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诗算有“意境”——中国古典诗词赏析(三)

合集下载

古代诗词十首赏析

古代诗词十首赏析

古代诗词十首赏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古代文人的思想与艺术境界。

下面我将给大家分享十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词赏析。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在异地思念故乡的情绪。

诗语清新简约,构思精辟、形象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猿啸哀、鸟飞回”之辞表达了浓郁的山水情思,通过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历史的厚重和深刻的哲学意蕴。

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首诗以江河、月光为素材,以流畅的文辞、瑰丽的想象,抒发了作者丰富而多情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不可克服的人生困境的感慨和深切的情感。

4、《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以草原为背景,通过对流动沧桑的草原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思考和对时光无情的渴望及与人别离的感慨。

5、《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诗以豪放为主题,在狂热而激情的语言中表现了作者的豪气和对生命的热爱。

其中“君不见”一句说得深入、直观,给人留下深刻、响亮而静穆的印象。

6、《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以寒夜之江中小舫停泊枫桥,借景叙情,达到动人心弦、意犹未尽的效果,描写苦中寻乐,以平淡而含蓄的语言,展示了古人清新脱俗的文化品位,同时也传达出中国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清贫、淡泊的追求。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前言我国古代诗歌光辉灿烂,诗歌创作以及诗学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今学习古典诗词及其诗学理论已经蔚然成风。

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的提问:怎样评价一首诗的优劣、高下?用什么来做评判的标准?我怎样才能写好一首诗不那么直白?如何使我写的诗有诗味,使人愿意咀嚼,愈咀嚼愈有味道?这些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喜爱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以为,诗歌的层次结构是诗歌通过言语的组合,以营构意象,通过意象和意象群的营构以创造整体的艺术世界。

(意境)那么,分析一首诗歌,我们就可以分为,由表及里三个层面:一·言语——二·意象及意象群——三·意境(整体艺术世界)来进行鉴赏。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每一个层面都提出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的高境界、高标准的诗美追求。

我国聪慧的古代前辈,从丰富的汉语词汇中拈出:“气”、“神”、“韵”、“境”、“味”等词,作为我国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范畴。

并以此来衡量诗歌优劣、高下、精粗、文野。

在言语层面,提出整首诗的“气”的灌注;在意象及意象群层面提出神、韵;在诗的意境(整体艺术世界)层面提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味。

下面我们从我国古典诗学所追求的诗美的极致这一角度结合具体诗例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一.为什么说写诗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在言语层面,一首诗不应该是一些词语的堆砌,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

我国古典诗学中有许多关于“气”的论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唐朝韩愈继承了曹丕的说法,他提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由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诩书》)他的意思是说,在文章的言语的运用,要依赖“气”的浮力,气是根本的。

古代诗歌鉴赏意境大全

古代诗歌鉴赏意境大全

古代诗歌鉴赏意境大全1. 唐诗意境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之一,其诗歌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精妙的意境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唐诗意境示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之涣《登鹳雀楼》- 春江花月夜,穿越千年人未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山色空翠微,云间野径迷。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 宋词意境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时期,其代表性作品之一就是宋词。

宋词以其婉约的风格和深邃的意境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宋词意境示例:- 泪到眉头尽是春。

——李清照《如梦令》-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无晴野水长天白。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3. 元曲意境元曲是中国古代戏剧形式之一,其以其抒情的曲调和细腻的描写而备受喜爱。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元曲意境示例:- 江河水清,菊花黄。

——关汉卿《汉宫秋》- 世间此意无人想。

——郑光祖《南柯一梦·移家别》- 古井无波平,沙塔一声倒。

——郑光祖《拜师》4. 先秦诗经意境先秦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之一,其以其质朴的风格和丰富的意境赢得了文学界的赞誉。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先秦诗经意境示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采薇》- 天作高山以临北海。

——《北方有佳人》- 列子往寇,岂不尔思?——《螽斯》以上是一些古代诗歌中的意境示例,展示了古代诗歌作品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意象。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请注意,以上摘录的内容仅为示例,具体的古代诗歌意境鉴赏还需要详细学习和理解。

情景之美诗词意境鉴赏

情景之美诗词意境鉴赏

情景之美诗词意境鉴赏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古人对美的赞美和追求。

其中,有一类诗词以情景之美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风光、人物动态和各种景物,展现出一种唯美的意境。

这种意境不仅仅是外在的美丽,更是一种内心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通过鉴赏几首情景之美诗词,领略其中蕴含的意境之美。

【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杜甫的《静夜思》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窗外的明月为背景,描述了诗人在夜晚时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在这首诗的意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明亮而清冷的夜晚,以及杜甫对于故乡的浓浓思恋。

诗词中的情景之美通过简练而优美的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带来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代文学家王之涣以登上鹳雀楼为情境,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叹,同时也传递了对人生追求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河弯曲的河道、壮丽的山色和悠远的天空,勾勒出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

同时,王之涣以登高俯瞰的视角,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

整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搭配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一种旷远高远的情景之美。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茫茫,一眼望不尽的大草原,给人以无垠、广袤的感觉。

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正是以这样的景象作为背景,抒发了对大草原的深情厚意。

诗词以一年四季草木的枯荣为线索,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草木的坚韧。

虽然火焰可以烧尽一切,但春风吹来,生命又会蓬勃地绽放。

这种景色与哲理的糅合,营造出一种蓬勃生气与生命力的情景之美。

【四】《登山》白日映寒崖,青云上古天。

行归绝壑中,独上凤凰岚。

《登山》这首诗词以高山峻岭为背景,表达了人类追求卓越与壮丽的愿望。

其中的青云、凤凰岚等形象,不仅美化了山峰的景色,还赋予了人们向往的寓意。

诗词中的情景之美通过雄奇的山势和壮丽的自然景色勾勒出来,给人一种高远的氛围。

意境的精髓中国诗词意境鉴赏

意境的精髓中国诗词意境鉴赏

意境的精髓中国诗词意境鉴赏意境的精髓:中国诗词意境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更是传递情感,展示哲理的艺术品。

今天,我们一同来鉴赏中国诗词的意境之美。

一、写景融情,意境流转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写景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表现形式。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通过细腻的文字和形象的对比,创造出意境独特而深刻的诗词体验。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描绘明月和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之情,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二、情景交织,艺术之美中国诗词通过情景的交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之美。

诗人以婉约之笔,铺陈细腻的情感,使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仅能感受到文字符号的美感,更能被内在的情感所触动。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景物的描绘,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寂静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心生共鸣。

三、意象丰富,意境深远中国诗词以其丰富的意象而闻名。

意象是通过文字和形象的运用,建立起视听的感受,给读者带来最直接的视觉和心理体验。

这些意象既能表现自然景物,又能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极简的语言带来丰富的联想。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秋夜的明亮和凉爽,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细微之美。

四、咏史抒怀,意境独特中国古代诗词不仅仅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它也常常用来咏史抒怀。

通过历史典故和时代背景的融入,诗人们在诗词中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社会的关注。

这种咏史抒怀的意境,给人一种饱含哲理和审视人生的感觉。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历史名楼和自然景观,表达了人生短暂和历史流转的深刻思考。

五、意境超脱,意味深长中国诗词意境的鉴赏,常常需要超脱平常的眼界,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意境不仅仅是文字和形象的堆砌,更深层次地蕴含着美感,蕴含着思考和启迪。

品味古典诗词之意境

品味古典诗词之意境

品味古典诗词之意境内容提要: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古代的诗人们,往往通过创设意境,营造氛围,来奠定诗歌的情感基调,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二是移情入景;三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关键词:诗歌意境正文: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况周颐《蕙风词话》也说“‘一年好处,是霜轻尘敛,山川如洗’较‘桔绿橙黄’句有意境。

”那么,到底何为意境呢?通俗一点解释,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刘勰《文心雕龙》)“神与物游”也就是作者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

王昌龄《诗格》中主张意境与物境,情境并举:“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常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所以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虑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换句话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生。

诗人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特境,忽有所悟,思绪萦怀,于是借着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思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即讲由境及意的过程。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少妇盛装打扮,登上翠楼,观赏春景,街头杨柳的新绿忽然使她联想到远在异乡的夫婿,自己生活孤单,辜负了大好春光和韶光。

古典诗歌欣赏的基础范畴(三):意脉

古典诗歌欣赏的基础范畴(三):意脉

古典诗歌欣赏的基础范畴(三):意脉作者:孙绍振来源:《语文建设》2015年第07期不可忽略的是,在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是单独的,而是群落性的、整体性的。

意象的整体之美,并不是意象的总和,而是意象群落之间的有机结构。

例如,“桂花”“春山”“月出”“山鸟”“时鸣”“春涧”本来是分散的,之所以能够统一为有机的整体,就是因为其中有一种意的脉络。

在古典抒情经典中,意就是情,情的特点就是动,故汉语有动情、感动、触动、心动之说;情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动的,故《诗大序》日“情动于中”,相反,则是无动于衷。

情感要动,而且要在动中把意象贯穿起来,统一为有机的结构(这就是意境),在古典诗话中,叫作“意绪”或“意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表层意象往往一望而知,而深层的意很容易被掩盖,被忽略,被遮蔽。

在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情意脉络则比之意象更为隐秘,故更不容易全面梳理。

一些教师分析古典诗歌,言不及义,往往在于得象忘意,即使偶尔得意,也是片断之意,而非贯穿整体之意脉。

得象忘意的毛病很普遍,原因在于:象是表层、显性的,而意脉是深层、隐性的,在文学上是不直接连贯的,潜在于空白之中,对一般读者来说,往往是可意会不可言传。

比如,李白有一首很简单的乐府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线教师对此一望而知的经典诗作,几乎无法分析出其中的妙处来。

其实只要按意脉之动,就不难迎刃而解。

全诗的关键词乃第二句“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床前月光这么亮,但心有所“疑”,是月光还是霜光?这里有个因果关系,因有所疑,乃举头望明月,意在确定究竟是月光还是霜光。

如果不是抒情,而是理性思维逻辑,举头而望的结果,无非“原来都是霜”,或者“原来是月光”。

那就不是诗了,为什么呢?这是理性因果性逻辑。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诗,就是因为它不按照理性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逻辑。

看到月亮这个表示家庭团圆的意象,原来的目的忘记了,潜意识里的乡愁被唤醒了,头就低下了。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反映出了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规范,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者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经作者们的精雕细琢,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形态。

中国古代诗词文学中,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可以通过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风格来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审美体验。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语言上,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受到传统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通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来传达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在具体表现上,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表现物与情的融合等方式来呈现。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同时,在表现物与情的融合上,古代诗人常常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暗示等,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使诗歌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 心,萤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 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 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 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尽管有 人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己以为很高 雅,其实还是俗。因为在这环境中,换进 别一个人来,不见得有什么不同,这就算 做俗。高雅的人则不然,高雅的人应有他 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 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 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 两句诗中所蕴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 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 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 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 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 景,却尽已在纸上了。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 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
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个例子这 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原诗《秋夜独坐》:独坐 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 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 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 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 深山里有一间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 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子给雨一打,朴朴地 掉了下来。草里有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 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 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 有情有景,把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 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 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 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 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红楼梦》的作者, 或是抄袭王渔洋以摩诘为诗佛,太白为诗仙, 杜甫为诗圣的说法。故特举此三人。摩诘诗极 富禅味。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后 来人论诗,主张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作 诗怎能不着一字,又怎能不着一字而尽得风
我们再看白乐天的诗。乐天诗挑来看,亦有长 处。但要对着年谱拿他一生的诗一口气读下, 那比东坡诗更易见缺点。他晚年住在洛阳,一 天到晚自己说:“舒服啊!开心啊!我不想再 做官啊。”这样的诗一气读来,便无趣味了。 这样的境界,无论是诗,无论是人生,绝不是 我们所谓的最高境界。
杜工部生活却不然。年轻时跑到长安,饱看着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像他在《丽人行》 里透露他看到当时内廷生活的荒淫,如此以下, 他一直奔波流离,至死为止,遂使他的诗真能达 到了最高的境界。从前人说:“诗穷而后工。” 穷便是穷在这个人。当知穷不真是前面没有路。 要在他前面有路不肯走,硬要走那穷的路,这条 路看似崎岖,却实在是大道,如此般的穷,才始 有价?我们如此一 想,就懂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八 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 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 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 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 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 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 也低了。
他在梓州到甘肃一路的诗,显和他在成都草堂 的诗有不同。和他出三峡到湖南去一路上的诗 又不同。我们该拿他全部的诗,配合上他全部 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的诗究竟好在哪里。 中国诗人只要是儒家,如杜甫、韩愈、苏轼、 王安石,都可以按年代排列来读他们的诗。王 荆公诗写得非常好,可是若读王诗全部,便觉 得不如杜工部与苏东坡。这因荆公一生,有一 段长时间,为他的政治生涯占去了。直要到他 晚年,在南京钟山住下,那一段时期的诗,境 界高了,和以前显见有不同。
有些过分。而且有些是曲解。我们固要深究其 作诗背景,但若尽用力在考据上,而陷于曲解, 则反而弄得索然无味了。但我们若说只要就诗 求诗,不必再管它在哪年哪一地方为什么写这 首诗,这样也不行。你还是要知道他究是在哪 一年哪一地为着什么背景而写这诗的。至于这 诗之内容,及其真实涵义,你反可不必太深求, 如此才能得到它诗的真趣味。 倘使你对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都不知道,那么你 对这诗一定知道得很浅。他在天宝以前的诗, 显然和天宝以后的不同。
平淡淡,似乎没有讲到什么大道理。他把从开 元到天宝,直到后来唐代中兴,他的生活的片 段,几十年来关于他个人,他家庭,以及他当 时的社会国家,一切与他有关的,都放进诗中 去了,所以后人又称他的诗为诗史。 其实杜工部诗还是不着一字的。他那忠君爱国 的人格,在他诗里,实也没有讲,只是讲家常。 他的诗,就高在这上。我们读他的诗,无形中 就会受到他极高人格的感召。正为他不讲忠孝, 不讲道德,只把他日常人生放进诗去,而却没 有一句不是忠孝,不是道德,不是儒家
人生理想最高的境界。若使杜诗背后没有杜工部这一 人,这些诗也就没有价值了。倘使杜工部急乎要表现 他自己,只顾讲儒道,讲忠孝,来表现他自己是怎样 一个有大道理的人,那么这人还是个俗人,而这些诗 也就不得算是上乘极品的好诗了。所以杜诗的高境界, 还是在他不着一字的妙处上。我们读杜诗,最好是分 年读。拿他的诗分着一年一年地,来考察他作诗的背 景。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写 这诗,我们才能真知道杜诗的妙处。后来讲杜诗的, 一定要讲每一首诗的真实用意在哪里,有时不免
今再从禅理上讲,如何叫做无我呢?试从 这两句诗讲,这两句诗里恰恰没有我,因他没 有讲及他自己。又如何叫做无住无着呢?无住 无着大体即如诗人之所谓即景。此在佛家,亦 说是现量。又叫做如。如是像这样子之义。雨 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只把这样子这境提示 出来,而在这样子这境之背后,自有无限深意, 要读者去体悟。这种诗,亦即所谓诗中有画。 至于画中有诗,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即此一端,可想放翁诗境界也尽高。放翁一生,从他年 轻时从家里到四川去,后来由四川回到他本乡来,也尽 见在诗中了。他的晚年诗,就等于他的日记。有时一天 一首,有时一天两三首,乃至更多首,尽是春夏秋冬, 长年流转,这般的在乡村里过。他那时很有些像陶渊明。 你单拿他诗一首两首地读,也不见有大兴味。可是你拿 他诗跟他年龄一起读,尤其是七十八十逐年而下,觉得 他的怀抱健康,和他心中的恬淡平白,真是叫人钦羡。 而他同时又能不忘国家民族大义,放翁诗之伟大,就在 这地方。可惜他作诗大多。他似乎有意作诗,而又没有 像杜工部般的生活波澜,这是他吃亏处。若把他诗删掉 一些,这一部陆放翁诗集,可就会更好了。
画到最高境界,也同诗一样,背后要有一 个人。画家作画,不专在所画的像不像,还要 在所画之背后能有此画家。西方的写实画,无 论画人画物,都画得逼真,而且连照射在此人 与物上的光与影也画出来。但纵是画得像,却 不见在画后面更有意义之存在。即如我们此刻, 每人面前看见这杯子,这书,这桌子,这亦所 谓现量。此刻我们固是每人都有所见,却并没 有个悟,这就是无情无景。而且我们看了世上 一切,不但没有悟,甚至还要迷,这就变成了 俗情与俗景。
即如屈原,前面并非没有路,但屈原不肯走, 宁愿走绝路。故屈原《离骚》,可谓是穷而后 工的最高榜样。他弟子宋玉并不然,因此宋玉 也不会穷。所以宋玉只能学屈原做文章,没学 到屈原的做人。而宋玉的文章,也终不能和屈 原相比。 现在再讲回到陆放翁。放翁亦是诗中一大家, 他一生没有忘了恢复中原的大愿。到他临死, 还作下了一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 乃翁”的诗。
苏东坡诗之所以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 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我第一 次读苏诗,从他年轻时离开四川一路出来到汴京,如 是往下,初读甚感有兴趣,但后来再三读,有些时的 作品,却多少觉得有一点讨厌。譬如他在西湖这一段, 流连景物,一天到晚饮酒啊,逛山啊,如是般连接着, 一气读下,便易令人觉得有点腻。在此上,苏诗便不 如杜诗境界之高卓。此因杜工部没有像东坡在杭州徐 州般那样安闲地生活过。在中年期的苏诗,分开一首 一首地读,都很好,可是连年一路这样下去,便令人 读来易生厌。
他诗中可不曾讲出来。这样子作诗,就是后来 司空图《诗品》中所说的羚羊挂角。这是形容 作诗如羚羊般把角挂在树上,而羚羊的身体则 是凌空的,那诗中人也恰是如此凌空,无住、 无着。断魂中,愁中,都有一个人,而这个人 正如凌空不着地,有情却似还无情。可是上引 摩诘诗就更高了,因他连断魂字愁字都没有, 所以他的诗,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老这样生活,这有什么意义呀?苏东坡的儒学 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 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 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 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 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 其忠恳不如杜工部。我们读诗,正贵从各家长 处去领略。
又如另一诗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一诗,最重要的是对愁眠三字中一愁字。第 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天色已经亮了,而他尚 未睡着,于是他听到姑苏城外寒山寺那里的打 钟声,从夜半直听到天亮。为何他如此般不能 睡,正为他有愁。试问他愁的究竟是些什么?
我们回过头来再读摩诘这两句诗,自然会 觉得它生动,因他没有执着在那景上。就诗中 所见,虽只是一个现量,即当时的那一个景。 但不由得我们不即景生情,或说是情景交融, 不觉有情而情自在。这是当着你面前这景的背 后要有一番情,这才是文学表达到一最好的地 步。而这一个情,在诗中最好是不拿出来更
好些。唐诗中最为人传诵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原诗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 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里面也有一人,重要的在欲断魂三字。 由这三字,才生出下面“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句来。但这首诗的 好处,则好在不讲出欲断魂三字涵义,且 教你自加体会。
什么样的诗算有“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三)
先说“意境”。意境这一词的提出在唐朝。 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 诗论,在《南卷 论文意》里说:“夫作文章, 但多立意 。”“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 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 文。”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 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 著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 诗意,就可创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