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思想感情 (教师版)
专题05 古诗词鉴赏(教师版含解析)-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专题训练(江苏专用)

专题05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江苏省淮安市2020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 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5.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4. “阔”是“宽广”的意思。
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
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5. 作者由江上观日出起兴,引发出无限感慨。
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突出江南春来早的特征,使海日江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的描写了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时光荏苒的场景。
表达了作者见美景而思乡的感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了自然理趣: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解析】【4题详解】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
解答时,先明确“阔”字的本义是“宽广”,然后分析颔联的意思: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悬。
“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可见“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恢弘阔大的感觉。
【5题详解】考查诗句的赏析。
可从意象、炼字、修辞、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
“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古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师版)

古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词专题的考查要求。
2、从标题、作者、文本的角度切入,了解读懂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了解高考1、《考试说明》中这样表述: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2、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江苏高考卷)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荃。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山静似太古”句的含意是什么?(2分)(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进行分析。
(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大纲全国高考卷)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6分)(总结:2013年江苏卷和全国卷更加关注对诗内容的理解和评价上,读懂诗歌是考查的核心,而技巧手法有弱化的倾向。
)二、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1、关注标题(1)教你思考:2013年江苏诗歌考题,标题是“醉眠”(见上文),作者为什么而醉,真的醉了吗,核心是醉还是非醉,从哪个字可以看出,为什么?(2)小试牛刀: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答:诗中塑造了女主任公对她远征在外的丈夫深深的思念。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高中语文_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课题】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课型】复习课【课时】1课时【使用日期】【学习目标】掌握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方法。
定标自学【考点解读】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细化为三个方面:主旨内容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一、评价思想内容型评价思想内容是理解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等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概括作者情感和主旨,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高考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为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等。
1.常见提问方式: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表现了怎样的情趣?”4.“主旨是什么?”5.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某个典故发问。
2.答题模板步骤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就相关诗句结合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二、评价观点态度型所谓观点“态度”,是指对事物、人物、社会现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观点态度及对人生感悟的倾吐。
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来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观点和态度做出评价。
该考点单独出现的频率不高,往往结合情感等综合考查。
1.常见的命题方式(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首诗体现了××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答题模板步骤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就相关诗句结合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步骤二: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合作探究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① [宋]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①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专题14 古诗词思想感情分析评价-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14古诗词思想感情分析评价(解析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鉴赏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方法探究】分析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的解题思路: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
诗言志,词缘情,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
鉴赏诗歌时,定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介绍,从而懂得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的作者的感情。
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因而作者常常借助外物来抒情言志。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意象是融人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怀念古代英雄孙权和刘裕,这是切合题目的,下阕却写到北伐失败、扬州烽火神鸦社鼓、顺尚能饭否等四件互不关联的事,抒发的是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被重用的慨叹。
4.抓住注释,提取暗示内容。
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做一表格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典例在线【一、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二)(共5分)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______的自然之景,抒发了______之情。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
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
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
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
译文:春日,诗人在偎依着青山的十里楼台边,听见了从盛开的百花深处传来的杜鹃啼叫声。
那声声杜鹃鸣就跟和行道中人说话似的,自与那随意飞飞停停的流莺不同。
在晴明的春日,杜鹃不断卖弄它那“不如归去”的“殷勤”的叫声,“行人”似从梦中惊醒。
这“行人”岂是不想回家啊,只是回家的日子还不能期望定下啊。
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考点透析:这道题的第一问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考生需要知道一点有关杜鹃的典故。
杜鹃在中国象征着什么?比如课内学习的"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声里斜阳暮",当然如果能回忆起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就更好,那就很容易理解杜鹃的啼叫声类似于"不如归去"。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
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水灾被迫让位给他自己的臣子,自己隐居在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凄凉,哀伤的象征。
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如“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云》),该句意为“傍晚杜鹃的凄切之声,使湘江上尚未归家的游子更加忧愁悲伤,更加归心似箭”。
传说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如“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也有用其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诗人以此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古诗词赏析讲评课(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赏析讲评课(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赏析讲评课(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赏析讲评课(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以苏教版九年级必修的古诗词为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知识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智慧,弘扬中华文化。
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格律、意象等,了解古人创作古诗词的背景及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并感受诗词的情感和思想。
3. 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古诗词,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比如,针对情感类的诗词,可以用情感化的方式去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体悟诗词中的情感;针对抒情类的诗词,可以借助音乐、绘画等对应的艺术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意境,提高对其鉴赏能力。
4. 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让学生看一幅古代诗词画,有音乐伴奏,先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感官。
(2)讲授:针对苏教版九年级必修的古诗词进行逐一讲解,侧重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形式特点,艺术内涵等方面。
(3)感悟:让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谈谈自己对这些诗词的理解、感受等。
(4)解读:学生自选一首感兴趣的古诗词进行解读,分享给大家。
(5)小结: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回答问题,发表自己对古诗词创作的看法。
5.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策略比较多样,灵活性较高,从情感化、视觉化等多个方面进行讲解,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古诗词的美,从而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讲授时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多加思考和讨论,使整堂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采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流程设计,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高考诗歌鉴赏一、如何分析诗中人物和作者的情感(教师)

高考诗歌鉴赏之一: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一、分析思想感情三步走:第一步、明确表达情感的手法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3、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景、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今(借典故抒情),借事抒情。
第二步、仔细审视诗歌中的景物行为或典故的特点。
典故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是固定的。
如:闻鸡起舞表达的事报效国家的愿望;燕然勒功表达的是对建功立业的渴望;黍离之悲表达的是对故国的思念,持节云中,表达的是对朝廷重用的盼望……景物常常与感情间有相似性。
另外,景物的描写角度及色彩的变化常常体现情感的变化。
第三步、读懂诗歌。
(一)读懂诗歌内容:1、懂得诗词的结构特点。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词。
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片:抒情为主2、读懂诗家语(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句子的反常组合。
(2)、抓住关键词句品情态(3)、抓住景事情。
(4)、看标题、作者及注释内容。
3、读懂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理解诗词中的人物及作者的情感1、对人、对事、对景、对物的情感;2、具体情感体现: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教师版)古诗题材分类之咏物言志诗怀古诗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言志诗【知识梳理】一、概念:指的是诗人不能直接表露出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的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这类诗歌从题目上看,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句,如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雪》,齐己的《早梅》,黄巢的《题菊花》等。
二、思想主题:①借物言情,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②托物言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③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三、物象的分类:1、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还有梅、菊、竹、松等在诗歌中都有气节品质之类的特定含义.解读这类诗歌,可以根据这些物象的特定含义来推测诗人所要表达的情志.2、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如流水,除表时光流逝之外,还可以赋予它其他的理想品格。
解读这类诗歌,就只能根据事物的特征来合理判断。
四、技巧点拨:咏物诗鉴赏思路,可按以下三步进行。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思考写什么事物,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事物形象,展示事物特征的方法主要有:A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B 从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形、色、声、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侧面烘托——环境等】(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知人论世,由物及人,由实到虚(作者的情志)】(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附:常见意象的思想感情、文化意义.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专题——思想感情古人所谓“诗言志”,乃谓诗是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是“志”的载体,“志”是“诗”的终极目的。
读诗,就是读诗人的思想感情,读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词的思想感情包括诗人相对稳定的思想感情、偶然的心理情绪的变化、对待“人、事、物”的观点态度等。
那么,怎样把握诗词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呢?“三看四抓五关注”。
“三看”就是要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四抓”就是抓画面(意境),抓意象,抓典故,抓词采(主要是动词、形容词的色调);“五关注”就是关注古代诗人常见的抒情方向,关注诗人此时此地的背景,关注诗词塑造的主体形象,关注诗词主要的抒情方式(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乐景哀情等)及其他表达技巧,关注问题的命题角度和样式。
第一部分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画面蕴情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初晴游沧浪亭①(宋•苏舜钦)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
②连明:直至天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1. 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画面。
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春晚(宋•王安国①)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②初上琵琶, 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王安石弟,后被罢归田里。
②小怜:泛指歌女。
上阕中“满地残红宫锦污”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2.一幅“一夜风雨后,残花飘零满地像宫锦被污损”的画面。
由春天归去而生的痛惜惆怅之感。
(要注意到比喻的作用)【方法总结】二、意象含情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3.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②贪夫、远客。
意指客居他乡之人。
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
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4.(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唐•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
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
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
【方法总结】三、典故诉情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八声甘州(宋•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5.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2分)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2分)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2分)【赏析】此词上阕叙述了李广的事迹,下阕写作者自己的感慨。
词人借李广的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了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情怀,是典型的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之作。
与上阕不同,词的下阕转写作者自己的感慨。
前五句,作者化用杜诗来回应小序中提到的“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一事。
这里,作者借李广自比,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楚老、杨民瞻两位好友亲爱自己之意,盛赞他们不以穷达易交的高风。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是借汉言宋,意思是汉时开边征战、号召立功绝域,在那时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暗含对南宋求和讳战,更无需良将的讽刺之意,痛斥了南宋当朝亲奸佞而逐贤良的腐败和黑暗。
结尾三句以斜风寒雨之景作结,融情于景,实写自己内心壮志不得酬的悲凉。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泊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西江:古称从今天的南京至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
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袁宏在运租船中吟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
(1)在“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古事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美好理想?(1)富贵与贫贱的悬隔,不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
(2)尾联在描绘情景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由实写转入虚写,想象明朝挂帆高去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因世无知音、怀才不遇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登余干古县城①(唐•刘长卿)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②,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诗人此时从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贬所北归,途经余干。
②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憯(cǎ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
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7. 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对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慨叹,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唐朝国势衰微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暗讽了唐王朝统治者荒淫昏庸,误国害民。
手法一:运用典故,借古讽今。
“陵谷变”这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含蓄表达了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作者借古讽今,通过周幽王昏庸误国,造成陵谷灾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
手法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深沉的慨叹。
飞鸟不知道古城的变迁,依然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
飞鸟非人,本来无情,自然不会知道古城的变迁;然而人是有感情的,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人也能从中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迁。
手法三:以景结情,寄予作者深沉的历史慨叹。
古城早已荒芜,只剩下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作者就是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深沉的历史慨叹。
(6分。
概括思想感情3分;写出任意一种手法并具体分析3分,如写出其它手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诗歌的标题和注释。
抒情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
8.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8. 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理解作者志趣,首先要理解尾联的意思,尾联说野菊嘲笑一些追随陶渊明的人,还要到陶渊明那里寻觅高洁的品质。
言外之意是野菊无须向人寻觅,自有像陶渊明那样的高洁品格。
这种品格就是作者的志趣所在。
【方法总结】四、词采明情诗词中常常有一些直接变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显性情语,以及体现诗词情感色调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
这些词语,比较直观地显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可以说抓住了这些词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所谓“显性情语”,指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包含“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情感色彩浓厚的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
另外,一些表情态、色彩、温度等方面的动词形容词,如“望”“迎”“暗”“淡”“阴”“冷”也是显现情感的重要词语,抓住这些词汇就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注】①眀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9. 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解析】所涉及的诗句中有一个直接的情感词“思”,诗人身在病中,却依然“思”重返战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10.(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残春旅舍(唐•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