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复习资料(教师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21年中考七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总复习题(教师版)

部编版2021年中考七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总复习题(教师版)

部编版中考七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复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白听说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时所写的。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从诗中的“过五溪”和“夜郎西”,可见王昌龄被贬的龙标之地非常荒僻偏远。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答案】B【详解】B.“杨花落尽子规啼”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并无欢快之意,更不能使人赏心悦目,选项表述错误;故选B。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试卷第1页,总21页(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腊酒浑”和“足鸡豚”写出了出游到农家所见到的丰收之年的宁静与欢悦。

B.颔联“又”写出了诗人行走山间水色中迷茫之时豁然开朗的喜悦,同时巧妙寓理于景。

C.颈联写农村的风俗,诗人衣着古朴,参入其间,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赞美。

D.尾联“无时”写出了诗人游兴未尽盼再来的情态,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不舍。

【答案】C【详解】C.“诗人衣着古朴,参入其间”表述有误。

应该是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故选C。

3.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A.“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是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这些地点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诗歌鉴赏教师版

诗歌鉴赏教师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4分)答:同意。

“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

表现秋寒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

体现了自己孤寒处境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4分)答: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

“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

“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

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

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

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答:开篇两旬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

(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5分)答: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

诗歌鉴赏赏析作用类教师版

诗歌鉴赏赏析作用类教师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葛胜仲昏昏雪意惨云容。

猎霜风。

岁将穷。

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

清夜小窗围兽火②,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

暗香浓。

玉玲珑。

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

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

②“兽火”指炉火。

⑴本词开篇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⑵请鉴赏结尾“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的妙处。

【参考答案】(1)本词开篇三句描写了这样的情景:一年将尽的严冬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天地之间显得如此寒冷凄清、昏暗寂寥。

开头三句,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勒出了一个严冬凄清寂寥的环境,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2)结尾处情景交融,在远山阻隔、暮雪重重的意象中,既有词人对自已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安慰的无奈。

这结尾实则是词人对至交的怀念,然而却从对方入笔,更见情之深切。

[诗歌鉴赏]这首词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天涯流落的感慨和怀念故人的情怀。

词的上片刻画了一个背井离乡、远去京都的迁客,他年迈憔悴,不胜悲秋。

下片写词人冬夜所见所感。

全词构思巧妙,以景托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首尾圆合。

景的描写富有变化,从而揭示了情的变化——由昏雪、愁云、霜风转而写暗香冷艳的梅花,又写到晴嶂、暮云,使感情也随之由悲而喜,由喜而悲。

景的无穷变化,情的跌宕繁复,使全词意象鲜明,感人至深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 完成后面问题。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乔吉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

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

卧御榻弯的腿痛,坐羊皮②惯得身轻。

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①青云兴 做官的兴头。

②坐羊皮 意为隐居江湖。

作者开篇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有何作用?【参考答案】比喻,以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以翡翠形容峰峦的绿,色彩鲜明。

相映成趣。

讴歌山水的美丽,为弃官归隐作了铺垫。

【教师版】初中诗歌鉴赏炼字专题

【教师版】初中诗歌鉴赏炼字专题

炼字专题一、炼字题1.提问方式(1)对诗中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形容词、动词)(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2.答题方式(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答题技巧(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判断是否运用修辞(比喻、拟人)。

(4)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5)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4.例题【例题】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含义+情景再现)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突出的情感)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照应试题)二、训练(2014·四川遂宁)(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

(6分)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4分)答案:(1)(2分)答:体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心境。

(2)(4分)答:一个“排”字,“推开”、“冲”的意思(1分),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1分),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2分)。

(2015•江苏常州)(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比较鉴赏教考融合类试题训练(训练版+教师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比较鉴赏教考融合类试题训练(训练版+教师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比较鉴赏教考融合类试题训练(训练版+教师版)高考语文诗歌比较鉴赏(教考融合类试题)分类训练一、比较鉴赏点(内容理解)登赏心亭①陆游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②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涕已流。

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

②瓜步:即瓜步山。

与建康隔长江相对。

③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

问题: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登楼抒怀之作,还写了“涕流”的情状。

试比较这两首诗中“涕流”原因的异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相同点:都因时局动荡、国家安危而忧伤落泪。

不同点:①所见之景不同:杜甫面对恢宏气象,引发个人孤独无依之感;陆游面对肃杀凄凉之景,由喜转忧,深感前途渺茫。

②个人境遇不同:杜甫暮年独自漂泊西南,处境困顿;陆游奉召东游,虑及迁都之策难以实现。

二、比较鉴赏点(形象意象)满江红·赤壁怀古(宋)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___ 问题: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

请从手法与用意两个角度分析两首词塑造周瑜形象的不同点。

答案:手法:①正面描写:《念奴娇》使用了外貌、神态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周瑜的儒雅;《满江红》则总括性地概写周瑜气度不凡。

②侧面描写:《念奴娇》用小乔来正衬周瑜的英雄风度;《满江红》则用曹操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

用意:《念奴娇》借周瑜表达自己华发早生、功业难就的苦闷;《满江红》则借周瑜来表达对时世的感伤。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 李商隐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八上 语文 12课唐诗五首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八上 语文 12课唐诗五首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八上课内诗歌鉴赏复习题之第12课唐诗五首(教师版)《野望》(王绩)判断题1.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徙倚”“欲何依”,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体现他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解析:“徙倚”即徘徊,“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 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描绘了作者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颔联写近景、静态,颈联写远景、动态。

(×)解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3.中间两联主要写景,呈现着浓浓的秋意,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是恬淡、悠闲、自然的田园景物,反映出了诗人欣喜愉悦的心情。

(×)解析:这些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4. 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解析:在这田园的生活中,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很陌生,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5. 《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代表性诗作,属于五言绝句,用词华丽唯美,诗歌写景、抒情,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

(×)解析:这是五言律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所以历来为学者所重视。

2023年高考古诗鉴赏训练(教师版)

2023年高考古诗鉴赏训练(教师版)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解析】C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

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

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故选C。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追求自由的情感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

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

九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强烈推荐 教师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强烈推荐 教师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强烈推荐一、诗歌鉴赏(共50题;共562分)1.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采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歌用________和________作喻,说明自己的仕进之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2)请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蕴含的情感。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冰塞川;雪满山(2)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的信念和追求,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近即可)(3)这两句诗运用了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行路难!行路难!”是反复,“歧路”是比喻人生的路口。

此句表达了诗人在人生追求的道路上迷惘怅惘的心情,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的精神。

【解析】【分析】从字词入手,“会有时”,其意为“会有时机”,“济”与“破”都有“冲”的意思。

根据这些理解,可从作者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精神两方面来分析概括。

【点评】本句是全诗的主旨句,可根据所学所记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理解作答。

2.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题目。

(1)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3)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诗人压抑已久的愤激心情,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用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作者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表示悼念而已。

C.颈联景、情、理相结合,对举“舟”“帆”与“树”“木”,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宋)范仲淹老来难得旧交游,莫叹樽前两鬓秋。

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

龚黄政事聊牵强①,元白邻封且唱酬②。

附郭田园能置否?与君乘健早归休。

(注)①龚黄:汉代循吏龚遂与黄霸的并称。

亦泛指循吏。

②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并称“元白”,为生死不渝之交。

邻封:本指相邻的封地,泛指邻县、邻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感慨极深,是历尽沧桑、劫后余生之语,故对旧日好友倍加珍惜。

B.颈联以龚黄自喻,“聊牵强”有自谦之意,下句则寄托了对友人的期望。

C.颔联分述昔日、如今之事,“共”“相”二字又将两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D.次句紧承上句,宽慰友人不要感叹年老;“两鬓秋”照应下文“晚年”。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

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以龚黄自喻”不对,“自喻”是将自己比喻为某个对象,诗中却是将自己和友人一起比作龚遂、黄霸。

故选B。

2.①珍重友谊。

人到晚年,朋旧凋零,诗人对健在的友人感情更深,他劝慰老友不要感叹年迈,要趁着身体还健朗,置办田园早日归隐,共享朋友相聚之乐。

②恬静淡泊。

诗人少时刻苦攻读,依靠科举成名,终生为官,但不热衷名利,晚年更是恬淡,希望早日退隐。

③仁爱谦虚。

诗人回首平生,觉得政绩不堪与汉代龚、黄相比,其实他在各个方面都已超出前贤,这是他的自谦之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结合“老来难得旧交游,莫叹樽前两鬓秋”“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与君乘健早归休”等分析,诗人珍重友谊。

人到晚年,旧交变少,他劝慰老友不要感叹年迈,要趁早置办田园,归隐自然,共享相聚之乐。

结合“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分析,诗人少时刻苦攻读,但不热衷名利,晚年追求恬静淡泊。

结合“龚黄政事聊牵强,元白邻封且唱酬”分析,诗人仁爱谦虚。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梦李白二首(其二)杜甫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两句,见浮云而念游子,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想念之情。

B.三、四两句,诗人推己及人,抒写对故人的衷情,体现两人形离神合的深情厚谊。

C.“冠盖”四句,写李白希望能高冠华盖跻身达官贵人之间,但终老却为之所累。

D.最后两句,在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同情,也包含着诗人的心事。

4.“告归”至“若负”六句,从不同角度将李白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项,“冠盖满京华”写当时高冠华盖者充斥长安的现实,而不是李白对自己的希望。

故选C。

4.“告归”两句写李白的神态,“江湖”两句是李白的独白,通过双关手法写李白现实处境的险恶;“出门”两句,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也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

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了李白的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能力。

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依据人物的神态、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

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

”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从李白这些动作描写分明看出他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是对李白进行神态描写。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他的内心独白。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

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

“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收,无使蛟龙得”,有双关意,既写出了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又暗示了他现实处境的恶劣。

“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

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C.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6.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5.B【解析】B项,“都出典为《庄子•秋水》”错,出自《庄子•逍遥游》。

6.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此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情感的比较,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

《登高》,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学成归来,旅客们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海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

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7.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的“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闲散安逸的情怀。

B.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唯有木槿、露葵相伴,突出了隐居生活的孤寂寡淡。

C.尾联运用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D.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8.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B【解析】B项,“孤寂寡淡”错误,应该是“安逸闲适”。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

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不啻天壤云泥。

故选B。

8.“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形容夏木之茂密,环境幽深。

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写动态,一写声音。

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高低和谐,极具层次感,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结合题干提示“诗中有画”赏析诗句内容。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

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

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

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五、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9.下列对本诗鉴赏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应题,写太阳初升,“开门鼓”响,晨光刚刚照亮了屋梁,这一描写,从细微处写时间之早。

B.颔联写诗人起身出门所见之景,门前仍在睡觉的小狗和在窗前欢叫的小鸟,表现出清晨兴旺之景。

C.在这样清新的环境中,诗人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心境空明,甚至连夜间都没有乡梦撩人愁思。

D.本诗语言浅易平实,但字里行间情感丰沛,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主要风格。

10.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诗中划线的句子。

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B项,“门前仍在睡觉的小狗”错误,诗句“犬上阶眠知地湿”的意思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

此时的小狗已经爬起,没有在睡觉。

B错误。

故选B。

10.“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作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这种轻快的感觉与上一句“宿酒未解的头重脚轻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