朝对文人的利用和迫害变得越来越反复无常,这一切都使文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了浓重的危机感、失望感和退避意识。

这些与文人们固有的使命感、责任感一起,构成了他们极端矛盾的、痛苦的心态。

宋代的爱国词人如陆游、张元干、李纲、李光等写有不少渔父词,他们满怀爱国热忱,却受到投降派的连连排挤,渔父形象时时出现在他们的词中,表达其归隐之志,抒发其不平之气。

他们虽常想“老去一蓑烟雨里,钓沧浪”(张元干《杨柳枝》),叹息着“何时得,恩来日下,蓑笠老江湖”(李纲《望江南》),但实际上他们仍以天下为己任,坚守救世理想,即便遁迹山林、纵情山水,胸中仍装有天下,对世事了然于心。

“心在天山,心老沧州”的陆游痛心疾首之余,抛却郁郁难平,毅然决然道出:“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陆游《鹊桥仙・渔父》)渔父意象负载起的是文人的铮铮铁骨与义薄云天,彰显的是儒家思想中入世有为、杀身成仁的特质。

三从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
1 渔父形象最能反映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崇尚自然、复归自然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愿望,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将大自然作为身心养息之地,在对大自然的尽情领略中,寻找精神家园的皈依,追求精神自由的解脱,从而使得渔父意象具有了特殊的生命含义和审美情趣。

“在
中国文人们看来,求取闲适生活和诗意人生是一种文化选择,也是一种精神需要。


张志和的《渔歌子》是描写渔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品淡化了不满现实的激昂愤慨而强化了乐天知命、圆满自足的快乐哲学,在以优美的语言描绘清丽和谐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表达了对淳朴自然的渴望,流露出亲近自然、以朴处事的追求,堪称经典。

在这种追求中,中国古代文人用诗意化的生活方式来荡涤尘世污垢,洗濯心灵浮华,还原生命的本真,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理想,使之成为对后代人充满感召力的审美理想。

2 渔父形象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用以慰藉心灵苦痛的“心灵鸡汤”
儒道同时开启了中国隐逸思想的端绪,在隐逸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恬退隐逸成为了中国古代不满社会现实或仕途受挫、厌倦官场的士大夫用以慰藉痛苦心灵的一剂良药。

“渔”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渔隐的方式十分符合儒庄禅思想影响下的古代文人的心理,成了无数文人永远的情结。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自称“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的苏东坡。

坎坷不平的人生遭遇,佛儒道俗各种思想的复杂交织,使他上演了大起大落的三仕三隐之剧。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简单的一个设问,却饱蘸着东坡居士沉甸甸的愤懑与失落。

3 渔父形象满足了士大夫们追求道德自我完善的需要
古代文人在价值取向上一直有着一定的矛盾,一方面对功名汲汲不辍;另一方面,又对淡泊者致以极大的敬意。

以儒、道为立身的中国传统文人不仅有着一种生命本于自然、活出自我的强烈要求,更有着自我完善的道德需求。

隐逸情结恰如一张网,缠络着历代文人,使之在功名利禄与安贫乐道间永远有一个可以徘徊游移的理由。

因此,无数士人都把归隐当作毕生最向往的一件事情,用归隐的方式来巧妙地处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解决投入社会与
回归自然、建功立业与完善人格、参与政治与保全性命的人生抉择问题,这集中体现了东方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观的智慧。

而“渔父”身处逆境时表现出来的洒脱从容,冷静沉着的处世态度,凝结成了后世取之不尽的隐逸精神。

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08QY0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