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意象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一、植物的象征意义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2.杨花(柳絮)因其飘忽不定来比喻离愁别绪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3.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寂寞、惆怅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黄叶:凋零、美人迟暮5.菊花坚强、清高脱俗、隐逸6.梅花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高洁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梅花纯净洁白,诗人往往借梅花来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7.松柏借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高洁的品质。

正直向上,有气节、坚贞高洁,8.竹虚心黍离(禾黍)表达昔盛国之悲。

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10.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1.春草自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先将春草与离思联系起来以后,此后的诗人便多以春草表现离情别恨。

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12.丁香丁香结蕾,含苞未吐,像人的愁怀郁结,唐宋诗人多用以比喻愁思固结不解。

13.落花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青春易逝。

14.莲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5.兰高洁、美好、君子隐士的象征16.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17.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动物的象征意义1.鸿雁:(1)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2)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2.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3.双鲤鲤鱼代指书信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孤寂、愁苦的感情。

5.杜鹃用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古典诗歌的意象

古典诗歌的意象

古典诗歌的意象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1)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2.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3.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

在诗文中,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代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一、地点类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

西楼,“西楼”也是送别之所。

二、植物类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时期的梅花诗,大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有飘零之意,“丁香结”常用来写心中愁结,而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等。

黍离,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杨柳,杨柳依依,离情与杨柳相关合,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柳”这一意象,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

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菊花,、以菊花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莲,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红豆,以红豆表男女爱情。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竹:气节、积极向上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杨花:流散(漂泊)菊:隐逸、高洁、脱俗兰:高洁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浮萍:漂泊不定三、动物类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1:山水意象1.1 山: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之一,山象征着高远、峻拔、坚固、永恒等。

在山水诗中常用来表达壮丽、辽阔的景色,以及内心的豁达和超越。

1.2 水:水是古典诗歌中主要的意象之一,象征着流动、柔和、变化等。

水常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色中的湖泊、江河等,也可以用来表达人情世故的变幻无常。

2:花草意象2.1 花:古典诗歌中常用花来表达美、娇艳、短暂等。

不同的花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梅花象征坚贞,牡丹象征富贵,菊花象征淡泊等。

2.2 草:草是古典诗歌中常用来表达柔软、低调、平凡等意象。

草可以用来描绘田野、原野等自然景色,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的品质或境遇。

3:星月意象3.1 星: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来表达辽阔、冷清、神秘等意象。

星常常用来描绘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的高尚品质或憧憬远方的理想。

3.2 月: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来表达明亮、柔和、寂寞等意象。

月常常用来描绘夜晚的月色,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的柔情和寂寞之感。

4:鸟兽意象4.1 鸟: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象征着自由、灵活、飞翔等。

不同的鸟有着不同的象征含义,比如鸿雁象征离别,孔雀象征美丽等。

4.2 兽:兽在古典诗歌中常用来比喻人的品质、深情等。

象征动物的兽,如狐狸、鹿等,常用来表达人的娇柔、伶俐、纯真等。

5:季节意象5.1 春:春是古典诗歌中常用来表达生机、希望和新的开始的意象。

春天常常用来描绘花开草长、万物复苏的景象,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的年轻和活力。

5.2 夏:夏是古典诗歌中常用来表达炎热、热情和丰收的意象。

夏天常用来描绘盛夏的酷热和人们的热情活力,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的热情和欢乐。

5.3 秋:秋是古典诗歌中常用来表达成熟、收获和淡然的意象。

秋天常用来描绘秋天的丰收和落叶的景象,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的成熟和淡泊。

5.4 冬:冬是古典诗歌中常用来表达寒冷、沉寂和萧条的意象。

冬天常用来描绘冰雪覆盖的世界和人们的寒冷孤寂,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的冷漠和孤独。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古诗词中有许多经典的意象,诗人通过意象的选用表达出不同情感,托物言志便是古诗词中常见手法。

于是找了一篇关于古诗词中意象的文字,分享给朋友们,对爱好古诗词的你肯定有所帮助。

一百个关于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典故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诗歌意象集锦

诗歌意象集锦

诗歌意象集锦(一)自然万物ﻫ1.山川风物类。

ﻫ“青山意象”: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改旳特色,因而备受文人喜欢: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旳家园。

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②“青山”是家乡旳象征,家乡山脉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旳印痕。

如“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旳象征。

如“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ﻫ“月”意象:①对月思亲思乡,引起离愁别绪。

如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②望月思故国,体现亡国之痛。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眸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③抒发盛衰无常,物事人非旳感慨。

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④花好月圆,团圆喜庆。

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冰雪”、“冰心”意象:比方心志忠贞、品格崇高、心性高洁。

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张孝祥《洞庭青草》) “水”意象: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如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②时光流逝。

如“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关山”意象:①关塞山河。

如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②历史存在。

如“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

“清风明月白云”意象: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

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

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灏《黄鹤楼》)③沉浸田园,恬淡洒脱。

如“明月清风惊鹊”等。

“斜阳云烟清霜”意象:①沉郁思古幽情。

如“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

如“暮霭沉沉楚天阔”。

ﻫ2.天地草木类。

“草木”意象:①以草木繁盛反衬荒芜,抒发盛衰兴亡旳感慨。

如“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②乐景写哀。

古古代诗歌中典型意象

古古代诗歌中典型意象
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3、动物类









动物类—鹧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 哥”,极容易勾起 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
象 腔的离愁别绪。
的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
特 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定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
意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花草类









花草类—梅花
梅—最先开放, 傲霜斗雪 —敢为人先 ,
意 不畏权贵—君 子

的 特 定 意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 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 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 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花草类









花草类—菊花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
古典诗歌鉴赏
意象篇
意 象 意象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 解 情的客观物象。 读
1、树木类









树木类--松柏
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
意 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 象 在文人笔下,松是 坚贞、孤直和高洁 的象 的 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 特 节的赞美和追求。 定 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 意 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 义 ,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
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是诗人借以表情达意的重要组成/ 元件0, 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优秀的诗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意象创造的规律进行诗歌艺术的创作实践活动。

意象包括/ 意0和/ 象0两部分, 是诗人独特的内在情思与生活中典型的外在物象艺术的统一, 是诗人将意融入客观物象后创造出来的可感触、以表意的具象。

意象是中国独具民族特色的基本美学范畴, 前人早就对它进行过论述。

从现在所看到的资料分析, 关于意象理论的阐述, 其渊源最早可上溯到5易传#系辞上6: / 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0。

意思包含: / 象0来自自然又超脱自然, 是诗人对自然物象的再现、表现,自然物象创造为诗歌意象后可以帮助/ 尽意0; 另一方面, 取象本身并非目的, / 立象0 是为了达/ 意0[ 1] ( P. 49) 。

当然,5易传6所云/ 意0、/ 象0与后来诗歌理论中的/ 意象0还有相当距离, 但提出/ 立象以尽意, 系言以明象0 的主张, 为后人把/ 意象0作为诗歌美学的基本范畴奠定了基础。

意象概念在六朝刘勰5文心雕龙6中得到了进一步阐述, 刘勰在5文心雕龙6里明确提出意象概念, 并认为/ 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 诗篇之大端。

0刘勰把/ 意象0 的作用提高到/ 驭文0、/ 诗篇0 之/ 首术0、/ 大端0的位置。

意象内涵在唐代得到继承和发展, 皎然就说: / 取象曰比, 取义曰兴, 义即象下之意。

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 义类同者,尽入比兴,5关雎6 即其义也。

0[ 2] ( P. 164) 皎然已经精辟地指出了意象创造的方法, 并认识到/ 禽鱼草木人物名数0均可入象达意的规律, 关于意象内涵的认识深化了。

意象理论在明清时期已渐趋成熟,李东阳曰: / 意象俱足, 始为难得。

0[ 3] ( P. 514) 何景明曰: / 意象应曰合, 意象乖曰离。

0[ 4] ( P. 246) 王廷相曰: / 夫诗贵意象透莹, 不喜事实粘着。

古谓水中之月, 镜中之影可以目睹, 难以实求也。

,,言征实则寡余味也, 情直致而难动物也, 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 感而契之, 邈哉深矣。

此诗之大致也。

0[ 5] ( P. 126) 他们强调意象创造的艰难、象和意有机结合的要求等, 至此, 意象已经成为一个有关中国古典诗歌形象创造的根本范畴, 具有审美本体的意味。

古代诗歌意象理论指导着诗歌创作的实践,产生了难以胜数的丰硕成果, 呈现在今人面前的是瑰丽多姿、绚烂多彩的意象世界。

她们像夜晚满天的星斗, 交相辉映, 各放异彩; 又像百花园圃里盛开的鲜花, 品种繁多, 姿态万千。

为了认识这些意象, 准确把握古典诗歌的内涵,人们开展了大量的关于意象类型的研究工作, 或从形式的角度,或从结构的角度, 或从手段的角度等等, 产生了不少成果。

笔者认为, 如从意象创造的目的性角度切入, 可以高屋建瓴,很清晰地把握意象的类型。

因为诗人创造意象的目的不外乎描摹物象、抒发胸臆两种情况, 所以, 我们把古典诗歌意象的类型分为两类, 即再现性意象和表现性意象, 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再现性意象所谓再现性意象是指诗人以个性化的诗歌语言再现生活物象, 以达到描摹物象、表达情思目的的那么一种意象。

从意象形式的角度研究意象类型的研究者称之为/ 描述性意象0[ 6] ( P. 364) 。

再现性意象是一种侧重描述物象的意象, 由于这类意象创造的目的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物象, 它的特点是诗人忠实于客观自然事物的原生状态, 一般不作曲折、深奥的寄托性的主观/ 附着0, 诗人遵循客观存在和创作的规律, 通过自己独特的观察和体验, 用诗歌语言来描绘和渲染自然万物。

我国许多古典诗诗歌就以再现性意象的创造性、独特性、新颖性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如晋人傅玄5天行歌6: / 天时泰兮昭以阳, 清风起兮景云翔。

仰观兮辰象, 日月兮运周。

俯视兮河海, 百川兮东流。

0通过对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些物象的描述,歌颂了自然的伟大力量及其运转不息的精神, 全诗气势磅礴, 境界雄阔, 完全忠实于自然原生状态。

再如杜甫5绝句6: /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0诗歌展现的自然物象选择之精当、声音表现之婉转、色彩搭配之和谐、空间转换之灵动, 逼真、谐和地再现了诗人对自然世界的原生印象, 透露着原生态自然的动人气息, 洋溢着欢快激越的情绪。

全诗格调清新, 摄像开阔生动, 确如东坡所云:/ 少陵翰墨无形画, 韩干丹青不语诗。

0这显然是诗化的自然美的再现, 也是诗人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渲示。

又如李白5望天门山6: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0 诗歌通过自然意象的再现, 直接呈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雄奇、瑰丽。

上述诗例均以再现性意象的高超艺术取胜, 在古典作品中俯拾皆是。

古典诗歌创作的再现性意象有两种构成形式。

一曰点象, 一曰群象。

点象就是单个意象, 它是构成诗歌最基本的/ 元件0。

一般说点象只是一个词、一个短语, 只是一句诗、一首诗中的一部分,如元稹5离思6( 其四) /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0, / 花丛0 是点象,是/ 美女群0之意。

点象如同水的一个分子, 它对于构成群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是我们把握诗篇群象和全局的基础。

古典诗歌中绝大多数的情况是诗人按照对生活的理解, 根据创作的需要, 把一个个点象艺术地组合起来, 构成群象, 以表达主题。

群象的创造不是点象杂乱的堆砌, 而是诗人艺术匠心的体现。

如温庭筠5商山早行6有句曰: /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0, 诗句全由意象组合而成, 两句诗之意象竟然有六个之多: / 鸡声0、/ 茅店0、/ 月0、/ 人迹0、/ 板桥0、/ 霜0, 每一点象都不体现诗意, 但是一旦六个意象精巧组合后就包含/ 道路辛苦, 羁愁旅思0这种早行人特有的心情和氛围的含义。

梅尧臣评道: / 道路辛苦, 羁愁旅思, 岂不见于言外乎?0[ 7] ( P. 267) 再如王昌龄5出塞6/ 秦时明月汉时关0, 每一个点象孤立地看没有明确的指向, 但艺术组合以后立即就表现一个深刻的意蕴: 秦时之明月依旧, 汉时之边关仍在, 它们仿佛诉说着昔时国防的强大, 胡人岂敢觊觎。

可见群象的创造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和组合的。

意象组合在一起成为群象, 群象构成一个意象系统, 起到统摄全诗的作用, 这样的诗歌又可以称为意象诗。

意象诗数不胜数, 如杜甫5春夜喜雨6, 全诗围绕第一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0中/ 春雨0这一意象体系, 从听觉/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0; 视觉/ 野径云俱黑, 江火船独明0; 到全局/ 晓红看湿处, 花重锦官城0, 层层递进, 逐一对/ 春雨0意象进行描述。

像上述这样集成组合式的再现性意象, 在古典文论中还被称之为/ 赋象0, 无论是点象还是群象均是作家的诗情、才情对现实的最直接反映, 我们把握诗歌点象、群象的类型特点, 考察领悟群象之间的关系, 对于准确领会诗歌内涵, 十分重要。

二、表现性意象表现性意象是指诗人借物象以表达含蓄、蕴藉、曲折情思的意象, 它的创造目的是以象达意。

表现性意象往往侧重于对社会性内容的思考。

它与再现性意象的区别, 可以从两首以/ 秋0为主题的诗的比较中看出来。

其一是白朴5天净沙#秋6: /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0在这首诗中, 白朴选择/ 孤村0、/ 落日0、/ 残霞0等12 个意象组合在一起, 目的是通过描述物象, / 再现0秋天的景色, 并无寄托, 所以我们说诗歌中创造的意象类型属于再现性意象。

其二看马致远5天净沙#秋思6: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0在这首诗中, 马致远通过/ 枯藤0、/ 老树0、/ 西风0、/ 瘦马0、/ 夕阳0 等极具典型萧瑟秋天特色而又富有独特感情内涵的审美意象的巧妙叠加, 再加上/ 断肠人0远离故乡流落/ 天涯0这一孤独痛苦心情的诉说, 创造了一种既含蓄深沉又悲怆欲绝的艺术审美意境, 寄寓了诗人极其深邃的/ 秋思0之情。

这里, 诗人的目的已经不是通过描述以再现这些自然物象, 而是要借助一系列意象以表达曲折、含蓄、蕴藉的情思, 两种类型意象的创作出发点显然不同。

白朴的/ 秋0 诗中, 意象是诗人情思直接倾诉的对象; 马致远之/ 秋思0诗中, 诗人的情思不直接倾诉在意象身上, 两种类型意象的创作构思不同。

前人说白诗有象而无甚寄寓, 诗意较为浅易, 受到较多垢病; 马诗聚象巧妙谐和已胜白氏一筹, 加之诗歌根本上是为了寄托/ 秋思0, 表现得含蓄蕴藉, 所以元人周德清5中原音韵6誉之为/ 秋思之祖0。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 我们可以概括两种意象类型的根本区别: 再现性意象是以象达意, 意在象中; 表现性意象是借象达意, 意在象外。

由于再现性意象/ 意在象中0, 诗人的情思吐露较为明显,容易分析识别, 这里不再阐述。

表现性意象因/ 意在象外0, 加之诗人的背景、际遇、风格表现的不同, 诗意往往比较曲折、含蓄、蕴藉, 有时甚至比较隐晦、艰涩, 其在表现形式上又可分为比拟型意象、比喻型意象、象征型意象三种情况。

1、比拟型意象。

这种表现型意象就是诗人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象, 把情思拟物化、拟人化, 或将本身抽象的感觉转换为常人易感的感觉, 一句话, 变抽象为具体, 变较抽象的为不抽象的。

比拟型意象的根本特点在/ 拟0, 即将彼物虚拟成、幻化成此象; / 比0是比较、比照之意, 而非喻, 它是抽象和具体得以转化的桥梁。

有些论者从表现手段的角度分析意象类型为拟喻型、明喻型和隐喻型, 是从比喻修辞格的类型着手, 混淆了/ 拟0和/ 喻0的区别。

比拟型意象的精巧独特在于诗人的慧眼和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杰出的诗人为了抒发胸意, 确实是/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0, 但一旦文思泉涌, 艺术地进行转化, 诗意也就浓郁地呈现出来。

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0前人说著一/ 闹0字, 而境界全出。

其实, 奥妙就在于它巧用了比拟型意象, 即把/ 春意0 拟为能够/ 喧闹0的人化物, 借以暗示红杏盛开、蜂飞蝶舞, 使抽象的/ 春意0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 从而表现了那种春风吹拂, 万物复苏的一派春光。

又如骆宾王5在狱咏蝉6/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0抛开诗人寄托,就意象原意讲, 说蝉声因风大而易潜沉, 这是将听觉意象转换成重觉意象, 明显更易理解。

有论者把这种意象称为通感意象, 这不错, 但通感意象本质上是两象对照比较的虚拟、幻化、移就, 只不过是感觉之间的转换, 所以笔者把它归入比拟型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