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通用)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一渔父意象的溯源与成型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是《楚辞》中那个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父和《庄子》里那个跟孔子辩论的渔父。
《楚辞》中的渔父,是隐逸的象征。
而《庄子》塑造的渔父,“其本质特点并不是隐逸者,而是有道者、至德者和道家思想的布道者”。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统一在对自由、恬淡、宁静、完满生命的追求之中,统一在儒道思想兼济的隐逸者身上,统一在仕隐矛盾最终得以平衡的人生寄托之中”。
继《楚辞》和《庄子》之后,以渔父为主题的诗词不断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较多出现,但当时更多的是借渔谈玄。
唐代佛学兴盛,隐逸之风日盛,渔父诗词蔚然成风。
渔父意象的隐逸含义得以成型,渔父意象也有了更丰富的象征意味:遁世隐士、重臣智者、方外中人、探险者等等。
宋代长期的朋党之争使隐逸之风益甚。
渔父诗词创作成了文人们用来寻求精神慰藉,求得精神超脱的工具。
宋代士大夫的隐逸包含了参透世事、了悟人生后的沉静深邃、淡泊练达。
因此,宋代的渔父形象,也逐渐演变成了充满哲理、彻悟人生的人格形象。
元代独特的社会现实使元人作品中的渔父形象表现出的是时不我遇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悠闲处世淡泊存身的人生态度,充满了挣脱名利羁绊后新生的喜悦和对生命自由的热爱,展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
不过,元人笔下的渔父形象开始往俚俗化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渔父与士人的距离。
明清时期,渔父主题仍被不少文人喜欢,诗词特别多,但题旨并没有脱出前人窠臼,佳作不多。
二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的四种类型1 悟道参禅、禅渔合一的渔父隐逸心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早在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相互交融形成的玄学大行其道,隐逸的追求也蔚然成风,亲近自然、逍遥山水成为士人的普遍选择。
唐代佛学兴盛,中唐以后禅宗大行于世,渔父形象也因此带上了浓重的佛禅文化意味。
在佛、释、道那里,渔父诗词除了传统的渔隐主题外,还充满了禅机智慧与宗教文化意蕴。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通用)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渔夫”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
只在唐朝一代,就有王维的“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韩愈的“频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和张志和的“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等;清朝翰林学士查慎行曾在皇帝面前赋诗“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因而具有“烟波钓徒查翰林”的美誉,真是脍炙人口。
人们甚至愿意把蔑视皇帝权威的严子陵也看作“富春江上一钓徒”,至于另外在诗文中提到的“渔夫形象更是不胜枚举。
这么多的“渔夫”形象散布在漫长的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形成了中国文学中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人学士对“渔夫”形象津津乐道呢?一、渔夫形象的出处及内涵“渔夫”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
在《庄子·渔夫》一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夫(父)。
作者具体写了渔夫跟孔子的答对,结果是孔子“对渔夫礼拜有加”。
这一典故在《论语》中不见,显然是作者把他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来攻击儒家。
但这篇文章中的渔夫形象并不丰满,因为作者只是单纯描述了一段论辩性语言.最早确立”渔夫“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是《楚辞》中的《渔夫》一篇,作者假托屈原。
后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这篇文章是写实的,就全文收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见高中课文六册《屈原列传》),作品中,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含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夫”的形象。
渔夫见了屈原便问:“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当听屈原用“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来回答自己时,渔夫是这样说的:“世人浑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他巧妙地接过屈原话中“清”“浊”“醉”“醒”的比喻,就势加以生发,引出“掘泥扬波”“哺糟啜醴”的新比喻,试图用迥然相反的人生来开导屈原。
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

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第一篇: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关于渔父的观察报告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收入了《楚辞》中的《渔父》一诗。
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中,“渔父”是隐者的代表,其言行是隐逸意识的象征。
因此,让学生了解“渔父”这一常见的著名典故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寓意,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个颇有意思的专题学习的小活动。
主持人:中学阶段,我们已经多次亲密接触渔父。
作为一种类型人物,渔父频频现身教材,在太史公《屈原列传》中,在张志和《渔歌子》词中,在柳宗元《渔翁》诗中,甚至在《桃花扇·余韵》传奇中。
为研究渔父的审美特征,探讨渔父的文化内蕴,老师要求我们上网搜寻关于渔父的资料,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这是讨论问题的基础。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渔父是怎样一种文学形象。
1:我来说说渔父的形貌衣着。
庄子终身隐居不仕,《庄子·渔父》中,一位“须眉交白,披发揄袂”的渔父下船而来。
李颀《渔父歌》:“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
”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看来,这位渔父是白发老者,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精神矍铄,老当益壮。
2:渔父是一种共名。
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渔父。
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遇到的渔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世出现了众多渔父,无名无姓,亦无籍贯。
唐代的著名渔父“烟波钓徒”张志和是一个例外。
3:渔夫是一种职业,渔父不是一种职业。
岑参《渔父》:“竿头钓丝长丈余,鼓枻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渔父垂钓不为鱼,为的是闲适的心境,这是渔父的行业特点。
4:渔父喜欢放歌一曲。
经典名曲是《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千秋万代吟唱不绝。
还喜欢原生态民歌《欸乃曲》,而且歌喉嘹亮,撼动绿水青山。
柳宗元《渔翁》:“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 贯云石《芦花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
”5:渔父另一嗜好是饮酒。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资料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2.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
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
3. 《垂钓》白居易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
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
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
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
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
浅谈唐诗中的渔翁形象

2013-05百花园地浅谈唐诗中的渔翁形象文/李秋丽渔翁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以鱼为对象的劳作者的称谓,是农业生产中极其普通的一种职业。
在现实中,一个单纯地以捕鱼为生的渔夫是很难说出这么高深的话的,这个充满着生活智慧的渔翁是作者情感寄托之下产生的,是作者一部分意识的代言者。
所以,这一类渔翁是超越了现实中作为劳动者的渔翁的智者、高人。
一、唐诗中渔翁的形象及钓鱼行为的特点在唐诗中,写到渔翁和钓鱼的篇目很多。
比如:独钓四首(其一)韩愈侯家林馆胜,偶入得垂竿。
曲树行藤角,平池散芡盘。
羽沈知食驶,缗细觉牵难。
聊取夸儿女,榆条系从鞍。
钓鱼诗李贺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蒲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馀。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在这些诗篇中,渔翁基本上都是独自一人在安静的水边环境中垂钓。
不仅如此,诗人们还反复引用了历史上姜太公、严子陵钓鱼的典故。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
”姜子牙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学识渊博却不能得到重用。
所以他离开商朝来到周的领地渭水之滨,终日以钓鱼为生,其实是在观察世态的变化,寻找大展宏图的机会。
可以说姜子牙是后世诗人们笔下第一个真正的假渔翁,所以后世以他的故事作为隐士得到知遇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姜太公钓鱼被当做寻求出世之路的智慧之举,那么严子陵钓鱼在唐代诗人笔下更多的是被当做隐逸以求自适的表征。
严子陵即严光,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好友,刘秀登基后几次请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
他在富春山下耕田自养,又喜在桐庐县南的严陵濑垂竿钓鱼。
严子陵之所以要拒绝做官,是因为在光武帝的朝堂之上他看见了小人的倾轧和官场的险恶,隐居垂钓是为了保全自己心灵的自适,这就如同屈原不肯随波逐流而投身汨罗,后世所以用“严陵钓”作为高士垂钓之典。
李白《独酌清溪江石上》:“永赖坐此石,长垂严陵钓”,流露出了对严子陵隐居垂钓生活的向往。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

第五是“钓”,钓意味着耐心、等待,意味着隐
者的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说苑 政 理》载孔子的弟子宓子贱为单父宰,向阳昼请 教治民之术,阳昼说:“吾少也贱,不知治民 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夫极纶错饵, 迎而吸之者也,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 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 厚味。”隐者垂钓,其用意均在“若存若亡, 若食若不食”,此一境界无疑正是隐者所特别 追求的。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钓 者之意自然也不在鱼。
春江钓叟图
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样春。一壶 酒,一 竿纶,世上知侬有几人? 一阵春风一叶舟,一纶兰缕一轮钩。花满 渚,酒满瓶,万倾波中得自由。
这首词是李煜早期的作品,表现的是对无 拘无束,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和渔父的 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这首词的开头连用 四个“一”,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春江垂 钓”图。
“渔父”意象把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崇尚自
然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于是,渔父不再是 一种职业,而垂钓也不再是一种休闲,它们已 经共同演化为一种象征,一种寄托,以及国人 的灵魂支柱,它倚儒道,法自然,重节义,使 得国人悠悠然自得于天地之间,惯看秋月春风、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在淡然与坦然之间玩味 人生的意趣,体验生命的大度,独享一份从容。
后代文学中常见的渔夫形象
随遇而安、心情闲适的渔夫形象
广陵别郑处士 唐· 高适 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 人生只为此,犹足傲羲皇。 写碧水垂钓、江田插秧的耕钓生活,胜过羲 皇氏时的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
《渔父》 唐· 岑参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 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 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 竿头钓丝长丈馀,鼓枻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

古代⽂学中的渔夫意象古代⽂学中的渔夫意象植根于传统⽂化和哲学思想沃⼟上的中国古典⽂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了许多⽤来寄托情思的⽂学意象。
渔⽗就是其中⼀个⾮常独特的⽂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化现象。
⼀、渔⽗意象产⽣的历史脉络(⼀)早期的名⼠钓翁渔⽗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的故事了。
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钩钓渭⽔之鱼,不⽤⾹饵之⾷,离⽔⾯三尺,尚⾃⾔⽈:‘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负的话语,使得周⽂王亲⾃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王、周武王灭商的功⾂。
后来就⽤“磻溪渔⽗”的典故代表怀抱⽂武全才的隐⼠。
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
严光字⼦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垂钓为业。
访得之,⼦陵不受封。
”由是严⼦陵清⾼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以诗句“昭昭严⼦陵,垂钓沧波间。
⾝将客星隐,⼼与浮云闲。
”(《古风》⼗⼆)盛赞严⼦陵的⾼风亮节、安于岩户。
范仲淹撰写《严先⽣祠堂记》,在⽂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苍苍,江⽔泱泱,先⽣之风,⼭⾼⽔长”,以“苍苍”之云⼭、“泱泱”之江⽔的⽐兴⼿法,极⼒推崇和赞赏严⼦陵先⽣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节风范。
(⼆)不知姓名的“世外⾼⼈”隐逸意指“能为⽽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愿隐姓埋名的世外⾼⼈才算得上是隐⼠。
⼤多数隐⼠都没有姜翁和严⼠这样的名⽓,他们甚⾄只是些⽆名⽆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彩。
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不仅⽣活充实闲雅,内⼼恬淡平和,⽽且⼈⽣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上⼼⽆牵挂,寄情⼭⽔,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
“渔夫”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
只在唐朝一代,就有王维的“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韩愈的“频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和张志和的“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等;清朝翰林学士查慎行曾在皇帝面前赋诗“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因而具有“烟波钓徒查翰林”的美誉,真是脍炙人口。
人们甚至愿意把蔑视皇帝权威的严子陵也看作“富春江上一钓徒”,至于另外在诗文中提到的“渔夫形象更是不胜枚举。
这么多的“渔夫”形象散布在漫长的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形成了中国文学中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人学士对“渔夫”形象津津乐道呢?
一、渔夫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夫”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
在《庄子·渔夫》一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夫(父)。
作者具体写了渔夫跟孔子的答对,结果是孔子“对渔夫礼拜有加”。
这一典故在《论语》中不见,显然是作者把他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来攻击儒家。
但这篇文章中的渔夫形象并不丰满,因为作者只是单纯描述了一段论辩性语言.
最早确立”渔夫“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是《楚辞》中的《渔夫》一篇,作者假托屈原。
后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这篇文章是写实的,就全文收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见高中课文六册《屈原列传》),作品中,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含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夫”的形象。
渔夫见了屈原便问:“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当听屈原用“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来回答自己时,渔夫是这样说的:“世人浑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他巧妙
地接过屈原话中“清”“浊”“醉”“醒”的比喻,就势加以生发,引出“掘泥扬波”“哺糟啜醴”的新比喻,试图用迥然相反的人生来开导屈原。
屈原是一个奉行“杀身成仁”的积极入世者,而国王的专制统治体系,则使他的理想屡屡受挫;而“渔夫”这一形象,则是一个持顺乎自然、随遇而安态度的高蹈时俗之外的高士。
他开导屈原不要执着于是非之争,要效法圣人“不凝滞于物”,代表的是一种道家的处世思想,“渔夫”的形象已不再是一个以打鱼为生的人,他劝导屈原的话以及在“鼓槌而去”时唱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我足”就证明了他不是一个等同于一般渔夫的“渔夫”,而是一个有一定学识的隐士,这种隐士,“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知其可为亦不为”,显然是道家“顺应自然”思想的反映。
“渔夫”形象的另一个出处是民间关于姜子牙(姜尚)的传说。
不过这一传说出现得比较晚。
大约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周朝初年姜子牙在渭河上垂钓的传说。
他用无饵的直钩在水面三尺上的半空中钓鱼,并且口中念念有词:“负命者上钩来!”(负命者:负有天命的人)后来终于被周文王得知,在他八十高龄的时候被任命为相(事见北宋《武王伐纣评话》)所以这一形象又具有有才能、有抱负的文人等待时机的意思。
二、渔夫形象出现的背景
传统上,文人中普遍存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这其实是一种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混合的产物。
古人信奉“舍生取义”,但当自己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即便“舍生”也难以“取义”的时候,我们的文人就相信起了老庄,不为外物役于心。
许多隐士往往经历这样一个生活过程:当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候,他们向往的是驰骋政坛,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当他们在仕途或生活中失意的时候,他们在思想上往往就自觉不自觉地“易帜”了——以道家“独善其身”的旗号来作为自己逃避现实的理由。
他们往往说自己看破了红尘,其实这种看破是一种心理上的失衡。
长期的封建统治使中国人普遍产生了一种渴望踏入仕途的“官本位”心理。
这种心理在文人思想中更是占主要地位。
而文人这种心理的普遍性必然与中国社会长期一
人独裁的专制统治相抵触、交锋的结果,便是文人在施展自己政治理想过程中的处处碰壁。
许多文人因为这种碰壁被夺去了生命的权利。
于是另外的人便只好寄寓山林,垂钓于景色优美的湖畔,暂时以闲淡的生活来慰妥自己难以平静的心灵,或伺机而起,再度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举一例子来说。
大诗人李白在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向往并寻找着踏入仕途的机会。
他“遍干诸侯”“历抵卿相”,游名山,访道士,期望有人能在朝廷为他说话,得到朝廷的重用。
天宝元年,李白受道士吴筠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他就认为施展自己的抱负,“达”天下的机会到来了,于是唱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
但他的性格并不适合从政,于是不久就被“赐金还山”。
但李白并不了解这其中有他性格的原因,所以就感到自己不得“志”了,于是就在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同时,唱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句子,表现了他思想上的转折,当官不成,就做渔夫。
当然作“渔夫”是暂时的,因为这时的李白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来诠释“渔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总之,“渔夫”形象是中国社会专制统治与文人政治理想矛盾的产物,是在儒家与道家思想夹缝中成长出来的一种变态的形象。
因为这种形象能够概括几千年专制统治中文人普遍的经历和思想,因而长期以来也就一直成为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