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
中国古代钓鱼文化:渔夫之意不在鱼

中国古代钓鱼文化:渔夫之意不在鱼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33期钓鱼是渔民心中的一根标尺,寓意着自我完善和自我认同,也展示了中国文人隐晦的心理和志向。
实际上,文人模仿姜太公钓鱼,他们的意图也非常明显——可以借此被朝廷欣赏,显示他们的雄心壮志,这是自古以来文人的理想。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其中,钓鱼文化遍布古代诗词、故事传说之中。
姜太公的钓鱼神技,即使直钩下水,仍有无数鱼自愿上钩,其眼光之长远让人自叹不如。
钓鱼文化也不只吸引了深谋远虑的成年人,胡令能的一首《小儿垂钓》,可见“蓬头稚子”也沉迷其中。
钓鱼如此风靡,难道只是为了钓到的鱼吗?其实,这背后蕴含着智慧。
“虞不出则财匮少”的渔猎文化在早期,智人就发现钻燧石生火可以去除食物的腥味。
同时,他们也发现了鱼的食用方式,将食物的范围从陆地扩大到了水里。
舜时期,打渔者设立专门部门管理渔猎。
此时,渔猎占据了主要的财产地位,“虞不出则财匮少”的渔猎文化开始形成。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捕鱼和狩猎一直是社会财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句话足以表明捕鱼和狩猎的状态,皇帝最大的财产是“海”,因為打渔者生活在海上,所以捕鱼和狩猎是获得最主要财产的一种方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
由于渔猎文化独特的社会地位,鱼在早期非常流行,有些人甚至用鱼骨做首饰戴在身上,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此外,在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创造了“龙”。
这种闻所未闻的生物是鱼的高级形态,这说明当时人们对鱼有一种隐秘的尊重。
钓鱼在民间普及开来钓鱼对捕鱼设备、鱼饵和技巧非常讲究,这是一般人无法掌握的。
据传,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名叫玄洲的钓鱼高手,他在捕鱼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楚襄王便派士大夫宋玉等人跟着他学钓鱼。
之后,宋玉写了《钓赋》一书,使玄洲的钓鱼经验得到了广泛传播。
然而,钓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据说姜子牙的徒弟武吉花了一天时间,却只钓到七八条大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钓鱼只是贵族饭后消遣的方式。
渔樵耕读的四个故事

渔樵耕读的四个故事渔樵耕读是古代农耕社会里,最典型四个职业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基本的生存状态。
渔樵耕读,单从字面理解就是渔夫、樵夫、农夫和读书人。
通俗地说就是打渔的,砍柴的,种田的和读书的。
其实,渔樵耕读还有四个人物代表和他们的故事!1、渔夫——渔夫是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不慕功名,不愿出仕,纵情于山水之间,终生垂钓为生的故事。
严光,字子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窗好友。
刘秀称帝后,严子陵隐姓换名,垂钓于桐庐富春江畔。
刘秀思贤念旧,画像下令查找,终于在泽中找到披着羊裘垂钓的严子陵,三次聘请方至京都洛阳。
然而,严子陵只在京都做短暂停留,拒绝出仕为官,始终隐居垂钓为生,享寿八十而卒,刘秀厚葬之。
严子陵不慕荣华富贵,不图功名利禄,逐情于山水之间,淡泊宁静的高风亮节,是后世敬仰称颂的楷范。
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里,这样称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樵夫——樵夫是指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
穷困潦倒,卖薪谋生,负薪而读的故事。
朱买臣,字翁子,西汉大臣。
自幼家贫而好学,成年后靠砍薪卖柴为生,四十多岁依然是潦倒儒生。
其妻受不了清苦生活,多次逼迫索要休书,且忿恨地说:“像你这样的人,只能饿死在沟壑中,又怎敢奢求富贵呢?”朱买臣无奈,只好从之。
其妻崔氏再嫁家境殷实的木匠。
多年后经好友举荐,朱买臣从一名小吏开始,平步青云,官至中大夫、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朱买臣和成语“覆水难收”的故事:话说当年朱买臣官拜会稽太守后,其前妻问讯,又想抛弃第二任木匠丈夫,跑来求见朱买臣,意欲复婚,重回朱家。
朱买臣思忖良久,命仆人端来一盆清水,泼水于地,朱买臣指着地面上的水迹,对前妻说:“你如果能将这水重新收于盆中,我就允许你回来”。
前妻知其意,遂悻悻离去。
朱买臣见前妻生活艰难,念其曾患难与共之情,遂将其全家接来官邸,好生供养,岂料前妻羞愧难当,悬梁自尽。
《三字经》中“如负薪”的典故,说的就是朱买臣家贫,负薪读书的故事。
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

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引言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渔夫的形象,展现了他和渔夫在人生态度上的异同。
本文将分析《离骚》中的渔夫形象,并与屈原的人生态度进行对比,探讨他们对生活、命运和追求的看法。
渔夫的人生态度渔夫是《离骚》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他代表了普通人的生活态度。
渔夫的生活简单而安稳,他以捕鱼为生,过着勤劳而规律的生活。
渔夫对待生活充满了乐观和满足,他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着捕鱼的乐趣。
渔夫并不追求权势和富贵,他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对外界的诱惑和纷扰保持着淡然的态度。
渔夫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一种简单而自在的生活哲学。
他并不追求物质的繁华和社会的虚荣,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和谐上。
渔夫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追求,他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屈原的人生态度与渔夫不同,屈原的人生态度更加复杂和深刻。
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文人,屈原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现实有着更加敏锐的感知。
他对于国家的兴衰、民生的艰难以及自己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关注。
屈原的人生态度可以用”痛苦的追求”来形容。
他对于社会的不公和政治的黑暗感到痛心疾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改变现状。
然而,他的理想和努力却遭到了挫折和背叛,最终导致了他的流亡和自杀。
尽管屈原的人生经历充满了痛苦和悲剧,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于理想和追求的坚持。
他在《离骚》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和正义的渴望,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挣扎。
屈原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求着更高尚的目标和意义。
屈原与渔夫的对比屈原和渔夫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渔夫以平凡而安稳的生活为乐,他对于外界的纷扰和权利的追求保持着淡然的态度。
他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体验着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而屈原则是一个追求理想和真理的人,他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现实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浅谈唐诗中的渔翁形象

2013-05百花园地浅谈唐诗中的渔翁形象文/李秋丽渔翁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以鱼为对象的劳作者的称谓,是农业生产中极其普通的一种职业。
在现实中,一个单纯地以捕鱼为生的渔夫是很难说出这么高深的话的,这个充满着生活智慧的渔翁是作者情感寄托之下产生的,是作者一部分意识的代言者。
所以,这一类渔翁是超越了现实中作为劳动者的渔翁的智者、高人。
一、唐诗中渔翁的形象及钓鱼行为的特点在唐诗中,写到渔翁和钓鱼的篇目很多。
比如:独钓四首(其一)韩愈侯家林馆胜,偶入得垂竿。
曲树行藤角,平池散芡盘。
羽沈知食驶,缗细觉牵难。
聊取夸儿女,榆条系从鞍。
钓鱼诗李贺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蒲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馀。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在这些诗篇中,渔翁基本上都是独自一人在安静的水边环境中垂钓。
不仅如此,诗人们还反复引用了历史上姜太公、严子陵钓鱼的典故。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
”姜子牙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学识渊博却不能得到重用。
所以他离开商朝来到周的领地渭水之滨,终日以钓鱼为生,其实是在观察世态的变化,寻找大展宏图的机会。
可以说姜子牙是后世诗人们笔下第一个真正的假渔翁,所以后世以他的故事作为隐士得到知遇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姜太公钓鱼被当做寻求出世之路的智慧之举,那么严子陵钓鱼在唐代诗人笔下更多的是被当做隐逸以求自适的表征。
严子陵即严光,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好友,刘秀登基后几次请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
他在富春山下耕田自养,又喜在桐庐县南的严陵濑垂竿钓鱼。
严子陵之所以要拒绝做官,是因为在光武帝的朝堂之上他看见了小人的倾轧和官场的险恶,隐居垂钓是为了保全自己心灵的自适,这就如同屈原不肯随波逐流而投身汨罗,后世所以用“严陵钓”作为高士垂钓之典。
李白《独酌清溪江石上》:“永赖坐此石,长垂严陵钓”,流露出了对严子陵隐居垂钓生活的向往。
文人的“渔夫”梦,之意不在鱼

文人的“渔夫”梦,之意不在鱼他一蓑烟雨,一竿风月,与桃花为邻,以鸥鸟为侣。
摇橹清歌,他自沉醉青山绿水,任南北东西逍遥游赏。
他一壶清酒,一叶扁舟,醉看浮生事,傲杀万户侯。
酒醒还醉,他却洞见宇宙天地,载日月星辉不系而眠。
在传统古诗词的世界里,他是栖身林泉的隐者、超然洒脱的高士,是历代文人吟咏不休的典型意象。
千百年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渔父。
渔,是其维持生计之业;父,是世人对他们的雅称,表达敬老尊贤之意。
渔父的生活方式和处世之道,代表了传统的隐逸文化,是古代文人追求身心自由、探索生命真谛的哲学。
无论在庙堂之高,抑或江湖之远,文人们总在仕与隐、入世与出世、兼济与独善之间徘徊,渔父之“象”,成为他们寄情山水、净化心灵的寄托,甚至是终生理想。
渔父从何而来?渔父的形象历史悠久,从他名垂青史那时起,就是智慧贤德、宁静淡泊的典范。
周朝开国元老姜子牙,以耄耋之高龄,垂钓于渭河之滨。
他的钓钩笔直,不设鱼饵,且离水面三尺高,语人曰:“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果然,他遇到了外出狩猎的西伯侯姬昌,辅佐明君,开创灭商兴周的功绩。
战国先哲庄子,为了追寻“逍遥游”之境界,辞去小吏官职,在濮水之滨垂钓自乐。
面对楚王的求贤令,庄子持竿不顾,以泥涂之龟自喻,说道:“吾将曳尾于涂中。
”他甘守清苦贫困,做一只随意曳尾的神龟,也不愿被俗世名利所累。
姜子牙和庄子的垂钓之举,恰恰代表了文人对隐逸的两种态度。
一是为仕而隐,以韬光养晦的姿态观察天下大势,一旦时机成熟,便是风云际会,一飞冲天。
二是真心归隐,以安贫乐道的精神蔑视浮名微利,或是与世推移,保全自身,或是问道修行,清净自守。
还有一类无名渔父,他们来去无迹,逍遥无碍,和先贤清谈,暗藏机锋,隐喻自然大道。
《庄子‧渔父》篇中,孔子于杏坛鼓弦而歌,须发皆白的渔人,向他论述一番“苦心劳形以危其真”的道理。
《楚辞‧渔父》诗中,渔父遇见了失魂落魄、行吟泽畔的屈原,高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原创实用版)目录1.渔父的定义与含义2.渔父的象征意义3.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4.渔父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与传承正文渔父,字面意思是打鱼的老者。
在古代,这个称谓常用来指代那些以捕鱼为生的人。
他们依靠丰富的捕鱼经验和技巧,在江河湖海中捕获各种鱼类,以维持生计。
渔父一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出现,有时也被用来象征一种生活状态或人生态度。
渔父的象征意义多种多样。
首先,渔父代表了一种勤劳、朴实、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虽然艰辛,却也充实而满足。
其次,渔父也象征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
他们在捕鱼的同时,也懂得保护渔业资源,以确保可持续的生计。
再者,渔父的形象也常常被用来寓意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精神品格。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渔父的形象经常出现,且多具有象征意义。
如《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以渔父与樵夫的对话,表达了自己追求逍遥自在、超脱尘世的人生理想。
在《庐山谣》中,唐代诗人白居易以“渔父”自比,寓意自己虽处江湖之远,仍心系国家和民生。
此外,《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中也均有渔父形象的出现,有时寓意着世外桃源,有时则象征着艰难困苦中的希望与坚持。
时至今日,渔父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仍然在现代文化中产生影响。
一方面,人们仍然把渔父视为勤劳、朴实、自给自足的象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对于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心灵富足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渔父也常常被用来寓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应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渔父的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精神品格,仍然被认为是一种值得追求和学习的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渔父这一概念不仅代表了一种古老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更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中渔父形象探秘

伍子胥 问渔翁 的姓名 , 以便 日后 报答 。渔翁说 : “ 现在情况 紧
急。 两个 坏人相 逢 , 我就 是帮 助你渡 河 的那个楚 国坏人 。两 贼 相得 , 得行 于沉 默之 中 , 为 什么 还要知 道姓 名呢 ?你是 芦 中人 , 我是 渔丈人 , 以后 富贵了别忘记 我就行 了。” 伍子胥 答 应 了 。伍 子胥临别 时 , 不 断地嘱 咐渔 翁将他 吃剩的东西好 生 掩埋, 不要 泄露 了行藏 。 渔夫答应 了他 。 影不 离身 , 自以为 尚迟 , 疾走 不休 ” ,
最后用 “ 绝力而死 ” 的小 寓言故事 开导 。《 楚辞・ 渔 父》 主要描
写 渔 父 劝 导 屈 原 要 像 道 家 观 念 中 品 格 高 尚 、智 慧 高 超 的 圣
这里 的渔父为 了替伍 子胥保 守秘 密 ,竟 以生 命作 为代 价, 舍 生取义 , 这大概 是中国古代侠 客 的最 高境界 了。 二、 品行 高洁者 柳宗元 的《 江雪 》 :
属于丈 人 , 怎么敢有猜 疑呢?” 吃过 饭食 , 伍 子胥解 下百金之 剑送 给渔 翁 , 说 此剑 已经 祖传 三代 , 上 面 刻有 七 星北 斗 , 还
但 不管 怎 样 , 他 们都 拥 有一 个共 同的身 份— — 隐者 。要 说
古 典 诗歌 中最 早 的渔 父意 象 , 追 根溯 源 要到 庄 子和 屈 原 。
踪影 , 俨 然 一世 外高 人 , 他 们是 道 家 思想 的 忠实 信徒 。《 庄
子・ 渔父》 主要 描 写渔 父如 何训 导 孔 子 , 通 过渔 父 与孔 子及
其 弟子 的对话 , 批评孔 子危其本 真 , 远 离至道 : “ 仁则仁 矣 , 恐
不免其 身 , 苦 心劳形 以危其正 。乌呼远哉 ! 其分 以道 也 。” 孔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2.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3. 垂钓白居易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可以看出,自居易头脑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逐渐让位于释、道的出世思想;全诗以“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作结,轻快潇洒中隐含着深沉的苦闷,自我排遣中也透露出几分达观;这里写的是一个故作悠闲的渔翁形象;4.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起二句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春色图;“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位于太湖附近,景色宜人,一个“前”字点出白鹭翱翔地点;青山是白鹭飞行的背景,一静一动,一青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山显得更青,鹭显得更白,相映成趣,赏心悦目;“桃花流水鳜鱼肥”,时值春汛季节,桃花烁烁,江水潺潺,正是鱼中珍品鳜鱼肥美之时,也是垂钓的大好时机;短短七字将花红、水绿、鱼肥,一派春意盎然的江南水乡景象描绘得历历在目;后三句所描写的渔翁形象,则是作者退居江湖后隐士生涯的自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写人物的衣着,点明人物身份——渔翁;“青箬笠”的“青”也是绿色,所以用“青”是为了避免用字重复;“箬笠”与“蓑衣”的色彩和谐鲜明,这当是渔夫衣着的“本色”,也符合作者“烟波钓徒”的身份;“斜风”是写风势不猛,“斜”是人的感受,是那种“微风燕子斜”的“斜风”,不一定指风的趋向;“细雨”是说雨下得不大,是那种“细雨鱼儿出”的雨,正宜垂钓;风是和风,雨是细雨,又有着箬笠、蓑衣遮风挡雨,这就点明了“不须归”的原因,进一步抒写出渔翁陶醉于山前白鹭、桃花流水美景乐而忘返,自然、闲适的心境;“不须归”三字是篇末点题之笔,也是明志之笔;相传张志和垂钓太湖时,常“不设饵,志不在鱼”,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山水也;表明了作者厌恶仕途、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志趣;这里写的是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5.青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悠闲自在;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出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如闻其声的感受;当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条青溪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夙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这里写的是寄情山水的渔翁形象; 6. 鹧鸪天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歌缥缈,木虏呕哑,酒如清露鮓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词的上片“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二句,表示不愿靠近都城学汉初的邵平那样在长安青门外种瓜,只愿回家过清闲的渔钓生活;后面的二句“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描写镜湖旁飞鸟出没的情况,写出那里的风景之美;句法上既紧承“渔钓”,又针对镜湖特点;情调上既表现了景色的可爱,又表达出心境的愉悦:脉络不变,意境迁移;这两句用笔清新,对偶自然,轻描淡写,情景具足,以景移情,不留痕迹,是全词形象最妍美、用笔最微妙的地方,其中的韵味耐人寻思;下片从湖边写到在湖中泛舟的情况;开头二句,“歌”声与“木虏”声并作,“缥缈”与“呕哑”相映成趣;第三句“酒如清露鮓如花”,细写酒菜的清美;这三句进一步描写词人“渔钓”生活的自在和快乐;“鮓如花”三字着色最美,染情尤浓;结尾二句“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表明词人不但安于“渔钓”,而且愿意以船为家;不但自在、快乐,且有傲世自豪之感;但我们联系作者的志趣,可以知道这些自在、快乐和自豪,是词人迫于环境而自我排遣的结果,是热爱自然的一个侧面和强作旷达的一种表面姿态,并非出自他的深层心境;“笑指”二字和上片的“送年华”三字,一样透露出词人的这种矛盾心情;表面上“笑”得那样自然,那样自豪,实际上“笑”得多么勉强,多么伤心;这里写的是一个被逼无奈的渔翁形象渔荆溪夜泊作者:唐·李九龄点点渔灯照浪清,水烟疏碧月胧明;小滩惊起鸳鸯处,一双采莲船过声;寄故人刘方斋作者:宋·文天祥溪头浊潦拥鱼虾,笑杀渔翁下钓差;棹取扁舟湖海去,悠悠心事寄芦花;和胡琴窗作者:宋·文天祥买得青山贵似金,瘦筇上下费沉吟;花开花落相关意,云去云来自在心;夜雨一江渔唱小,秋风两袖客愁深;夹堤密与栽杨柳,剩有行人待绿阴;和慕容法曹寻渔者寄城中故人作者:唐·钱起孤烟一点绿溪湄,渔父幽居即旧基;饥鹭不惊收钓处,闲麛应乳负暄时;茅斋对雪开尊好,稚子焚枯饭客迟;胜事宛然怀抱里,顷来新得谢公诗;钓丝竹藋藋拂清流,堪维舴艋舟;野虫悬作饵,溪月曲为钩; 雨润摇阶长,风吹绕指柔;若将诸树比,还使绿杨羞; 蚕妇非尧女,渔人是子猷;湖边旧栽处,长映读书楼;作者:唐·徐夤荻湾渔客巧妆成,硾铸银星一点轻; 抛过碧江鸂鶒岸,轧残金井辘轳声; 轴磨騂角冰光滑,轮卷春丝水面平; 把向严滩寻辙迹,渔台基在辗难倾;双鹭作者:唐·徐夤双鹭雕笼昨夜开,月明飞出立庭隈; 但教绿水池塘在,自有碧天鸿雁来; 清韵叫霜归岛树,素翎遗雪落渔台; 何人为我追寻得,重劝溪翁酒一杯;不把渔竿作者:唐·徐夤不把渔竿不灌园,策筇吟绕绿芜村; 得争野老眠云乐,倍感闽王与善恩; 鸟趁竹风穿静户,鱼吹烟浪喷晴轩; 何人买我安贫趣,百万黄金未可论;作者:唐·高适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题山水障子作者:唐·张祜一见秋山色,方怜画手稀;波涛连壁动,云物下檐飞;岭树冬犹发,江帆暮不归;端然是渔叟,相向日依依;赠彭蠡钓者作者:唐·杜荀鹤偏坐渔舟出苇林,苇花零落向秋深;只将波上鸥为侣,不把人间事系心;傍岸歌来风欲起,卷丝眠去月初沈;若教我似君闲放,赢得湖山到老吟;戏赠渔家作者:唐·杜荀鹤见君生计羡君闲,求食求衣有底难; 养一箔蚕供钓线,种千茎竹作渔竿; 葫芦杓酌春浓酒,舴艋舟流夜涨滩; 却笑侬家最辛苦,听蝉鞭马入长安;登灵山水阁贻钓者作者:唐·杜荀鹤江上见僧谁是了,修斋补衲日劳身; 未胜渔父闲垂钓,独背斜阳不采人; 纵有风波犹得睡,总无蓑笠始为贫; 瓦瓶盛酒瓷瓯酌,荻浦芦湾是要津;重游曲江作者:唐·韩偓追寻前事立江汀,渔者应闻太息声; 避客野鸥如有感,损花微雪似无情;疏林自觉长堤在,春水空连古岸平; 惆怅引人还到夜,鞭鞘风冷柳烟轻;玩水禽在古南醴陵县作作者:唐·韩偓两两珍禽渺渺溪,翠衿红掌净无泥;向阳眠处莎成毯,蹋水飞时浪作梯; 依倚雕梁轻社燕,抑扬金距笑晨鸡; 劝君细认渔翁意,莫遣縆罗误稳栖;渔翁作者:唐·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父歌作者:唐·和凝白芷汀寒立鹭鸶,蘋风轻剪浪花时;烟幂幂,日迟迟,香引芙蓉惹钓丝;渔人作者:唐·苏拯垂竿朝与暮,披蓑卧横楫;不问清平时,自乐沧波业; 长畏不得闲,几度避游畋;当笑钓台上,逃名名却传;渔父作者:南唐·李煜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渔父作者:南唐·李煜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渔父歌作者:唐·高适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赠渔翁作者:五代·韦庄草衣荷笠鬓如霜,自说家编楚水阳;满岸秋风吹枳橘,绕陂烟雨种菰蒋;芦刀夜鲙红鳞腻,水甑朝蒸紫芋香;曾向五湖期范蠡,尔来空阔久相忘;渔父作者:唐·岑参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竿头钓丝长丈馀,鼓枻乘流无定居;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渔父作者:唐·杜牧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 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渔者作者:唐·翁洮一叶飘然任浪吹,雨蓑烟笠肯忘机;只贪浊水张罗众,却笑清流把钓稀;苇岸夜依明月宿,柴门晴棹白云归;到头得丧终须达,谁道渔樵有是非“堤绕门津喧市井,路交村陌混樵渔;”——唐·李绅入扬州郭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
“渔夫”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
只在唐朝一代,就有王维的“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韩愈的“频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和张志和的“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等;清朝翰林学士查慎行曾在皇帝面前赋诗“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因而具有“烟波钓徒查翰林”的美誉,真是脍炙人口。
人们甚至愿意把蔑视皇帝权威的严子陵也看作“富春江上一钓徒”,至于另外在诗文中提到的“渔夫形象更是不胜枚举。
这么多的“渔夫”形象散布在漫长的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形成了中国文学中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人学士对“渔夫”形象津津乐道呢?
一、渔夫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夫”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
在《庄子·渔夫》一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夫(父)。
作者具体写了渔夫跟孔子的答对,结果是孔子“对渔夫礼拜有加”。
这一典故在《论语》中不见,显然是作者把他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来攻击儒家。
但这篇文章中的渔夫形象并不丰满,因为作者只是单纯描述了一段论辩性语言.
最早确立”渔夫“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是《楚辞》中的《渔夫》一篇,作者假托屈原。
后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这篇文章是写实的,就全文收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见高中课文六册《屈原列传》),作品中,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含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夫”的形象。
渔夫见了屈原便问:“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当听屈原用“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来回答自己时,渔夫是这样说的:“世人浑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他巧妙地接过屈原话中“清”“浊”“醉”“醒”的比喻,就势加以生发,引出“掘泥扬波”“哺糟啜醴”的新比喻,试图用迥然相反的人生来开导屈原。
屈原是一个奉行“杀身成仁”的积极入世者,而国王的专制统治体系,则使他的理想屡屡受挫;而“渔夫”这一形象,则是一个持顺乎自然、随遇而安态度的高蹈时俗之外的高士。
他开导屈原不要执着于是非之争,要效法圣人“不凝滞于物”,代表的是一种道家的处世思想,“渔夫”的形象已不再是一个以打鱼为生的人,他劝导屈原的话以及在“鼓槌而去”时唱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我足”就证明了他不是一个等同于一般渔夫的“渔夫”,而是一个有一定学识的隐士,这种隐士,“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知其可为亦不为”,显然是道家“顺应自然”思想的反映。
“渔夫”形象的另一个出处是民间关于姜子牙(姜尚)的传说。
不过这一传说出现得比较晚。
大约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周朝初年姜子牙在渭河上垂钓的传说。
他用无饵的直钩在水面三尺上的半空中钓鱼,并且口中念念有词:“负命者上钩来!”(负命者:负有天命的人)后来终于被周文王得知,在他八十高龄的时候被任命为相(事见北宋《武王伐纣评话》)所以这一形象又具有有才能、有抱负的文人等待时机的意思。
二、渔夫形象出现的背景
传统上,文人中普遍存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这其实是一种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混合的产物。
古人信奉“舍生取义”,但当自己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即便“舍生”也难以“取义”的时候,我们的文人就相信起了老庄,不为外物役于心。
许多隐士往往经历这样一个生活过程:当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候,他们向往的是驰骋政坛,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当他们在仕途或生活中失意的时候,他们在思想上往往就自觉不自觉地“易帜”了——以道家“独善其身”的旗号来作为自己逃避现实的理由。
他们往往说自己看破了红尘,其实这种看破是一种心理上的失衡。
长期的封建统治使中国人普遍产生了一种渴望踏入仕途的“官本位”心理。
这种心理在文人思想中更是占主要地位。
而文人这种心理的普遍性必然与中国社会长期一人独裁的专制统治相抵触、交锋的结果,便是文人在施展自己政治理想过程中的处处碰壁。
许多文人因为这种碰壁被夺去了生命的权利。
于是另外的人便只好寄寓山林,垂钓于景色优美的湖畔,暂时以闲淡的生活来慰妥自己难以平静的心灵,或伺
机而起,再度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举一例子来说。
大诗人李白在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向往并寻找着踏入仕途的机会。
他“遍干诸侯”“历抵卿相”,游名山,访道士,期望有人能在朝廷为他说话,得到朝廷的重用。
天宝元年,李白受道士吴筠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他就认为施展自己的抱负,“达”天下的机会到来了,于是唱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
但他的性格并不适合从政,于是不久就被“赐金还山”。
但李白并不了解这其中有他性格的原因,所以就感到自己不得“志”了,于是就在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同时,唱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句子,表现了他思想上的转折,当官不成,就做渔夫。
当然作“渔夫”是暂时的,因为这时的李白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来诠释“渔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总之,“渔夫”形象是中国社会专制统治与文人政治理想矛盾的产物,是在儒家与道家思想夹缝中成长出来的一种变态的形象。
因为这种形象能够概括几千年专制统治中文人普遍的经历和思想,因而长期以来也就一直成为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