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合集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高考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高考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一、特征
(一)内涵
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二)标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的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二、情感内容
(一)内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二)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常用手法
(一)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①白描与工笔;
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
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
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三)常用的抒情方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山水田园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山水田园诗

• (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 望江南【宋】李纲 •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 画若为工。 •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 有儿童。 •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 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 (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 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 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 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 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 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 “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 (1)词中所写的春天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 结合词中描写简要说明。(3分)
• 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 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 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 刚冒出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
•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向往自由
渴望归隐
• 生活闲适 悠然自得
• 志趣高远 寄情山水
淡泊宁静
遗世独立
• ……
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
• 质朴 绚丽 洗练 浅显
华美绚丽
明快
• 清新自然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五)--山水田园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五)--山水田园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五)--山水田园诗歌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五)--山水田园诗歌【含义界定】: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

人们把以此为内容创作的诗歌称为山水田园诗。

【发展历程】:在《诗经》中就有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后来至陶渊明全力写田园诗,是田园诗的第一座丰碑,南朝的谢灵运、谢眺等诗人大量写山水诗。

此后,山水田园便成了诗人们经常表现的题材。

到了盛唐时代,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的诗人,人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是孟浩然和王维,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

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盛行基础】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它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南北统一,给人们提供了怡情山水的物质条件,使人们能四处游览,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漫游之风在文人中间吹开。

另外,隐逸之风在唐代也很盛行,唐代士人把隐居待仕当作与应举求官并行的政治道路,而隐士的生活正是与山水田园分不开的。

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使得一些文人身在官场而心存江湖,向往到山水田园中荡涤污浊,平息纷争,求得安宁。

这些构成了山水田园诗流行的基础。

【共同特点】仔细品味山水田园诗,会发现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田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

诗人好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见深厚的功力和精心的锤炼。

诗歌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第一章:山水田园诗的定义及特点1.1 山水田园诗的定义解释山水田园诗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涵。

强调山水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2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分析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如描绘自然景观、表达诗人情感等。

通过具体诗例,让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典型表现形式。

第二章: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与发展2.1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追溯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介绍早期的山水田园诗作。

讨论山水田园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学原因。

2.2 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介绍山水田园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和发展趋势。

分析不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第三章:山水田园诗的题材与主题3.1 山水田园诗的题材探讨山水田园诗常见的题材,如山水描写、田园生活等。

通过诗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题材的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3.2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分析山水田园诗常见的主题,如归隐思想、自然崇拜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山水田园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四章:山水田园诗的文学技巧与表达手法4.1 山水田园诗的文学技巧介绍山水田园诗中常用的文学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通过具体诗例,让学生了解文学技巧在山水田园诗中的运用。

4.2 山水田园诗的表达手法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表达手法,如描写、抒情等。

引导学生通过诗例感受山水田园诗中的艺术表现力。

第五章: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与实践5.1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介绍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方法,如了解诗人生平、分析诗歌结构等。

强调鉴赏山水田园诗需要关注的意象、情感和审美。

5.2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实践提供一些山水田园诗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实际鉴赏练习。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山水田园诗的欣赏和理解。

第六章:唐代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及作品6.1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其在山水田园诗领域的地位。

分析王维的代表作品,如《山居秋暝》、《鸟鸣涧》等,感受其诗中的意境。

6.2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探讨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中的贡献和特点。

高中语文古歌鉴赏——山水田园诗

高中语文古歌鉴赏——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概念: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一、思想感情(一)热爱自然、生活,钟情山水、田园1.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诗歌中常描绘的景物有: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蚕2.这类景物的共性特点及情与景的关系:这些景物都与田园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与官场的污浊和紧张压抑形成对比,与诗人身处其中的悠闲自在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是和谐统一的。

)(二)厌恶官场,向往隐逸诗人们通过对山水风光、田园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尘世官场的污浊、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宁静、平和、隐逸生活的渴望,抒发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

1.常出现的景物有: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2.常出现的人物有:五柳、隐者、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3.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三)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四)淡泊宁静,志趣高远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对环境超凡脱俗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五)感情复杂,不一而足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不止一种,往往是闲适、寂寞、岁月流逝、报国无门、远离他乡等二种或多种的并存。

高考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

高考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大自然。
情感三:表达对归隐山林、闲适恬淡 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老朋友预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家做 客。他家所在的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 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就可面对谷场和菜园, 手举酒杯我们闲谈着庄稼和收成情况。等到九九 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喝着菊花酒欣 赏菊花。
山水诗常见意象
1、景物:山、河、泉、溪、桥、明月、清风、云 雾、霞光、露珠、花草、野径、古木、荆扉、柴 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孤高傲世)、禅 房、古寺、暮钟等。
2、人:樵夫、渔翁、山客、隐者、五柳、接舆、 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等。
4、植物:松、竹林、树林、草、各种山中植物。
情感二: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回归自
然的渴望。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如高、低、俯、仰、远、近的变化。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三、远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四、近观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长安城中眺望(角度)终南山积雪景象, 一“浮”一“霁”,眺望风光尽在眼底。
(2)注意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 绘声、绘色(形、声、色、味相结合)。
(4)在写景状物时,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 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 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 合,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1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6分)4.[正宫] 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一、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山水田园诗的一般主题: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二、经典链接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7年天津卷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2007年上海卷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解析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三、方法点拨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四、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答:参考答案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答:参考答案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赏析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答:参考答案幽静;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答:参考答案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答:参考答案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赏析题解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这时杜甫结束了四年的流亡生活,靠亲友故旧的资助,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起几间草房,暂时安居下来;浣花溪幽静美丽的环境和难得的安定生活,使饱经离乡背井苦楚、备尝颠沛流离艰虞的杜甫深感愉快、宽慰和轻松;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纵笔抒怀,优游愉悦之情实在难得;句解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得恬静安幽;首联以疏淡的笔调,点染出环境的清幽宁静,诗人心境的恬淡闲适;“抱”字,看似脱口而出,未尝用力,却赋江水以情态,将草堂临江、江流曲折的清幽环境和诗人置身于自然美景的感受,表现得形象而又生动;“事事幽”提挈一篇旨意;“幽”是全篇的诗眼;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中间两联在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尽可能避免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却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有重复之病;“清江”,指浣花溪;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自由飞翔、自来自去的,是那堂上的燕子;不离左右、相亲相近的,是那水中的群鸥;颔联写物情之幽静;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这一联“见物我忘机”,在诗人看来,燕子与鸥鸟都有一种乐群适性、忘机不疑的意趣,衬托出诗人怡然自足的感情;在写法上,“梁上燕”应“村”,“水中鸥”应“江”;两句诗两个“自”字,两个“相”字,及“去”与“来”、“亲”与“近”,都属当句对,读起来轻快流畅,别具韵致;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闲来无事,老妻展开素纸,画着棋盘;无忧无虑的幼子敲弯细针,作成钓钩;颈联写人事的闲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犹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愉悦之情,见于嬉戏之间,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历代评家一致赞美前四句自然天成,深入浅出,清真优美,但对颈联则褒贬不一;批评者贬其“琐屑近俗”,赞美者称其“亲切近情”,“尽其伦理之和”,“宜与智者道”;我同意后者;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只要有老朋友周济一些禄米,我这微贱之人也就别无所求;尾联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包藏着一丝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没有忘记,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痛点;一旦分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中间两联,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江村幽事,结句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一篇主题,很简净,很稳当;“故人供禄米”,戏指老朋友们给自己生活方面的资助;此联上句又作“多病所须唯药物”;不论需“药物”还是需“禄米”,都不免过于凿实;“微躯”,类似“贱体”之意,是自谦的说法;评解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七言律诗,作者以清淳质朴的笔调,质朴无华的语言,点染出浣花溪畔幽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闲适的情趣,将夏日江村最寻常而又最富于特色的景象,描绘得真切生动,自然可爱,颇具田园诗萧散恬淡、幽雅浑朴的风韵;宋代蔡梦弼草堂诗话评价说:“其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只是平易;虽曰似俗,其实眼前事尔;”诗的前半写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令人赏心悦目,人在自然中感到自由、亲切、融洽;颈联写洋溢着欢乐、生气勃勃的家庭生活情景,深涵着诗人对天伦之乐的欣慰和珍惜;末两句写不求仕宦的平淡心境;这是杜甫诗中难得多见的轻松愉快之作;清代黄生杜诗说谓之“杜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答:参考答案选择幽静的意象写幽,以动衬幽,以声衬幽;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有恬然自得之乐,又有报国无门、寂寞惆怅之慨;赏析这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写景,后二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箨龙”已过头的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索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陆游这组诗一共四首七律,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四首诗都着意写幽居初夏景色,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但心情都显得不平静;第二首有句云“闲思旧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可见旧事不堪回首,只求于一醉暂时忘却;第三首颈联说:“只言末俗人情恶,未废先生日晏眠”,说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险恶不堪回;第四首结联说:“移得太行终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则是嗟叹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笑愚公,其实是自慨平生;陆游晚年村居诗作,周必大评为“疏淡”,刘熙载称为“浅中有深,平中有奇”;这类诗的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别是从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渊明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平静的;即使所写景物十分幽静,总不免一语当起微澜,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梁清远雕丘杂录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这是陆游一生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闪现,也正是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特点答:参考答案幽深、宁静的特点;2你认为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个字最为精练传神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赏析;答:参考答案“闲”字;栀子花在庭院中开放,“闲”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赏析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颇值得称道;“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那优美的雨景中充满了诗意;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有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个个都很忙的情景.,兴味尤饶;这里的“闲”,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全诗处处扣住山村特色,融入劳动生活情事,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新鲜生动的意象,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可谓“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了;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杨州禅智寺杜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5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一、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

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

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的一般主题:(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二、经典链接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2007 年天津卷)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2007 年上海卷)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析】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

三、方法点拨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 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四、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答:【参考答案】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

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参考答案】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

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赏析】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

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

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写山中秋景。

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 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颈联写原野暮色。

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

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

“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

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

“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

“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

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这就是诗人的形象。

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

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

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

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

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

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答:【参考答案】幽静。

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答:参考答案】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参考答案】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

赏析】题解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夏天。

这时杜甫结束了四年的流亡生活,靠亲友故旧的资助,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起几间草房,暂时安居下来。

浣花溪幽静美丽的环境和难得的安定生活,使饱经离乡背井苦楚、备尝颠沛流离艰虞的杜甫深感愉快、宽慰和轻松。

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诗人拈来《江村》诗题,纵笔抒怀,优游愉悦之情实在难得。

句解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得恬静安幽。

首联以疏淡的笔调,点染出环境的清幽宁静,诗人心境的恬淡闲适。

“抱” 字,看似脱口而出,未尝用力,却赋江水以情态,将草堂临江、江流曲折的清幽环境和诗人置身于自然美景的感受,表现得形象而又生动。

“事事幽”提挈一篇旨意;“幽”是全篇的诗眼。

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中间两联在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尽可能避免复字。

现在用一对复字,却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有重复之病。

“清江”,指浣花溪。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自由飞翔、自来自去的,是那堂上的燕子;不离左右、相亲相近的,是那水中的群鸥。

颔联写物情之幽静。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这一联“见物我忘机”,在诗人看来,燕子与鸥鸟都有一种乐群适性、忘机不疑的意趣,衬托出诗人怡然自足的感情。

在写法上,“梁上燕”应“村”,“水中鸥”应“江”。

两句诗两个“自”字,两个“相”字,及“去”与“来”、“亲”与“近”,都属当句对,读起来轻快流畅,别具韵致。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闲来无事,老妻展开素纸,画着棋盘;无忧无虑的幼子敲弯细针,作成钓钩。

颈联写人事的闲趣。

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犹觉可爱。

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愉悦之情,见于嬉戏之间,村居乐事,件件如意。

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历代评家一致赞美前四句自然天成,深入浅出,清真优美,但对颈联则褒贬不一。

批评者贬其“琐屑近俗”,赞美者称其“亲切近情”,“尽其伦理之和”,“宜与智者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