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渔父形象与其对生命意蕴的追寻

合集下载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

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

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一)早期的名士钓翁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

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

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

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

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

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

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世人那得识深意_此翁取适非取鱼_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_隐逸情结_

世人那得识深意_此翁取适非取鱼_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_隐逸情结_

第13卷第1期2010年1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na l o f Huna n U n i ve rs ity o f Sc i ence&Te chno l o gy(So c i a l S c i ence Ed iti o n)Vo l.13No.1J an.2010■文学研究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①———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杨 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汉语文化交流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 要:渔父作为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一个意象,历来为古代文人所喜爱。

渔父本身所承载的闲适、放达、孤傲等诸多内涵是隐逸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文人心里千古流传的“渔父情结”,折射出了儒道传统下历代文人心中仕与隐之间微妙的纠结状态,贯穿着文人出世入世两种人生观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儒道合一”的特性。

研究渔父意象,对剖析我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体味感知传统文化的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渔父意象;隐逸情结;古典文学;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10)01-0102-04 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源远流长。

隐逸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选择的一种处世方式,也是他们保持人格独立、追求心灵自由的一种人生哲学。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在儒与道、仕与隐、兼济与独善之间纠缠着。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渔父意象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哲学意义备受历代文人的青睐,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是文人寄情山水和净化心灵的重要载体,也是他们人格精神和审美品位的外化,具有儒道兼济的哲学基础。

古代文人多以渔父自比,他们常常在抱负难施、人生窘困时,以在青山绿水间自遣自歌、独来独往,远离尘嚣、闲适旷达的渔父为题材,或借描写其生活环境来抒发自己的隐逸之志,或借描写其生活方式来表现烟波之乐,或借渔父之“象”来参禅悟道,稀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孤寂。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渔父》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民的生活和悲剧,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的悲惨命运。

这篇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具有多元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1. 人物形象的形而上学意味《渔父》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民,他的生命轨迹被命运所支配,缺少自主性和选择的机会。

他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意味,表现了生命的无常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

渔民有时候就像一个被推着前进的棋子,没有发言权也没有选择权。

而这一点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命运和自由的思考。

2. 民间文化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故事背景是在民间,而渔民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构思也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风格。

文中渔民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时,选择了参拜神明,并且死后还被封为神,这种信仰和崇拜的态度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传统的信仰和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一种审美心理和审美情感的表现。

3. 意象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意象鲜明,如渔民坐在岸边划着小船、深夜中的海鸟鸣叫、渔民与海的互动等,这些意象使读者更加易于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描述渔民在乘坐小船出海的情景时,描写了水波涟漪的荡起,借生命与大海的关系体现出了小人物与大自然的互动。

这些生动的意象构成了作者的审美语汇,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4. 文学技巧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文学技巧也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如对比法、暗示法等。

例如,小说中通过对比大海和小船的大小来表现渔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船上的划得不急的浆声来表现渔民的努力和无奈。

此外,作者还利用暗示法来引导读者的思考,例如用“问题”代替了“过错”,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总体而言,鲁迅的《渔父》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蕴含着多元的审美意蕴,包括人物形象的形而上学意味、民间文化的审美意味、意象的审美意味以及文学技巧的审美意味。

这些审美价值为这篇小说的内在表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

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

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引言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渔夫的形象,展现了他和渔夫在人生态度上的异同。

本文将分析《离骚》中的渔夫形象,并与屈原的人生态度进行对比,探讨他们对生活、命运和追求的看法。

渔夫的人生态度渔夫是《离骚》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他代表了普通人的生活态度。

渔夫的生活简单而安稳,他以捕鱼为生,过着勤劳而规律的生活。

渔夫对待生活充满了乐观和满足,他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着捕鱼的乐趣。

渔夫并不追求权势和富贵,他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对外界的诱惑和纷扰保持着淡然的态度。

渔夫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一种简单而自在的生活哲学。

他并不追求物质的繁华和社会的虚荣,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和谐上。

渔夫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追求,他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屈原的人生态度与渔夫不同,屈原的人生态度更加复杂和深刻。

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文人,屈原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现实有着更加敏锐的感知。

他对于国家的兴衰、民生的艰难以及自己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关注。

屈原的人生态度可以用”痛苦的追求”来形容。

他对于社会的不公和政治的黑暗感到痛心疾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改变现状。

然而,他的理想和努力却遭到了挫折和背叛,最终导致了他的流亡和自杀。

尽管屈原的人生经历充满了痛苦和悲剧,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于理想和追求的坚持。

他在《离骚》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和正义的渴望,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挣扎。

屈原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求着更高尚的目标和意义。

屈原与渔夫的对比屈原和渔夫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渔夫以平凡而安稳的生活为乐,他对于外界的纷扰和权利的追求保持着淡然的态度。

他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体验着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而屈原则是一个追求理想和真理的人,他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现实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屈原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离骚》之前的代表之作。

这篇作品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描述一个渔父的故事,展现了屈原对社会风气和人情冷暖的深刻触动。

渔父的品质也成为了这篇作品的核心。

在《渔父》中,屈原通过描写渔父的坚贞不屈和高尚品质,呼喊着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呼吁。

渔父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渔父坚守正义。

在故事中,渔父看到有人欺负弱小的鱼,立即挺身而出,为鱼们伸张正义。

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保护了弱者,展现出他对正义的坚定信念。

这种不畏强暴的品质在屈原笔下得到了高度赞扬。

其次,渔父有同情心。

当渔父看到捕鱼者以残忍手段对待鱼儿时,他心生怜悯之情,感受到了鱼儿的痛苦和不幸。

他深切理解弱者的苦难,表现出他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众生的关怀之心。

这种同情心让他能够真正体会到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从而更加坚定地呼吁正义和善良。

此外,渔父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渔父发现世人对他的善行不以为然时,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善举。

他并不追求声
名利禄,而只是出于内心的真诚和对善良的追求,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强大的道德力量。

屈原通过渔父的形象,呼吁人们应该具备坚守正义、同情他人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他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勇敢地追求真理和善良。

渔父的品质成为了屈原作品中的道德典范,也传递着作者对于社会风气的关切和呼唤。

这种品质的追求,不仅体现了屈原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古典诗文中渔父形象内蕴探微

古典诗文中渔父形象内蕴探微

2013.02陈琼渔父是中国古典诗文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形象,它作为文化艺术中独特的人文景观,一直为中国古代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的知识分子所青睐,成为了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符号。

而古典文学中意象的形成并非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历代文人墨客添薪加火、不断丰富,彼此相似,又彼此区别。

渔父意象的性格类型、思想意蕴比较复杂,不仅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变化,而且不同的文人思想情操、政治理想也塑造不同类型的渔父形象,但无论渔父形象如何嬗变,形象内蕴中的隐逸情结却是贯穿始终,一直不变。

本文试以《庄子》、《楚辞》、《江雪》、《吴越春秋》为例,将渔父形象分成四种类型,并从其形象内蕴中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

一.超脱旷达,怡然自得的达者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出现在《庄子·杂篇·渔父》。

此渔父出场就气宇不凡,“须眉交白,被发榆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而且言语不俗,当孔子虚心向其请教时,他侃侃而谈,说道:“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责真,不构于俗。

愚者反此。

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责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惜栽,子之早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当孔子请求其“受业而卒学大道”时,渔父竟一口回绝:“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

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炙!”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拿音,而后敢乘。

”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信念,孔子相信人的生命,只有承荷着崇高的品德和理想,才不失其价值,如果为此而捐躯,正是死得其所。

渔父的言语表现出了道家“万物之所由”、“得之者生”、“顺之则成”的虚静、无为之境。

渔父的这种思想也体现了庄子的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人生观,由此可以看出其渔樵于江渚,吸风饮露的生活状态,这是超脱旷达,怡然自得的达者形象。

楚辞渔父的意象

楚辞渔父的意象

楚辞渔父的意象
楚辞中渔父的意象,是指一位生活在江边的普通渔民。

他穿着简单朴素,戴着斗笠,手持钓竿,身影孤独独立于江水之旁。

渔父专注地垂钓,眼神中透露出对江水的熟稔和对鱼儿的猎奇。

渔父的身影广泛出现在楚辞中,他经历着江水的变幻和沧桑,与江中鱼儿的欢乐和哀怨相伴。

他在水面上留下浩渺的涟漪,触动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在楚辞中,渔父不仅是一个形象独特的人物,更象征着勤劳、坚韧、冷静和淡泊。

他舍弃了世俗的名利,选择了与江水相依为命的简朴生活。

渔父的意象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追求真善美的追求。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渔父形象与其对生命意蕴的追寻提要:渔父最早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在屈原的《渔父》篇里,渔父在中国一经提起就被联想到智者。

渔父有着与樵夫为友、睿智、人格高傲、避世的特点。

关键词:渔父;高傲之人;智者这里所讲的渔父并不是指历史上某个具体的渔父,也不是指写过渔父生活的作者,而是把渔父作为隐者的典型(中国自古有渔、耕、樵、隐逸方式,而渔父被认为是最洒脱的一种。

)来讨论其人生观和价值思想。

这类隐者大都在道家的放达与逍遥、不为世俗所累的背后有着儒家积极入仕的精神。

一、中国古代的渔父形象类型渔父的出现和被推崇不是偶然的,渔父是仕、隐矛盾的产物。

渔父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或因崇尚自然,追求闲适,或因奸佞当道,无法立足,或因社会动荡,躲灾避祸,或因失意仕途,派遣郁闷,高洁之士成了隐身江湖优哉悠哉的渔父。

渔父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避世隐逸的渔父,淡薄名利不求世人所知,自娱自乐,有着过人的学识,洒脱的生活态度,永远隐逸,不求入仕的渔父。

那位“乐在风波钓是闲”的道士张志和堪称典型。

一种是闲适隐逸的渔父。

如柳宗元放逐以后就以渔父自居。

一种是性情孤高,不受束缚隐逸的渔父。

五代梁国李梦符可算得上准“渔父”!据《郡阁雅谈》云:“梁开平中钟传镇洪州时,见李梦符日与布衣食,狂吟放逸,尝以竿悬一鱼向布肆唱《渔父引》,卖其词,好事者争买之,得钱便入酒家,其词千余首传于江表。

”其渔父词作也不少〔2〕。

存世的仅有两首《渔父引》:村寺钟声度远滩,半轮残月入山前。

徐徐拨棹却归湾,浪叠朝霞锦绣翻。

(一) 渔弟渔兄喜来到,波官赛却坐江限。

椰榆杓子木瘤杯,烂煮鲈鱼满案堆。

(二)不见滚滚红尘,一派渔家风情。

刘克庄《木兰花慢·渔父词》中云“古来贤哲,多隐于渔”〔3〕即道出“渔隐”乃古代隐居者常采用的方式。

像许由颍滨洗耳、姜尚磻溪垂钓、范蠡泛舟五湖、庄子濮水之钓、越人濯足沧浪、严子陵七里濑之钓、张志和之钓西塞烟波等,均以渔隐驰名。

渔父是一种共名,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渔父。

最初的渔父形象是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所遇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自此后世描写的众多渔父也大都有着道家学派的思想。

渔父形象有如一个多姿多彩的面具,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不同社会背景下文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

二、中国古代的渔父高傲之人的形象这类人大都不流于世俗,不肯与小人同流合污,不苟合于当朝执政者,不献媚于朝中重臣。

心能虚空,无所牵挂,逍遥自在。

正如前人《指玄篇》“若得心空苦便无,有何生死有何拘!一朝脱下胎州袄,便是逍遥大丈夫。

”渔父大都有自知之明,做人亦如镜子,知自己无力改变社会的黑暗,反抗徒劳牺牲而无其他价值。

他“媸颜陋质,不与镜为仇者,亦以镜为无知之死物耳。

使镜而有知,必遭扑破矣。

《幽梦影·镜无悠悠·知不幸》。

东汉时的严子陵终身不仕,不为俸禄所折腰。

据《后汉书·严光传》记载:“......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请之。

三反而后至......车驾即日幸其馆。

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

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乃耕于富春山。

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

”在士固有志的信念支配下,严光敢于忤上,亦不为利禄所动,后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诗,却描写了一位在茫茫江雪之上孤舟独钓的渔父形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南宋词人朱敦儒的《好事近》,也勾画了一位看破红尘、独往独来的渔父形象:“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明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元朝建立后,元统治者实行了高压政治和民族歧视政策,因此,不愿与当权者合作而隐遁避世的文人也就越来越多。

吴镇,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是元代山水画名家。

其禀性孤耿,终生不仕,也不与权势者往来,过着隐居的清苦生活。

元代40首渔父词中,吴镇创作的就达22首。

吴镇渔父词弥漫着浓厚的隐逸思想,体现了他孤高傲世、不随流俗的鲜明个性。

如其中一首《渔父》: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

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词中的“鲈鱼”,出自《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驾便归”。

〔11〕后人以此意喻“贵得适意”的隐逸情趣。

因此“只钓鲈鱼不钓名”一句把吴镇孤傲、不愿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表明了他对逍遥、适意生活的追求。

纵观历史,多少贤人雅士甘作空旷江面一烟波钓叟。

钓鱼让他们排遣了抑郁和孤独,重拾起村夫野老的快乐,能够更为深刻地思考人生,从而使生命焕发异彩。

或有英雄迟暮宝刀未老的喜剧美,或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怆美,或有浪迹江湖飘逸洒脱的情致美。

一泓江水,平息了世俗的纷繁扰攘,让人们静观宇宙,善待生命,人格的魅力从而彰显。

三、中国古代的渔父智者形象渔父是顺应时代的,他们在看似消极避世的同时有着积极的人生观,能够看透世事的纷扰,不为事物所累,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他们明哲保身,不做无谓的牺牲。

在屈原《渔父》篇里渔父说“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世人皆浊是因为世人都在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是因为众人都在餔其糟而歠其酾,这是一种写作手法,没有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的意思,是要求人行为上和世人一样平常普通,心理上不能存有厌恶之心。

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莲花就是在淤泥中汲取营养而洁身开放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人生在世,都要濯缨、濯足的。

缨是外露给大家看的,足是裹于履中不示人的。

沧浪之水不论清浊都可濯身。

做人不仅要刚直进取,也要有豁达的心胸。

缨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濯我缨”比喻做官。

足在下,“濯吾足”寓意隐居修身养性。

“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唐代诗人高适《渔父》诗云:“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向他不开口。

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

老渔父的“驻眼看钩不移手”。

这种“不移”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实质是一种忘物、忘俗、忘我的境界。

这种超越能使人心境空灵平静、精神凝聚,从而产生创造的生机,畅达生命的价值。

苏轼、黄庭坚面对人生困境却表现出通脱豁达、随缘自适的超旷心态。

如苏轼《渔父》四首:渔父饮,谁家去。

鱼蟹一时分付。

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

醉里却寻归路。

轻舟短掉任斜横,醒援不知何处。

又如黄庭坚的渔父词《诉衷情》:一波刁‘动万波随,蓑等一钩丝。

锦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这就要求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与浊世不惧同尘,露锋芒以求光照。

和其光而不污其体,同其尘而不渝其贞。

你清高,但不能容不下卑贱;你善良,不能容不下邪恶;你聪明,不能容不下愚蠢;你干净,不能容不得肮脏。

心胸宽广,才有可能被别人接纳,才能影响他人,才能有所作为。

这就是孔子“六十耳顺,七十为所欲为”的道理。

智者为所欲为和凡人为所欲为是不同的。

渔父虽然也关心社会政治,但他们更多秉承了老庄思想,伊侣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以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王安石《浪淘沙令》)。

古代圣贤善于审时度势,国家出现衰微气象之时,宁愿隐于茫茫人海,过潦倒终穷的生活,也不愿功用其智,谋取一时显贵。

富贵荣华皆如云烟。

他们所以安身立命的是那一脉清净的流水,一方优雅的山林。

“问从来谁是英雄。

一个农夫,一个渔翁。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

蜀道寒云,渭水秋风”(查德卿《双调·蟾宫曲·怀古》)在这里作者看破了一切,不可不谓之智慧。

总之渔父是一类顺应自然,往来无踪,风神潇洒,无意仕途的隐士,他们是一群绵延不绝的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士人。

其孤高人格、愤世心态,折射出古代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

道家诸子在两千多年前建立的充满生命关怀的哲学理论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

它可以启迪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质、生存的原则、生活的态度等重大的人生问题;可以启发人们珍重自己的生命,淡化名利心,保持平常心;可以引导人们逐步从身外之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生命的自然状态,过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生活,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命。

参考文献:[1]弗洛姆.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2]潘若冲.郡阁雅谈〔M〕∥说诗乐趣校注.济南:齐鲁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3]曹辛华.论唐宋渔父词的文化意蕴与词史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2007.7.[4]刘庆华.世说新语〔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5]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6]张潮.幽梦影〔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7]余嘉锡撰周祖谟等.世说新语·识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3页.[8]李霞.生命本位与自然關怀——道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学〔J〕.2004.2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