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渔翁”意象诗词欣赏

合集下载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请概括这个场景)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之意在鱼吗?)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夜晚靠着西山岩石歇息,天亮后他汲取湘水燃起楚竹。

日出烟消忽然不见他的人影,只听得摇橹歌声从绿水飞出。

回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直下,山上白云漫无目的飘游追逐。

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望江南李纲江上雪,独立钓渔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注意:描写渔翁的形象,是为了突出其贫寒吗?)“欢笑有儿童”——怡然自乐“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函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后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飞花令,含有渔翁的诗句,你知道多少?

飞花令,含有渔翁的诗句,你知道多少?

飞花令,含有渔翁的诗句,你知道多少?2020-07-13 09:17中国以农业立国,渔樵耕读显得尤为重要。

渔翁和垂钓的场景被历代诗人刻画的栩栩如生,这种寄情于山水之间,同样也成为重要的文化标志和印记。

那么,含有渔翁的诗句,你知道多少呢?倚蓬小立拂征衣,沙上渔翁理钓丝。

——宋·白玉蟾《偶成》孤舟每为寻诗出,输与渔翁醉不醒。

——宋·陆游《泛舟》会将一副寒蓑笠,来与渔翁作往还。

——唐·罗隐《西塞山》渔翁溪畔笑收网,鱼亦不知钩有麝。

——宋·白玉蟾《咏雪于清虚堂火阁》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

——宋·陆游《蓼花》此时检点诸名士,却是渔翁无姓名。

——唐·方干《陪王大夫泛湖》渔翁持鱼叩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

——宋·陆游《渔浦》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

——唐·杜荀鹤《舟行即事》渔翁那会我,傲兀苇边行。

——唐·齐己《湘中感怀》渔翁闲自乐,樵客纷多虑。

——唐·宋昱《晓次荆江》夜深月落无人知,江上渔翁空网撒。

——宋·白玉蟾《悲秋辞》闲寻渭曲渔翁引,醉上莲峰道士扶。

——唐·吕岩《七言》渔翁偶相遇,疑是武陵人。

——宋·陆游《寓叹》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唐·郑谷《鹭鸶》渔翁江上佩笭箵,一卷新传范蠡经。

——宋·陆游《湖塘夜归》渔翁以为妖,举块投其咽。

——唐·刘禹锡《有獭吟》渔翁知未达,相顾不开颜。

——唐·许棠《东归次采石江》荷笠渔翁古,穿篱守犬狞。

——唐·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无奈闲门外,渔翁夜夜歌。

——唐·刘长卿《使回次杨柳过元八所居》宛然鱍鱍巢青藻,渔翁未钓先吹火。

——宋·白玉蟾《赠画鱼者》不及东溪月,渔翁夜往还。

——唐·卢纶《落第后归终南别业》泥滓云霄至悬阔,渔翁不合见公卿。

——唐·方干《献浙东王大夫二首》一叶扁舟归去来,渔翁放棹倚芦荻。

描写渔夫生活的诗

描写渔夫生活的诗

描写渔夫生活的诗1、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翻译】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出处】《渔翁》唐代:柳宗元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译】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出处】《江雪》唐代:柳宗元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出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4、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翻译】一位老者坐在矶头上垂钓,湖里的水上飘浮桃花缓缓流去。

【出处】《戏题湖上》唐代:常建5、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翻译】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出处】《江上渔者》宋代:范仲淹6、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出处】《浣溪沙·渔父》宋代:苏轼7、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译】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

【出处】《渔父》唐代:张志和8、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翻译】潮生时泛船出去打鱼,潮平时摆船靠岸系缆,潮落时高唱渔歌归家。

【出处】《鹊桥仙·一竿风月》宋代:陆游9、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翻译】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出处】《沉醉东风·渔夫》元代:白朴10、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翻译】一半的烟雾一半的雨滴呈现在那溪水桥旁,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出处】《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宋代:黄庭坚。

《渔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翁》原文、翻译及赏析在这首诗中,那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作者自况的意味。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渔翁》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渔翁唐代: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渔翁晚上停船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旭日初升,云雾散尽四周悄然无声,渔翁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注释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销:消散。

亦可作“消”。

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创作背景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是在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作。

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赏析此篇作于永州(治今湖南永州)。

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

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

宋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的艺术特色。

【高中古诗词阅读】《渔翁》赏析

【高中古诗词阅读】《渔翁》赏析

【高中古诗词阅读】《渔翁》赏析《渔翁》赏析《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 , 晓汲清湘燃楚竹 . 烟销日出不见人 , 唉乃一声山水绿 . 回看天际下中流 , 岩上无心云相逐 . 【注释】① 西岩:即西山,在今湖南零陵《渔翁》赏析《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释】①西岩:即西山,在今湖南零陵西湘江外。

②汲:取水。

③湘:湘江。

④楚:西山古属楚地。

⑤销:消散。

⑥?乃:摇橹声。

唐代湘中有棹歌《?乃曲》。

⑦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译文】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撸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赏析】唐代永贞间,柳宗元参与了王叔文政治集团的改革,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处湘南一隅,司马又是个闲职,不得过问吏治,因此柳宗元一直心情抑郁,无奈之时,他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聊遣愁怀.因此这一时期,柳宗元写出了许多极为优秀的山水游记和山水诗 ,《渔翁》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诗起句较平,可第二句却造语清奇.渔翁清晨起来,打水生火来做饭,这本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是诗人用的"清湘","楚竹"这两个意象却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清澈的湘江水,楚地的斑竹枝,本来已经积淀了许多浪漫的神话传说和高洁美好的情感 ,这"汲清湘","燃楚竹"的生活又显出一种远离污浊的尘世,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融合为一的情趣.同时清湘","楚竹"的音调一清朗,一拗顿,搭配得和谐巧妙,增加了诗的音乐美。

晨起江面常有水雾迷蒙,生火之时也自然会有炊烟缭绕,那老渔翁的形象在水雾炊烟中一直朦朦胧胧 ,看不真切.等到"烟销日出"之时本来该清楚地看到老渔翁了,谁知却不见踪影,让人不仅纳罕老渔翁哪里去了忽然间一声桨声唉乃 ,放眼望去,面前是一片青绿的山水.这桨声唉乃和青山绿水本来是没有什么关联的,可这唉乃的桨声打破了山水的清寂,给那绿色中注入了生活的气息;而在这山水的绿意中,那单调的桨声也不知不觉中变得悦耳怡情了.正是这无关联的组合,才使诗显出了这样的奇趣.结尾的两句,写江流滚滚,白云悠悠,更显出一种平淡悠远的意境,而那就是老渔翁心态的写照。

《渔翁》唐诗鉴赏

《渔翁》唐诗鉴赏

《渔翁》唐诗鉴赏《渔翁》唐诗鉴赏《渔翁》唐诗鉴赏1《渔翁》唐代: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译文渔翁晚上停船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旭日初升,云雾散尽四周悄然无声,渔翁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渔翁》注释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销:消散。

亦可作“消”。

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渔翁》创作背景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是在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作。

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渔翁》赏析此篇作于永州(治今湖南永州)。

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

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

宋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的艺术特色。

此篇入选于《唐诗三百首》。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开头两句是说,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文人的“渔夫”梦,之意不在鱼

文人的“渔夫”梦,之意不在鱼

文人的“渔夫”梦,之意不在鱼他一蓑烟雨,一竿风月,与桃花为邻,以鸥鸟为侣。

摇橹清歌,他自沉醉青山绿水,任南北东西逍遥游赏。

他一壶清酒,一叶扁舟,醉看浮生事,傲杀万户侯。

酒醒还醉,他却洞见宇宙天地,载日月星辉不系而眠。

在传统古诗词的世界里,他是栖身林泉的隐者、超然洒脱的高士,是历代文人吟咏不休的典型意象。

千百年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渔父。

渔,是其维持生计之业;父,是世人对他们的雅称,表达敬老尊贤之意。

渔父的生活方式和处世之道,代表了传统的隐逸文化,是古代文人追求身心自由、探索生命真谛的哲学。

无论在庙堂之高,抑或江湖之远,文人们总在仕与隐、入世与出世、兼济与独善之间徘徊,渔父之“象”,成为他们寄情山水、净化心灵的寄托,甚至是终生理想。

渔父从何而来?渔父的形象历史悠久,从他名垂青史那时起,就是智慧贤德、宁静淡泊的典范。

周朝开国元老姜子牙,以耄耋之高龄,垂钓于渭河之滨。

他的钓钩笔直,不设鱼饵,且离水面三尺高,语人曰:“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果然,他遇到了外出狩猎的西伯侯姬昌,辅佐明君,开创灭商兴周的功绩。

战国先哲庄子,为了追寻“逍遥游”之境界,辞去小吏官职,在濮水之滨垂钓自乐。

面对楚王的求贤令,庄子持竿不顾,以泥涂之龟自喻,说道:“吾将曳尾于涂中。

”他甘守清苦贫困,做一只随意曳尾的神龟,也不愿被俗世名利所累。

姜子牙和庄子的垂钓之举,恰恰代表了文人对隐逸的两种态度。

一是为仕而隐,以韬光养晦的姿态观察天下大势,一旦时机成熟,便是风云际会,一飞冲天。

二是真心归隐,以安贫乐道的精神蔑视浮名微利,或是与世推移,保全自身,或是问道修行,清净自守。

还有一类无名渔父,他们来去无迹,逍遥无碍,和先贤清谈,暗藏机锋,隐喻自然大道。

《庄子‧渔父》篇中,孔子于杏坛鼓弦而歌,须发皆白的渔人,向他论述一番“苦心劳形以危其真”的道理。

《楚辞‧渔父》诗中,渔父遇见了失魂落魄、行吟泽畔的屈原,高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翁(柳宗元)原文及赏析

渔翁(柳宗元)原文及赏析

渔翁(柳宗元)原文及赏析渔翁(柳宗元)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烟花古木月明中。

白鸟窥人夜泊秦,渡头香径独归去。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赏析:《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中以借景抒怀的方式,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的生活状态的反差,表达了智者无欲无求的境界,寄托了作者对于现实的批判与思考。

诗的开篇写到了“塞下秋来风景异”,通过描绘秋天的大自然景色,直接表明了新的季节的到来,同时也暗示了一种新的变化即将发生。

接着,描述了雁飞南归的壮观景象,表现了雁鸟对于自然环境的敏感和顺应。

这一描写,展示了生命的转换和物候的变化。

随后,诗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运用了夸张和对比手法,通过描绘战乱的背景环境,刻画了烽火连天,乱世动荡的景象,强烈的对比使得主旨更为突出。

下半部分,则通过写饮酒、观花、钓鱼,再到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公超脱世俗的心态。

其中,“浊酒一杯家万里”凭借短短七个字,抒发出主人公对家的思念之情,展示了离乡背井、异乡漂泊的苦涩。

而“白鸟窥人夜泊秦,渡头香径独归去”,则表达了主人公喜欢独自沉思、享受自然的宁静,体现了他追求内心自由的追求。

最后两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则通过古迹的描述,再次表达了柳宗元对于时代变迁和物质流转的思考。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中的古迹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反映了王朝更替、社会变迁的历史沧桑感。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述不同季节的变化和特征,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

诗中所表达的对社会现象和个体生命的深度思考,使得这首诗成为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柳宗元文学成就的代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渔翁”意象诗词欣赏“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意象便是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它是人类主体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具象显现。

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翻飞在花丛,在草间,在泥沙的浅黄的路上/在静寂而又炎热的阳光中……/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体与璀璨的颜色伏贴在雪白的纸上。

”这是对诗歌意象的形象概括。

有了“人”、“桂花”“月”、“鸟”、“涧”等意象,于是便有了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静谧恬然;有了“月”和“江”的组合,于是才有了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和深沉的宇宙意识。

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我们才会有深挚的审美情感;对意象没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体会,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也必然是模糊的,从而审美情感也是肤浅的。

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完整领略到诗歌的美。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注意对意象的分析,诗歌教学才能做到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渔翁之源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

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

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二、渔翁的主要意象【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诗经》中说,“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

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虽然那时垂钓大概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岂不尔思”似乎已隐含了某种朦胧的情趣,这大概就是渔父的雏形。

吕尚,《汉书·艺文志》列在道家类,班固注称在为“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

《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吕氏春秋·谨听》称“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

而自庄屈之后,即使仍然有人以打鱼谋生,但在文人笔下,却没有了谋生之苦,而是多了闲雅情趣。

“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

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

”(元胡绍开《沈醉东风》)“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清王士祯《真州绝句》)因为庄屈二人所创立的渔父意象在前,所以即使诗句中所描述的是真实的渔樵生活,作者也已在其中寄寓了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失意的寄托】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评析】: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

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

“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简析】:这首诗是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色彩和动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想。

【孤寂的独唱】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评析】: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伺机的等待】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评析】:这是一首“干禄”诗。

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

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

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

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逍遥的自得】赠渔翁罗隐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

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

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

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渌水知。

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两个有才的被合称“三罗”。

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

在考场上屡战屡败,罗隐对嫉妒他才学的考场也厌烦了,他离开长安到别处暂且谋生,逍遥自在。

【隐逸的闲趣】杂歌谣辞•渔父歌张志和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号玄真子。

肃宗时,合待诏翰林,才高志洁,不谐于时,后坐罪南浦尉。

赦还,乃泛游江湖,号烟波钓徒。

西塞山是张志和恬淡人生的生动象征,也是人与自然相互寻找并相互感化交融的典型事例。

在外人看来这种结合纯属天成,其实却有着更深的背景。

他的父亲张朝真,这是一位谦谦长者与著作家,喜好药石、长生之术,尽一生努力为《易经》作注。

而他的哥哥张鹤龄更是一位虔诚的道家弟子。

在这种浓重的宗教气息中长大的张志和即使对功名官爵也有着与常人相同的兴趣,但他对生命以及灵魂的认识比之他的同时代人却要深刻得多。

现在还不清楚他十六岁那年以什么得到了肃宗的宠爱?也不清楚他突然离开湖州的日期以及为何要匆匆而去,甚至不向主人辞行。

【无奈的悠闲】垂钓白居易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

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

【超凡的追求】渔父岑参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

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

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

竿头钓丝长丈馀,鼓枻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

少时读书于嵩山,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后赴安西高仙芝幕掌书记,复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职。

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

肃宗朝拜右补阙。

长安收复后,转起居舍人,以上书指斥权佞,出为虢州长史。

代宗朝入蜀,两任嘉州刺史。

罢官后客居成都。

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

因而成了边塞诗派的代表。

后游京洛河朔,隐居终南别业。

【绝尘的情趣】渔父杜牧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

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

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

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

王维的诗,保留下来的有四百多首,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这些诗艺术成就很高。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由于叛乱中受牵连,政治上遭挫折,就日趋消沉,在佛教和山水中寻找寄托,诗歌格调也显得比较低沉、冷漠。

【酸楚的选择】鹧鸪天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

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渺,舻呕哑。

酒如清露鮓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鹊桥仙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这些诗句词篇或委婉含蓄,清新质朴,或旷达洒脱,浑成天然,足见“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历久不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