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境鉴赏方法例析 教学设计
诗歌意象意境鉴赏学习教案

一、语言语调
1.讲解时要清晰、准确,语速适中,确保学生能够听懂;
2.在阐述意象与意境的美时,适当提高语调,以传达诗歌的情感;
3.鼓励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二、时间分配
1.确保新课内容、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时间分配合理,避免前松后紧;
2.在讲解难点和重点时,适当增加时间,确保学生充分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难点应集中在意象与意境关系的理解上,重点则应放在意象的分类和意境的赏析方法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把握重点。
四、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
实践情景的引入要贴近学生实际,如通过画作、音乐、自然景观等,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进入诗歌的世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意象和意境的感知力。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需要增加更多实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需要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性,学生完成情况如何;
5.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如何避免课堂进度过快或过慢;
6.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及时、准确,如何更好地鼓励学生;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诗歌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3.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4.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
5.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衔接;
6.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
7.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
8.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a.意象概念:通过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理解意象的含义;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范文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范文《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范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考场体验·高考试题1、(2007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答:(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试题解析]第一问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关涉诗中有画这个鉴赏点)的能力,要求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第二问考查对“诗眼”的理解和点活这个“眼”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题干中“怎样”这个修饰限制词规定性很强,应该是诗人使用了的表现手法都要简述到。
(如果问点限制语不是“怎样”而是“主要”,才可以就主要表现手法简述。
)答案(1)驿站秋夜难眠图(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二、考点探究·复习指津一考纲阐释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
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
诗歌意象意境鉴赏学习教案

诗歌意象意境鉴赏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诗歌鉴赏》第四章“诗歌意象与意境”,详细内容涉及意象的概念、分类及意境的营造,重点分析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和意境创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意象、意境的概念及分类。
2. 学会分析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及其对意境营造的作用。
3.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意境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意象的分类及意境的营造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诗歌鉴赏》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自然景物的诗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意象,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诗歌意象与意境鉴赏。
2. 新课内容:讲解意象的概念、分类及意境的营造,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a. 意象概念:以物寓情,借物抒怀。
b. 意象分类: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心理意象。
c. 意境营造:运用意象、色彩、动静、虚实等手法。
3. 例题讲解: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运用及意境营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诗歌意象与意境鉴赏2. 板书内容:a. 意象概念b. 意象分类c. 意境营造d. 《静夜思》意象分析e. 《登鹳雀楼》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江雪》中的意象运用和意境营造。
2. 答案要点:a. 意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b. 意境:营造了一种宁静、孤独、清冷的氛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意象、意境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意象与意境的鉴赏练习,提高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创作诗歌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意象的分类及意境的营造方法。
2. 例题讲解中《静夜思》的意象运用及意境营造分析。
古代诗歌意象例析教案

古代诗歌意象例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古代诗歌欣赏》中的意象例析。
详细内容包括:意象的定义与作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及代表作品分析,意象在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意象的概念,掌握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2. 学习并分类记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能够分析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意象的分类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2. 教学重点:意象的定义、作用以及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古诗,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意象的定义、作用,并以实例进行说明。
3. 意象分类:介绍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山水、花草、季节、气象等,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4.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意象,并讨论其作用。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古诗中的意象运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分析给定古诗词中的意象,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代诗歌意象例析2. 板书内容:意象定义与作用常见意象分类及代表作品意象在诗歌欣赏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明月、霜、床、故乡。
意象作用:描绘出诗人夜晚思乡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组织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意象的分类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2.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学生的阅读拓展。
(教案)高考诗词鉴赏·意象和意境

教案:“高考诗词鉴赏·意象和意境”第一章:意象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意象的定义与特点掌握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1.2 教学内容:意象的定义:选取客观事物,经过诗人的情感加工,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形象意象的特点:具有象征性、隐喻性和情感性意象的作用:传递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增强诗词的艺术效果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解释意象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实例1.4 教学活动:1.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意象在诗词中的重要性1.4.2 讲解意象的定义与特点1.4.3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实例1.4.4 小组讨论:讨论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第二章:常见意象的分类与特点2.1 教学目标:了解常见意象的分类掌握各类意象的特点与象征意义2.2 教学内容:自然意象:如山水、花鸟、日月等社会意象:如宫殿、兵器、服饰等人物意象:如美人、英雄、隐士等抽象意象:如爱情、友情、思乡等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解释各类意象的分类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中的各类意象实例2.4 教学活动: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意象的分类2.4.2 讲解各类意象的分类与特点2.4.3 分析诗词中的各类意象实例2.4.4 小组讨论:讨论各类意象的象征意义第三章:意境的概述3.1 教学目标:了解意境的定义与特点掌握意境在诗词中的作用3.2 教学内容:意境的定义: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创造的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空间意境的特点:具有朦胧性、广阔性和深度性意境的作用:传递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诗词的艺术境界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解释意境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实例3.4 教学活动:3.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意境在诗词中的重要性3.4.2 讲解意境的定义与特点3.4.3 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实例3.4.4 小组讨论:讨论意境在诗词中的作用第四章:意境的创设方法4.1 教学目标:了解意境的创设方法学会运用创设方法,提升诗词意境4.2 教学内容:对比法:通过对比,突出意境的特色渲染法:通过景物的描绘,营造意境的氛围寓情于景法: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增强意境的情感性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解释意境的创设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创设实例4.4 教学活动:4.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意境的创设方法4.4.2 讲解意境的创设方法4.4.3 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创设实例4.4.4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运用创设方法,提升诗词意境第五章:意象与意境的关系5.1 教学目标: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掌握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意境5.2 教学内容: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意境是意象的组合与升华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意境:选择富有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的意象,进行合理的组合与搭配5.3 教学方法:讲解法:解释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实例5.4 教学活动:5.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意象与意境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5.4.2 讲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5.4.第六章:高考诗词鉴赏题目解析6.1 教学目标:掌握高考诗词鉴赏题目的类型与解题思路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与意境,准确答题6.2 教学内容:高考诗词鉴赏题目的类型:理解题、分析题、评价题解题思路:通读全诗、把握主题、分析意象与意境、准确答题6.3 教学方法:讲解法:解释高考诗词鉴赏题目的类型与解题思路案例分析法:分析高考诗词鉴赏题目的实例6.4 教学活动:6.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高考诗词鉴赏题目的解题方法6.4.2 讲解高考诗词鉴赏题目的类型与解题思路6.4.3 分析高考诗词鉴赏题目的实例6.4.4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准确答题第七章: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分析7.1 教学目标:掌握诗词鉴赏中意象分析的方法学会从意象入手,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与情感7.2 教学内容:意象分析的方法:抓关键词、分析象征意义、感受情感色彩如何从意象入手理解诗词: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艺术手法等7.3 教学方法:讲解法:解释意象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实例7.4 教学活动:7.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意象分析在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7.4.2 讲解意象分析的方法7.4.3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实例7.4.4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从意象入手理解诗词第八章:诗词鉴赏中的意境理解8.1 教学目标:掌握诗词鉴赏中意境理解的方法学会从意境入手,深入领悟诗词的艺术魅力8.2 教学内容:意境理解的方法:感受氛围、分析象征意义、领悟情感如何从意境入手理解诗词: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艺术手法等8.3 教学方法:讲解法:解释意境理解的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中的意境理解实例8.4 教学活动:8.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意境理解在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8.4.2 讲解意境理解的方法8.4.3 分析诗词中的意境理解实例8.4.4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从意境入手理解诗词第九章:诗词鉴赏中的意象与意境综合分析9.1 教学目标:掌握意象与意境综合分析的方法学会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入手,全面理解诗词9.2 教学内容:意象与意境综合分析的方法:先分析意象,再理解意境如何进行意象与意境综合分析: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艺术手法等9.3 教学方法:讲解法:解释意象与意境综合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综合分析实例9.4 教学活动:9.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意象与意境综合分析在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9.4.2 讲解意象与意境综合分析的方法9.4.3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综合分析实例9.4.4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入手,全面理解诗词第十章:诗词鉴赏实践与提升10.1 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鉴赏实践通过鉴赏实践,提升诗词鉴赏能力10.2 教学内容:选取不同风格的诗词进行鉴赏实践10.3 教学方法:讲解法:解释诗词鉴赏实践的要求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鉴赏实践的实例10.4 教学活动:10.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诗词鉴赏实践的重要性10.4.2 讲解诗词鉴赏实践的要求10.4.3 进行诗词鉴赏实践10.4.4 小组讨论:分享鉴赏实践中的经验重点和难点解析1. 意象的定义与特点:学生需要理解意象的概念,以及它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和象征性、隐喻性、情感性的特点。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诗歌单元,主要针对教材中第四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进行深入学习。
详细内容包括:意象的识别与解析、意境的领悟与体会,以及如何运用意象与意境进行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学会识别和解析诗歌中的意象。
2. 培养学生领悟和体会诗歌意境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丰富意象和意境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意境的领悟与体会。
重点:意象的识别与解析,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自然风景的画作,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元素,从而引出意象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意象的识别与解析,结合教材中的诗歌实例进行分析。
a. 识别意象: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加以解释。
b. 解析意象: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表达情感。
3. 意境领悟: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提高意境领悟能力。
4. 诗歌鉴赏:运用所学知识,对一首未知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其中的意象与意境。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有关意象与意境分析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2. 内容:a. 意象:识别、解析b. 意境:领悟、体会c. 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a. 意象:夕阳、落叶、孤舟b. 意境:萧瑟、孤寂、凄美c. 鉴赏短文:此诗描绘了一幅萧瑟凄美的秋日景象,夕阳映照着落叶,孤舟漂泊在江面上。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内心孤独、无助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意象与意境的掌握程度,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一些具有丰富意象与意境的诗歌,让学生课后阅读,提高鉴赏水平。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诗歌意象意境鉴赏学习教案

诗歌意象意境鉴赏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诗歌鉴赏》第四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内容包括意象的概念、作用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意境的营造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分析意象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意象的概念、作用,能够识别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 学习并运用诗歌意境的营造方法,提升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感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意象与意境的深入理解及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重点:掌握意象的分类、作用和意境的营造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诗歌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进而引出“意象”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意象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意象,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钱塘湖春行》中的意象,解读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的。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析《登高》一诗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意境。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心得,互相学习、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意象:概念、分类、作用2. 意境:营造方法、案例分析3.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夜雨寄北》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意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诗歌,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提高文学素养。
附录:《夜雨寄北》意象分析答案:本诗中的意象有“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等。
诗人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情感,营造出了一种凄美的意境。
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与技巧之分析意境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与技巧之-分析意境型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并在答题中运用技巧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2. 如何在答题中运用分析意境的技巧。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意境技巧答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诗歌案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首具有鲜明意境的诗歌,引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10分钟)1. 描述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景象,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
2. 概括意境:提炼诗歌意境的核心特点,如优美、雄浑、幽静等。
3. 分析情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如喜悦、忧伤、愤怒等。
4. 联系背景: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3. 示范分析诗歌意境(10分钟)以一首诗歌为例,运用上述方法进行分析,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和掌握分析方法。
4. 练习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诗歌进行分析,练习运用所学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课后选取一首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写在日记中,次日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意境的特点,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探讨现代诗歌意境的演变,了解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在意境上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意境鉴赏方法例析》教学设计一、教学简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是高考考题中常见的内容,其核心就是通过品景(即抓住诗歌主要景物来描绘画面,并分析这些画面的特点)来悟情的。
本节课的内容是选择“课时练”上的一首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为例来分析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
该内容建立在鉴赏诗歌的形象的一个基础的延伸即通过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为切入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来把握意境。
意在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鉴赏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
高考考题中经常考查诗歌意境题型,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原因是学生很难把握诗歌景物、意境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而且答题不规范,不能用术语作答,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指导学生探究分析,理解诗歌中景、境、情的关系理顺答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三、教学设想
本堂课通过以《山居秋暝》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品景、悟情、析法来概括分析诗歌意境鉴赏的方法。
通过诵读体味和对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准确、科学深入理解意境的概念并学以致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关于意境这一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揣摩与问题创设来学会分析意境的方法并借此鉴赏古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评价与鉴赏技能培养学生对诗歌审美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描绘的景物来感悟诗人情感,以此学会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提问法
七、教学媒体:
本堂课运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就文学作品的形
象而言,高考之中,命题者往往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说是考查对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
我国古代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追求意境的创设,在品读古代诗歌时,从理解意境入手是一条捷径。
今天,我们选择课时练中一首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来揣摩它所营造的意境,去感受他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内蕴丰富的情感,并且学会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的方法。
(二)例析诗歌意境方法:
1、同学们整体诵读这首诗。
(初读未能深入体会这些文字下面流淌的心,没关系,今天我们就通过“品景、悟情、析法”来跨越时空的距离,来走进作者的心灵。
)
2、再读,学生自由诵读,在诵读中思考:
(投影)这首诗描绘了那些景物?运用想象构建画面,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板书)品景景物: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3、请同学们通过想象,在脑子里构建下,你喜欢那个画面?
师:我就抛砖引玉一下,我喜欢的是这首诗中颔联的第二句:(投影)“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师:我相信你们会描述的更好。
请同学试着描述画面……(师点评鼓励)4、请同学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简要概括出来。
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老师概括:(板书)描绘了秋雨后傍晚时分,山中的风光和山民的劳作景象。
5、接下来,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投影)这一幅生动的生活场景有什么特点呢?
请几个同同学做具体回答,然后老师整理概括(板书):幽静、温馨、清新、自然、纯朴……
6、问:在这首诗里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并作分析。
老师简单补充把握诗歌内容可从看注释和了解作者生平入手。
最后老师整理学生所悟出的作者情感:(板书)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7、意境概念的把握。
大家看,这是一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画卷啊,这景、这情在诗人笔下是如此完美得融合,就正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所赞美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这说的就是一种意境。
那什么是意境呢?(投影)
意境:
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那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此诗的意境。
请同学回答。
然后看归纳的此诗的意境(投影)《山居秋暝》的意境: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美丽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性情,营造了清幽、淡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8、请同学们再读此诗,读出意境和情感。
9、析法:
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把这首诗的意境分析出来的?
学生思考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整理学生的回答(投影并板书)析法:找景物,描画面,析特点,悟情感。
(三)拓展训练。
师:现在我们把分析意境的方法运用一下。
(投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四人小组,共同研讨,一人执笔,小组合作、展示。
)
答:(步骤一)全诗描绘了一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的初春景象。
(步骤二)营造了明净绚丽的意境。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是通过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分析出来的,希望这种方法对我们今后的诗歌鉴赏阅读有帮助。
(五)作业
(投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09海南宁夏卷)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6分)(六)板书
品景悟情析法景物画面特点
山雨秋雨后,幽静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找景物
月松傍晚时分温馨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描画面
泉石光山村的清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析特点
竹浣女风和山民自然悟情感
莲渔舟的劳作纯朴
(七)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为载体,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
在设计思路上主要是先例析意境方法,然后选取两首诗作为检测练习,其中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作为课堂练习,而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作为作业来完成的。
这样整个课堂的容量不大,教学的重点就易突出。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采取了讲授法、诵读法和提问法,这节课,我运用简明、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来明确意境这一文学概念的含义,让学生能在科学、规范的概念解释中加深对意境的理解,并在头脑里形成这首诗(《山居秋暝》)的意境,以帮助理解诗歌。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这节课因为是借《山居秋暝》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因此在诵读方面,我没有重点强调突出,读的目的只为引导学生能读出诗味即可。
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是问题的情境创设者,因此,在此课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对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
课堂中,因为意境题型的重要性和他们自身对此知识点的不熟悉,学生能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现比较突出。
当今是信息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已不是如何是学生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