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客观题 (教师版)讲课讲稿
诗歌鉴赏客观题教案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歌鉴赏选择题解法探究三台中学补习中心李俊科【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角度。
(考什么?)2.探究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陷阱。
(怎么考?)3.探究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怎么解?)4.提高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得分能力。
【教学过程】一、研题读纲明方向阅读下面三首诗歌,探究高考诗歌选择题的设题角度和设题陷阱。
(考什么?怎么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题。
宿武陵即事孟浩然[1]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2]。
注[1]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
[2] 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诗人对暮中江水的印象。
B.“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
C.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D.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4题。
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教师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教师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优秀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8551b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4.png)
(教师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教师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考试说明: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角度(考什么?)2、分析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怎么考?)3、摸索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怎么解?)一、考试情况说明:二、示例分析:(1)次韵尹潜感怀(陈与义①)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②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
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
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
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
“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李益①)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江淮。
②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
下列对这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写出了笛声清晰、哀婉的特征,令听者黯然神伤,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引发了深夜无眠之人的无限愁思。
诗歌鉴赏讲稿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风格特征是沉郁悲怆 (或深沉浓重)。诗人把深沉的爱国 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 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 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高考常见概念补充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 情于景,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 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 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 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解答示例 2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咽”、“冷”分别是第三联两 句中的“诗眼”,为什么?请结合全 诗简要赏析。
答:“咽”是“呜咽”,“冷” 是“阴冷”(步骤①)。山中的 流泉由于岩石的阻隔,发出低吟, 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 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 冷(步骤②)。“咽”、“冷” 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 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步骤 ③)。
解答示例 芙蓉楼送辛渐
王 昌 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备受 称道,为什么?
答:诗人以晶莹透明、纯净无暇 的“冰心”、“玉壶”自喻(步 骤①),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冰清 玉洁的操守和志节。诗人以此告 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们的 一片深情(步骤②)。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分析字词题(“炼字”类) 设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 字(词),为什么?②某字(词)是“诗 眼”,为什么?③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赏析) 解答方略 首先阐释某字或某词在句中的含义, 然后结合全诗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答步骤 ①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②结合全诗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 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 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篇1:诗歌鉴赏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诗歌鉴赏,我主要从考点、目标、教法学法、过程、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考点分析。
【考点分析】20**年高考考纲要求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能够做到:1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 、鉴赏作品的语言,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象征、通感、双关、映衬、对比、反复等修辞技巧,烘托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技巧。
4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概括主旨,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趣味与艺术风格。
【目标分析】根据考点以及大纲要求,结合所教学生的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 、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复习重点。
2 、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与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3、明确答题思路,形成鉴赏能力。
其中目标1 、2 是重点,目标三是难点。
【教法和学法分析】为了更好的理解重点把握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阅读思考与学生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活动、师生互动、教师点拨、归纳、激励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的目的。
【过程分析】根据我校倡导的学案导学与教学目标、考点要求我将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时重点研讨目标1 ,2 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复习重点,自己完成复习学案。
解决诗歌鉴赏的基础问题。
第二课时重点研讨目标3 明确答题思路,形成鉴赏能力,课上完成学案。
一课时(分三个环节进行)环节一、看一看落实预习学案,小组之间讨论完善预习学案。
说明一下,预习学案已经由学生课前完成。
解决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问题。
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夯实基础,理顺思路。
为诗歌鉴赏的研讨做好准备。
环节二、想一想给同学们三首高考试题,(2009年四川、2009年重庆、2010年山东)根据题干让同学们讨论研讨高考考点,由同学们自主得出高考的考点。
诗歌鉴赏讲座(诗歌鉴赏讲座第一讲).PPT共19页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第一讲).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诗歌鉴赏讲座老师版

诗歌鉴赏讲座老师版港博第十一中孝李丈永[解题技巧]A、把诗歌默读一遍,翻译一遍。
B、找出诗中写景、写人、写物的名词,注意它的修饰成份,弄清楚它写了什么。
C、找出诗中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惜、哀、悲、痛、笑、乐等),弄清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D、看看标题有什么提示,然后作总的思考。
E、善于借助。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2)借助背景[必要的知识储备]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査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的描写等;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惜、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主要的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衬托等。
3、写作技巧:赋比兴、象征、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⑴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⑵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宜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语言特点类: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4、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5篇

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5篇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5篇结合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互动对话,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篇1】一、说设计思想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
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
2、本专题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课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情况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本人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好,答题失误频频,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
究其原因有:忽略信息答非所问;审题不当任意发挥;寻章摘句任意罗列;生搬硬套术语;先入为主,妄加推断;就诗论诗,分析不深;不能迁移,弄错诗意等。
三、说教学目标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2、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4、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__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四、说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教会学生答题模式和方法。
五、说教学难点: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
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
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研究课: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PPT课件

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D.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
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
乡的苦闷。
E.“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
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
是近黄昏”的哀伤。
1A4.首.下联列由对景本人诗题的,理远解望,“不西正山确白的雪两三项城是戍③微”涓小,埃。近:看细“流南与浦微清尘江,万比里喻
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
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虽处危难,忧国忧民”
写得绝妙,也隐约道出自己具有登高能赋的才情。
C.“悄无人,舟横野渡”化用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 人舟自横”,但着一“悄”字,那种落寞孤寂的心境全出。
D.“惆怅相思迟暮”上承“关情”,下启追忆,表现作者在人生迟 暮之年登临次楼,自然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内心倍感惆怅 。
E.词作上片和下片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同,上片写景叙事,下片集 中抒情,全词景物切换自然,意境清新,语淡而情切。
人里不朱忆见颜昔改,碧西。云池春暮会去合,鹓也空鹭,相同飞对飞红。盖万②点考 内。愁查 容携如方 的手海处。向 理,今一 解谁:在?
曲解文意 日边(③忽清视梦断时,镜
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祸(被贬写期间什。么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令供职)秘书省,
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鸩鹭,谓朝官之行列。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
共游旧事,越意识到往日不可回,愁苦无限。“日边”指帝京,京城。
D.“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专题——客观题一、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考查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题型的变化: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
二、回顾2017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1.【新课标I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礼部贡院进士就试(宋·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提示:请同学们在每个选项后面的写出该选项的命题角度【命题角度小结】命题范围:局部赏析和整体赏析。
命题角度:①内容理解②情感态度③表现手法④语言赏析(炼字、炼句)三、常见命题角度归纳与应对策略(一)内容理解方面: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词语解释有误。
B,(“少邻并”是指周围没有邻居,地方偏僻。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古风(其十)(唐·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句意的理解有误。
【答案】B (“后世仰末照”是指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应对策略】读懂诗歌的字词、句子的意思,把握字面意思、深层意义。
①字词落实,逐句翻译②把握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省略、倒装)(二)情感态度方面:4.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情感理解偏差。
【答案】C (“闲适恬淡”错误,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和无聊。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望秦川(唐·李颀)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官场失意,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
秦川:指长安一带。
A.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
B.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C.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D.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情感无中生有。
【答案】D 【解析】没有表达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应对策略】有整体把握意识:1、从文本出发,兼顾作者和背景知识。
2、掌握诗歌抒情的艺术技巧:①直接抒情;②间接抒情:借人物形象抒情,借景物形象抒情,借事物形象抒情。
3、打破思维定势。
(三)表现手法方面6.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秋风辞(汉·刘彻①)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E、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错误选项分析】A、C 【解析】A“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
D项非曲折缠绵,是直接抒发。
混淆了动景与静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应对策略】明确概念意识。
1、明确各类艺术手法的概念和用法。
2、熟练掌握常见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正侧面结合,对比衬托;比喻,拟人,互文,借代,夸张3、重点区分易混淆的艺术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正衬与反衬;比喻和拟人,借代与借喻。
四、合作探究,模拟命题7.参考后面的赏析文字,试着从命题人的角度给下面这首诗歌设置双选错误选项的试题。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C )(E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
尾联两句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抒发的感情。
E. 诗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感情都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五、巩固练习,提升能力8.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江楼旧感(唐•赵嘏jiǎ)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答案】BE 【解析】B项考查的是语句理解和情感,是对曾经一起赏月的人而今不在身边的境况感到无限伤感。
E项是情感的偏差,主要的情感是对人的思念,对物是人非的感伤。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雁门胡人歌(唐·崔颢)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
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A. 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 颔联生动摹写雁门胡人放鹰捕鸟、骑马射猎的图聚,表现边地少数民族日常习武备战、时刻警惕的生存状态。
C. 颈联描绘“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画面,烟雾颇似烽烟,易使边地百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引起下文。
D. 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E. 全诗运用虚实相生手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答案】BE 【解析】B项,放鹰捕鸟、骑马射猎是边塞百姓富于民族特色的日常活动,并非习武备战,这里展现了少數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E项,“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景,而是真实的写照.这里生动呈现胡人在和平的日子里从容醉酒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