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意象鉴赏教案
《古诗文鉴赏》中的意象教案

《古诗文鉴赏》中的意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古诗文鉴赏》教材中的第三章第一节:“意象的把握”。
详细内容包括对意象的基本理解、意象在古诗文中承载的意义、如何通过意象领悟诗文的深层情感和艺术境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意象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
2. 学会分析意象在诗文中的作用,解读作者通过意象传达的情感与意境。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意象的深层含义解读及其在诗文中的作用分析。
教学重点:意象的识别和意象情感的准确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
学具:古诗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秋天的落叶和夕阳,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景象带来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入意象的概念。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意象的定义、分类以及在古诗文中的功能。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中的“床前明月光”和“疑是地上霜”两个意象如何构建诗的意境。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象,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意象在各自喜爱古诗中的作用,每组选代表分享。
6. 情境体验(10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钱塘湖春行》,感受诗中的意象,分享内心体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意象的把握”。
2. 主要内容:意象定义意象分类意象功能意象例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江雪》中的意象,并写出至少三种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2. 答案示例:千山鸟飞绝:孤独、寂静万径人踪灭:荒凉、遗世独立孤舟蓑笠翁:坚持、高洁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课堂的互动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拓展延伸部分,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含有意象的古诗文,并尝试创作以意象为主题的短诗,下节课分享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意象的深层含义解读及其在诗文中的作用分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 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2、能根据意象领悟诗歌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意象的理解和运用三、教学难点: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法及学法:教法:诗词游戏、案例分析、影音课堂学法:头脑风暴、合作探究七、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激趣导入方式(一):寻词填诗请大家根据诗意,选择合适的词填入下列诗句,使其完整。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惊不应人。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明月别枝惊▁,清风半夜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先知。
唐·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几处▁▁争暖树,谁家▁▁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 ▁▁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来。
杜牧《过华清宫》▁▁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送汪伦》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试问卷帘人,却道▁▁依旧。
李清照《如梦令》激趣导入方式(二)寻句抒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
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很多同学甚至还能活学活用,下面,老师给你几个词,请你用诗句来形容一下那一时刻的心情,幻灯:“悲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喜悦——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大家可以自由思考,发散思维,没有准确答案,诗句能体现出悲伤或喜悦的感情即可。
二、通过刚才的一个环节,大家可以看到,诗歌当中,包含了许多的物象,其实在古诗歌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就是特定的物象总是包含着特定的情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意象。
大学语文古诗解读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登高》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掌握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读古诗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登高》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登高》的作者杜甫,以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登高》,思考以下问题:(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2)诗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诗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4. 课堂展示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补充意见。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登高》的创作背景、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6. 拓展延伸1)欣赏其他杜甫的诗歌,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2)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功完成了对《登高》这首古诗的解读。
以下是教学反思: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4.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图片、音乐等多种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5. 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古诗文鉴赏》中的意象教案

《古诗文鉴赏》中的意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诗文鉴赏》教材第四章“意象的艺术”,详细内容包括:意象的概念与分类、意象在古诗文中的功能与作用、常见意象的解析与欣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意象的概念,掌握意象的分类及其在古诗文中的功能与作用。
2. 学会分析古诗文中的意象,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意象在古诗文中的具体运用与作用。
重点:意象的概念、分类及其在古诗文中的功能与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诗文鉴赏》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诗词意境画,引发学生对古诗文意象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a. 讲解意象的概念与分类。
b. 分析意象在古诗文中的功能与作用。
c. 举例解析常见意象。
3.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意象,并分享感受。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分析其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词,分析其中的意象,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文鉴赏》之意象2. 内容:a. 意象概念b. 意象分类c. 意象功能与作用d. 常见意象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你选取一首古诗词,分析其中的意象,并阐述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a. 示例:《静夜思》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作用:描绘了一幅寂静的夜晚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示例:《望庐山瀑布》与《登鹳雀楼》意象运用:《望庐山瀑布》以瀑布为意象,描绘了壮观的自然景象;《登鹳雀楼》以鹳雀楼为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抱负与志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教学难点是否得到突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词,深入分析其中的意象,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古诗中的意象教案

古诗中的意象教案【导语】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
通过学习古诗中的意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还能培养其对美的感知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究古诗中的意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意象的概念、作用及其在古诗中的表现形式。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意象的概念,掌握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2.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古诗中的意象,分析意象对古诗意义的增强。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爱好,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1. PPT课件:包含古诗中的意象及相关例子。
2. 古诗材料: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诗作为教学素材。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古诗中的意象,并与学生讨论他们对意象的理解。
Step 2 概念解析(10分钟)1. 通过PPT展示形象生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意象的感觉和联想。
2. 教师解释意象的定义及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意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Step 3 意象的类型(15分钟)1. 介绍常见的意象类型,如自然意象、色彩意象、动物意象等。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组选择一首古诗,分析其中使用的意象类型并与其他组分享。
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各类意象。
Step 4 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意象对古诗意义的增强作用。
2. 学生个人写作: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中的意象并写一篇短文,探讨意象对古诗整体意义的影响。
3. 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短文,并互相评价。
Step 5 拓展延伸(15分钟)1. 通过PPT呈现一首名家古诗,让学生自由发挥联想,分析其中的意象。
2. 学生小组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诗,自行深入探究其中的意象,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展示。
教师进行点评并辅导。
Step 6 总结归纳(1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意象的概念、作用以及在古诗中的表现形式。
2. 综合性评价:布置一份以意象为主题的综合性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诗,理清其中的意象,分析意象对诗作意义的增强。
探究《古诗四首》中的意象教学教案(二)

探究《古诗四首》中的意象教学教案(二)。
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仔细思考如何利用《古诗四首》中的意象进行教学。
这种思考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在教学目标上,可以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多媒体展示、语言模拟等。
二、教学素材素材是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素材上,应该注重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内涵性的诗句,对于诗中的词语、形象要加以注释,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同时,教师也应该制订一些任务,并且给予学生相应的质问,让学生在任务中不断加深对于意象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模拟人物的想法、情感,进而感受到诗歌中的意象,学会用意象进行写作的方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教学的目标。
在教学效果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制订相应的教学反馈措施,让学生在教育中有更多的收获。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考试或者测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了解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实现教育的升华。
五、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的动力。
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采用多样性的教学策略,例如侧重讲解、借助场景描述、引导学生模拟等,以更加深入的体验意象并加深对于意象的理解程度。
《古诗四首》中的意象教学教案对于教师的思考和探究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遵循科学、理性的科研思路,并且有计划、有序地探究和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于意象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凭借这些特质进行更好地创作,从而使学生在教育中取得有效的提升。
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学案(配课件)

鉴赏诗歌的形象——景物形象一、古诗鉴赏包含的考点: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1. 2.3.三、认识诗歌中的景物形象1、请背一首你喜欢的古诗。
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这些形象分别让你感受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2、意象指蕴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
诗歌常借助意象表情达意。
(知识补充:常见古诗意象见《总复习》P140)四、认识意境•1、读“枯藤老树昏鸦“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诗,分别找出景物形象。
在你读诗时,脑海中浮现怎样的画面?•2、意境是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知识补充:常见意境特点举隅•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五、学习有关景物形象题型的解题方法•1、典型例题一•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用四个字概括本诗的意境特点。
•解题指导:•第一步:找出意象,描绘图景•第二步:分析并概括景物特点•••第三步:由意境分析情感••••2、典型例题二•琅玡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3、讨论归纳•(一)景物形象题型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二)解题方法:••4、巩固练习①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2012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宋】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教案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古诗词鉴赏概述1.1 了解古诗词的定义与特点1.2 掌握古诗词的分类与分期1.3 明确古诗词鉴赏的意义与方法第二章:古诗词的表现手法2.1 比喻手法2.1.1 了解比喻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1.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比喻手法2.2 拟人手法2.2.1 了解拟人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2.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拟人手法2.3 夸张手法2.3.1 了解夸张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3.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夸张手法2.4 对比手法2.4.1 了解对比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4.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2.5 象征手法2.5.1 了解象征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5.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象征手法第三章:古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3.1 了解意象与意境的定义与关系3.2 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内涵与特点3.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意境创造与表现第四章: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律4.1 了解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律的概念4.2 掌握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律的分类与特点4.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节奏与韵律运用第五章:古诗词的抒情与议论5.1 了解抒情与议论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与意义5.2 掌握古诗词中抒情与议论的手法与技巧5.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效果第六章:古诗词中的典故与象征6.1 了解典故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与作用6.2 掌握古诗词中典故的来源与类型6.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典故运用及其寓意第七章:古诗词中的视觉与听觉描绘7.1 了解视觉与听觉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7.2 掌握古诗词中视觉与听觉描绘的技巧7.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视觉与听觉描绘效果第八章: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8.1 了解情感表达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8.2 掌握古诗词中情感表达的手法与途径8.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其特点第九章:古诗词中的审美观念9.1 了解古代审美观念的基本内涵9.2 掌握古诗词中审美观念的体现与影响9.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审美价值与意义第十章:古诗词鉴赏实践10.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进行鉴赏10.2 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分析古诗词的表现手法10.3 总结与评价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价值第十一章:古诗词中的结构布局11.1 了解古诗词结构布局的基本原则11.2 掌握古诗词开头、过渡、结尾等各部分的作用与技巧11.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结构布局艺术第十二章: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上)12.1 了解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定义与作用12.2 掌握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12.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及其效果第十三章: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下)13.1 了解古诗词中对比、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定义与作用13.2 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13.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及其效果第十四章:古诗词中的风格与流派14.1 了解古诗词不同风格与流派的特点14.2 掌握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诗人与作品14.3 分析具体古诗词所属风格与流派及其艺术特色第十五章:古诗词鉴赏的综合训练15.1 运用所学知识对古诗词进行全面的分析与鉴赏15.2 培养古诗词鉴赏的能力与习惯15.3 提高自身审美水平,深入体会古诗词的艺术魅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古诗词的定义与特点、分类与分期2. 古诗词鉴赏的意义与方法3.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及其在古诗词中的应用4. 意象与意境的内涵与关系,常见意象的内涵与特点5. 节奏与韵律的概念、分类与特点,抒情与议论的手法与技巧6. 典故与象征的运用与寓意,视觉与听觉描绘的技巧7. 情感表达的手法与途径,审美观念的内涵与体现8. 结构布局的基本原则,开头、过渡、结尾等各部分的作用与技巧9. 常见修辞手法的定义、作用与运用技巧10.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特点、代表诗人与作品难点:1. 古诗词中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与表现2. 节奏与韵律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与分析3. 典故与象征的深层寓意解读4. 情感表达的细腻区分与把握5. 结构布局的艺术性分析6. 修辞手法的多样化运用与效果分析7.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艺术特色辨识8. 古诗词鉴赏的综合能力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意象鉴赏教案
高二语文
教学目标:
1.理解意象的内涵。
2.学会捕捉诗歌中的意象,并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象的内涵。
3.根据意象体会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中都有哪些景物?
景物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你能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吗?
孤独、寂寞、凄凉
为什么你会感受到呢?
通过景物。
这首小令是中国诗歌史上意象排列组合的成功典范之一,描写了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
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得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的夕阳下的孤独和愁苦。
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被称赞为“秋思之祖”。
但若是这些景物单个出现,我们丝毫感觉不出有什么特别,但为什么一起出现形成画面我们就能感受到孤独和寂寞了呢?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用形容词。
实际上是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所以意象就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形象。
二、意象的概念
长期的创作实践,各种景、物有了固定的含义特征和感情寄托,这就形成了意象。
意象,就是指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
在历代诗人的笔下,无论是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还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正是由于有了“我”的主观情感的渗入,各种自然现象被赋予了人的情愫、理念、遭际、感慨,诗歌才会形成情景交融,“意”“象”合一的艺术图景。
三、重点鉴赏“月”的意象。
1、你能回忆起有关“月”的诗句吗?
分别有怎样的含义呢?(讨论)
2、月的象征含义
1.象征团圆。
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象征思念。
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3.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
江无月明?”
4.把月亮作为纯洁无暇,没有任何污染的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
3、为什么诗人用月来表达以上的象征含义呢?(探讨研究)
这是与月亮的某些特征符合的。
月亮是圆形的,明亮有透明,又有很多与月亮有关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等,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这些特定的含义比如团员、思乡、相思之情已约定俗成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选择的意象必然与他的主管感情有内在的联系。
四、方法指导
捕捉意象、把握特点
联系背景、发挥想象
体会情感、体悟意境
五、实践检验:
例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意象:明月、松、清泉、石
想象: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一轮明月静静地照到松林之中;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反射着皎洁的月光。
情感:感到环境的清幽明净,内心愉悦。
作者借此表达向往自然美的情感。
(愉悦、喜)
例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意象:杨柳、哓风、残月
想象:醉别醒来将在何处?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那时只有凉风残月。
情感:凄清、冷落
例3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
意象:二十四桥、波、冷月
想象:二十四桥还在,但昔日扬州十里盛景已无,只有寒冷的月儿在湖心荡漾。
情感:感伤、痛惜、怀古伤今
六、柳的意象
1、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2、你能举出多少带“柳”的诗句吗
六、补充其它意象
小组讨论,完成以下表格
七、练习巩固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
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