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词鉴赏教师版

合集下载

山水田园诗阅读鉴赏 (含解析)

山水田园诗阅读鉴赏 (含解析)

古诗词鉴赏——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闲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淡雅恬静,语言清丽洗练。

写作手法多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为主,修辞手法多以白描、衬托为主。

抒发的主旨多为: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山水;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

(2分)(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4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江楼夕望招客[唐]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①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就:近,到。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

作者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这两个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

(2分) (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写出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3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3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远。

③行杯: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作品洞庭湖的景象景物描写的作用《岳阳楼记》(范仲淹)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__①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诗歌鉴赏-山水田园类(含解析)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诗歌鉴赏-山水田园类(含解析)

诗歌鉴赏-山水田园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足()A.首句写园内之景,正面描写池水清澈,池边大树倒映池中的景象。

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B.第二句中“窥”字让诗句活了起来。

移诗人情感于山峦,借山光之窥有力地烘托出了小园之可爱,亦从正面突出了园中最物之富有魅力,其匠心令人叫绝。

C.颔联由园内而至园外,视野放远,境界开阔。

黄叶满山,斜晖映照,尽显山光之致。

D.颈联诗人撷取幽竹、寒花两个典型意象,表现环境的清冷、寂寥,因此作者在尾联表达不愿久立的失落、怅惘之情。

E.此诗的景物描写加入了大量的主观发挥。

所以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小园之美,也着意写出了诗人自身的情怀。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学成归来,旅客们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海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

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3.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的“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闲散安逸的情怀。

B.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唯有木槿、露葵相伴,突出了隐居生活的孤寂寡淡。

C.尾联运用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D.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4.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山水田园赏析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山水田园赏析

山水田园诗歌赏析1.鹿柴·王维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注释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3.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 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②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 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 4.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5.明主旨: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实战演练1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 宋亡析“桃花” 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 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 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 (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 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 中的孤寂之情。 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 随流水” ,曲折表现了隐居 绝仕之意。
实战演练2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瑗。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图画?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 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 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 暮色,以寒山、秋水、落日、 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 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 水田园风景画。
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 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 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 会使读者对所描 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 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 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 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 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 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 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最新山水田园诗歌赏析教学教材

最新山水田园诗歌赏析教学教材
[注]谢枋(fāng)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 多次坚拒元朝征召。庆全庵:谢枋得避居建阳(今属福建) 时给自己居所取的名称。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3分) 2.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3分) 3.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情感三:淡泊宁静, 志趣高远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对超凡脱俗的环境和 人物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 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山水田园诗:
①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②淡泊宁静, 志趣高远,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表达悠闲喜悦之情。 ③对黑暗的官场及现实生活的不满,向往隐逸。 ④感情复杂,不一而足。(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个条 件或一样东西就能够满足的。后指同类事物或情况很 多。)
《桃花源记》《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山中杂诗》《竹里馆》《终南别业》
山水田园诗歌赏析
明确概念
• 1、概念补充: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 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 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 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 2、代表诗人: •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
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 B.盛唐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蔚为大观,代表 人物:王维、孟浩然等。(宋:杨万里、范成大)
复习大纲
• 一、明确山水田园诗的一般意象 • 二、把握山水田园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几种情况,
从所学诗歌里找相应的例子说明。 • 围绕问题: •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什么意
象——意境——表达情感) • 2、作者是怎样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的? (侧重表现手法) • 三、明确答题常用术语

教师版 山水田园诗歌资料

教师版  山水田园诗歌资料

一、情感内容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①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二、鉴赏示例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1、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白雪却嫌春色晚”其实是诗人的感受,(具体诗句)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白雪,不直接写自己嫌春晚,让白雪有急切的心情,并且让白雪化作飞花,这是拟人手法,(手法)表达自己的盼春之情。

山水田园诗词鉴赏

山水田园诗词鉴赏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 景象。结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情活动。诗人觉 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 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 充满着生活之美。他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 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 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 惆怅。
这首诗春天的气息很浓,而诗人只是平静 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 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 了春天的到来。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 的都是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赏 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倾听春天的脉搏,追踪春 天的脚步。诗中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 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 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 某些特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象万物欣欣 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展。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 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 让你感到是田园。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 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 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 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 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 样一个天地里,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 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 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 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 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 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正如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 笺注》中所评:“下一‘咽’字, 则幽静之状恍然 ;著一‘冷’字, 则深僻之景若见。”此两句,作者 将“泉声”、“危石”、“日色”、 “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 起,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 互衬托。从而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 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 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古诗词《山水田园诗》专题鉴赏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古诗词《山水田园诗》专题鉴赏精品课件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①山水田园诗
分为山水诗与田园
诗。山水诗指描写山
水风景的诗。田园诗
指主要以农村自然
景物、田园生活为吟
标 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溪
水、山石、松林、野
老、柴门、桑麻、南
亩、五柳、明月、渔
歌等。
情 感
①寄情山水,赞 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 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 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
(12·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 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 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使1用)对诗比的(颔映衬联)在的手写法景。上如上用下了句之多间种的表朱缨现与手绿草法、,青请豆指与出白鹅其的中鲜明一对种比 并 (上结句合中朱诗缨句的简“朱要”分与青析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 写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 朦胧飘渺、安静祥和的兰溪山色。
20
[16天津]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中考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鉴赏
山水田园诗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 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 孟 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 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 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 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清丽洗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三语文作业讲义:山水田园诗词鉴赏(教师版)一、山水田园诗和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诗人没有写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

如:王绩《野望》;杜甫《望岳》、《江村》;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顾况《过山农家》;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杭州春望》。

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就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

二、代表诗作赏析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

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

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

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

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

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

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

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

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

“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

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

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

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

”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

(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

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

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

“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

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三、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意象山水田园诗的主要意象有:清风、明月,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黄莺、白鹭,芳草、鲜花,茂林、修竹,秋雾、冬雪,大江、清泉,晨烟、暮蝉,鸡鸣、犬吠,处子、樵夫等等。

四、山水田园诗的主要思想内容1、对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歌咏。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

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

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2、对自然、闲适生活的陶醉。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

诗人终于将那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连那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彻底丢开了。

思绪终于舒展了,甚至诗人的举措也都灵活自在了,自然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

3、借歌咏自然纯朴的自然山水表达对个人纯真美好理想的向往,对世俗、官场等的厌弃。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出了陶渊明辞职归田后,那种愉快的心情和乡居的乐趣。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塑造了一个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画图:“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把这种归隐后的田园生活与当时社会官场中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讨厌现实的黑暗,尽管实现理想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还是洁身自好,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对于自己的归田园居犹如久被束缚的小鸟冲出樊笼,重返自然一样欣喜。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①《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五、山水田园诗的阅读方法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一开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

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

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去游园访友,园里没人,园门不开。

一枝红杏露出墙外,显示了生机盎然的大好春光。

满园春色扑面而来,诗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美好之景与喜悦之情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3、注意炼字。

“炼字”,即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

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

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更要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精光四射。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

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外化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白居易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

五、山水田园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和注意点山水田园诗一般通过写景来抒情,所以要善于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和各种感觉的调用(视觉、听觉、嗅觉等),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常见描写手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渲染、白描等。

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以动衬静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王维)2.视觉角度:①绘形、绘声、绘色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色彩映衬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4.运用炼字技巧: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5.运用描写技巧:①工笔例如《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②白描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此外还要注意: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