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意象、意境、思想感情篇(汇编)

合集下载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和意境鉴赏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和意境鉴赏
诗词-意象与意境
所谓意象,通常是指意与象,主观与客观两方面,也就是说,是诗人的立意与所描写的物象的结合。即指诗歌中浸润了诗人情感的物象。
诗歌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又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4
5
6
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柳有暮鸦。 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02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01
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明月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杜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李煜《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 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01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骆宾王《在狱咏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虞世南《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有关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

有关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

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有关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附:“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凌寒不屈的顽强(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4)隐者高士的象征(5)清冷淡雅的美人(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3、菊花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4松柏孤直、顽强、高洁5莲爱情6梧桐凄凉、悲伤7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2)草木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8、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9、红豆爱情、相思10、豆蔻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11、竹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12、黍离。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3、丁香:愁思或情结14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15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16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17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18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9桃花:象征美人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兰:高洁21牡丹:富贵美好二、动物类1蝉:(1)品行高洁。

(2)悲凉凄切(3)人生短暂,怜惜生命2、杜鹃悲苦、哀怨、凄凉、乡愁乡思3、鹧鸪乡思、羁旅行役4、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孤独、书信、消息5乌鸦衰败、荒凉、小人、俗客庸夫6蟋蟀思乡7鸳鸯夫妇恩爱8精卫复仇、奋斗、不畏艰难9青鸟信使10、燕子:(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古诗词鉴赏之意象、意境、思想感情篇

古诗词鉴赏之意象、意境、思想感情篇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思想感情‎•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常见题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或者某一联‎、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高考)解答分‎析提问变体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答题时景、情、境‎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思路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①‎注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注意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步骤①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描述诗歌意境‎)。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②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境,概括意境‎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③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悟情,理解意‎境中作者寄托的感‎情)答题方式‎(1)描摹诗歌图‎景(2)概括意‎境特点(3)剖‎析作者思想感情‎即: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结合诗歌具体‎描绘),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诗词鉴赏唐诗中的意象描写与情感抒发鉴赏

诗词鉴赏唐诗中的意象描写与情感抒发鉴赏

诗词鉴赏唐诗中的意象描写与情感抒发鉴赏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的意象描写和情感抒发是其独特之处。

唐代的诗人们以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笔墨,塑造了许多深情而富有意象的诗作。

本文将从意象描写和情感抒发两个角度进行唐诗的鉴赏。

一、意象描写意象描写是唐诗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的描绘和具体的比喻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我们来看《登鹳雀楼》这首诗。

诗人王之涣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开头,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白日依山尽,形象地描绘了夕阳下的山峦,在黄昏的余晖下更加妖娆美丽;黄河入海流,则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这样的描写不仅美化了自然景观,也传递了诗人对大自然壮丽和美好的向往之情。

其次,杜甫的《春望》也是一首意象描写丰富的诗。

其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一句,以幽草和黄鹂为意象,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钟爱。

幽草象征着宁静和纯洁,黄鹂的鸣叫则使人感到春天的喜悦和生机。

通过描绘这些自然意象,诗人唤起了读者对于春天的美好期待和对生活的向往。

二、情感抒发唐诗中的情感抒发是其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

诗人们通过他们真挚的情感,将世情人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牧的《秋夕》是一首寓情于景的诗。

诗中描绘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景象,通过深情的描写,在读者的心中引起了共鸣。

诗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秋夜的喜爱和对于家人团聚的向往。

这种对于家庭和亲情的赞美和渴望,打动了读者的内心。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诗人的情感抒发更是深邃动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诗表达了人生短暂,要珍惜当下的情感。

诗人借助美妙的比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使人深思并引发共鸣。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意象描写和情感抒发是其独特之处。

诗人们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使作品充满了美感和情趣;情感的抒发更是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意境与赏析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意境与赏析

常见意象:1、 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 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此 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 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4、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 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 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6、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013年高考: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汇编

2013年高考: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汇编

2013年高考: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汇编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诗歌鉴赏之常见意象和典故分析

诗歌鉴赏之常见意象和典故分析

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其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解答: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如何展现?)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意义)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优秀范文五篇]

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优秀范文五篇]

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从1988年语文高考首次出现诗词鉴赏题以来,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思想感情•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常见题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或者某一联、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高考)解答分析提问变体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答题时景、情、境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思路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①注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注意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步骤①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描述诗歌意境)。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②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境,概括意境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③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悟情,理解意境中作者寄托的感情)答题方式(1)描摹诗歌图景(2)概括意境特点(3)剖析作者思想感情即: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结合诗歌具体描绘),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1、意象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

“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

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

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全诗前运用了“阴雨”、”江草”、”鸟鸣”,柳”、堤”等意象构成了这样一种凄凉凄清意境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1)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境是通过一个个意象构成的生活图景或艺术氛围。

2)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

3) 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

没有意象,不能构成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总之,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一个优秀的诗人,就是能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创造出深刻的艺术形象,营造出不朽的意境。

4、常用的有关意境的词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淡雅闲适等。

常见意境术语举例•雄浑雄奇,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深远绵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一个个意象构成意境,要体味意境首先就要了解意象的归类,常考的有五类1、植物类2、动物类3、乐器类4、自然类5、送别场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这是李清照南迁时写的词,当时她的丈夫已死。

她是北方人,之前是没见过芭蕉树的。

不知你们有没有见过芭蕉树,芭蕉树的叶子在刚抽出的时候是卷着的,而长大之后是舒展开的。

芭蕉叶子很大,树要比现在的香蕉高很多,所有才会有“荫满中庭”之说。

每一片滴答这雨水的叶子,不管是卷着的还是舒展的,都有情有愁有相思,因为那个彻夜难免的人满心满眼满脑子都是情愁相思。

蕉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思。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感悟悲秋,怀念情人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梅花: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钱财虚名是身外之物,最终都会失去只有松柏般的品质,历久犹存。

柳:(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许浑《登洛阳古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緱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牡丹象征高贵、富贵杨花象征飘零、离散二、动物类:杜鹃、乌鸦、鸿雁、蟋蟀、鸣蝉、猿猴、燕、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孤雁(孤鸿、断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蟋蟀:又名促织,表示惆怅。

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

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燕子(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3)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