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导学案(教师版)
古诗中的意象教案

古诗中的意象教案【导语】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
通过学习古诗中的意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还能培养其对美的感知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究古诗中的意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意象的概念、作用及其在古诗中的表现形式。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意象的概念,掌握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2.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古诗中的意象,分析意象对古诗意义的增强。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爱好,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1. PPT课件:包含古诗中的意象及相关例子。
2. 古诗材料: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诗作为教学素材。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古诗中的意象,并与学生讨论他们对意象的理解。
Step 2 概念解析(10分钟)1. 通过PPT展示形象生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意象的感觉和联想。
2. 教师解释意象的定义及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意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Step 3 意象的类型(15分钟)1. 介绍常见的意象类型,如自然意象、色彩意象、动物意象等。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组选择一首古诗,分析其中使用的意象类型并与其他组分享。
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各类意象。
Step 4 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意象对古诗意义的增强作用。
2. 学生个人写作: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中的意象并写一篇短文,探讨意象对古诗整体意义的影响。
3. 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短文,并互相评价。
Step 5 拓展延伸(15分钟)1. 通过PPT呈现一首名家古诗,让学生自由发挥联想,分析其中的意象。
2. 学生小组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诗,自行深入探究其中的意象,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展示。
教师进行点评并辅导。
Step 6 总结归纳(1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意象的概念、作用以及在古诗中的表现形式。
2. 综合性评价:布置一份以意象为主题的综合性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诗,理清其中的意象,分析意象对诗作意义的增强。
探究《古诗四首》中的意象教学教案(二)

探究《古诗四首》中的意象教学教案(二)。
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仔细思考如何利用《古诗四首》中的意象进行教学。
这种思考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在教学目标上,可以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多媒体展示、语言模拟等。
二、教学素材素材是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素材上,应该注重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内涵性的诗句,对于诗中的词语、形象要加以注释,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同时,教师也应该制订一些任务,并且给予学生相应的质问,让学生在任务中不断加深对于意象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模拟人物的想法、情感,进而感受到诗歌中的意象,学会用意象进行写作的方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教学的目标。
在教学效果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制订相应的教学反馈措施,让学生在教育中有更多的收获。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考试或者测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了解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实现教育的升华。
五、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的动力。
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采用多样性的教学策略,例如侧重讲解、借助场景描述、引导学生模拟等,以更加深入的体验意象并加深对于意象的理解程度。
《古诗四首》中的意象教学教案对于教师的思考和探究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遵循科学、理性的科研思路,并且有计划、有序地探究和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于意象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凭借这些特质进行更好地创作,从而使学生在教育中取得有效的提升。
《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教学设计

《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教学设计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以下是整理的《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教学设计,供您阅读,参考。
《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教学设计1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一、考点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精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方意义、隐含意义、示意意义;还包括精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制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方、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衬托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的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化领悟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古代诗歌意象例析教案

古代诗歌意象例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意象与意境”部分,具体内容为第二节“古代诗歌意象例析”。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掌握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学会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意象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意象的寓意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艺术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含有丰富意象的古诗,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 知识讲解:(1)意象的定义和分类。
(2)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
(3)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4. 实例分析:(1)展示一首古诗,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
(2)分析这些意象的寓意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古诗中的意象,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首古诗中的意象,并写出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意象例析2. 内容:(1)意象的定义和分类(2)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3)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艺术效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并写出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静夜思》中的意象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感悟: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月光和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些意象使诗歌更具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高中诗词意象整理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能够运用意象分析诗词中的情感、意境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教师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词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从意象入手,深入解读诗词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学会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高中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 如何运用意象分析诗词中的情感、意境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意象的内涵,把握意象与情感、意境、人物形象之间的联系。
2. 学会灵活运用意象分析诗词,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诗词文本、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高中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诗词,列举出自己熟悉的意象。
2. 提出问题:意象在诗词中有什么作用?如何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二、新课导入1. 介绍高中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山水、花鸟、草木、器物等。
2. 结合具体诗词,讲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意象进行讨论。
2. 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对该意象的理解,总结出该意象的象征意义。
四、教师讲解1. 针对小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2. 深入讲解意象与情感、意境、人物形象之间的联系。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意象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词中的意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意象在诗词中有什么作用?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意象,举例说明。
二、新课导入1. 介绍意象的运用技巧,如对比、夸张、象征等。
2. 结合具体诗词,讲解意象的运用技巧。
三、案例分析1. 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意象。
古代诗歌意象例析教案

古代诗歌意象例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古代诗歌欣赏》中的意象例析。
详细内容包括:意象的定义与作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及代表作品分析,意象在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意象的概念,掌握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2. 学习并分类记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能够分析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意象的分类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2. 教学重点:意象的定义、作用以及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古诗,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意象的定义、作用,并以实例进行说明。
3. 意象分类:介绍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山水、花草、季节、气象等,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4.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意象,并讨论其作用。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古诗中的意象运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分析给定古诗词中的意象,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代诗歌意象例析2. 板书内容:意象定义与作用常见意象分类及代表作品意象在诗歌欣赏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明月、霜、床、故乡。
意象作用:描绘出诗人夜晚思乡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组织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意象的分类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2.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学生的阅读拓展。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所选教材为《高中语文》第三册,具体章节为第五单元“诗歌欣赏”中的《春望》、《登高》、《静夜思》三首诗。
详细内容包括对每首诗中意象的提取、分析、理解,以及对意象在古代诗歌中作用和意义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品味诗歌之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意象的含义及其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诗歌中提炼出意象,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诗歌鉴赏》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特点,进而引入《春望》一诗。
2. 意象分析:a)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春望》,提取诗中的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b) 分析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c)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登高》和《静夜思》进行意象分析。
3.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如“《春望》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b) 教师示范解答,并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背景、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a)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分析《登高》和《静夜思》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b)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c) 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2. 内容:a) 《春望》意象分析b) 《登高》意象分析c) 《静夜思》意象分析d) 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意象分析。
2. 答案:a)春风、江南岸、明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之意象》教学案设计

古典诗词鉴赏之意象教学案教学目标:1.认识意象内涵,了解一些常见意象所传承的丰富情感。
2.指导学生自觉地从分析意象入手去解读诗词,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自觉地从分析意象入手去解读诗词,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课型:复习课教学手段:辅助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印发相关的部分诗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自行疏通诗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感悟意象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联想其他一些有关“枫”的诗词名句:①②③总结意象:二.以象悟意:分析意象,解读诗人情感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的《咏柳》诗,以。
(2006山东潍坊质检)送魏万之京唐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问题: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答:总结答题步骤: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是:①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②概括形象特点。
③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宋词,从意象解读诗人的感情商山早行晚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少年游·早行宋林仰霁霞散晓月犹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
(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
(3分)意象:象征意味:意象:象征意味:意象:象征意味:(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7分)(100字左右)【意象概念】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
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
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1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青鸟。
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因此青鸟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常是“传书的信使”的代名词。
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探看。
)4、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5、双鲤。
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以碧水兴起双鱼,引出倚楼盼望来书而终归失望之情)6、羌笛(羌管、芦管、笛)、胡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因此羌笛代表思乡、乡愁、幽怨。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这种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它就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
在诗文中常表示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3、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鹧鸪。
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凄凉或心情的惆怅。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极写威武、胜利、荣华,最后一句只见破败荒凉。
前后强烈的对比将昔盛今衰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
6、杜鹃(子规、杜宇)。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1、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
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代表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3、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正直、坚贞不屈的人格。
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坚强正直的人。
4、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如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6、黍离。
“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出《诗经·王风·黍离》。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
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7、冰雪、草木。
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草木类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另外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牡丹象征高贵、富贵,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1、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