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

合集下载

物理微元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物理微元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物理微元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微元法解决物理试题1.雨打芭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为估算雨天院中芭蕉叶面上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力,小玲同学将一圆柱形水杯置于院中,测得10分钟内杯中雨水上升了15mm ,查询得知,当时雨滴落地速度约为10m /s ,设雨滴撞击芭蕉后无反弹,不计雨滴重力,雨水的密度为1×103kg /m 3,据此估算芭蕉叶面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受力约为 A .0.25N B .0.5NC .1.5ND .2.5N【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由于是估算压强,所以不计雨滴的重力.设雨滴受到支持面的平均作用力为F .设在△t 时间内有质量为△m 的雨水的速度由v =10m/s 减为零.以向上为正方向,对这部分雨水应用动量定理:F △t =0-(-△mv )=△mv .得:F =mvt;设水杯横截面积为S ,对水杯里的雨水,在△t 时间内水面上升△h ,则有:△m =ρS △h ;F =ρSvht.压强为:3322151011010/0.25/1060F h P v N m N m S t ρ-⨯===⨯⨯⨯=⨯,故A 正确,BCD 错误.2.超强台风“利奇马”在2019年8月10日凌晨在浙江省温岭市沿海登陆, 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6级,对固定建筑物破坏程度非常大。

假设某一建筑物垂直风速方向的受力面积为s ,风速大小为v ,空气吹到建筑物上后速度瞬间减为零,空气密度为ρ,则风力F 与风速大小v 关系式为( ) A .F =ρsv B .F =ρsv 2C .F =ρsv 3D .F =12ρsv 2【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设t 时间内吹到建筑物上的空气质量为m ,则有:m=ρsvt根据动量定理有:-Ft =0-mv =0-ρsv 2t得:F =ρsv 2A .F =ρsv ,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 错误;B .F =ρsv 2,与结论相符,选项B 正确;C .F =ρsv 3,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 错误;D.F=12ρsv2,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故选B。

高考物理物理解题方法:微元法易错题知识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物理解题方法:微元法易错题知识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物理解题方法:微元法易错题知识归纳总结一、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微元法1.雨打芭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为估算雨天院中芭蕉叶面上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力,小玲同学将一圆柱形水杯置于院中,测得10分钟内杯中雨水上升了15mm ,查询得知,当时雨滴落地速度约为10m /s ,设雨滴撞击芭蕉后无反弹,不计雨滴重力,雨水的密度为1×103kg /m 3,据此估算芭蕉叶面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受力约为 A .0.25N B .0.5NC .1.5ND .2.5N【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由于是估算压强,所以不计雨滴的重力.设雨滴受到支持面的平均作用力为F .设在△t 时间内有质量为△m 的雨水的速度由v =10m/s 减为零.以向上为正方向,对这部分雨水应用动量定理:F △t =0-(-△mv )=△mv .得:F =mvt;设水杯横截面积为S ,对水杯里的雨水,在△t 时间内水面上升△h ,则有:△m =ρS △h ;F =ρSvht.压强为:3322151011010/0.25/1060F h P v N m N m S t ρ-⨯===⨯⨯⨯=⨯,故A 正确,BCD 错误.2.如图所示,粗细均匀的U 形管内装有同种液体,在管口右端用盖板A 密闭,两管内液面的高度差为h ,U 形管中液柱的总长为4h 。现拿去盖板A ,液体开始流动,不计液体内部及液体与管壁间的阻力,则当两液面高度相等时,右侧液面下降的速度是A gh8B 4gh C 2gh D gh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拿去盖板,液体开始运动,当两液面高度相等时,液体的机械能守恒,即可求出右侧液面下降的速度.当两液面高度相等时,右侧高为h 液柱重心下降了1 4h ,液柱的重力势能减小转化为整个液体的动能.设管子的横截面积为S ,液体的密度为ρ.拿去盖板,液体开始运动,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211442hSg h hSv ρρ⋅=,解得8ghv =,A 正确.3.如图所示,水龙头开口处A 的直径d 1=1cm ,A 离地面B 的高度h =75cm ,当水龙头打开时,从A 处流出的水流速度v 1=1m/s ,在空中形成一完整的水流束,则该水流束在地面B 处的截面直径d 2约为(g 取10m/s 2)( )A .0.5cmB .1cmC .2cmD .应大于2cm ,但无法计算 【答案】A 【解析】 【详解】设水在水龙头出口处速度大小为v 1,水流到B 处的速度v 2,则由22212v v gh -=得24m/s v =设极短时间为△t ,在水龙头出口处流出的水的体积为2111π()2dV v t =∆⋅水流B 处的体积为2222π()2d V v t =∆⋅ 由12V V =得20.5cm d =故A 正确。

《雨打芭蕉》 文章解读

《雨打芭蕉》 文章解读

《雨打芭蕉》文章解读雨打芭蕉一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饱含诗意的作品。

通过描绘雨水打在芭蕉叶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本文将从诗歌的意象、艺术手法以及主题等方面对《雨打芭蕉》进行解读。

首先,诗歌的意象是《雨打芭蕉》的核心内容之一。

雨水打在芭蕉叶上,形成了水滴滴落的画面。

这种场景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与大自然的和谐相融合。

诗中的芭蕉叶可以被视为生命的象征,而雨水则象征着沐浴和滋润。

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诗人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和感官效果,使读者产生共鸣。

其次,艺术手法也是《雨打芭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水打在芭蕉叶上的场景。

例如,“雨打芭蕉滴不堪”的表达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雨水滴落下来的情景。

通过这样的修辞手法,诗歌充满了生动感,更加鲜活地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动人。

此外,诗歌的主题是《雨打芭蕉》的核心思想。

通过描绘雨水打在芭蕉叶上的景象,诗人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诗人通过对雨水和芭蕉的对比,表达了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挫折。

尽管人们可能受到外界的打击,但与芭蕉一样,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是无法被破坏的。

因此,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像芭蕉一样顽强生存,乐观向前。

综上所述,《雨打芭蕉》这首诗通过描绘雨水打在芭蕉叶上的景象,以及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赞美大自然和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力量的鼓舞。

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在大自然的激励下,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顽强生存,并展现出自己无尽的力量和潜力。

通过本文对《雨打芭蕉》的解读,相信读者对这首诗的主旨和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这首诗中汲取力量和启示,努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让我们像芭蕉一样顽强生存,乐观向前。

雨打芭蕉:这一意象蕴含了三种美,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咏

雨打芭蕉:这一意象蕴含了三种美,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咏

雨打芭蕉:这一意象蕴含了三种美,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咏芭蕉又名甘蕉、绿天、扇仙等,原产于我国南方地区。

根据古代地理专著《三辅黄图》记载,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从南越国将芭蕉带到北方栽培。

芭蕉,既不名贵,也很容易种植。

但是,芭蕉躯干挺拔,色泽翠绿,叶片硕大而轻盈,形态美丽优雅,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古代园林中经常将芭蕉作为景观植物种植。

雨天,站在窗前檐下,听着雨水滴落在芭蕉叶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聆听一场大自然的天籁音乐会;雨中的芭蕉姿态轻盈雅致,又像在观看一群婀娜美女的长袖曼舞。

自唐代起,“雨打芭蕉”这一自然景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意象,出现在各种文学、书画及音乐作品中。

《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文人墨客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雨打芭蕉”的景象中,变幻出千般妙韵、万种心曲,或空灵、或悲戚、或欢快,创作出了无数动人的艺术作品。

笔者认为,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雨打芭蕉”这一意象蕴含了三种美:一、愁怨之美雨,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意蕴丰富,但其表达更多的是一种愁怨、相思之情。

在寂寥的雨天时,人总会回忆起很多往事,思念远方的亲人。

雨打芭蕉的场景,也很容易让人产生离愁别绪之苦。

绵绵不断的雨水,敲打着厚实的芭蕉叶,一声一声,清脆响亮,就像是一个个追问——远方的你还好吗?时间都去哪里了?何处才是我的归宿?多情善感的文人们,被蕉雨惊梦,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于是化为思念与愁怨,之写出了一首首动人的诗句。

有的是表达闺阁幽怨之情,比如:“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煜《长相思》)“正忆玉浪游荡去,无寻处。

更闻帘外雨潇潇。

滴芭蕉。

”(顾夤《杨柳枝》)“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欧阳修《生查子》)有的是表达羁旅思乡的愁情,比如:“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

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

”(杜牧《芭蕉》)“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

碧纱窗外有芭蕉。

”(晁补之《浣溪沙》)“一声声,一更更。

(物理)物理微元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

(物理)物理微元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

(物理)物理微元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一、微元法解决物理试题1.雨打芭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为估算雨天院中芭蕉叶面上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力,小玲同学将一圆柱形水杯置于院中,测得10分钟内杯中雨水上升了15mm ,查询得知,当时雨滴落地速度约为10m /s ,设雨滴撞击芭蕉后无反弹,不计雨滴重力,雨水的密度为1×103kg /m 3,据此估算芭蕉叶面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受力约为 A .0.25N B .0.5NC .1.5ND .2.5N【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由于是估算压强,所以不计雨滴的重力.设雨滴受到支持面的平均作用力为F .设在△t 时间内有质量为△m 的雨水的速度由v =10m/s 减为零.以向上为正方向,对这部分雨水应用动量定理:F △t =0-(-△mv )=△mv .得:F =mvtV V ;设水杯横截面积为S ,对水杯里的雨水,在△t 时间内水面上升△h ,则有:△m =ρS △h ;F =ρSvhtV V .压强为:3322151011010/0.25/1060F h P v N m N m S t ρ-⨯===⨯⨯⨯=⨯V V ,故A 正确,BCD 错误.2.我国自主研制的绞吸挖泥船“天鲲号”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若某段工作时间内,“天鲲号”的泥泵输出功率恒为4110kW ⨯,排泥量为31.4m /s ,排泥管的横截面积为20.7 m ,则泥泵对排泥管内泥浆的推力为( ) A .6510N ⨯ B .7210N ⨯C .9210N ⨯D .9510N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设排泥的流量为Q ,t 时间内排泥的长度为:1.420.7V Qt x t t S S ==== 输出的功:W Pt =排泥的功:W Fx =输出的功都用于排泥,则解得:6510N F =⨯故A 正确,BCD 错误.3.超强台风“利奇马”在2019年8月10日凌晨在浙江省温岭市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6级,对固定建筑物破坏程度非常大。

雨打芭蕉的典故

雨打芭蕉的典故

雨打芭蕉的典故
一、引言
雨打芭蕉,这个充满诗意的景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深厚的渊源。

它既是一则典故,也是一种文学意象,为广大文人墨客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二、雨打芭蕉的典故来源
据传说,雨打芭蕉的典故起源于东晋时期。

当时,著名文学家谢灵运因贬谪至广州,在一座寺庙中居住。

当地的气候炎热潮湿,雨夜时分,他听到了雨滴敲击芭蕉叶子的声音,由此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此后,雨打芭蕉便成为一种寓意愁思的文学意象。

三、雨打芭蕉的文学意象
雨打芭蕉具有丰富的文学意象。

那雨滴敲击芭蕉叶子的声音,如同悠扬的琴声,传达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意境。

在这种意境中,文人们往往能够抒发内心的忧愁与感慨。

因此,雨打芭蕉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四、雨打芭蕉在诗词中的应用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雨打芭蕉的身影随处可见。

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留得残荷听雨声”;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等。

这些诗词借助雨打芭蕉的意象,表达了诗人们对历史、人生、爱情等方面的感慨。

五、雨打芭蕉对文人墨客的影响
雨打芭蕉作为一则文学典故,对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一种寄托愁思的象征,让文人们在创作中找到了共鸣。

同时,雨打芭蕉也成
为了诗人墨客抒发情感、表达心志的一种方式。

六、结论
总的来说,雨打芭蕉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既是一则寓意丰富的典故,也是一种具有独特美感的文学意象。

雨打芭蕉的典故

雨打芭蕉的典故

雨打芭蕉的典故
摘要:
1.雨打芭蕉的典故来源
2.雨打芭蕉的象征意义
3.雨打芭蕉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
4.雨打芭蕉的启示与应用
正文:
雨打芭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典故,源于《诗经》中的《蓼莪》篇。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夜,诗人听到雨打芭蕉的声音,勾起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后,雨打芭蕉成为表达离愁别绪、思念亲友的象征。

雨打芭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芭蕉叶大而宽,雨滴打在上面声音悠扬,给人以空灵、悠远的感觉。

这种声音在雨夜尤其显得寂静,使人心生感慨。

其次,芭蕉在雨中摇曳,如同在风中摇曳的女子,形象地表现了文人对远方亲友的挂念之情。

在文学艺术中,雨打芭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古代诗词中,许多诗人都以雨打芭蕉为题材,如唐代白居易的《夜雨》、宋代李清照的《夜泊牛渚怀古》等。

在绘画方面,许多画家也将雨打芭蕉作为描绘对象,如清代画家郑燮的《芭蕉图》。

此外,在音乐、戏曲等领域,雨打芭蕉也常常被用作创作灵感。

雨打芭蕉这一典故启示人们,生活中要学会感悟自然界的美好,善于发现身边的诗意。

同时,它也提醒人们珍惜亲友之间的情感,无论身处何地,都要牢记家人和朋友。

《雨打芭蕉》 文章解析

《雨打芭蕉》 文章解析

《雨打芭蕉》文章解析雨打芭蕉——文章解析雨打芭蕉一直以来都是一句被人们广泛引用的成语,形容雨击倒了倾斜的芭蕉叶,寓意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这句成语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一、文学与艺术解析1. 文学意象“雨打芭蕉”作为成语,是在雨天中描绘芭蕉受雨的冲击而不屈的形象。

这一意象通过雨水和芭蕉叶的碰撞相得益彰,形象直观地表达了面对困境时的坚毅与顽强。

2. 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中,雨打芭蕉的情景被广泛描绘,寓意坚持与执着。

艺术家们通过绘画将芭蕉树摇曳的姿态与借助自然力量的形象相结合,反映了人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哲学解析1. 忍耐与坚持雨打芭蕉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是忍耐与坚持。

即使面对困境、逆境和打击,芭蕉也能够顽强地挺立,表现出对命运的抗争和拼搏。

它鼓励人们在遭遇困难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

2. 从容与坚定雨打芭蕉同时也传达了从容与坚定的精神。

芭蕉叶在雨水的冲刷下始终保持自身的坚韧与优雅,不随波逐流。

这种从容与坚定的态度,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困难和变幻时,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坚定。

三、人生解析1. 对待挫折和困境雨打芭蕉教会我们如何对待挫折和困境。

面对逆境时,人们应该像雨打芭蕉一样,不倒、不折,自信而勇敢地面对困难。

2. 内心的力量雨打芭蕉告诉我们内心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外界环境发生不利或不完美的变化时,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改变对待问题的方式,可以找到突破口和解决方案。

结语:雨打芭蕉是一句激励人心的成语,它寓意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和乐观向前的信念。

不论面对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以雨打芭蕉的态度去面对,用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心迎接挑战,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实现自我突破与超越。

这句成语的深远意义是激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用坚韧的精神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2011年9月第3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Journalof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NanjingNormalUniversity Sep.,2011No.3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徐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中唐以来,雨打芭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雨打芭蕉主要是由雨和芭蕉两种元素组成,呈现出声韵,节令,地域等丰富的美感特征.在欣赏吟咏的同时,雨打芭蕉引发了古代文人羁旅,闰怨,闲适等多种情感体验.关键词:雨打芭蕉美感特征情感体验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853(2011)03—079一O5走进烟雨迷蒙的江南,随处可见三两株芭蕉,优雅的身姿引起了无数文人的欣赏与吟咏,芭蕉偏又“多情管定风和雨”(宋张铉《菩萨蛮》),把最美的时光都交给了淅淅沥沥的雨.”种蕉可以邀雨”…’,雨打芭蕉是古人偏爱的听雨方式之一,且”芭蕉声里催诗急”(宋陈棣《骤雨呈质夫兄》),是“诗肠之鼓吹”l(H’,能诱发文人创作冲动,成为寄托情感的载体.据笔者统计,雨打芭蕉意象在唐五代诗词中有26处,宋代诗词中有217处,元明清时期,随着芭蕉种植普遍化和以蕉雨为主题的景观营建,雨打芭蕉意象在诗词文创作中出现得更多了,仅乾隆一人的诗中就有47处雨打芭蕉意象,其中有8篇是专咏之作.雨打芭蕉是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本文略作探讨.一,雨打芭蕉意象的发展与演变芭蕉又名甘蕉,绿天,扇子仙等,汉代就开始了开发利用,《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芭蕉在东晋已经成为文学题材和意象,卞承之(?—4cr7)《甘蕉赞》是芭蕉题材作品的发轫之作,此后谢灵运,沈约,徐搞,庾信等人都描写过芭蕉.但中唐之后雨打芭蕉这一自然景象才引起关注,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岑参的《寻阳七郎中宅即事》:”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黄”是最早关于雨打芭蕉的记载,岑参虽然被称作盛唐诗人,但此诗却作于大历年问.此后,雨打芭蕉意象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韩愈,自居易,王建,杜牧,皮日休,徐凝,李煜等大家名家都描写过雨打芭蕉,其中杜牧的《芭蕉》一诗是咏雨打芭蕉的专题创作,借蕉雨寄托羁旅之思.在中晚唐时期,雨打芭蕉常常作为一个视觉意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上引岑参的诗作,又如何扶《送阆州妓人归老》:”芭蕉半卷西池雨”,王建《逍遥翁亭》:”零落蕉花雨打开”,皆是描写雨中芭蕉摇曳之姿.这一阶段,雨打芭蕉作为视觉意象和作为听觉意象在出现数量上大体相当.宋代雨打芭蕉出现的数量是唐代8倍左右,参与的作家也更多.南宋时期诗词中都出现了雨打芭蕉的专题创作,如万俟咏《长相思》,杨万里《芭蕉雨》,谢翱《芭蕉雨》等.这一阶段雨打芭蕉已基本作为听觉意象出现,并且形成”听蕉”,”蕉窗听雨”等固定的欣赏模式,雨打芭蕉的美感特征和情感意蕴得到深入发掘.唐五代时期文学作品所描写的雨打芭蕉仅仅被当作自然声响,与雨滴梧桐,雨打荷叶等雨声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唐孟浩然的”疏雨滴梧桐”(《省试骐骥长鸣》),徐凝的”更闻寒雨滴芭蕉”(《宿收稿日期:2011一O6—08作者简介:绘波,男,1980年生,安徽寿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中国花卉题材文学与花卉审美文化研究(三期),编号:09ZWD015.①李嘉言《岑诗系年》:”此亦大历二年初至嘉州后作.”《文学遗产增刊》第三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版,第149页.79冽上人房》),描写雨洒落在两种不同的植物叶上所使用的动词都是”滴”,很难区分出二者的异同.进入宋代,雨打芭蕉之美逐渐被细化,美化,音乐美被发现,如苏辙《新种芭蕉》:”萧骚暮雨鸣山乐”,就将蕉雨比作乐声.杨万里《芭蕉雨》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将雨打芭蕉音色的”清更妍”,节奏的抑扬顿挫展现出来.南宋时期还出现了《芭蕉雨》的词牌,”雨打芭蕉”的音乐之美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展现.蕴含的情感也更为丰富,不只是离别相思的悲情,更有喜悦,闲适等情趣.元明清时期,雨打芭蕉意象不再局限于诗词,而是遍及文,赋,散曲,戏剧,小说等文体.文体的丰富为描写雨打芭蕉提供了更为广大的表现空间,如《明文海》收录了李荫的《芭蕉夜雨赋》,运用大量的铺陈排比刻画夜雨芭蕉,极尽描写之能事,对其声音的清浊缓急和所引发的各种情感都有细致的书写.明代着名画家沈周的《听蕉记》兼用描写与议论,状蕉雨之声,体悟听雨之理趣.叙事文学常使用芭蕉夜雨来烘托氛围,抒发感情,戏剧中还出现了明代李文蔚的《芭蕉雨》. 纵观历代文学作品,雨打芭蕉作为意象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作为题材的价值.专咏之作出现时间较晚,数量也较少,而雨打芭蕉意象却广泛的被用来写景抒情,造成了有名句无名篇的现象.有些名句被反复征用,如杜牧《雨》中有两句:”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门外有芭蕉.”宋人晁补之《浣溪沙》化用这两句:”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碧纱窗外有芭蕉.”又如北宋张愈的残句:”生涯自笑惟书在,旋种芭蕉听雨声.”陆游《忆昔》的尾联借用了这两句,只将”书”改作”诗”.二,雨打芭蕉的美感特征雨打芭蕉作为自然景象,主要是由芭蕉和雨所构成,但同时也受季节和地域等外在因素影响,因此雨打芭蕉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美感特征.随着认识的深化和不断的吟咏,雨打芭蕉的声韵美,节令美,地域美得到了细致深刻的发掘和表现,为我们欣赏雨打芭蕉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一)声韵美.”雨打芭蕉”在视觉上有一定的可观性,芭蕉在风雨中摇曳之姿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表现,但相对听觉来说雨打芭蕉的视觉美感比较单调,涉及的作品数量不多.雨打芭蕉的美感主要是诉之于听觉,其声音之美成为文学作品重要的表现对象.中唐之后,雨打芭蕉,桐叶,荷叶等听觉意象成为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这些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阔叶植物.芭蕉叶又是其中最大的,嵇含《南方草木状》日:”(芭蕉)叶长一丈或七八尺,广尺余.”_4J(卷朱弁《风月堂诗话》:”草木叶大者莫大于芭蕉.”J(n蕉叶薄且宽大,表面平整光滑,覆盖有角质,因此雨点打在蕉叶上,声音响亮,节奏清晰,如同鼓点,”芭蕉雨粗,莲花漏续,是有鼓意”_6J(哪”.雨打芭蕉与雨滴梧桐虽然同为雨声,但是蕉雨之声更加响亮,近人沈其光《瓶粟斋诗话》日:”郭频伽诗:’芭蕉不作寻常响,一阵花奴羯鼓催.’此的是蕉雨;又云:’梧桐叶上无多雨,一滴听他又几时.’此的是梧桐雨.”『_’”郭频伽即郭唐,清乾隆嘉庆时期人,他这两句诗分别写芭蕉雨和梧桐雨,细致人微地刻画出二者的区别.朱熹甚至以是否体现雨打芭蕉声音响亮作为评判诗文优劣的标准,《朱子语类》:”举南轩(笔者按:张械)诗云:’卧听急雨打芭蕉.’先生日:’此句不响.’日:’不若作’卧闻急雨到芭蕉’.”I8I(卷一自四黄昏和傍晚时的蕉雨之声更为响亮,“孤灯深夜听芭蕉”(清蔡衍鲲《峡口听雨》),夜色褪去了白天的喧嚣,蕉雨之声更为清晰,最能挑动心弦,成为听蕉雨的最佳时间,以至”古之愁夜雨者,多以蕉叶为辞”J(聊. 响亮悦耳的蕉雨之声并不单调,而是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沈周《听蕉记》:”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笔者按:忒,差别).”雨声的大小疏密等客观条件不同,加上蕉叶”大而虚”,声音也相应不同,因此给人多种审美感受.其一,”草木一般雨,芭蕉声最多”(宋王十朋《芭蕉》).陆游也感叹:”芭蕉正得雨声多”(《秋兴三首》其二),诗歌中常用”多”字状雨之声.”声多”即是响亮,稠密,铿锵有力,听上去清脆爽朗犹如金石:”夜来雨打叶,惊闻金石响.”(明李梦阳《蕉石亭》)“金石垮锵听未休.”(明赵完璧《蕉声》)其二,”窗外芭蕉,数点黄昏雨”(杜安世《凤栖梧》).疏雨洒落蕉叶之上,其声似断还续,似续还断.点点,数点,点滴,滴滴,声声,几声等量词,萧萧,零零等象声词常常被用来形容和限定蕉雨之声,声音稀疏但又不绝于耳,缅渺悠远,如同流动的心绪,如丝的哀愁,似有似无.其三,”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杨万里《芭蕉雨》).蕉雨时而大,时而小,时而疏,时而密,”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杨万里《芭蕉雨》),80如同一曲优美的丝竹乐.明林鸿《赋得芭蕉雨》对蕉雨的音乐之美也有着生动的描写:”簌簌江城古梅落,征音羽音是耶非,嘈嘈切切鸣天机,碎若珠玑落寒玉,清如素指调金徽.”雨打芭蕉的音乐之美,用文字表达还是难以穷形尽相,南宋期间产生的《芭蕉雨》词调今已不传,但是古筝曲《蕉窗夜雨》和广东丝竹民乐《雨打芭蕉》,曲调优美凄切,广为流传.其四,”窗外芭蕉雨,檐前蟋蟀声”(宋释宗泐《秋夜》).蕉雨之声常常与同样清旷幽深的蟋蟀声组合出现,如:”芭蕉叶上雨催凉,蟋蟀声中夜渐长.”(陆游《雨夕焚香》)”空阶鸣蟋蟀,寒雨滴芭蕉.”(宋释智圆《秋晚客舍寄故山友僧》)这种组合极为常见.”惟闻绕砌虫声,和此惨淡音”(清黄图璐《芭蕉夜雨》),蟋蟀之声凄切,与蕉雨形成清绝的二重奏.(二)时令美.芭蕉生长期较长,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从暮春至晚秋皆茂盛,福建广州等地更是四季常青,因此雨打芭蕉欣赏周期颇长.不同季节,雨打芭蕉展现出的美感也是不同的.春夏两季是芭蕉生长的旺盛期,古人有”一日之计种蕉”之说,雨中芭蕉更是生机盎然,如:”蕉叶卷舒雨,鸠声问答春.”(宋真山民《春行》)”空斋数点黄梅雨,添得芭蕉绿满庭.”(宋吕徽之《夏景》)”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宋汪藻《即事二首》其一)甘霖滋润的蕉叶迅速从心中抽出舒展开来,浓绿逼人,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秋雨芭蕉则呈现出凄清萧肃之美.秋雨芭蕉具有秋天物候特征,”芭蕉急雨作秋声”(宋张扩《博古堂》),听窗外点滴蕉雨之声,知秋之降至;”络纬独知秋色晚,芭蕉添得雨声多”(宋周紫芝《雨后顿有秋意得小诗四绝》其二),听雨打芭蕉顿觉秋意袭人.宋赵彦镗《秋声》:”纷纷败叶扑西风,呖呖征鸿度碧空.咿咿菱歌烟暝外,丁丁衣杵月明中.潇潇细滴蕉窗雨,唧唧悲鸣草砌蛩……”诗中列举出各种秋之声,潇潇蕉雨声就是其一.秋在我国文化中不仅是指代一个季节,而且具有深广的文化含义和丰富的美学特征.宋玉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欧阳修日:”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声赋》)秋表现为萧肃,苍凉,凄清,孤寒,幽冷的美学风味,蕉雨作为秋天的一种标志性风物,其神韵演绎着秋的文化与韵致.”忽闻声淅沥,自觉气潇森”(明余翔《芭蕉雨》),蕉雨也具有秋天所包含的某些美感特征,呈现着凄冷,幽寒,清峻之美.而最能体现这种美感的是秋夜蕉雨,如:”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煜《长相思》)”数叶芭蕉数叶秋,灯长雨久不眠愁.”(宋方菊田《芭蕉》)”梦回蕉叶上,残雨几番鸣.”(宋蒋廷玉《秋意》)”空阶夜滴秋宵雨,雨人芭蕉动窗户.”(宋曹勋《夜坐吟》)诗文中描写秋夜蕉雨的例子还有很多.夜色笼罩,听觉成为可以穿越黑暗的感知方式,寂静中,雨之声更为清晰,产生点点滴滴如同滴在心头之感.夜晚又延伸出灯意象:”幽人听尽芭蕉雨,独与青灯话此心.”(陆游《雨夜》)”数叶芭蕉数叶秋,灯长雨久不眠愁.”(宋方岳《芭蕉》)昏黄幽暗的光线,冷清凄切的蕉雨声,夜深难眠的抒情主人公,三者构成了一幅”秋夜听蕉图”.(三)地域美.芭蕉是热带植物,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岭南地区最为繁多茂盛,芭蕉中的耐寒品种在淮河以北,甚至黄河以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因此雨打芭蕉存在的地域极其辽阔.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雨打芭蕉是江南水乡典型的风物.明李东阳的一首题名很长的七律中有两句:”蓟北秋风歌扶杜,江南夜雨听芭蕉.”(《得李秋官……》)这两句诗对偶精炼工整,将北方和江南的两组名物相对,展现了南北风光之差异.”杖杜”用了诗经中的典故,《诗经?唐风?杖杜》日:”有干大之杜,其叶渭渭.……有杖之杜,其叶菁菁.”朱熹《诗集传》日:”干大,特也.杜,赤棠也.”唐风乃今山西省中南部太原一带的民歌,赤棠也主要生长在黄河流域,”秋杜”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特征.夜雨芭蕉被作为江南的典型风物和”杖杜”相对.人们有时候即使在北方闻蕉雨,也会联想到江南.清人查揆聆听”京华”居所的芭蕉夜雨,情不自禁的想起:”芭蕉叶长雨声大,江南只在栏杆外.”①(《小秀野草堂卷为顾水部题》)雨打芭蕉也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的江南景色,如:宋洪适《虞美人》:”芭蕉滴滴窗前雨,望断江南路.”明顾磷《寄题俞鲁用分绿轩》:”江南五月百草长,芭蕉绕檐十尺强……郡斋秉烛为君吟萧萧一夜闻秋雨.”《诗人玉屑》论促句法所引诗歌:”江南秋色推烦暑,夜来一枕芭蕉雨,家在江南白鸥浦.”【l0_’’①诗中有”才到京华苦忆归,朝参懒后疏冠带”,可知作于清朝首都北京.81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说起江南,总是让人想起小桥流水,山明水秀,烟雨迷蒙,”江南越来越成了一道诗意的空问,其自然风光和人文氛围中洋溢着清秀,空灵,温柔,婉雅的美感”.芭蕉雨本身所具有的柔美,轻盈,清婉的风味比较能体现江南的美学特点,在人们的审美经验中,雨打芭蕉是属于江南的.明清之际,江南园林多有蕉雨轩,蕉雨书屋等建筑,雨打芭蕉是江南园林常见的景观设计.计成《园冶?园说》日:”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计成所描绘的正是江南园林极为代表性的景观,”是晚明江南文人闲适,艺术生活的真实写照”l1J(.蕉雨常常和极具江南特色的柳风,柳烟一同构建了江南水乡清雅明丽的风情,如:”疏雨听芭蕉.梦魂遥.惆怅柳烟何处.”(宋刘光祖《昭君怨》)”杨柳斜风力弱,芭蕉击雨声寒.”(宋释正觉《偶成示众》)”杨柳春风垂地影,芭蕉夜雨隔窗声.”(宋晁公迦《官舍》)”雨里芭蕉风外杨.”(清朱彝尊《曝书亭偶然作九首》其三)或者和另一江南水乡代表——荷联咏,”烟浓共拂芭蕉雨,浪细双游菡萏风.”(皮日休《鸳鸯二首》其二)”芰荷香里散秋风,芭蕉叶上呜秋雨.”(宋石孝友《踏莎行》)其景其境清新明媚,细致幽婉,读来宛然身在江南.三,雨打芭蕉意象的情感意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雨打芭蕉引发了文人们丰富的感受与情趣.雨打芭蕉是雨景之一,蕴含的情感基本是属于”喜雨,苦雨,爱恋的三种基本情感模式”[1](P),但蕉雨是特定情境中的雨景,情感指向更为明确,主要体现为:羁旅思乡,闺怨相思,闲适情趣.(一)”小窗一夜芭蕉雨,倦客十年桑梓心”——羁旅思乡雨意象的羁旅思乡情感意蕴可以追溯到《诗经》,如《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东山》:”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隋唐之后,文人多有漫游,出仕,贬谪等经历,背井离乡之际,雨打芭蕉便成了羁旅思乡之情的发酵剂.羁旅愁思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思乡.”客思雨中深”(陈与义《雨思》),客居他乡,在夜深人静,窗外淅淅沥沥的蕉雨激起的家园之思让人难以人眠,如杜牧《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的故乡梦.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寄居江南,对羁旅之苦有着深刻的体验,”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点点滴滴之声道尽了”北人”客居异乡的无限愁思.蕉雨之声还被用来形容这种愁思的程度,”空阶滴沥肠堪断,更向芭蕉叶上听”(宋张蜾《夜雨有作》),蕉雨比”空阶滴沥”之声让人更觉断肠.或用来表现愁思浓度,”人问孤舟多少恨,五更寒雨报芭蕉”(宋白玉蟾《泊头场刘家壁》).其二,孤独.客居他乡,寂寞孤独之情最让人煎熬.”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杜牧《秋雨》),孤独的烦闷又无处排解,只能”关心多少事,一一付芭蕉”(宋俞德邻《客中雨》),又或者“幽人听尽芭蕉雨,独与青灯话此心”(陆游《雨夜》),夜雨芭蕉,其境过清,让人更觉形影相吊.(二)”谢他窗外芭蕉雨,叶叶声声伴别离”——闺怨相思“芭蕉送雨颠风,最能挑人离索.”lI儿卷二’蕉雨哀婉凄迷的氛围常常触发闺阁幽怨之隋.曹勋《夜坐吟》:“空阶夜滴秋宵雨,雨人芭蕉动窗户.佳人愁绝坐幽闺,良人万里勤征戍.”蕉雨惊梦,无法入睡,转而思念,伤感,成为诗词中写闺怨的常见模式,如明孙黄《闺怨》:”夜雨偏伤独睡情,芭蕉点点助寒声.分明隔着窗儿纸,直向心头滴到明.”蕉雨悲凉之声激起内心的愁怨,雨泪同滴,一夜无眠.又如胡仲参《闺中词》:”听尽芭蕉雨,愁人夜不眠.凭谁将此意,为妾到郎边.”蕉雨之声则引起对”情郎”的无限思念.有时又是引发来去无端的闺怨情怀,如陆游妾《卜算子》:”只知眉上愁,不知愁来路.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雨打芭蕉将不可言说的离情别绪形象再现,如万俟咏《长相思》”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一声声,一更更显示蕉雨之声的单调,重复,是”无限情”的物化,”空阶滴到明”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正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嘣’又如:”正玉郎游荡去,无寻出.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顾复《杨柳枝》)”今宵魂梦知何处.翠竹芭蕉,又下黄昏雨.”(李石《醉落魄》)皆是将无形相思和惆怅化作绵绵不尽的蕉雨之声.(三)”阶前落叶无人扫满院芭蕉听雨眠”——闲适情趣如前所述,雨打芭蕉触发的情感常常具有悲情色彩,多与离别相思相关联.但蕉雨也有自然恬淡的82一面,如韩愈《山石》:”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空山新雨,空气清新,盛开的栀子花散发着幽香,浓翠硕大的蕉叶在雨中弹奏着优美的乐曲,沁人心脾.梁清标自题《蕉林书屋读书图》日:”人在西窗清似水,最堪听处有芭蕉.”蕉窗听雨也是赏心乐事.因此,雨打芭蕉也能让人产生清新愉悦之感,寄托优雅闲适的情感体验.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下雨能让人们停止田间劳作,享受休闲时光,就连文人士大夫也可”偷得浮生半日闲”,如宋代大儒张械《偶作》:”世情易变如云叶,官事无穷类海潮.退食北窗凉意满,卧听急雨打芭蕉.”清新淋漓的蕉雨让诗人获得片刻的闲暇,更让心灵从”世情”,”官事”的压抑中释放出来.听蕉雨成为文人闲适自得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如张耒《四月二十三日昼睡起》:”幽人睡足芭蕉雨,独岸纶巾几案凉.谁和熏风来殿阁,不知陋巷有羲皇.”李洪《偶书》:”世事悠悠莫问天,一觞且醉酒中贤.阶前落叶无人扫,满院芭蕉听雨眠.”听蕉雨还是一件雅事,文人兴建”蕉雨书屋”,”蕉雨山房”作为自己读书之所,”凄风苦雨之夜,拥寒灯读书,时闻纸窗外芭蕉淅沥作声,亦殊有致.”¨听蕉雨甚至是文人”诗书耕读”雅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方岳《过李季子丈》:”春晚有诗供杖屦,日长无事乐锄耕.家风终与常人别,只听芭蕉滴雨声.”听蕉雨还可以体悟禅理,超脱尘俗,身心两忘,如徐凝《宿冽上人房》:”觉后始知身是梦,更觉寒雨滴芭蕉.”僧人皎然《山雨》:”风回雨定芭蕉湿,一滴时时人昼禅.”在寂静中点滴蕉雨和空无的心境相契合,超然物外.雨打芭蕉在中唐之际进人人们的审美视野,成为重要的文学意象,正适应了盛唐之后文人偏于内敛,凄婉的文化心态.长时间的审美观照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古人对雨打芭蕉的声韵美,地域美,节令美进行了深入的拓掘,展现了文化记忆中雨打芭蕉的美感和神韵.雨打芭蕉所蕴含的情感底蕴有阴柔哀婉,也有清新愉悦,正所谓”欢愉之词难好,而愁苦之词易工”,雨打芭蕉意象所承载的”愁苦”要远远多于”欢愉”,雨打芭蕉意象皆是特定境遇中主客体契合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的审美心理和文化心态.随着雨打芭蕉意象的文化积淀越为深厚,逐渐定格为具有丰厚意蕴的民族文化符号.参考文献:[1]涨潮.幽梦影[A].程不识.明清清言小品[c].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2]吴从先.小窗自纪[A].程不识.明清清言小品[c].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3]何清谷校注.三辅黄图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4]嵇含.南方草木状[M](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5]朱弁.风月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6]朱锡绶.幽梦续影》[A].程不识.明清清言小品》[c].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7]沈其光.瓶粟斋诗话》[A].民国诗话丛编?三编[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9]黎锦德.来子语类[Mj(卷一百四十).文渊阁四库本.[9]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卷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O]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11]程杰.杏花春雨江南”的审美意蕴与历史渊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3).[12]张薇.《因台》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付道斌.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4]施绍莘.秋水庵花影集[M](卷二).明末刻本.[15]吴乔.围炉诗话[A].郭绍虞.清诗话续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6]谢肇j;}4.五杂俎[M](卷十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启煜TheImageof”Raindrops’PatteringontheBananaLeaves”inAncientLiteratur eXuboAbstract:SincethemiddleperiodoftheTangDynasty.”raindrops’patteringont hebananaleaves’’has becomeanimportantlyricimageinourancientliterature.Thisimageiscompose dofthetwoelements:rainandbananatrees,demonstratingrichaestheticfeaturesintermsofrhythm.seasonandregions.Whenehant—ingthepoemswiththisimage,variousemotionalexperiencesofancient1iterati havebeenaroused.suchas travelingtoandstayinginastrangeland,boudoirrepinings, andbeingleisurelyandcomfo~able.etc.Ke ywords:raindrops’patteringonthebananaleaves;aestheticfeatures;emotio nalexperiences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