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doc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感态度教案精品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感态度教案精品

诗歌鉴赏之情感看法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检测,查找学生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

教学方法:检测法教学内容:测试仿真模拟题(四)(除作文外全部试题)总结:参与考试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存在问题:第三、四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套题的训练,能够提升答题速度,熟识高考题型,学习应用答题技巧答题,进而提高成果。

2、与时发觉学生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1、在讲解过程中,留意答题技巧的灌输,教会学生审题答题。

2、关注高考学问点的链接,让学生积累应试学问。

教学方法:讲解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一、成果总结,试题分析。

师生活动:老师分析成果与试题难易度。

(2分钟)二、讲解第一题《艺术与仿照自然》。

(10分钟)1、主客体颠倒2、逻辑不当、强加因果。

师生活动: 1、老师公布答案。

2、学生找到答案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句子,并找出错误所在。

3、师生共同总结本题考察点。

三、讲解古诗鉴赏题《柳梢青》、1、回顾古诗鉴赏题的解题步骤。

题目作者注释正文意象意境情感手法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2、老师补充:问题:1、依据注释,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信息?2、疏通整首诗的诗意。

师生活动:1、学生小组探讨完成以上问题。

(6分钟)3、老师提问,板书重点。

(4分钟)3、解决8题。

此次在写法上采纳了那些手法?请至少答出两种,请简要赏析。

师生活动:1、师生共同疏通诗意(2分钟)2、老师和学生共同回忆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手法。

(4分钟)3、老师指定学生答题,与时订正问题。

(4分钟)4、老师归纳答题步骤。

(2分钟)4、解决9题。

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6分)师生活动:老师指定学生分析回答。

(4分钟)三、好用类文本阅读。

1、旧知回顾:好用类文本要读懂什么?(1分钟)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影响?什么贡献?2、解题《侯伯宇:一个高级学问分子的风骨》(2分钟)师生活动:指定学生回答从题目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你在读文章时要关注那些信息?3、解决试题。

《诗歌鉴赏:思想与情感的区别》优秀教案

《诗歌鉴赏:思想与情感的区别》优秀教案

诗歌鉴赏:思想与情感的区别一、思想与感情思想感情常常连用,但还是有区别的,思想就是形成感情的原因,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说感情必须要说明其原因,也就是思想。

比如诗中表现了诗人的愁苦,但是必须要说明,是什么造成的。

是远离故乡,是仕途不顺被贬谪,还是国家动荡忧国忧民。

这一点一定要区别写出来。

二、感情的分类(一)感情坐标系我们首先为感情建立一个坐标系,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区分感情的种类,在描述的时候更加准确。

一个维度是情感的性质,一端是不愉快,另一端是愉快。

一个维度是情感的强度,一端是弱,另一端是强。

比如我们就可以将下列词在坐标系中标示出来。

恬淡、闲适、轻松、愉悦、欢乐、狂喜,把这些词连起来,就是在性质正半轴的一条线段,由弱到强。

建立这个坐标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大家,在分析诗歌感情时,要先判断情感的性质,是悲是喜;再判断情感的强度,是强是弱;最后再确定具体描述情感的那个词。

这样,我们的描述才能称得上是比较准确的。

(二)确定感情1看题目、看注释、看正文1注意题目中的直接涉及喜怒哀乐的词,如《征人怨》《哀江头》《田园乐》《静夜思》。

2要特别注意注释的内容,考试时,试卷的空间极为宝贵,出题人不会写一句废话,有注释就一定会有用,如果我们的答案中和注释一点关系没有,那么这个答案一定是有问题的。

除了字词上的注释,关于作者作品的注释往往和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

2看关键词:1找“感情词”:找诗词中“喜、笑、怨、泪、哭、怒、气”这样直接表达感情的字眼,或是“思、奠、悼、卧(表示一种闲适、超脱之情)”等描述与感情密切相关的行为的词。

2找“属性词”:苦词:孤、残、寒、苦、冷、霜、硬等这些触感寒冷、坚硬、粗糙的,味道苦涩的,气味不好的,视觉残破、破旧的词,我们称之为苦词,都是表达凄凉悲苦哀愁的感情的。

乐词:丽、细、小、柔、暖、轻、香、婀娜、婉转……这些词都是色彩艳丽的,体量轻小的,触感温暖细腻的,气味芬芳的,声音清脆悦耳的,味道香甜的。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教案标题: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敏感度。

3.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诗歌鉴赏和思考。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思想和情感。

2.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诗歌鉴赏和表达。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诗歌作品。

2. 准备相关的诗歌鉴赏教材和辅助材料。

3. 提前制定教学活动和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展示一幅诗意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诗歌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他们对诗歌的期待和感受。

知识讲解:1. 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诗歌的形式特点、意象的运用、韵律的感受等。

2. 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解读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多层次意义。

实践操作:1. 分发选定的诗歌作品,让学生阅读并标注自己感兴趣的诗句或段落。

2. 小组讨论:学生根据标注的诗句或段落,分享自己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诗歌鉴赏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拓展延伸:1.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诗歌鉴赏讲座,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和鉴赏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写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结反思: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诗歌鉴赏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诗歌鉴赏作品和讨论记录,评估他们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选定的诗歌作品和相关的鉴赏材料。

2. 图片和音乐资源,用于引入课堂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但一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艺术价值之所在。

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进展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xx年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

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

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

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

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柳”、“柳枝”等意象,那么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xx年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鉴赏诗歌语言感情教案

鉴赏诗歌语言感情教案

鉴赏诗歌的语言+情感一、考查内容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注意以下语言:①特定意象语言:如松竹梅等。

②词性角度:动词、形容词甚至副词、数量词。

③位置角度:五言诗第三字、七言诗第五字。

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特殊语言结构:①叠字叠词叠句: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绵密曲折,音节流畅,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②倒装句:一般是为了押韵、调平仄,但也有表示强调的意味。

③名词连用:可使描写更简洁凝练,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不同诗歌的语言特色:清新明快、含蓄委婉、含蓄隽永、慷慨悲壮、雄浑豪放、凝练简洁、典雅秀美、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二、常见的的提问方式(1)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答题步骤:①指出该字②解释该字含义(表层、深层)③有手法就写上④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⑤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1 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①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②“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教案

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教案

03
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一般山水田园诗歌的意境、气氛、风格常用词语有:淡泊、浅淡、闲逸、深远、冲和、清明、朗润、清朗、幽深、幽静、恬淡……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1、“五千貂锦丧胡尘”什么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3、就这首诗的内容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04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01
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
02
七、哲理感悟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的最后一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离愁别绪 五、咏物诗 咏史怀古 六、感时咏怀 山水田园 七、哲理感悟 边塞战争 八、爱情闺怨 按思想感情诗歌分为八类
一、离愁别绪
一、离愁别绪 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 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或者抒写劝勉、鼓励、安慰之情。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思想内容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思想内容教案

第六讲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内容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即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表现诗人的情感,传达诗人的思想。

古人云: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讲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菊花——傲骨圆月——团圆落叶——失意3、抒情方法:二、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举例)☆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思亲念友•羁旅愁思•久客思乡•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生活杂感•景胜诗•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思想内容口诀思想内容怎评价,忧国伤时思报国。

思乡怀人杂感多,长亭送别情如火。

三、内容主旨: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

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

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四、抒发情感的方式(见诗歌的表现技巧)五、鉴赏方法1、读题目,看注解,抓题材不少古代诗歌的标题或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就会抓住诗的感情脉络。

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故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1注意诗歌题材及其情感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山水诗等等,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诗歌情感鉴赏教案模板范文

诗歌情感鉴赏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掌握诗歌情感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抓意象、意境、诗眼、关键词等。

-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诗歌情感鉴赏活动。

- 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

-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陶冶情操。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内容解读3. 诗歌情感分析4. 诗歌鉴赏技巧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诗歌内容解读- 让学生阅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意象、意境等,深入理解诗歌。

3. 诗歌情感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喜悦、悲伤、忧愁、激昂等。

- 结合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探讨诗歌情感产生的原因。

4. 诗歌鉴赏技巧- 讲解诗歌情感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抓意象、意境、诗眼、关键词等。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诗歌情感鉴赏的技巧。

5. 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情感鉴赏。

- 各小组讨论,分享鉴赏成果,全班交流。

6.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情感鉴赏的重要性。

-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完成的相关作业,如诗歌情感分析、鉴赏技巧应用等。

3. 诗歌鉴赏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表现,以及在全班交流中的发言质量。

五、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2. 诗歌背景资料3. 诗歌鉴赏技巧相关资料4. 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2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高三语文组 2013.3.25 【解题指导】这类题目一般设置为“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简析××句的意境特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是让我们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在诗歌中透露出的思想、心情、志向等等。

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来源于物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象就是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而意象就是这些物象里面的一个。

为什么又叫它意象呢?那是因为物象一经作者选取,它的身上就附着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

因而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

我们在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同时还应该掌握一些它们经常包含的感情,或者说是它们的特点。

如杨柳――惜别、月亮――思念、落叶――失意、大海――开阔、春风――得意、秋风――肃杀、流水――叹息、古迹――怀旧、梅花――节操……答题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思考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意境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如果把意境比作一片云,那么意象就是这片云中的一个小水滴。

意境的特点取决于作者所选意象的特点,答题时用两个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的双音节词即可,常见的有雄浑阔大、清丽淡远、凄凉萧瑟、肃杀悲凉、秾丽美艳、孤寂冷清等等。

最后我们可以根据意境的特点揣摩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古人云:诗言志。

作者写诗的目的在于映射出作者当时的思想、心情。

另外,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做到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其中考题中诗歌的写作背景常常出在诗歌的序文或诗歌后面的注释中,因而,我们在解答思想感情题时,除把握意象和意境特点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序言或注释中所说明的内容。

答题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类试题一般的答题思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示例】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题:这首诗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诗人选取了空旷的原野、渡头的郭门、村边的绿树、粼粼的白水、青翠的峰峦以及忙碌的农人(步骤一),营造了一个清新幽静秀丽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步骤二)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步骤三)三、【常见感情】阅读下面几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此诗是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作者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②陂(bēi):池塘。

前人说这是诗“恰是自己身份”。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同意。

艺术方面: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

思想内容方面: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

【规律总结】写景咏物诗,指的是以自然的景物为主要写作对象,在景物之中寄寓作者的情感或某种不便明说的志向的一类诗歌。

此类诗体物细微,景中含情,物中寄志,情景志往往融为一体。

鉴赏时需抓住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方能体会作者所渗透,所寄托的情怀。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2、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赏析这首诗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答案】汴水春色、堤柳飞花,这满目春色,不但不使人怡情悦目,反而让诗人吊古伤今,引发了许多感慨,因为眼前这汴河堤柳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

让后人在它面前深切感受到豪奢易尽,历史无情。

隋鉴不远,但当代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规律总结】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

这类诗的内容包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或感伤的情怀,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政事和事物的认识。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首先,要弄清史实。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的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其次,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人个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

再者是要分析写法。

不同的写法,是由于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3、春泛若耶溪綦毋潜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这首诗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案】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我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

“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实,表明诗人心迹。

【规律总结】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贩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

4、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这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答案】首联“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

颔联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颈联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随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

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尾联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

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

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愿”字与“直为”,语气斩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

【规律总结】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

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壮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它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

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际遇应有所了解,反映在试题中就是诗歌作品后面的注释。

其次,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我们应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5、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简析作者在颔联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案】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

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

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规律总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这类诗主要抒写作者的离情别绪,表现作者对被送者或送行者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有一些诗词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和祝愿之情。

6、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

这首小令,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

这首词中作者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案】夜色苍茫,沉沉如水,寒风阵阵紧吹,驿馆荒凉简陋,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马嘶人起,这些景况,无不蕴含着天涯飘泊的旅思况味,婉曲地传出了作者的孤独冷寂和郁积于心的不平之气。

【规律总结】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鉴赏羁旅行役诗,要注意分析以下几种状况:1.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7、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规律总结】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于是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的生活,吟咏情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