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意象(教师)
诗歌鉴赏、意象法(镇江地区袁健老师倡导的)解读

桂花 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王维《鸟鸣 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竹 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柳宗元 《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云 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王维《终南 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月亮 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猿啼 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 《登高》:友人别》:扬子江 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南浦 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 依然。 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芳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乐 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 绵绵思远道。 空山 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王维《山居秋 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 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王维的 《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4、象,即“写了什么”,大致分四类——物、 景、人、事。 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四类:分别是物、景、人、 事。基层是物,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 或“老树”或“昏鸦”写的是物。中层是景, “枯藤”和“老树”和“昏鸦”构成的景。中上 层是人,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后面的人或是景 物前面的人或是景物之上的人,“枯藤、老树、 昏鸦”之后就是思乡的作者; 诗歌作品中常见的象的含义有:月亮代表思乡, 菊花、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 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杜鹃鸟表达哀怨、凄凉或思 归的情思,猿的哀鸣表达哀怨,寒蝉表示悲凉等。
B.艺术手法六类: (1)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 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 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 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古代 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 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客栈等等,常 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 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 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2)托物言志。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含 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如陆 游的《咏梅》就是借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师稿)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师稿)一、什么叫意象?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1)诗中通过什么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结合全诗分析XX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
(4)请分析诗中XX形象。
2、答题步骤:意象+画面+感情(+作用)3、答题规范:答:这首诗选用了、、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这一意象的作用是:①……;②……;③……。
四、景物描写的作用:点明时令、地点;②交代……背景;③渲染……氛围;④奠定……感情基调;⑤烘托……情感;⑥推动情节发展。
五、考题演示。
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什么寓意?答:选用了夜晚、秋风、汉关、塞云、边月、西山这些意象,描绘了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答:①点题,诗人见秋风,引起秋思;②为后面诗句的展开提供基础;③点明时令;④以“秋风”渲染悲凉的氛围;⑤触景生情,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之意境一、什么叫意境?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
例:①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意象:暮秋、黄昏、寒鸦、江水;意境:渲染出一幅孤独、寂静、空虚的意境画面)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组成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初中古诗鉴赏技巧(教师)

诗歌鉴赏技巧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探究《古诗四首》中的意象教学教案(二)

探究《古诗四首》中的意象教学教案(二)。
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仔细思考如何利用《古诗四首》中的意象进行教学。
这种思考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在教学目标上,可以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多媒体展示、语言模拟等。
二、教学素材素材是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素材上,应该注重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内涵性的诗句,对于诗中的词语、形象要加以注释,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同时,教师也应该制订一些任务,并且给予学生相应的质问,让学生在任务中不断加深对于意象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模拟人物的想法、情感,进而感受到诗歌中的意象,学会用意象进行写作的方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教学的目标。
在教学效果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制订相应的教学反馈措施,让学生在教育中有更多的收获。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考试或者测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了解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实现教育的升华。
五、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的动力。
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采用多样性的教学策略,例如侧重讲解、借助场景描述、引导学生模拟等,以更加深入的体验意象并加深对于意象的理解程度。
《古诗四首》中的意象教学教案对于教师的思考和探究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遵循科学、理性的科研思路,并且有计划、有序地探究和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于意象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凭借这些特质进行更好地创作,从而使学生在教育中取得有效的提升。
诗歌鉴赏之意象(一)

诗歌鉴赏之意象(⼀)⾃古以来,由于农耕环境的闭塞,“天⼈合⼀”的哲学精神的影响,中国⽂⼈的⼼灵都留下⼭⽔⽥园的烙印。
到了南朝,谢灵运的诗作⽇益露出⼭⽔诗的端倪;魏晋政治⿊暗,不少⽂⼈⼠⼦便寄情⼭⽔,笑傲江湖;迨及唐代,王摩诘、孟浩然更是着⼒绘写流泉村落。
对⼤千万物的钟爱这⼀“⾃然情结”,在历代落魄⽂⼈⾝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贾岛、柳永,不⼀⽽⾜。
云游⼭川的经历,耕读⼈家的环境,更为其观照⾃然万物提供了便利。
他们往往借外物寄托个⼈⼼志,在吟啸之中⼀浇⼼中块垒。
那么,什么是“意象”?从语义学的⾓度看,“意象”包含“意”与“象”两个⽅⾯。
所谓“意”,指诗⼈主观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感情(情、理);所谓“象”,指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活中的景物、事象、物景,声⾳、⾊彩、⽓味以及想象中的万物皆属此列。
“意象”便是创作主体关于意、象的审美创造的产物。
由于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是“表现”,在“意”与“象”之间,“意”是“象”的主宰,“象”是“意”的载体。
“⼭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写之”(刘熙载《艺概》),此语也适⽤于诗。
当然,此时的“烟霞”、“草⽊”也便是意象了。
(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诗歌的创作⼗分讲究含蓄、凝练,诗⼈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是“⾔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志。
这⾥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意象既可以是⼈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意象”⼀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
刘勰《⽂⼼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运⽄”⼀语。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中的物象。
“物”是个外延极⼴的概念。
除了诗⼈的“我”⽽外,天地间的⼀切包括⽇⽉星⾠、⼭川草⽊、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全都是“物”,⽤南宋诗⼈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
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主要涉及诗歌的意象。
具体内容包括:1. 意象的定义与特点;2. 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3. 如何欣赏诗歌中的意象;4. 举例分析经典诗歌的意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意象的定义与特点,掌握欣赏诗歌意象的方法;2. 通过分析经典诗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意象的定义与特点,欣赏诗歌意象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意象进行诗歌创作,分析经典诗歌的意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学生熟悉的诗歌《静夜思》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意象的定义与特点,介绍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教授欣赏诗歌意象的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意象表达的情感。
4. 练习巩固: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并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意象的定义与特点;2. 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3. 欣赏诗歌意象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月”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要求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答案:月儿弯弯照九州,的家欢乐满人间。
2.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诗歌《登高》的意象,体会诗人通过意象表达的情感。
答案:《登高》一诗中的意象有“落叶”、“江水”、“浮云”等,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拓展延伸课堂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解析1. 意象的定义:意象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基本元素,是指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诗歌单元,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诗歌的意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意象的定义、分类、作用以及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
详细内容涉及《静夜思》、《钱塘湖春行》等经典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意象的概念,掌握意象的分类和作用;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来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意象的作用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意象的分类、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静夜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新课内容:讲解意象的定义、分类、作用,结合《钱塘湖春行》等诗歌进行分析;3. 例题讲解: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诗歌中的意象,巩固所学知识;6.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意象,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意象的定义、分类、作用;2. 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3. 经典诗歌意象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份书面分析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意象的分类、作用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2. 例题讲解环节,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3.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如何提高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意象的分类、作用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1. 意象的分类: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和抽象意象。
自然意象如山水、花鸟等;社会意象如战争、爱情等;抽象意象如时间、命运等。
2. 意象的作用: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寓情、象征、暗示等功能。
通过意象,诗人可以表达情感、渲染氛围、塑造形象、深化主题等。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所选教材为《高中语文》第三册,具体章节为第五单元“诗歌欣赏”中的《春望》、《登高》、《静夜思》三首诗。
详细内容包括对每首诗中意象的提取、分析、理解,以及对意象在古代诗歌中作用和意义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品味诗歌之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意象的含义及其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诗歌中提炼出意象,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诗歌鉴赏》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特点,进而引入《春望》一诗。
2. 意象分析:a)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春望》,提取诗中的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b) 分析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c)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登高》和《静夜思》进行意象分析。
3.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如“《春望》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b) 教师示范解答,并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背景、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a)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分析《登高》和《静夜思》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b)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c) 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2. 内容:a) 《春望》意象分析b) 《登高》意象分析c) 《静夜思》意象分析d) 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意象分析。
2. 答案:a)春风、江南岸、明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鉴赏
——诗歌之意象
一、考点诠释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
“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1、意象: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载体
2、我们常见的哪些事物成了诗人笔下的常用意象?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大家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如: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二、观看视频《岁寒三友》
三、视频中相关作品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南轩松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这首诗借物抒怀,诗人赞颂“凌云霄”的孤松,也表现了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宋. 徐庭筠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
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译文: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
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
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
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四、练习: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1)简析“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句,说说诗歌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客情”。
(4分)
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居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和思乡念亲、怀念故园的感情。
(这种情感你是怎样看出的?梧叶、秋风这样的词语在诗中又叫什么?)
梧叶: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秋风:萧瑟,充满愁绪
(2)清人陈廷焯认为“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诗中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将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凄然情伤、低沉不已的心境做鲜明对比,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五、小结:
诗歌意象=表层含义(客观属性)+深层含义(结合诗句分析其内在的情感)
补充:【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触动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梧叶飘飞、秋风瑟瑟、江船漂泊、寒气袭人,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油然而生。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夜捉蟋蟀。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孩子们兴致高昂,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
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
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图景令他倍感亲切,引发诗人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
“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巧妙地反衬出悲情,更显现了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本诗采用的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
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
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
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
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
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字斟句酌,“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
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
“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⑦虚实结合,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
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
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