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那得识深意_此翁取适非取鱼_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_隐逸情结_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一渔父意象的溯源与成型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是《楚辞》中那个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父和《庄子》里那个跟孔子辩论的渔父。
《楚辞》中的渔父,是隐逸的象征。
而《庄子》塑造的渔父,“其本质特点并不是隐逸者,而是有道者、至德者和道家思想的布道者”。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统一在对自由、恬淡、宁静、完满生命的追求之中,统一在儒道思想兼济的隐逸者身上,统一在仕隐矛盾最终得以平衡的人生寄托之中”。
继《楚辞》和《庄子》之后,以渔父为主题的诗词不断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较多出现,但当时更多的是借渔谈玄。
唐代佛学兴盛,隐逸之风日盛,渔父诗词蔚然成风。
渔父意象的隐逸含义得以成型,渔父意象也有了更丰富的象征意味:遁世隐士、重臣智者、方外中人、探险者等等。
宋代长期的朋党之争使隐逸之风益甚。
渔父诗词创作成了文人们用来寻求精神慰藉,求得精神超脱的工具。
宋代士大夫的隐逸包含了参透世事、了悟人生后的沉静深邃、淡泊练达。
因此,宋代的渔父形象,也逐渐演变成了充满哲理、彻悟人生的人格形象。
元代独特的社会现实使元人作品中的渔父形象表现出的是时不我遇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悠闲处世淡泊存身的人生态度,充满了挣脱名利羁绊后新生的喜悦和对生命自由的热爱,展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
不过,元人笔下的渔父形象开始往俚俗化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渔父与士人的距离。
明清时期,渔父主题仍被不少文人喜欢,诗词特别多,但题旨并没有脱出前人窠臼,佳作不多。
二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的四种类型1 悟道参禅、禅渔合一的渔父隐逸心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早在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相互交融形成的玄学大行其道,隐逸的追求也蔚然成风,亲近自然、逍遥山水成为士人的普遍选择。
唐代佛学兴盛,中唐以后禅宗大行于世,渔父形象也因此带上了浓重的佛禅文化意味。
在佛、释、道那里,渔父诗词除了传统的渔隐主题外,还充满了禅机智慧与宗教文化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剖析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王林瞄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学(下)》
【年(卷),期】2022()9
【摘要】“渔父”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经典母题。
从《诗经》中的匆匆一瞥,到被“钓于渭滨”的吕望予以神化,历经“庄屈”的形象定型,“渔父”在唐宋时期凝结为一个被文人用来映射隐逸思想的诗词载体。
“渔”与“隐”的联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显著代表,也是文人在“儒道”共同支配下实现心理调适或升华的艺术投映。
回顾并追溯这类意象的源流及嬗变,细致体悟文人情感世界的丰富精微,可以藉此发掘意象创作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总页数】4页(P101-104)
【作者】王林瞄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两宋文人渔父词创作及其隐逸心态研究
2.同样的渔父,别样的情怀——从宋代渔父词探究宋代文人的心态
3.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
4.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
5.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人那得识深意_此翁取适非取鱼_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_隐逸情结_

第13卷第1期2010年1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na l o f Huna n U n i ve rs ity o f Sc i ence&Te chno l o gy(So c i a l S c i ence Ed iti o n)Vo l.13No.1J an.2010■文学研究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①———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杨 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汉语文化交流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 要:渔父作为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一个意象,历来为古代文人所喜爱。
渔父本身所承载的闲适、放达、孤傲等诸多内涵是隐逸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文人心里千古流传的“渔父情结”,折射出了儒道传统下历代文人心中仕与隐之间微妙的纠结状态,贯穿着文人出世入世两种人生观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儒道合一”的特性。
研究渔父意象,对剖析我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体味感知传统文化的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渔父意象;隐逸情结;古典文学;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10)01-0102-04 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源远流长。
隐逸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选择的一种处世方式,也是他们保持人格独立、追求心灵自由的一种人生哲学。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在儒与道、仕与隐、兼济与独善之间纠缠着。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渔父意象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哲学意义备受历代文人的青睐,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是文人寄情山水和净化心灵的重要载体,也是他们人格精神和审美品位的外化,具有儒道兼济的哲学基础。
古代文人多以渔父自比,他们常常在抱负难施、人生窘困时,以在青山绿水间自遣自歌、独来独往,远离尘嚣、闲适旷达的渔父为题材,或借描写其生活环境来抒发自己的隐逸之志,或借描写其生活方式来表现烟波之乐,或借渔父之“象”来参禅悟道,稀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孤寂。
古诗词中的渔翁

隐逸闲适的渔翁
杂歌谣辞•渔父歌 张志和 西塞山边白鹭
飞,桃花流水鳜鱼 肥。青箬笠,绿蓑 衣,斜风细雨不须 归。
隐逸闲适的渔翁
张志和,号玄真子。 肃宗时,合待诏翰 林,才高志洁,不 谐于时,后坐罪南 浦尉。赦还, 乃 泛游江湖,号烟波 钓徒。
由于叛乱中受牵连,政 治上遭挫折,就日趋消 沉,在佛教和山水中寻 找寄托,诗歌格调也显 得比较低沉、冷漠。
被逼无奈的渔翁
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 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 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 沙。歌缥渺,舻呕哑。 酒如清露鮓如花。逢人 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 此是家。
被逼无奈的渔翁
鹊桥仙
陆游
古诗词中的渔翁
失意的渔翁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 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烟 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 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回身一 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 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失意的渔翁
【评析】: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 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 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 寄政治失意的孤愤。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 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 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 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 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 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 “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欸乃 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 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古典诗文中渔父形象内蕴探微

2013.02陈琼渔父是中国古典诗文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形象,它作为文化艺术中独特的人文景观,一直为中国古代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的知识分子所青睐,成为了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符号。
而古典文学中意象的形成并非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历代文人墨客添薪加火、不断丰富,彼此相似,又彼此区别。
渔父意象的性格类型、思想意蕴比较复杂,不仅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变化,而且不同的文人思想情操、政治理想也塑造不同类型的渔父形象,但无论渔父形象如何嬗变,形象内蕴中的隐逸情结却是贯穿始终,一直不变。
本文试以《庄子》、《楚辞》、《江雪》、《吴越春秋》为例,将渔父形象分成四种类型,并从其形象内蕴中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
一.超脱旷达,怡然自得的达者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出现在《庄子·杂篇·渔父》。
此渔父出场就气宇不凡,“须眉交白,被发榆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而且言语不俗,当孔子虚心向其请教时,他侃侃而谈,说道:“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责真,不构于俗。
愚者反此。
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责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惜栽,子之早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当孔子请求其“受业而卒学大道”时,渔父竟一口回绝:“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
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炙!”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拿音,而后敢乘。
”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信念,孔子相信人的生命,只有承荷着崇高的品德和理想,才不失其价值,如果为此而捐躯,正是死得其所。
渔父的言语表现出了道家“万物之所由”、“得之者生”、“顺之则成”的虚静、无为之境。
渔父的这种思想也体现了庄子的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人生观,由此可以看出其渔樵于江渚,吸风饮露的生活状态,这是超脱旷达,怡然自得的达者形象。
高二语文“渔父”专题阅读

高二语文“渔父”专题阅读选编仲亚贵渔父意象文化解析“渔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具有特殊审美蕴藉的重要意象,文人们不仅在诗作中反复吟咏,甚至在自己的别名雅号中,也大量采用“渔”字,如“七泽渔隐”(宋・任公辅)、“三潭老渔”(清・关键)、“淮海遗渔”(清・胡从中)等。
有的还直接取在名字里,如李渔,号笠翁。
在仕与隐对立又互补的精神结构中,“渔父”一直是古代士子们颇为青睐的典范形象。
“渔父”作为一种具有原型意味的文化现象,展示着文人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一、由隐而仕:沽名钓誉、意在王侯自从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具有官本位意味的判断价值以后,它便成为千古不变的金科玉律。
出仕作官成为士人们的正当职业或唯一出路。
然而有幸踏上仕途者毕竟有限,那些被挤下去的,以及站在旁边观望的人,便开始另寻其他途径。
于是,有人发现,人们有一个舍近求远的习惯心理:距离越近人们越容易忽视他的好;距离远的,即使不了解,也会盲目地认为其好。
作为统治者,他看到的多是一心入仕的文人,也就对这种文人的渴求以及他们的才能习以为常了。
反而是那些根本不把入仕当回事儿,或故意远离仕途的人,却极大地吸引了统治者的注意。
历代也确实有不少人以布衣身份直取卿相。
例如殷商时的傅说、三国时的诸葛亮、东晋时的谢安等等,不胜枚举。
这种布衣卿相、一步登天的仕进之途,无疑具有传奇色彩又极具诱惑力。
所谓“朝为种田郎,暮登天子堂”,岂不快哉!虽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幸运儿寥若晨星,但对中国士文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早在《论语・季氏》中,孔子就说过:“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宋人陈景元在为《庄子・徐无鬼》篇作注时说:“后世山林养浩者,有借岩居之高为化路之捷,遂无真隐矣!”可见,“避世垂纶”的渔父也许并不想终生垂钓,“莫道渔人只为鱼”,手中的钓杆莫不是终南捷径的一根拐杖。
既然隐逸有可能成为官员,那么就会出现“身在江湖,心系魏阙”的隐士。
古代诗文中的“渔父”形象探析

古代诗文中的“渔父”形象探析作者:刁永能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0年第01期中国古代诗文作品中渔夫这一形象均被文人有所美化,当有学才无出路之人志不得申,便往往以诗文虚拟形象自比,渔、樵、耕、读便成为首选,四者之中以“渔”为首,更是看重了那种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
楚辞中的“渔父”俨然是一位知天达命、高蹈循世的隐者,苏东坡《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最为此间潇洒写状,元代白朴所作《双调·沉醉东风》一曲中又有“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的神来之笔,更是将渔父的形象与隐居高士等同起来。
由此可见,渔父在中国古诗文中的形象和飘然隐去、不问俗事的隐者形象最为接近,在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中,“渔父”形象备受彷徨的古代文人青睐,在中国文学世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渔父”这样一个文化意象为何如此频繁出现,它与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思想及士人心态之间隐含着哪些微妙的联系?让我们一起进行深入探寻中国古代文学中“渔父”的足迹。
渔父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中频繁出现且代表一种独特人文景观的意象,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
但渔父的性格类型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是洞察世事、渊博睿敏的智者;二是超脱旷达、怡然自得的达者;三是铮铮铁骨、义薄云天的义者。
但无论渔父形象如何嬗变,不变的是它蕴含着的中国古代文人隐逸情结。
一、“一竿竹纶钓功名”的智者在《吕氏春秋》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太公钓于兹泉,遇文王。
”同样,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也有类似记录,讲的是年老穷困的吕尚钓于渭水,遇见周文王,文王拜以为师。
其后,吕尚辅佐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自己也得以流芳百世。
吕尚因钓而遇,由遇而达,最终辅佐君王建功立业,实现了古代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入仕建功的理想。
这样的经历对追求入世为目的的知识分子来说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榜样。
于是,后世文人就以磻溪渔父的典故隐喻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姜太公钓鱼也便成了渔隐逐志的典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1期2010年1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na l o f Huna n U n i ve rs ity o f Sc i ence&Te chno l o gy(So c i a l S c i ence Ed iti o n)Vo l.13No.1J an.2010■文学研究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①———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杨 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汉语文化交流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 要:渔父作为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一个意象,历来为古代文人所喜爱。
渔父本身所承载的闲适、放达、孤傲等诸多内涵是隐逸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文人心里千古流传的“渔父情结”,折射出了儒道传统下历代文人心中仕与隐之间微妙的纠结状态,贯穿着文人出世入世两种人生观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儒道合一”的特性。
研究渔父意象,对剖析我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体味感知传统文化的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渔父意象;隐逸情结;古典文学;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10)01-0102-04 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源远流长。
隐逸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选择的一种处世方式,也是他们保持人格独立、追求心灵自由的一种人生哲学。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在儒与道、仕与隐、兼济与独善之间纠缠着。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渔父意象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哲学意义备受历代文人的青睐,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是文人寄情山水和净化心灵的重要载体,也是他们人格精神和审美品位的外化,具有儒道兼济的哲学基础。
古代文人多以渔父自比,他们常常在抱负难施、人生窘困时,以在青山绿水间自遣自歌、独来独往,远离尘嚣、闲适旷达的渔父为题材,或借描写其生活环境来抒发自己的隐逸之志,或借描写其生活方式来表现烟波之乐,或借渔父之“象”来参禅悟道,稀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孤寂。
渔父意象作为文化艺术中独特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了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符码,也是我们解读古代文人隐逸情结的一把钥匙。
一 渔父意象的溯源与成型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是《楚辞》中那个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的渔父和《庄子》里那个跟孔子辩论的渔父。
《楚辞》中的渔父,是一个超然世外的隐者形象,作者赋予其超脱旷达、渊博睿智的文化内涵,使其定格为隐逸的象征。
而《庄子》塑造的渔父,“其本质特点并不是隐逸者,而是有道者、至德者和道家思想的布道者。
”[1]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统一在对自由、恬淡、宁静、完满生命的追求之中,统一在儒道思想兼济的隐逸者身上,统一在仕隐矛盾最终得以平衡的人生寄托之中。
”[2]两个“渔父”,一个“入世”,一个“出世”,都是士大夫心中向往的境界,象征着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在仕与隐之间矛盾挣扎的尴尬心态。
渔父,作为隐逸者的形象已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文人的心中。
文人渔父词产生的内在因素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影响。
继《楚辞》和《庄子》之后,以渔父为主题的诗歌不断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较多出201①收稿日期:2009-11-17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08QY055)作者简介:杨 灿(1975-),女,湖南湘阴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现,但当时更多的是借渔谈玄,抒发不满现实的苦闷。
唐代佛学兴盛,隐逸之风日盛,渔父词蔚然成风。
“唐宋词人填制有渔父词者近百人,词作500余首。
”[3]146渔父意象的隐逸含义得以成型,并达到成熟,渔父意象也有了更丰富的象征意味:遁世隐士、重臣智者、方外中人、探险者等等。
隐逸风气盛炽,是唐宋元三朝的时代共性。
宋代长期的朋党之争使无数仕人怀有“畏祸及身”心理,隐逸之风益甚。
渔父词创作成了文人们用来寻求精神慰藉,求得精神超脱的工具。
宋代士大夫大多拥有一种理性色彩浓厚的人生观,他们的隐逸包含了参透世事、了悟人生后的沉静深邃、淡泊练达。
宋代渔父词中的渔父,也逐渐演变成了充满哲理、彻悟人生的人格形象。
元代是蒙古族上层贵族集团掌握国家权力的时代,独特的社会现实使元人作品中的渔父形象表现出的是时不我遇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悠闲处世淡泊存身的人生态度,充满了挣脱名利羁绊后新生的喜悦和对生命自由的热爱,展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是一种“社会性的退避”[4]189。
不过,元人笔下的渔父形象开始往俚俗化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渔父与仕人的距离。
明清时期,渔父主题仍被不少文人喜欢,诗词特别多,但题旨并没有脱出前人窠臼,佳作不多。
二 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的四种类型复杂的动因和悠久的传统造就了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中独特的隐逸观。
按照审美角度和价值取向的评价标准,渔父形象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悟道参禅、禅渔合一的渔父“宗教的、伦理的和审美的人生观,构成了人类存在的主要方式。
”[5]隐逸心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早在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相互交融形成的玄学大行其道,隐逸的追求也蔚然成风,亲近自然、逍遥山水成为当时流行于士人中的普遍选择。
唐代佛学兴盛,中唐以后禅宗大行于世,渔父形象也因此带上了浓重的佛禅文化意味。
在佛、释、道那里,渔父词除了传统的渔隐主题外,还充满了禅机的智慧,也常常是悟道参禅之词,充满了宗教文化意蕴。
在这一类渔父诗词中,禅与渔的契合,被发挥到了极致。
文人们常常以临海垂钓、渡人济海来比喻普渡众生,以水喻红尘、以舟比济道工具,以“游鱼”比“游心”,以“鱼迷”比“心迷”,以钓鱼比作修禅,以钓得明月比作发现清净佛性。
“唐释德诚(船子和尚)最早用《渔父》词调作联章体,试用于禅文学中”。
[3]北宋始,在释道的词作中,僧人往往化身为渔父,禅渔合一。
《渔父》、《渔歌子》、《渔家傲》等成了唱道词常用的词牌。
唐船子和尚曾作偈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五灯会元》)将垂钓与禅理融为一体。
2.待时而动、以隐求仕的渔父唐代隐逸之风炽烈,是当时统治阶级尚隐政治的产物,唐代文人在政治上、事业上和文学上的积极追求,比任何时代都要强烈,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当时,不少文人将隐居作为求仕的手段,纷纷投身山林,以期获得隐逸美名,待时而动,以退为进,通过“制举”走上仕途。
以隐求仕意义上的渔父意象以终南捷径的形式在唐代诗文中达到巅峰。
这类渔父以隐为手段,曲线求仕,潜心等待时机,隐逸只是引起当权者注意的一种手段。
至中唐,白居易的“中隐”说为士大夫在仕隐和进退间找到了一种更为理想的隐逸方式。
这些文人们往往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在“一竿风月,一蓑烟雨”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对仕的理想的执着追慕和对道之不行的深切哀恸。
一生不曾出仕却对仕进一辈子念念不忘的孟浩然虽“年四十,乃游京师”,但不甘隐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洞庭上张丞相》)传达的是无奈却执著的仕进理想。
3.功成身退,率真唯美的渔父对于士大夫而言,功成身退大约是最为理想的一种人生设计。
中唐至宋代,渔父意象逐渐演变成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一种人生追求。
中唐后的安史之乱、牛李党争到宋代的外族入侵,官场倾轧,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政治的腐败,艰难漂泊的仕途使许多士人日益寒心,他们更多地把理想放在了精神乐园的建构和对山水之趣的追求之中。
“这种类型的隐逸与魏晋南北朝时相比较,更多的是具备日常生活和平凡生涯的入微体味,而不是绮丽、古怪、猖狂的个性标志;与唐时功利性质较浓的隐逸相比,这种类型侧重于纯粹物质性的欣赏和把玩,功利的观念很轻。
”[6]功成身退最早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范蠡了。
范蠡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隐居成了范蠡的存身之道,但敢于放弃卿相之位,做一个彻底的隐士,范蠡除了有卓识,还有着超然物外的心态。
“三台位缺严陵卧,百战功高范蠡归。
”(温庭筠《和友人题壁》)是历代文人对功成身退的人生设计的艳羡和赞美。
4.铮铮铁骨,义薄云天的渔父还有一类不可忽视的渔父形象就是铮铮铁骨、301义薄云天的爱国文人,尤以宋代居多。
儒学的复兴,经济的进步和文化的发达培养了宋代文人对自己学问、见识和能力的自信,他们对政治跃跃欲试,希望能“兼济天下”;但随着“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的失败,宋王朝对文人的利用和迫害变得越来越反复无常,这一切都使文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了浓重的危机感、失望感和退避意识,这些与文人们固有的使命感、责任感一起,构成了他们极端矛盾的、痛苦的心态。
宋代的爱国词人如陆游、张元干、李纲、李光等写有不少渔父词,他们满怀爱国热忱,却受到投降派的连连排挤,屡屡贬谪,处处压抑,渔父形象时时出现在他们的词中,表达其归隐之志,抒发其不平之气。
他们虽常想“老去一蓑烟雨里,钓沧浪”(张元干《杨柳枝》),叹息着“何时得,恩来日下,蓑笠老江湖。
”(李纲《望江南》)但实际上他们仍以天下为己任,坚守救世理想,即便遁迹山林、纵情山水,但胸中装有天下,对世事了然于心。
“心在天山,心老沧州”的陆游痛心疾首之余,抛却郁郁难平,毅然决然道出:“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陆游《鹊桥仙渔父》)渔父意象负载起的是文人的铮铮铁骨与义薄云天,彰显的是儒家思想中入世有为,杀身成仁的特质。
三 从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一直有种隐逸情怀,或居庙堂,或在山野,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社会需要时慨然而出,被弃在野时悠然南山。
渔父意象的备受青睐与文人们骨子里潜在的隐逸理想密切相关。
1.渔父形象最能反映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崇尚自然、复归自然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愿望,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起落沉浮之后,习惯于将大自然作为身心养息之地,在对大自然的尽情领略中,寻找精神家园的皈依,追求精神自由的解脱,从而使得渔父意象具有了特殊的生命含义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文人们看来,求取闲适生活和诗意人生是一种文化选择,也是一种精神需要。
”[7]为了安顿自己痛苦疲惫的灵魂,不少文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有意无意的审美化处理。
张志和的《渔歌子》是描写渔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品淡化了不满现实的激昂愤慨而强化了乐天知命、圆满自足的快乐哲学,在以优美的语言描绘清丽和谐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表达了对淳朴自然的渴望,流露出亲近自然,以朴处事的追求,堪称经典。
“中国尤其中晚唐至宋代的士大夫追求的是内心宁静、清静恬淡、超尘脱俗的生活……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平淡幽远的闲适之情,乃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3]。
”在这种追求中,中国古代文人用诗意化的生活方式来荡涤尘世污垢,洗濯心灵浮华,还原生命的本真,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理想,使之成为对后代人充满感召力的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