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概念与西方理论话语中的意象概念之比较

合集下载

论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异同

论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异同

论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异同作者:李青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03期摘要:中西诗学里都存在关于意象的概念和范畴。

比较中西方传统文化中意象的概念,发现二者不仅有相同之处,而且有一些差异。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中西方的意象生成过程,进而阐释两者意象观的异同。

关键词:中西诗学;意象;异同一、中西意象论的流变对于什么是意象,纵观古今中外不少专家学者均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在中国古代,我们常把意与象相分开来说,关于意,它代表了一种抽象的精神概念,是意图、意义、意思、意念……再扩大一些来说,也是情意、哲理、观念等意思。

在《辞海》中,我们将象解释为“凡形于外者皆曰象”,在中国,意象作为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有着自己的形成发展轨迹。

意和象最初是分开使用,后来意和象这两个分离的概念放在一起来使用,逐渐形成了意象的概念。

早在《周易》中的《系辞上传》里,意和象就已出现,但是在这里,这两个概念并没有连接在一起使用,还没有形成为一个概念。

最早把意象当做一个合成词来使用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写道:“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候,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第一次把意象作为正式的文论用语来使用,认为“窥意象而运斤”,是“驭文之首术”。

从此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概念逐渐成为正式的概念,并在此后的千百年中,广泛地使用在我国的文化艺术中。

在西方有许多关于意象概念的讨论,其中美国的著名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合作编写的《文学理论》这本著作中详细地阐述了意象问题,在西方也取得了比较大的影响。

在他们合作的这本专著中,他们把意象当做相当宽泛的一个概念。

并且他们还声称,意象既是文学研究的范围同时也是心理学研究的课题。

西方的传统意象理论,将意象比喻为点缀之物、化妆品,有装扮文章的功能。

然而,浪漫派力图从各方面反抗传统的意象理论,随着浪漫主义的发展,长期束缚在神学意象中心论里的诗歌意象,逐渐解脱出来,提高了意象诗学的认知度。

浅谈中西方诗歌意象的不同之处

浅谈中西方诗歌意象的不同之处

浅谈中西方诗歌意象的不同之处浅谈中西方诗歌意象的不同之处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古代意象诗学与西方现代意象诗学的不同特征。

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1。

形上路径与形下路径的不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意象”这一概念都包含两个内容,即“意”和“象”。

前者为主观,后者为客观。

主观的“意”要通过客观的“象”来表现,客观的“象”是主观的“意”的表现方式。

“意”是目的,“象”是手段。

“象”是作者为表达“意”而精心选择的客观事物或景象。

我国古典意象理论强调的是“意”,即“象外之象”,后一个“象”蕴涵着具有“形上”特色的成分。

这正是从《周易》到玄学所秉持的“象”思维的表现,是西方“意象”理论不具备的特质。

西方意象论偏重于“象”的复现,即重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因而更多“形下”的特色,更强调意象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意象是诗的本体,意象就是诗。

中西方在通过“意象”表达情志的最终目标上是相似的,只是具体路径有所差别。

这正是西方人难以真正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神韵的重要原因。

2。

客观物象与主观图像不同中国古代诗学中论及的“象”多指客观物象,而“意”均不露声色地包容在物象中。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咏物诗,都是亦物亦人,亦人亦物,都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⑦,都是物我一体,难以分解。

而西方现代意象论的意象则是融入了诗人内在情感的心理图像或主观图像。

他们所选用的意象只是诗人心灵的物态化,是诗人表达自己感觉或情绪的“客观对应物”,缺少含蓄蕴藉。

⑧意象派既非现实主义的主观反映客观,也非浪漫主义的直接表达主观,而是把主客观紧密地结合在意象之中。

他们所追求的意象虽然独立鲜明,在表达上与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近似,但却缺少中国古典诗歌那种深刻的内涵,也就是韵外之韵,味外之味。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诗学意象生成过程中多注重体物得神、即景会心的感物传统;而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认为,诗的意象生成过程是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的展示,体现的多是主观意志对自然或物象世界的渗透浸染。

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英美意象诗派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深受中国诗学的影响,本文对此作了深人探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古典诗学以其独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对世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中国古典诗歌通过汉学家们的翻译和东西方学者的互访与交流大量传入西方以后,汉诗对世界的影响更是越来越大。

这种影响,我们从英美意象诗派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意象派诗人庞德认为,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找推动力"。

女作家梅辛克莱认为,对庞德而言,"所有起作用的异国影响,以中国诗人的影响最为有用,中国影响促成了……他们理解越来越完美的实现,使他发现了他最终的自我"。

评论家们在评论意象派诗人约翰.歌德.弗莱契的诗时指出,"当他表现出中国画意境时最为出色"。

意象派是本世纪初一些英美青年诗人组成的。

它的历史虽然很短(1912--1922),但影响却很大,它的诞生,标志着西文现代诗运动的开端。

他们编辑出版诗集,发表宣言,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如庞德在1914年编辑《意象派诗人》一书时,发表了《几条戒律》,提出了作诗的六大原则,即:使用通俗的语言,用准确的词语.不用装饰性词语;创造新的节奏表达新的诗情;题材可以自由,不受限制;写诗要用意象,要具体确切;明确,清晰,不可含混不清;简炼,浓缩。

意象派诗歌运动曾受到日本诗歌的影响,最终转向了中国诗。

但日本诗歌在其间起了推动和媒介作用。

开始,美国诗人认为日本诗主要是徘句,徘句十分简炼,美国诗人正好可用来反抗维多利亚冗长的诗风。

但徘句过于简单,文字太少,只能表达单一的意象和瞬间的效果,这样,意象派诗人很快转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他们逐渐认识到日本诗只不过是"中国诗的一种形式"。

论“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差异

论“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差异

论“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差异摘要:比较研究法是探讨“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及其演变的可行方法。

在对“意象”内涵进行历史性描述之后,分析了意象在中西方诗歌创作中的审美作用及表现形式,由此展示“意象”一词在中国古诗与西方诗学中的差异,着重体现其与西方意象派所指意象的差异,以此充分体现中国古诗意象内涵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关键词:意象;中国古诗;西方意象派;情感“意象”传达文化,体现审美,是构成诗歌语言的最生动美丽的部分,因此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运用不同意象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然而“意象”一词的内涵在中西诗学界却颇具争议。

意象在中国古诗创作中的运用已有悠久历史。

在古汉语中“意”、“象”二字是可分开表达含义的,“意”谓之“含义、意义”( meaning,idea),“象”谓之“形象、形状、意象”( appearance,shape,image),古诗人通过形象传达所想之意、所表之情。

而在文学理论术语的翻译中,“意象”一词多被译为“image”,从《周易》的诠释来看,image是无法完全传达中文词语“意象”的暗示与联想的。

一中国诗学中的“意象”理论迄今为止,许多学者与诗人在诗歌意象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也出现了一些不同观点。

有人把意象看作一种思维概念,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美学概念。

《辞海》对“意象”的概念做了如下阐释:(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

文学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

(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情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以运斤;次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根据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具体的物象来源于自然与生活,它们能让诗人产生创造性的联想。

诗人的内在情感“意”由外在事物“象”所承载,并通过“言”的方式传达出美学意境。

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

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

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作者:李正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7期李正内容摘要:意象历来是中国审美中的一大范畴,而在西方,意象一词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作为承载意象的意象诗,中国的意象诗又与西方的意象诗在营构过程、目标指向、文本内蕴等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特质和文体风格。

关键词:意象营构目标内蕴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大概念,但西方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却有所不同。

学者袁行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也曾谈到二者的联系,他说:“意象派主张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

这恰恰是受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1]由此可见,中国的“意象”与西方的“imagery”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首先,从营构过程来看,中西意象诗具有不同的生存机制和生存环境。

中国的意象诗植根于中国古代的意象理论,尤其源于对中国古诗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2]而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论述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乱龙篇》一文中指出:“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意取名也。

”[3]在这里,意象有了自己的文本意义。

而真正意义上把意象这一概念应用于文学领域则是晋代的挚虞。

他在《文章流别论》一文中指出:“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

”[4]在此基础上,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一文中,又对意象理论进行了深入拓展,他写道:“独照之象,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5]由此可见,中国的意象诗中的意象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的意象理论也可以追溯到古代。

这说明中国的意象诗的形成过程是渐变的,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与此相比较,西方的意象理论主要是美国诗人庞德从中国意象诗中受到启发而创立的,然而却又不等同于中国的意象理论。

中西诗歌特点比较

中西诗歌特点比较

❤多林· 布鲁克斯的《我们真酷》: We real cool. We Left School. We Lurk late. We Strike straight. We Sing sin. We Thin gin. We Jazz June. We Die soon. ❤这首诗的单词非常简单,但倘若将这些简单的单词全翻译成 中文词,那么原诗的韵律则全无。在这首诗中,韵脚的使用 重于其表达的内容,因为其模仿出的20世纪中期美国青年语 气比其真正说出的话更能表现“我们真酷”这一主题。随便 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准确翻译出原诗的内容,但是用汉语根本 不可能翻译出原诗的语气,因为译作汉语的内容在英文中完 全可以用另一种一本正经的语气重说一遍。
❤最后,不论有多少差异,我们都应看到, “东西方诗歌,都是要求达到人的自我 觉醒、人的自我解放,也即达到自由为 其最高的灵境。”
❤介词的省略。比如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 中的一句诗“潭影空人心”,由于动词‘空’ 没有被介词限定,它至少可以有三种解释, 即“在潭影中人心倾空”、“潭影在人心中 倾空”和“潭影使人心倾空”。而原句之所 以佳妙,也正是因为其高浓度地凝结了多种 意含。
❤然后是时间状语的问题。 因为汉语的动词不具备 时态变化,所以诗人们 很容易创造一种模糊的 时间状态,通过取消指 示时间的成分(或将不 同的时间并置在一起) 来打破线性逻辑。如 《锦瑟》中的“此情可 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 惘然。”诗人同时置身 于经历这段爱情的时刻 (第一句)和他认为在 记忆中重新找回这段爱 情的时刻(第二句), 而他正思量,这段爱情 是否真的发生过 。


在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 基础的西方语言中,词 语都具有严格的词性划 分,如主、谓、宾等。 他们产生了对语言、对 “定义”的热望“希望 把词语的意义固定下来, 以便控制词语。” 所以西方的诗歌写作者 们总是试图将自己要表 达的东西说清说明说尽 说完,他们认为自己制 作出来的作品像他们严 格的语法一样构成了先 验逻辑的自洽系统。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在人类文学发展的历史中,诗歌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域的诗歌常常通过各自具有特色的意象或表现手法,体现出文化特色与文学风格的不同。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意象的比较研究,以期探究其差异性和共性。

一、景物与情感中西方诗歌意象表现方式中,议论比较大的方面当属景物和情感。

在中国古诗的意象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山、水、云、石等自然景物的阐述。

这种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交融,在中国古诗歌中表现尤为明显。

同时,情感变化也是很有特色的。

例如在唐代河北胡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便表现出了悲壮、疏离和坚定的情感;而在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了对于家乡、亲友的思恋之情。

相比之下,西方诗歌的意象,虽阐述的仍然是景物和情感,但强调的更多是形式化的咏叹和抒情。

尤其是在诗歌的形式上,以长短句、诗行和押韵作为意象的表现形式。

例如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诗歌语言表达清晰,表现手法丰富,情感直接饱满。

如《狄波拉》中的“春天神仙狄波拉,裸身不挂云朵乘,轻轻飞越天际和漾流光,一路追逐拂晓草泥跳跃,弯下芳草采撷哈士奇,喜欢小桥流水红鱼跃,为食忘忧挑营色泽艳丽,朱橙紫绿微寒凉夜月舞。

”二、受众与文化中、西方诗歌意象的形成、发展和受欢迎程度与本土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凝结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包含着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特色。

如《静夜思》表现了诗人吟咏其心灵感受和环境氛围的交融;《江南逢李龟年》表现了对故乡之美的景仰和感慨。

西方诗歌的意象同样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演进。

如英国十几世纪的抒情小诗,表现出英国自然风光的浪漫情感;美国一战前后的洛杉矶诗派,体现出对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反思。

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的受众。

中国的传统诗歌源远流长,以熟练精湛的表达方式和睿智生动的形象表现来吸引古典诗词的爱好者。

而西方的现代诗歌,则倾向于以现代性、个性和独立自由的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

中英诗歌意象分类之比较

中英诗歌意象分类之比较

中英诗歌意象分类之比较
中英诗歌意象分类之比较中国传统诗歌和英语诗歌有着本质的不同,从意象分类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同也体现在诗歌的意象表达上。

首先,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分类更加丰富,其
表达手法也更加多样化。

传统诗歌更多地描写自然和人物,比如《渔家傲》中描写的江湖景象:“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诗人把江湖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机。

此外,中国传统诗歌还涉及到宗教、伦理和哲学,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同心而离,相思而不可见”等等,这些语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

而英语诗歌的意象分类较为单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诗歌和英语诗歌在意象分类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

中国传统诗歌更加丰富,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而英语诗歌则更加贴近自然界,其中蕴含着浅淡而强烈的情感。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诗歌表达手法不同的文化背景。

因此,要想深入了解中英诗歌,有必要从文化角度去理解它们的意象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意象”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

西方的“意象”概念与中国有很多不同,尤其是西方理论话语中的意象概念。

本文对二者作一比较,以审美的眼光探讨二者异同,希望对建立一个包容中西意象概念的现代审美意象概念有所启发。

关键词:意象;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作为审美表现成果的意象,其概念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萌生于汉代;第二阶段,发展于晋代;第三阶段,完备于六朝;第四阶段,认同于唐代“而概念的术语产生于唐代”。

(一)意象概念的内涵萌生于汉代学者解经释骚的比兴。

《毛诗序》运用了“诗六义”这一术语,汉儒解《诗经》,总结出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王逸指出《离骚》的“香草美人”是一种新的比兴寄托手法,应视为对意象内涵的扩充。

(二)陆机《文赋》的“隐”“曲”“喻巧”说,是对意象内涵的发展。

他对意象概念内涵的发展有两点贡献:1、提出了“隐”“曲”“喻巧”说。

2、《文赋》开篇曰:“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文赋》对“比兴”一词避而不谈,不论其用意如何,客观上却昭示了隐含寄托手法不仅为诗骚所独有。

陆机的“隐”“曲”“喻巧”说,是对汉代《诗经》、《楚辞》研究的比兴说的继续和发展,与意象概念的内涵是同质的。

(三)意象概念的内涵在《文心雕龙》的《隐秀》篇中得以完备。

刘勰将“隐”“秀”并举为最优秀的表现手法。

“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秀”就是篇中的名句。

而“隐”就是意象。

(四)意象的内涵认同于唐代诗人和诗评家。

在诗学领域,皎然率先将意与象的寄托关系作了明确地揭示。

“象下之意”,即客观外物的描写中寄托隐含的诗人的主观情致,它的出现标志着意象概念术语的出现。

意象的内涵完备于刘勰,至此,意象概念正式诞生。

唐人论及意象使用的另一术语是“内意”“外意”。

“外意”指客观象的意义,“内意”指作者的主观情致。

意象概念内涵可以作如下归纳: 1、象指一切具有物理形态的客观存在物,包括视觉不可见的物质和人自身的一切外在表现,如声音、风和人的情态行为等。

意指诗人主观的一切意识活动,如感情、志向、认识、幻觉等。

2、意象的本质是寄托隐含,委婉不露,不直接言意而将意寄托隐含于象中,因而意象具有双重意义,即外意和内意,也称字面意义和隐意。

不具有双重意义的词语、诗句或诗,不是意象。

3、意是主,象是宾;意是目的,象是手段;意是内容,象是载体。

4、象和意必须具有某种联系,才能构成意象。

5、意象是诗人独特的审美创造成果,同一个象,对于不同的作家和同一作家的不同时空,可以寄托不同的意。

二、西方理论话语中的意象概念在西方,image作为一个理论术语,首先出现于认识论和心理学领域。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对image的解释是:一个表象(representation),一个据称是表征外部客体的心的图画(mentalpicture)。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意象被认为与知觉、思维等认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即我们在感知、认识外界事物时伴随着一种心理意象的产生。

这一观点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

他认为感觉和思想都是外部模压的意象造成的,没有这种意象,它们都不会发生。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没有心灵图画(意象)的伴随,便不可能去思维”。

此后,这一思想在西方近代哲学尤其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中获得了继承和发展。

洛克和休谟都认为观念和意象是同一个东西,因此,思维活动和具有心理意象是等同的。

显然,西方哲学领域中的意象概念与中国传统美学意象概念相去甚远。

这种差异,对于我们从中国传统美学来研究审美意象恰恰是一种补充。

现象学的诞生,导致对意象的研究获得了一种质的推进。

在这方面,现象学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一种方法论的突破,即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对立的认识论视野,从而揭示了意象作为一种意向性建构的产物所具有的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同时性的本质关联在一起的整体结构。

胡塞尔关于知觉、想像之意识活动以及时间意识结构等的分析,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意象的构造问题。

在此,我们仅就萨特的理论作一分析,因为在西方当代哲学家中,对意象进行了较系统研究的,当首推萨特。

萨特对意象的初步定义是:“意象”这个词只能指意识同对象的关系。

因此,意象是一种意识。

更确切说,是一种想像
性意识,一种完整的综合组织的意识。

既然意象本身就是一种意识,根据胡塞尔“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那么作为意象的对象的某物就不可能是意象本身。

因此,意象的对象本身并非意象。

在此,萨特关于意象和意象的对象之区分是通过与知觉活动的区别而进行的。

萨特认为意象活动即想像性意识与知觉是两种有本质区别的意识形式。

他说:“在知觉中,认识是缓慢形成的;而在意象中,认识是瞬间性的。

”因此,知觉的对象不断地充实着意识;而意象的对象则不过是人对它所具有的意识。

从意象中可以得知的不过就是已经知道的东西。

意象是作为一整件东西展示给直觉的,它也是在瞬间就展示出它是什么的。

知觉与意象的区别,更本质地表现在它们对象的不同。

但是,在这里,萨特似乎有某种混乱。

这种对象的含混表现于下面的这段话中:“我对彼得所具有的想像性意识并不是关于彼得的意象的意识,彼得是直接地被接触到的;我所注意的,并不在意象上,而是在对象上。

”事实上,根据萨特在该书后面的说法,他所要强调的是,意象的对象是一种虚无的、非存在。

意象对象的这种非存在性,从意象的形成或构造来看,就在于想像性意识是一种“意向性的综合”意识。

对某物对知觉,只是某物当下呈现的这一具体存在形态。

尽管意象对象是一种非存在,但意象的意向同时又指向现实的存在,即关于彼得的意象是指向现实存在的彼得这个人的意象。

但同时意象的对象又不是现实存在的对象。

意象对象与现实对象的这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关系,萨特叫做“近似代表物”。

在进行了所谓的必然性考察后,萨特作出一个结论:意象(想像)活动,所针对的是一种作为物体不在现场或非存在的对象,它所借助的是一种只是作为所针对对象的“近似代表物。

”存在的物理或心理的内涵。

意象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意象本身是一种意识;2.这种意识从认识的角度讲,呈现的是一种近似观察的现象;3.这种意识假定其对象不存在;4.具有自发性,而意象的基本功能是“象征”。

总之,意象这种意识可以被称作是断面性的,它是无对象的。

它无所假定,无所涉及,也并非是一种认识。

它是意识本身所释放出的一种散射的光;它具有一种产生并把握意象对象的自发性。

因此,意象是一种意识类型,这种意识绝无可能成为一种较广义的意识的一部分,除了思想、符号、情感与感觉之外,在包含它的意识之中并无意象。

意象意识是一种综合的形式,其出现有如时间性综合的某一刻,而且也将自身同前后的其他形式的意识组织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

显然,在萨特的意象研究中,他的问题意识仍然是西方传统哲学认识论领域中的意象问题。

因此,意象在萨特那里是一个指称一般的意识活动的概念,而不仅仅是指称审美意象的。

但同时,萨特又把审美对象- 艺术作品看作是一种意象性的存在物,这使他的意象概念把西方传统认识论领域中的意象概念与美学领域的意象概念勾连为一个整体的东西,并因此而使得西方的意象(image)概念通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概念。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萨特关于意象的一般性研究,为审美意象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哲学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