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 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第一章: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通过韵律、节奏、形象等手段,凝练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诗歌的特点:1.2.1 语言精炼:诗歌的语言经过精心挑选,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1.2.2 情感真挚:诗歌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3 想象丰富: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1.2.4 形式多样:诗歌有各种形式,如绝句、律诗、词、赋等。
第二章:古代诗歌的分类与历史背景2.2 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诗歌特点和代表人物。
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3.1 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单位,通过具体的事物描绘出抽象的意境。
3.2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3.3 象征: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3.4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5 借代:借代是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有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第四章:诗歌的鉴赏方法4.1 了解诗歌的背景: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动机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4.2 把握诗歌的主题:通过诗歌的形象、情感、思想等方面,提炼出诗歌的主题。
4.3 分析诗歌的结构: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了解诗歌的组织结构和艺术构思。
4.4 品味诗歌的语言:关注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技巧。
第五章:诗歌鉴赏实践5.1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表达技巧。
5.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六章:意象与意境的解读6.1 意象的构成:分析诗歌中意象的选取、组合和创造,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6.2 意境的营造: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的叠加、空间的拓展和情感的渲染来营造意境。
6.3 案例分析:以具体诗歌为例,解读其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体会诗歌的美感。
探究《古诗四首》中的意象教学教案(二)

探究《古诗四首》中的意象教学教案(二)。
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仔细思考如何利用《古诗四首》中的意象进行教学。
这种思考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在教学目标上,可以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多媒体展示、语言模拟等。
二、教学素材素材是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素材上,应该注重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内涵性的诗句,对于诗中的词语、形象要加以注释,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同时,教师也应该制订一些任务,并且给予学生相应的质问,让学生在任务中不断加深对于意象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模拟人物的想法、情感,进而感受到诗歌中的意象,学会用意象进行写作的方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教学的目标。
在教学效果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制订相应的教学反馈措施,让学生在教育中有更多的收获。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考试或者测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了解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实现教育的升华。
五、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的动力。
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采用多样性的教学策略,例如侧重讲解、借助场景描述、引导学生模拟等,以更加深入的体验意象并加深对于意象的理解程度。
《古诗四首》中的意象教学教案对于教师的思考和探究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遵循科学、理性的科研思路,并且有计划、有序地探究和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于意象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凭借这些特质进行更好地创作,从而使学生在教育中取得有效的提升。
部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讲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讲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古代诗歌四首》。
课文选自清朝乾隆年间刊行的《古文观止》中的《诗品》一篇,主要介绍古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通过学习两首唐诗《登鹳雀楼》和《静夜思》和两首宋词《八声甘州》和《如梦令》,让同学们了解和把握古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提高同学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能够通过把握意象和意境来理解诗歌内在的意义和情感。
2.熟悉唐诗宋词的基本知识,能够欣赏和鉴赏唐诗宋词。
3.发掘和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唐诗宋词,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难点:唐诗宋词的鉴赏。
如何欣赏唐诗宋词,把握其中的意象和意境,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展示唐诗宋词美图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知识讲解法:老师讲解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通过唐诗宋词的理解让学生感知其中的美和情感。
3.互动式学习法:利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创新式学习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创作等形式来进一步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具体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导师出示《静夜思》、《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游泳》等唐诗宋词的图片和介绍,让同学们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知识,并欣赏其中的意境和美。
2. 知识讲解(20分钟)2.1 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通过“诗歌”和“意象”、“意境”的关系介绍学生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2.2 唐诗宋词的鉴赏对唐诗宋词的构成要素、韵律格律等知识进行讲解,并通过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诗宋词的鉴赏方法。
3. 互动式学习(30分钟)3.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围绕具体的唐诗宋词进行讨论,带着问题思考,发掘其中的意象和意境。
3.2 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总结、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代诗歌意象例析教案

古代诗歌意象例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意象与意境”部分,具体内容为第二节“古代诗歌意象例析”。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掌握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学会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意象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意象的寓意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艺术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含有丰富意象的古诗,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 知识讲解:(1)意象的定义和分类。
(2)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
(3)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4. 实例分析:(1)展示一首古诗,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
(2)分析这些意象的寓意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古诗中的意象,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首古诗中的意象,并写出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意象例析2. 内容:(1)意象的定义和分类(2)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3)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艺术效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并写出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静夜思》中的意象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感悟: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月光和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些意象使诗歌更具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古代诗歌意象例析教案

古代诗歌意象例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古代诗歌欣赏》中的意象例析。
详细内容包括:意象的定义与作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及代表作品分析,意象在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意象的概念,掌握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2. 学习并分类记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能够分析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意象的分类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2. 教学重点:意象的定义、作用以及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古诗,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意象的定义、作用,并以实例进行说明。
3. 意象分类:介绍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山水、花草、季节、气象等,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4.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意象,并讨论其作用。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古诗中的意象运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分析给定古诗词中的意象,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代诗歌意象例析2. 板书内容:意象定义与作用常见意象分类及代表作品意象在诗歌欣赏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明月、霜、床、故乡。
意象作用:描绘出诗人夜晚思乡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组织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意象的分类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2.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学生的阅读拓展。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精选)-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精选)-高三语文</Script>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诗歌鉴赏(一)高考要求: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鉴赏用词之妙(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
(静夜思是个例外吧!)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所选教材为《高中语文》第三册,具体章节为第五单元“诗歌欣赏”中的《春望》、《登高》、《静夜思》三首诗。
详细内容包括对每首诗中意象的提取、分析、理解,以及对意象在古代诗歌中作用和意义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品味诗歌之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意象的含义及其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诗歌中提炼出意象,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诗歌鉴赏》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特点,进而引入《春望》一诗。
2. 意象分析:a)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春望》,提取诗中的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b) 分析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c)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登高》和《静夜思》进行意象分析。
3.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如“《春望》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b) 教师示范解答,并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背景、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a)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分析《登高》和《静夜思》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b)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c) 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2. 内容:a) 《春望》意象分析b) 《登高》意象分析c) 《静夜思》意象分析d) 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意象分析。
2. 答案:a)春风、江南岸、明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高中生鉴赏诗词教案

高中生鉴赏诗词教案
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如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包括诗歌的基本形式、韵律特点、意象运用等;同时,学生应能通过诗词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选取的诗词应当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既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选择唐诗、宋词等不同时期的佳作,让学生感受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风貌。
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教案设计中的关键点。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讨论、朗诵、写作等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讲解诗词时,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教案还应包含评价与反馈机制。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小测验或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及时的反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调整学习策略,不断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案的设计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基础和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诗词鉴赏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2、能根据意象领悟诗歌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法及学法:
教法:诗词游戏、案例分析、影音课堂
学法:头脑风暴、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激趣导入方式(一):寻词填诗
请大家根据诗意,选择合适的词填入下列诗句,使其完整。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惊不应人。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明月别枝惊▁,清风半夜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先知。
唐·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几处▁▁争暖树,谁家▁▁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曲》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来。
杜牧《过华清宫》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送汪伦》
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试问卷帘人,却道▁▁依旧。
李清照《如梦令》
激趣导入方式(二)寻句抒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
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很多同学甚至还能活学活用,下面,老师给你几个词,请你用诗句来形容一下那一时刻的心情,
幻灯:“悲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喜悦——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大家可以自由思考,发散思维,没有准确答案,诗句能体现出悲伤或喜悦的感情即可。
二、通过刚才的一个环节,大家可以看到,诗歌当中,包含了许多的物象,其实在古诗歌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就是特定的物象总是包含着特定的情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意象。
1.请大家思考:什么是意象?
我们先看一首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事物?
这些物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2.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
诗人先想到: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再想到:啼鸟:欢快的气氛
风雨:无情的风雨
落花:实让人惋惜
总结: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在这里,给出概念:意象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3. 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板书)
举例: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组合起来,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
4.总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感情的统一,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
三、进一步解析意象中的情感
那么,如何透过意象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1.
通过进入影音课堂使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调动,进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我们来了解诗意: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简要分析: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
寞与相思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诗意简析: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苏词: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推迁,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在此,将感情及风格对比鲜明的诗文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对多种感官的刺激以达到巩固记忆加深理解的目的。
2.小结: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简而言之,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四、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并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补充相关诗句。
常见意象:送别类、思乡类、爱情类、战争类、愁苦类。
(板书)
举例:送别类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又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等。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作业布置
1. 通过看图猜诗和选词填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使本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2. 赏析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思考:诗中有哪些主要意象?
塑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诗歌鉴赏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知识点又比较多,因此考虑选取一个有趣又富于知识性的填词游戏来作为突破点,同时,发挥学生们的创造性和思维想象空间,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来选择诗句表达感情,尽量将知识容易化、简单化,在讲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适时进行归纳总结,影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他们关注意象与情感间的联系,并且学会分析。
根据学生的课堂和课后反应,感觉他们对于这样的设计和安排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对于意象寓意的积累和诗词的积累都比较少,自我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够强,这启示我要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