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资料
最新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别墅。
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 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C. 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 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
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答案】(1)D(2)“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解析】【分析】(1)D项,“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错,是“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见”。
诗句此处用典,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倒屣(xǐ):急于出迎,把鞋倒穿。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2)此题是“染”与“然”,从内容看,写出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从手法看,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从意境创设的角度看,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2024北京海淀高三二模语文(教师版)

2024北京海淀高三二模语文2024.05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优良的船舶技术、先进的航海水平和一流的出口商品,造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
其中,造船和航海是使海上贸易之路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而“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又为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注入了动力。
上世纪70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六支木桨和一具黑陶独木舟模型,证明7000年前的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造船技术。
汉代时,船帆已得到广泛使用,桨、橹、碇(相当于锚)等属具也已有完备的配置。
三国时期的船不仅体型大,且已开始使用多桅多帆。
至宋元时期,船舶技术已高度完善,不单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还以游碇稳定船身。
泉州后港渚出土的南宋木船,是方艄、高尾、尖底的福船类型的海船,其多重板船壳结构也凸显了造船工艺的先进。
明永乐三年(1405年),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揭开了序幕。
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51.8米),阔一十八丈(约61.6米)”,船体长宽比控制在2.46左右,以避免因船身过舵既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平衡舵,又是明代新发明的开孔舵,这样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
船的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使之便于在狭窄水域航行。
同时,船队还普遍使用了带爪木杆石锭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更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
可以说,很长时间内,中国的造船技术都保持在世界顶峰水平,直至清代实行海禁政策,对外海上贸易受到极大压制时,才逐步落后于西方。
(取材于何国卫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航海技术的精确度会出现飞跃式进步?这与下西洋船队的任务有关。
有重要影响的琉球国航海文献《指南广义》里提到,郑和船队“纳贡累累”,要带着贡品平安地穿过岛礁众多的海域,就必须提高航行技术的精确度。
2021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21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2021东城期末(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5题。
(共12分)早发渔浦潭【1】孟浩然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
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
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阔。
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2】。
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
注释:【1】渔浦潭:今浙江富阳县东南。
时诗人在此处漫游。
【2】水獭捕鱼为食,常捕鱼陈列于水边,有如陈物而祭,称为祭鱼,亦称獭祭。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与渔人早起的行动惊扰了水边宿禽。
B.五六句写光线变化使视野更开阔,细节真实生动。
C.诗人取景于日常,用语平实质朴,风格清淡自然。
D.本诗于叙事中写景,笔触生动,堪称“诗中有画”。
14.“猿”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下列诗句写“猿”与其他三项寄寓情感不同的一项是(3分)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B.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C.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韩愈《湘中》)D.前路不知何地别,千山万壑暮猿吟。
(徐祯卿《送萧若愚》)15.同样写早行,《早发渔浦潭》与《早发》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早发李郢野店星河在,行人道路长。
孤灯怜宿处,斜月厌新装。
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
清秋无限恨,残菊过重阳。
13.A(3分)14.A(3分)15.参考答案:《早发渔浦潭》:描绘了早晨渔浦潭及作者江上早行所见景象,明朗开阔,活泼有生机,表达了诗人旅途之闲淡悠然及对美丽江景的喜爱与置身自然的喜悦。
《早发》:描绘了清秋早晨郊野客栈及周边的景象,凄清萧瑟,荒芜冷寂,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独寂寞及对家乡的思念。
2021西城期末(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
(共12分)偶来顾炎武①偶来湖上已三秋,便可栖迟②老一丘。
赤米白盐犹自足,青山绿野故③无求。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优选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优选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 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 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 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分析】(1)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设想的是自己等待友人归来。
故选D。
(2)根据诗中的“多材雄”“惟道三数公”分析其有雄才大略;根据“绣衣貂裘”“银鞍”分析其器宇不凡;根据“飞书走檄如飘风”分析其富有才华;根据“天外飞霜”“下葱海”分析其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⑴D;⑵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4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海淀13.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7分)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元好问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注]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犹及:还赶得上。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借“秋风鼓角”“落日旌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边塞景象的壮美。
B.上片后三句勾勒出一个乐观豪迈、甘愿为国效力的少年形象,其中“从军乐”的“乐”字堪称这首词的词眼。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大部队声势浩大,行动迅捷,作战威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D.这首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既无“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伤之气,也无“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慨之情。
②“归期犹及柳依依”一句中,“犹及”二字使该句意蕴颇丰。
请结合前后诗句具体分析。
(4分)13.①C(3分) (诗歌中只是暗示胜利之日可待,选项无中生有)②(4分)“归期犹及柳依依”是说胜利归来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
“犹及”一句与上文的“才通”“已动”意脉相贯,表现此前行军作战的迅捷顺利,强调归期在即,同时又与后文的“不须啼”呼应,暗示胜利指日可待,表现出喜悦乐观的情怀、豪迈慷慨的胸襟。
西城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7分)水调歌头杨炎正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间,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B.看到江面上芙蓉如被胭脂染过,红艳夺目,词人心中才感觉到真正的快慰。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50优选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50优选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 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 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 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答案】(1)B(2)①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
②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
③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等。
【解析】【分析】(1)B项,对“野性”的理解错误。
“野性”在诗中的意思指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心性。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描写了书院的自然环境,“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描写的跟随墨客大德游山听讲的生活,潜公,本指晋代高僧竺道潜,以讲经著名。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描写了既使读书,也有燕子在傍,读累了就开门望远。
散帙,指打开书卷读书。
全诗多处都诠释了“野性”的含意。
题项中将野性理解为追求自由不驯服的心性,与全诗核心内容不一致。
故选B。
(2)此题需要跳出诗文来概括。
需要另辟思路,从人员、地点、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结合“多因野性同”“潜公”“朝朝在门下”“五侯”等分析,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
结合“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分析,牵引一根藤条连接着树影,移放一块石头将花丛隔开来,打开书卷读书点亮灯惊动了燕子,掀开帘子望远月光带着风照进屋里。
最新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
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
“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
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
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
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东城二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
(共12分)即事【1】文天祥痛哭辞京阙,微行访海门。
久无鸡可听,新有虱堪扪。
白发应多长,苍头【2】少有存。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
注:【1】1276年,元军兵临南宋首都临安城下,文天祥出使元营谈判,被扣留,后脱险。
此诗作于诗人从通州逃至海门时。
【2】苍头:这里指士卒、奴仆。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行访海门”中的“访”字写出诗人谨慎打听道路的情态。
B.“新有虱堪扪”中的“虱堪扪”写出了诗人狼狈的逃亡生活。
C.“苍头少有存”中的“少有存”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存亡之险。
D.“但令身未死”中的“但”突出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意愿。
15.“白发应多长”一句通过描写诗人形象,间接抒发内心悲苦之情。
下列诗句不属于...间接抒情的一项是(3分)A.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C.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D.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书愤》(其二))16.同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目睹国势衰落也写诗发出浩叹。
阅读杜甫《宿江边阁》,结合具体词句,比较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与同。
(6分)宿江边阁【注】杜甫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年近花甲的杜甫在漂泊夔州时遭逢蜀中大乱,彻夜无眠,遂作此诗。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8分)古人非常重视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快乐也各有不同。
陶渊明的快乐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的田园之乐;欧阳修的快乐是《醉翁亭记》中“,”,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的山水之乐;刘禹锡的快乐是陋室之中的“,”,可谓高雅充实;苏轼的快乐则是赤壁之下月夜泛舟的“,”,一派自由洒脱。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4.(3分)C 15.(3分)D16.(6分)答案示例:异:《即事》“久无鸡可听,新有虱堪扪”写诗人处在逃亡危难之中,处境窘困(1分)。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则表达诗人于国家危亡之时犹思舍身奉献的崇高爱国精神(1分)。
而杜诗“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写互相追逐的鹳鹤渐趋安静,捕得食物的豺狼正争斗喧嚣,以此表现战乱中人民的疾苦(1分)。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写自己虽然飘泊羁旅,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但社会的动乱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1分)。
同:两首诗都用在潦倒艰难的处境下仍然关心国事来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2分)17.(8分)①狗吠深巷中②鸡鸣桑树颠③野芳发而幽香④佳木秀而繁阴⑤谈笑有鸿儒⑥往来无白丁(或: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⑦纵一苇之所如⑧凌万顷之茫然(或: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或: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每空1分,有错字该空不得分)海淀二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共13分)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苏轼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这首词根据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改写而成。
14.本词上阕所写音乐变化倏忽、千回百转。
请用四字词语概括音乐变化的特点,并依次填写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
(3分)乐声初发, ;转而骤然突变, ;继而由刚转柔, 。
15.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中评价本词描写的音乐“可以目听”。
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这特色。
(6分)16.听琵琶曲,苏轼在本词中言“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两位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请分别加以概括。
(4分)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7分)(1)“崇清尚洁”自古就是贤者的精神守望。
陶渊明不适俗韵,于山水田园间觅精神之“桃花源”;刘禹锡喜爱“① ,草色入帘青”的清幽绿意,于一方“陋室”内求“无丝竹之乱耳, ②”的清雅心境;周敦颐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的一池清逸芳姿,更渴慕品格似莲之高洁。
(2)“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生命应是一场潇洒而壮美的舞蹈:纵使不能像刘裕“④ ,气吞万里如虎”般驰骋沙场;不能像周瑜“⑤ ,谈笑间 , ⑥”般儒雅风流;但却可以像“⑦ ,鱼翔浅底”,以最美的生命姿态,在追梦路上,绽放精彩的人生。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4.(3分)示例:轻柔哀怨高亢激昂缥缈悠远(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15.(6分)评分要点:理解“目听”的意思(2分),结合、理解诗句合理(2分),分析表达效果(2分)。
16.(4分)苏轼被变化多端、起伏抑扬的琵琶曲触动(1分),心生对人世沉浮的慨叹(1分);白居易为婉转动人的琵琶曲所打动(1分),感伤于琵琶女天涯沦落的遭际,心生同情与共鸣,自伤贬谪之痛(1分)。
(意思对即可)17.(7分)(1)①苔痕上阶绿②无案牍之劳形③濯清涟而不妖(2)④金戈铁马⑤羽扇纶巾⑥樯橹灰飞烟灭⑦鹰击长空(每句1分,有错别字、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丰台二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律诗,完成14—16题。
咏菊林黛玉无赖诗魔昏晓侵[1],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2],千古高风说到今。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注释: 【1】无赖:纠缠不舍。
诗魔:指诗人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
【2】平章:品评,赞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两句,写作者从早到晚一直沉浸在创作冲动里,着魔一般或绕着篱笆或倚着石头独自沉吟。
B.颔联两句,写作者笔端蕴藏着灵秀,描写着菊花傲立风霜的姿态;嘴含着芳香面对明月反复吟唱。
C.颈联两句,写作者满纸书写的都是平素的满腹哀怨,谁又能通过片言只语来向自己倾诉衷肠呢?D.尾联两句,写自从得到了陶渊明的品评赞赏以后,菊花的高风亮节就一直被人们从古传颂到今。
15.一般咏物诗皆以物为主,而本诗不落俗套,以人为主,以菊花为宾。
下列描写菊花的诗句,与本诗的写法差别最大的一项是(3分)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C.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韦庄《庭前菊》)D.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16.本诗与下面这首诗都写到了“陶令”,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
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6分)菊花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1]。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2]。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3]。
注释:【1】融融:光润的样子。
冶冶:艳丽的样子。
【2】罗含:东晋人,有德行,年老辞官还家时,阶庭忽然兰菊丛生。
【3】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泛:以菊花浸酒。
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8分)①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反映隐逸情趣的诗文。
如《归去来兮辞》中,“怀良辰以孤往,。
,”四句写自己归隐后的生活状态,是诗人理想生活的集中描写。
②怀古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类型,这类诗多借写古人古事抒发自身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三句赞美周瑜的儒雅镇定、举重若轻、年轻有为,暗含自己坎坷不遇、功业难成的伤感。
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以廉颇自况,表达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4. (3分)C【“素”不宜简单地解作“平素”,颈联表达的是无人理解之意】15. (3分)D【此项有对菊花的具体描写】16.(6分)答案示例:两首诗虽然都用了“陶令”的典故,但表意有异。
○1林黛玉用在尾联,也就是在总结全诗并点明主旨的时候用到的,借陶令礼赞菊花的高风亮节,以抒发自己不畏风霜、不慕功名、孤标自傲的高洁志趣。
○2而李商隐则是在颔联中用到的,点到为止,表意平淡。
再联系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来看,虽然诗中提及甘于田园的陶令,但落脚点不是田园,而是借菊花寄托自己入朝升官的热望。
【评分标准:每一个方面3分(点明用典意图1分,结合诗歌内容作合理分析2分);两个方面,共6分。
言之成理即可】。
17.(8分)①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评分标准:写对一句得1分。
句中有错别字、添字、漏字现象之一,不得分】。
昌平二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7题。
(12分)念奴娇·过洞庭【注】张孝祥(宋)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注】:孝宗乾道二年,作者被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
15.下列对张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更无”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
B.“短发”两句词人幻想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
C.下阙“尽吸”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
D.本词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全都和谐相融,给人以光明澄澈之感。
16.下列与张词相关的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扁舟”多承载着诗人漂泊思乡的意绪,张词中的扁舟却充溢着天人合一的自由精神。
B.诗词中的“月”意蕴丰富,或幽美、或凄凉。
本词中“素月”即皓月,写出月色澄澈之美。
C.“北斗”指的是北斗星,不仅是方向的指引,还常被喻为理想,本词包含了这两种含义。
D.“沧浪”常常指青苍色的水,词人借助它写出了洞庭茫茫、烟波浩渺,给人以空旷之感。
17.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
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6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苏轼《赤壁赋》)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古人常常从这些自然、人文景观中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