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一岁四行役"的奔波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 的奔波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 一岁四行役 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 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 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 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 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 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 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 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 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 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 点却是意境。意境,或雄浑壮丽,或 点却是意境。意境,或雄浑壮丽, 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 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开阔苍凉 等。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 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 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 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 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 画面 氛围, 之小),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 之小),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 ),营造了一种雄阔 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小池南畔木芙蓉, 辛苦孤花破小寒, 小池南畔木芙蓉, 辛苦孤花破小寒, 雨后霜前着意红。 花心应似客心酸。 雨后霜前着意红。 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犹胜无言旧桃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一生开落任东风。 未作愁红怨绿看。 一生开落任东风。 未作愁红怨绿看。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类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类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类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通俗的说,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包含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什么是意境?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象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简而言之,意象与意境是点与面的关系。

意象意境的区别公式:意象+意象=意境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高考典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意象: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境:清幽、静谧意象意境在考纲中的考查要求古诗文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解读1、诗歌鉴赏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2、考查内容:把握形象的内涵特征分析意象意境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题型探究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A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B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C 这首诗用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D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意象意境类答题思路答题步骤:意象—意境特点——思想情感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基本表述形式(1)这首诗通过哪些什么样的意象,营造了(刻画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常见意象】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
别后的思念): 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 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 染凄冷、悲凉气氛): 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 霜、飞雪、苦雨、酒。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
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 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 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 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红豆、连理枝、比翼鸟、并蒂莲。
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给全诗营造了凄冷 感伤的氛围。(为后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作了铺 垫。)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 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 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 之感。
2、《度破讷沙》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整体描述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意象?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诗人通过诗中某意象表现了怎样 的情感?) 2、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3、诗中某意象有什么作用? 4、分析某意象的内涵。
意境=意象+氛围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 产生想象的境界。
常见意境
恬淡闲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宁静温馨——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冷孤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雄浑壮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回。 悲壮惨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画面)。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 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 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 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 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 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分析氛 围特点),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分析思 想情感)。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 ①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②什么图景; 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概括诗歌的 思想感情(或寄托了什么志向)。
例:(09全国卷II)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 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 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 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 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 意?
练一练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 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 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 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 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关注环境。 ②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设计可以分以下几步: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概括形象 特点; (2)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 说解;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 点态度)
举例 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 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 的人物形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
(第一步总写)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 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 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第二步根据诗句具体分析)“念”写 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 忧伤,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 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 哀。
练一练 《李清照· 点绛唇》中刻画了怎样的艺 术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 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鉴赏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鉴赏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 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 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 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 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 字?为什么? •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 好在哪里? •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 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 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辽宁 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 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写“物”诗歌鉴赏的思维切入点 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 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 格节操、思想感情。 分析思路: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 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 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倚仗,依靠 答案:“依”字有 ___________之意,写出 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 拟人的修辞 解释)运用 ____________手法,(修辞)不仅 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写柳,更形象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
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3.利用古诗文教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 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选录的只是浩瀚文 学海洋中的点滴,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这
在。如何傲。上下功夫,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
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1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目前世 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 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 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
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 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2.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
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
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 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 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 态度。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 化正在消失,而且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 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很少了 解自已的传统文化,造成用方块砖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 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习并传播中 华文化经典,是当仁不让的使命。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 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 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 怎么样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此诗描绘了一幅绚丽的初春景象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意境明净绚丽、恬静 优美(或营造了一个明净绚丽、恬静优美的意境氛围)(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定居草 堂后的愉悦闲适的心境,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步骤三)。
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 (2)宁静、宁谧、安宁、安详、祥和 (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 (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 (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 (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 (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 (8)空灵、渺远
4
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2)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3)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
(4)松柏:坚贞不屈的人格。
5
战争类意象(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1)楼兰: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2)羌笛:多见于唐代边塞诗。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意象,就是沾染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
意象的特点: 1.意象往往有丰富的内涵 2.意象都富有情感性
送别类(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叙写别后的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首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 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流尽年光的 “宫前水”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 沧桑变化的感慨。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兰溪,地点,浙江兰溪县西南;棹歌,渔民的 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这两句诗描绘 了一副怎样的景色?请简要赏析。 答:描绘了一副柔美而又充满生机的越中山水图。 “凉月如眉”“山色镜中”都是比喻,前者明喻初 月之形,后者暗喻溪水之净。“挂”是比拟,“看” 字则更点明人在景色之中。山光、水色有了人的活 动则更显灵动,更显生机,使兰溪有胜似仙境之感。
解题思路: 1、找出分别描写形象的诗句; 2、对比两个形象的异同(包括时节、地点、 环境、形象特征等); 3、结合诗歌主旨概括两个形象的特点,对 比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异同。
题眼
知人论世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写景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叙事
请简要赏析诗中“山客”的形象。 答:本诗中的“山客”是一个享受闲散生活的 形象。在桃红柳绿的明媚的春天里,在花落 莺啼的宁静环境中,“山客”睡得酣恬安稳, 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 淡泊名利、追求田园闲适生活的诗人形象。
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描写景色的有关诗句,抓住主 要景物。 2.概括景色营造的氛围(即意境)。 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情感。
答题步骤: 1.描绘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 方式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原诗,二要 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即意境),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 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 概括,准确的体现景色的特点情调。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抒发的情感。切忌空洞, 要具体。答出“为什么”或“如何表现的” (即情与景的关系)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 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 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 子》。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 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⑧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 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 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写作背景 北陂杏花 王安石 重点词义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地名注释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 【注】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
晚年闲居之时。陂,水池。 题: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诗中的杏花妖娆美丽、高洁坚贞。即使像雪一样 被春风吹落,也胜过在车水马龙的路边被碾成尘。 诗人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又用 “纵被”和“绝胜”来强调。以美丽的杏花自况, 深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 的悲壮情感。
事物类意象 环境(时节、地域等) 事物特点
形象特征
象征意义
答题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 步骤:①概括特征 ②分析特征 ③点明象征意义
例一: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场面描写: 农事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题:尾联描写了一副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事物意象
事物意象一般指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它往 往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是人格化了的 形象。诗人借助这些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 达了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等。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 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描写物象的有关诗句,分析自然 属性; 2.概括形象的特征; 3.挖掘其象征意义; 4. 结合诗歌主旨把握作者品格节操和思想感 情。 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特点。 2.结合诗歌分析特点。 3.归纳形象寄托的作者的情感、理想、 追求、品性等
例: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题: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 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 “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 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 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 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题:诗歌的三、四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答:这两句是诗人眼中所见之景。诗人久久伫 立在江边,目送朋友征帆远去,直到帆影在 天边消失仍然极力远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 依依不舍的情感,透露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 谊。
题:尾联描写了一副什么样的图景?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 里忙于耕种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 “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 亩”的景象,从而给前面所描绘的静态画 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柳枝词 新乐府题,常用来写送别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写景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抒情 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画?结合全诗看有什 么作用? 答:描绘了一副友人依依惜别的画面。送行者和行 人不忍分离,借酒浇愁,一条华美的小船静静候泊 在碧绿的春潭边。这个画面为下面两句抒发离别的 伤感惆怅作了铺垫。
总结:
人物类意象: 人物描写 环境 人物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节 答题结构:总分,总分总 ①概括人物特点 ②结合诗句分析特点 ③点明寄托的作者情感、态度、追求等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 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并不仅仅停 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 格。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 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 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 喜爱。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 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 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景物意象: 景物描写 塑造人物、渲染气氛、表现主题 色彩描写 场面描写 答案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 步骤: ①描绘画面(可先用一句话概括画面特点,如“这首诗 描绘了一副雨后傍晚秋景图”,再进行分析) ②点明意境 ③点明作者抒发的情感追求品格等
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 作简要说明。
景物意象
景物意象常由一组具有某种联系的意象构成, 所以一般为“画面意象”。 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 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 等)、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景物应与诗人的 情感、旨趣、怀抱、品格等联系起来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 现其情感?(2分)
课堂练习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 现其情感?(2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 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 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 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 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 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 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 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 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 从注释破解难点 从原作找到根据 从首联找到特点 从景物把握情感
从字面读出感觉 从作者了解背景 从题干得到启示 从尾句参透主旨 从意境洞察心胸
熟悉考纲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
熟悉考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