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师稿)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一岁四行役"的奔波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 的奔波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 一岁四行役 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 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 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 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 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 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 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 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 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 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 点却是意境。意境,或雄浑壮丽,或 点却是意境。意境,或雄浑壮丽, 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 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开阔苍凉 等。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 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 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 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 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 画面 氛围, 之小),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 之小),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 ),营造了一种雄阔 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小池南畔木芙蓉, 辛苦孤花破小寒, 小池南畔木芙蓉, 辛苦孤花破小寒, 雨后霜前着意红。 花心应似客心酸。 雨后霜前着意红。 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犹胜无言旧桃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一生开落任东风。 未作愁红怨绿看。 一生开落任东风。 未作愁红怨绿看。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类课件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类课件

2024/1/25
学习诗歌理论
了解诗歌的基本理论和批评方法,如意象、意境、象征、隐喻等 概念,提高对诗歌的理性认识水平。
分析诗歌结构
学习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特征,如韵律、节奏、押韵等,加深对 诗歌艺术性的理解。
掌握鉴赏技巧
学习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比较鉴赏、文本细读、 背景分析等,提高鉴赏能力和水平。
阅读和背诵经典诗篇,如唐诗、宋词等,培养对 诗歌语言的敏感度和对优秀诗歌的直观感受。
深入体验
通过多读多背,深入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美感, 增强对诗歌意象意境的感性认识。
积累语言材料
通过阅读和背诵,积累丰富的诗歌语言材料,为 鉴赏诗歌打下基础。
2024/1/25
26
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理性认识水平
2024/1/25
5
意象与意境关系
意象与意境的联系
内涵不同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意境是由多 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整体。没有意象就没有 意境,而有意境就一定有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而意 境则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范围不同
重点不同
意象往往是一个个具体的、局部的,而意 境则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整体,范围 更加广泛。
2023 WORK SUMMARY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类课件
REPORTING
2024/1/25
1
目录
• 意象与意境概述 • 常见诗歌意象解读 • 诗歌意境创造技巧 • 不同类型诗歌的意境表现 • 意象意境在诗歌鉴赏中作用 • 如何培养对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能力
2024/1/25
2
PART 01
意象与意境概述
2024/1/25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公开课(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公开课(教师版)

1.理解并准确掌握诗歌的意象。

2.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诗歌中呈现的意境。

3.由境寻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诗歌中呈现的意境。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1.意象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是蕴涵着主体思想感情的形象。

如“柳”、“菊”、“竹”、“梅”等。

2.意境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3.意境之方法攻略(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绘景)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析景)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方法点拨:①在分析景物(意境)形象时通常是以下几个步骤:⑴提炼意象;⑵概括意象特点(意境);⑶剖析作者思想。

②答题模式这首诗通过()意象,或描绘出()图景画面,营造出了()的氛围,抒发(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心情)。

(5)、典型例题分析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答案:诗中以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步骤一】,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步骤二】。

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诗歌单元,主要针对教材中第四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进行深入学习。

详细内容包括:意象的识别与解析、意境的领悟与体会,以及如何运用意象与意境进行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学会识别和解析诗歌中的意象。

2. 培养学生领悟和体会诗歌意境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丰富意象和意境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意境的领悟与体会。

重点:意象的识别与解析,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自然风景的画作,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元素,从而引出意象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意象的识别与解析,结合教材中的诗歌实例进行分析。

a. 识别意象: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加以解释。

b. 解析意象: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表达情感。

3. 意境领悟: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提高意境领悟能力。

4. 诗歌鉴赏:运用所学知识,对一首未知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其中的意象与意境。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有关意象与意境分析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2. 内容:a. 意象:识别、解析b. 意境:领悟、体会c. 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a. 意象:夕阳、落叶、孤舟b. 意境:萧瑟、孤寂、凄美c. 鉴赏短文:此诗描绘了一幅萧瑟凄美的秋日景象,夕阳映照着落叶,孤舟漂泊在江面上。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内心孤独、无助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意象与意境的掌握程度,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一些具有丰富意象与意境的诗歌,让学生课后阅读,提高鉴赏水平。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范文大全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范文大全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范文大全第一篇: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诗歌鉴赏之意象一、什么叫意象?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常见意象及其特定意义:(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白云:思友、思亲。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4.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鱼雁、青鸟、青鸾:代表书信、信使。

)5、捣衣”,也表达游子思亲。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用)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用)

鉴赏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
一、意象与意境 意象——融合情思的景(物)象 意境——意象+氛围
二、怎样鉴赏意象、意境? 1.抓意象,揣摩诗人感情。 2.析意境,探知诗人感情。 3.透过意象表面,挖掘深层含义。
三、答题步骤 景→境→情
22
长城、楼兰:指边关、战争。表精忠爱国,誓
死报国的决心
8
乐器乐曲类
羌笛、胡笳、芦管、胡琴:多表达边关将士的 思乡与忧怨之情。 琵琶:表相思、送别、怀旧、献愁供恨 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梅花落:曲调名。表思念。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 情。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 雄奇险峻的画面,营造了一种雄浑、苍凉的氛围。
14
常见的组合: 1、山水田园诗。幽美宁静、清新淳朴、自 然恬淡 2、边塞诗:开阔雄浑、苍凉悲慨 3、羁旅思乡:萧条冷寂、荒凉寂寥 4、春天图景:绚丽繁盛 5、6、
15
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 2、恬静、宁静、安宁、安祥、空灵、渺远、澄澈、空旷、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 曲,为绮靡之音。暗喻君主昏庸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来自乐舞曲,主 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
杨柳”,表怀念征人
9
诗歌意象有规律,把握技巧好记忆; 杜鹃猿鸣话凄凉,雨打梧桐离别意; 冰雪蝉鸣喻高洁,凌寒坚韧松梅喻; 挺拔翠竹亮风节,斗雪菊花傲骨义; 落日黄昏迟暮感,流水落红伤春去; 红豆寄寓相思情,送别长亭共短亭; 羁旅驿站游子意,望月听笛乡情浓; 蓑衣斗笠指隐士,渔樵垂钓闲适情; 鸳鸯连理生死恋,孤城关山戍卒行。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

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

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

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

译文:春日,诗人在偎依着青山的十里楼台边,听见了从盛开的百花深处传来的杜鹃啼叫声。

那声声杜鹃鸣就跟和行道中人说话似的,自与那随意飞飞停停的流莺不同。

在晴明的春日,杜鹃不断卖弄它那“不如归去”的“殷勤”的叫声,“行人”似从梦中惊醒。

这“行人”岂是不想回家啊,只是回家的日子还不能期望定下啊。

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考点透析:这道题的第一问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考生需要知道一点有关杜鹃的典故。

杜鹃在中国象征着什么?比如课内学习的"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声里斜阳暮",当然如果能回忆起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就更好,那就很容易理解杜鹃的啼叫声类似于"不如归去"。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

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水灾被迫让位给他自己的臣子,自己隐居在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凄凉,哀伤的象征。

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如“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云》),该句意为“傍晚杜鹃的凄切之声,使湘江上尚未归家的游子更加忧愁悲伤,更加归心似箭”。

传说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如“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也有用其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诗人以此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诗歌鉴赏之意境和意象

诗歌鉴赏之意境和意象

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 ,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 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 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水流的持续不断而 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 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 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寒蝉 寒蝉(秋蝉)是悲凉的同义词。唐人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 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 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头,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 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 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月亮 月亮是诗人抒情达意争相选取的一种意象。它在 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李白的《静 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 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思乡的意象。杜甫在《月夜忆 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游子流浪 在外,思念家乡,总觉得无论什么事物都是故乡的 好,连天上的月亮也是故乡的又圆又亮。“月是故 乡明”是异乡游子对家乡深切思念的外现。
长亭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 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 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王实甫《西 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 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意境: 意境: 由意想构成或营造出来的一种氛围 或境界。 或境界。
梧桐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 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 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 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 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 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 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 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 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声声慢》)等。 芭蕉 芭蕉” 梧桐”的意象差不多,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 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 打芭蕉》 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 窗前谁种芭蕉树, 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 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 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 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 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 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 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 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师稿)一、什么叫意象?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1)诗中通过什么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结合全诗分析XX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

(4)请分析诗中XX形象。

2、答题步骤:意象+画面+感情(+作用)3、答题规范:答:这首诗选用了、、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这一意象的作用是:①……;②……;③……。

四、景物描写的作用:点明时令、地点;②交代……背景;③渲染……氛围;④奠定……感情基调;⑤烘托……情感;⑥推动情节发展。

五、考题演示。

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什么寓意?答:选用了夜晚、秋风、汉关、塞云、边月、西山这些意象,描绘了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答:①点题,诗人见秋风,引起秋思;②为后面诗句的展开提供基础;③点明时令;④以“秋风”渲染悲凉的氛围;⑤触景生情,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之意境一、什么叫意境?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

例:①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意象:暮秋、黄昏、寒鸦、江水;意境:渲染出一幅孤独、寂静、空虚的意境画面)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组成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三、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2、宁静、宁谧、安宁、安祥、祥和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8、空灵、渺远常见的组合:1、幽美宁静:山水田园诗。

2、清新淳朴、自然恬淡:山水田园诗。

3、宁谧祥和:农家生活。

4、开阔雄浑、苍凉悲慨:边塞诗。

5、萧条冷寂/荒凉寂寥:羁旅思乡、贬谪思归。

6、绚丽繁盛:春天图景、都市繁华。

四、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着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答题步骤:画面+氛围特点+感情3、答题格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画面,营造了一种()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考题演示。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答题步骤:画面+意境特点+感情答:此诗描绘了一幅绚丽的初春景象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意境明净绚丽、恬静优美(或营造了一个明净绚丽、恬静优美的意境氛围)(步骤二)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定居草堂后的愉悦闲适的心境,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步骤三)。

次石湖书扇韵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阔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有门。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意境清幽恬静,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情趣(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

答案二:诗中选用了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小桥、流水、村庄、绿岸、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图,意境清幽恬静。

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情趣(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

课外练习:(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

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

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分)(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

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

“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

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

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

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

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

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

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

“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

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

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

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

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

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

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

第一次考专题考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