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崇高”与“优美”

合集下载

古典诗词的常见语言风格

古典诗词的常见语言风格

古典诗词的常见语言风格一、语言风格1.平淡(平实质朴、朴实无华、冲淡自然、多用口语)即语言不着意修饰,不堆砌典故。

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首推陶渊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此诗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既绘苔之形,又显苔之神,更写出了诗人的人格精神。

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

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

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

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

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

其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温庭筠《商山早行》2.清新(清新自然、清幽淡雅)即人们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唯,孟浩然。

孟浩然: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

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恬淡的艺术美与淳朴的生活美深深融在字里行间。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谈鲁米诗歌的崇高美——盛放在爱中的格桑

谈鲁米诗歌的崇高美——盛放在爱中的格桑

谈鲁米诗歌的崇高美——盛放在爱中的格桑胥思宇摘要:以朗吉努斯的崇高理论为指导,从崇高风格形成的两个根源——天赋与技巧出发,探究十三世纪波斯诗人鲁米的诗作。

通过分析鲁米作品的创作根源及意境特征,从而揭示其诗歌相融于爱与自然中的崇高境界,以及根生于伟大思想与文辞中的美感来源。

鲁米诗歌的崇高美,是其高尚思想、强烈情感的激发,与巧妙运用修辞技巧有关,源于诗人对生命的真切感悟,以及对世界万物充满仁慈与悲悯的爱。

关键词:朗吉努斯;崇高美;鲁米;情感;天赋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7-0148-03在朗吉努斯论及崇高风格源泉的理论中,崇高与美是一个混沌为一的存在范畴。

不同于伯克将此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审美范畴的理念,朗吉努斯认为崇高与至美相蕴而生,同时满足两个向度存在的可能,既包含外延形式上的威严崇高之感,也蕴含内在心灵的高尚之美。

但相较而言,后者则是朗吉努斯理论中崇高风格的主要源泉。

鲁米(1207年9月30日—1273年12月17日),十三世纪伟大的波斯诗人,他的诗歌同他的生命一样,在爱与悲伤的静穆中绽放。

鲁米的诗不像一片雕饰精美的空中花园,而像一条与天地山川真实相连的溪河。

它的流动滋养着每一寸所及之处的土壤,唤醒那沉睡干涸的万物生命。

它的奔腾无不呼唤着对大海的思念,歌唱那与无限相融的喜悦。

鲁米以灵动的意象传递着他的内省经验,以生动的表达阐释着他的生命体悟,在抒情与明理结合的诗歌中,点燃了那束崇高之光。

本文以朗吉努斯论述的文章崇高风格的构成因素为观测点,从天赋与技巧这两方面出发,揭示鲁米诗歌的美感来源以及崇高境界,进而探讨艺术的本源问题。

一、思想之玄通——归根守一朗吉努斯在论及崇高风格的源泉时,首先谈到了高尚的思想与情感的力量,正如他所言,“崇高是高尚心灵的回声”[1]15,思想与情感正是这美妙心灵弹奏出的两个相和的旋律,她们生于伟大的生命与天赋,在不朽的艺术中结出崇高的种子。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优美与崇高的比较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

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

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

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简述格律诗三美

简述格律诗三美

简述格律诗三美格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种形式,它具有严格的规律和格式,包括音韵、字数和句式等方面的要求。

格律诗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之一,它的写作技巧和表现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此外,格律诗还强调三美,即音韵、意境和结构,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三点。

音韵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五言、七言为主的,因此在诗歌的创作中,音韵的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在格律诗中,音韵更是严格规定,对于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长度都有所要求。

这些要求具体来说,一是平仄要对称,二是声韵要呼应,三是韵脚要准确,四是音律要和谐,五是旋宫起调要恰当,六是句末要稳妥。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严格遵守,才能使诗歌的音韵和谐、抑扬有序,展现出崇高和优美的艺术性。

意境格律诗的意境是指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思想、意象等方面的美感效果。

在使用意境的时候,要考虑诗歌的主旨、情感等要素,通过对用词、形式、意象等进行处理,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深刻内涵。

意境的运用追求的是形神兼备,要做到意蕴丰富、形式优美、情感饱满,能够把文学、语言、人生的感受融为一体。

这样才能清新、明丽、优美地表达出感人的诗情画意,达到艺术价值的最高境界。

结构格律诗的结构是指诗歌的内在组织和外在形式。

内在组织要考虑诗歌的结构和章法,外在形式则包括字数、语量、句式、韵律等方面的要求。

结构的设计要求创作者在诗歌中注重情节的联系、紧凑有序、文字催化、主旨突出等元素,体现诗歌思想的连贯性和整体结构。

此外,在诗歌的写作中,还要注意字数长短、句子与整体之间的联系、韵律的应用等方面的规范,以使诗歌的结构更加完美、严谨和精湛。

总之,格律诗的三美囊括了音韵、意境和结构三个方面,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华之一,其优美的音韵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令人陶醉和感怀。

格律诗既是文学创作的杰出典范,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深邃。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代表作之一,此诗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绝世佳作,堪称千古绝唱。

这首诗开篇写景,以壮丽的风景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氛围,而后以江水为线索,展开了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在这首诗中,张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物我”关系的反思,表现出了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之情。

下面就来细读一下这首伟大的诗篇。

诗人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开篇,画面意境非常深远,通过“落霞”和“孤鹜齐飞”描绘了天空中壮丽的景象,而“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巧妙地将水天相融的景色与人生境遇相联系,展示了登高远眺的氛围。

诗人在这里借助天空和水面的景象,巧妙地表现了人生的壮美和辽阔。

接着,诗人写道,“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秋,声断衡阳之浦”。

这两句以渔舟和雁阵为形象,展现了江南独特的秋日景象。

渔舟飘泊在江面上,唱响彭蠡湖畔的歌声,而天空中的雁阵惊起,声音在衡阳的江浦间回荡。

这些景象给人一种婉转动听、苍凉萧瑟的感觉,同时也点出了江南繁华而又历经沧桑的特点。

诗人写到,“遥襟甫略,长使英雄泪满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他用“遥襟甫略,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当年英雄豪杰的怀念和感伤,而“谁家玉笛暗飞声”则传递了对江南美景和华丽文化的渴望与向往。

这里,诗人既表现了对美好的追求,也流露出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

诗人写到,“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两句概括了整首诗的主题。

诗人以“欲买桂花同载酒”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随即以“终不似,少年游”否定了这一向往。

这里的“少年游”既是具体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对年轻时光和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

通过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眷恋,令人感慨万千。

张祜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唯美的意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刻画了人生的壮丽与辽阔,以及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

经典诗词歌

经典诗词歌

经典诗词歌
经典诗词歌赋是指古代文学中的经典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经典诗词歌赋:
1.《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所作,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典爱情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2.《登高》:唐代王之涣所作,描绘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3.《水调歌头》:宋代苏轼所作,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期盼和对英雄敬佩的情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4.《将进酒》:唐代李白所作,描绘了豪迈的人生情怀和热烈的爱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5.《静夜思》:唐代李白所作,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6.《钗头凤·世情薄》:元代白朴所作,描写了封建社会中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悲剧,是中国古典爱情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7.《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所作,描绘了春江花月的美景和人生哲理,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经典诗词歌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传颂和传承,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意境与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意境与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有的人物形象、境界与意象一、古代诗歌中常有的人物形象诗中“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怀主人公的形象,其实是“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边几种形象种类:人物形象“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举例剖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显贵,使我不得高兴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李傲视显贵、傲岸不羁白淡于荣华、傲视显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显贵、豪迈洒脱、傲岸的形象不羁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若山。

呜心忧天下、伤时感事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其实不只是逗留在的形象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伤时感事的性格。

(1)王维《山居秋暝》。

经过对晚秋节气空山新雨情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寄情山川、归隐田园山川风光的喜欢。

的隐者形象(2)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显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政界的憎恶,对田园的喜欢。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英明之主,想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天地茫茫悠悠无穷,不觉伤心得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的形象心却不得发挥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大方愤世如陆游和辛弃疾。

两位诗人的诗词都反应出他们忠君报国,而不被重用的形象的感情。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送别友人、想念故土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形象。

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旁献身旁塞、反对讨伐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的形象艺术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分别时的无穷伤心和别后相思的绵绵爱恨情长的形象情义,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附:常用术语不慕显贵、豪迈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伤时感事、寄情山川、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大方愤世、送别友人、想念故土、献身旁塞、反对讨伐、爱恨情长、立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涵美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种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种情感:即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这种崇高伟大的情感美,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说:“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一定有情感。

只要有情感,他就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表达。

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

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

我们在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时,往往能够感到真挚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

这种真挚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沉的爱国情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

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孕育了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人。

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精神,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

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

如明代杨继盛所作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

前二句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

杨继盛本来就是个刚直不阿、胸怀浩然正气的人,仕进后更以忠直敢谏著称。

他力主抗击北方鞑靼人的侵入,因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被贬狄道县典吏。

仇鸾伏诛后,诗人复官,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弹劾奸相严嵩十大罪状,被严嵩迫害入狱。

在长期监禁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杀害。

这首诗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认为就义便是报国的尽头,临刑前他想到的是“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即活着未能斩除佞臣、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死后要继续用自己的忠魂实现报国之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崇高”与“优美”
一朵娇艳的小花是美的,座座气势雄伟的崇山峻岭也是美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固然能引起我们的喜悦的感情,令我们陶醉;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崇高景色,也会激荡我们的感情,使我们心旷神怡,也达到了强烈愉悦的审美效果。

正如惊涛骇浪与叮咚山泉,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两种不同的美的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

崇高又称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

优美与崇高相对,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它是美的一般的形态。

从根本上讲,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粗砺强劲,雄奇怪涎,令人惊心动魄。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而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玲珑小巧,娇柔透剔,令人舒心惬意,各种审美因素趋向平和统一。

在我国古代,通常把崇高称为“大”“阳刚”“气势”“风骨”等。

孔子曾说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列子·汤问》中记载钟子期对于伯牙鼓琴的两次回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种音乐的内容,也是令人心潮澎湃的,也可以称之为“崇高”。

这种崇高不仅仅指崇高的这一种形态,更主要的是气势。

我认为,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所欣赏对象的气势比起形态来,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崇高”,心灵的震撼相对于视觉的感受更容易令人领会、感悟。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撤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虽然陆机并没有指出“优美”到底是什么,但他对这些文体风格的概括,已经包含了优美的本质。

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将文章风格美分为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其中,典雅、精约、新奇就是与优美有关,而远奥、繁缛、壮丽则与崇高有关。

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这两种形态各异的美比比皆是。

比如,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是首脍炙人口的杰作,千百年来,人们盛读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优美迷濛的意境,折射出迷人的艺术光辉。

词是这样写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不时俯头探望河中游鱼;山上,漫山遍野桃花盛开;山中,微风吹拂,桃花瓣飘零,随波逐流;山脚,烟波浩淼,游鱼蹦窜;岸边,烟波迷濛处,一位披蓑戴笠的垂钓者正凝神专注地垂钓,他陶醉于眼前的空濛山色和柔美风光,竟怡然自乐,不想回家了。

多美的画面,岂止是“烟波钓徒”张志和沉缅于山光水色,我们品味吟咏,又何尝不是深深地痴迷于词人所描摹的山水风情呢?显然,这里意境纯美、柔和、宁静、高远;色调斑斓绚丽,欢快明朗;构图精微考究,细腻逼真;情趣高雅恬淡,清爽宜人。

这一切充分展示了词人热恋山水,厌恶官场的情趣,显示了艺术领域里的优美范畴的审美特征。

相反,李白的诗作《望天门山》恰恰给我们揭示了一种雄奇壮阔的崇高美。

“天门中断楚江天,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贮立舟头,极目远
眺,随着湍急的江流,他于如箭飞舟之中,顿感天门山突兀险峻飞扑眼帘而来,倍感欣慰自豪。

两岸青山相对挺出,绵延逶迤,峥嵘多姿。

脚下,江水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卷起滔天巨浪。

身后红日,冉冉升起,给这激荡狰狞、粗砺苍劲的画面投上一层粉红的色调。

听,江流奔腾咆哮,势不可挡,惊心动魄,吼声如雷贯耳,掀起内心情感的狂澜巨波。

李白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诗人,他志向远大,生性狂傲不羁,反映在诗歌中,他常常是描绘那些奇险怪涎,惊世骇俗的事物。

这首《望天门山》就是他“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的豪壮情怀的喷吐。

显然这里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

凡此种种,无一不显示出作为美学范畴的崇高的审美特征。

吟颂此诗,当令人心荡神摇,倍感振奋。

一般来说,崇高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和气势磅礴的。

如在自然界中的鹰隼搏击于大海长空的雄姿,山风中万顷林涛澎湃的声响,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的豪迈词作等等。

杜甫在《望岳》中描写雄伟的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再如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更是气势宏大,体现着一种崇高的气势。

而他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就是体现崇高之美的杰作。

而优美的对象常常表现出形体小巧,秀丽和柔和。

比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荷、蜻蜓,看起来就令人产生一种欣愉的感受。

秦观的“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优美的语言,美丽的景色,柔和的氛围,显示出一种令人不忍打破的幽静之美。

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情感细腻纤弱,具有阴柔之美。

另外,宋代婉约派的词大都很好地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统一的凝静均衡、和谐的特点。

优美与崇高在作家的创作中也有体现。

南宋余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小趣闻,通过柳永与苏轼词的比较,也显示出了优美与崇高的不同来。

从作家的艺术角度来看,人们并不都千篇一律地创造或仅优美或仅崇高的作品。

有人爱写“人闲桂花落”,也有人爱写“飞泉挂碧峰”。

同一个作家,比如以豪迈著称的苏轼,也能写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哀婉之作。

甚至在同一作品中,如司马迁的《项羽本纪》,既写了项羽的叱咤风云,也写出了他别离虞姬时的儿女柔情。

优美感和崇高感并不是彼此完全分割孤立存在的。

总之,优美与崇高同为美的形态范畴,前者以悦耳怡神的感应力量作用于审美主体,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心灵在愉悦平和中得到净化,在优美的审美活动中,心情是悠游闲适的;后者以惊心动魄的感应力量作用于审美主体,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鼓舞人的意志,使人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崇高的审美活动中,心情是紧张热烈的。

两者特征不同,美感作用也大不相同。

但优美和崇高作为美的两种基本形态,尽管它们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不同,但两者共同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两者并不是互相隔绝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同时优美感和崇高感也不是彼此完全分割孤立存在的。

就人的审美需要来说,既需要奋发兴起的崇高感,也需要轻松活泼的优美感。

刚柔相济,有张有弛,互相补足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复杂而多样的审美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